恒常学习

  1. 首页/
  2. 恒常学习/
  3. 佛学文章
慧律法師:學佛並非都要出家

慧律法師:學佛並非都要出家

谈到学佛,很多人就会想到出家,好多人都误以为信仰佛教后一定得出家,因而裹足不前。出家是源自印度佛教的制度,我国社会因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对此误解极深。譬如:有时会听人说起,如果每个人都学佛,则人类不就要灭种了。因为他认为学佛就是大家都去出家,没有夫妇儿女,社会岂不就瓦解?这实在是一个很严重的误会。
 


 
佛弟子可略分为出家弟子与在家弟子。出家、在家都可以学佛修行了脱生死,并非学佛的人一定都得出家,绝不会因大家学佛,就破坏了人类社会。不过,或许大家会问:既然在家、出家都可以修行了生死,又何必有出家制度的存在?这是因为要弘扬佛教、推动佛教,有赖一些专业人员。这些专业人员最好是出家人,他们没有家庭负担,又不用做其它种种工作,正好全心全意修行,努力弘法。佛教要在这个世间存在,一定要有这种人来推动,因而有了出家制度。
 

 
佛经中不勉强学佛者出家
 

佛经中虽然赞叹出家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可是不能出家的人,不必勉强;勉强出家有时如不能如法修持,那还不如在家比较好。出家的功德虽然殊胜,但稍不留神,堕落的更厉害。要能真切发心,认真修行;肯为佛教牺牲自己,努力弘扬佛法,才不愧于出家。
 
出家人是佛教中的核心分子,是推动佛教的主体。佛教的出家制度也就是摆脱世间尘累,而专心一意的为佛法努力。所以,古人说:「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王侯将相所能为」。有的人一学佛就想出家,以为学佛就非出家不可;这不但是自己误解,也害别人不敢来学佛。其实,学佛应认识到出家的不易,先做一个良好的在家居士,为法修学,自利利他。如果真能发大心修出家行,献身佛教,则这样对自己与家人有所交待,对社会也不会发生不良影响。
 

数据源:上海隆庆寺

佛教是主张苦行的宗教吗?

佛教是主张苦行的宗教吗?

当我们尚未解答这个问题之先,应该明白一下苦行两字的定义。

一般所说的苦行,大抵是指以自苦为手段以解脱为目的而言。从原则上说,这个观念并没有错,若从出发点上说,却大有区别:有的是盲目的自苦,有的是有理 想的自苦,盲目的自苦,往往都是指的盲修瞎炼,砂中榨油,既没有理论的根据,也没有一定的目的。有理想的自苦也有分别:一是迷信的,一是理性的;迷信的自 苦是指以为持了牛戒吃草、持了狗戒吃屎、持了鱼戒浸水,便可在死后生天。理性的自苦也分两种,一是以合理的修持方法,寻求自我解脱,一是利用可资自我解脱 的身心,协助他人(众生)解脱。
  

 

除了理性的自苦,其余均是外道的苦行。
  

近人有些认为佛教不主张苦行,认为佛教是主张苦乐中和的中道行者。当然,佛陀成佛,也是在他放弃了六年的苦行,把羸弱身体调养复原之后(增含增上品之 八)。不过我们必须明白:佛陀放弃的是盲目的苦行或是迷信的苦行,却又强调理性的苦行。寻求自我解脱是小乘的苦行,协助他人(众生)解脱是大乘的苦行。

 
  

因此,在长阿含经卷八中,有着这样的叙述:
  

佛对尼俱陀梵志说:「汝所行者,皆为卑陋:离服裸形,以手障蔽.......或食牛粪,或食鹿粪,或食树根枝叶果实......或有常举手者,或不坐 床,或常蹲者......或有卧荆棘者......或有祼形卧牛粪上者,或一日三浴,或有一夜三浴,以无数众苦,苦役此身!」像这样的苦行,佛陀是极端反 对的,因为那是除了自讨苦吃就毫无意义,既不能修身养生,又不能修心入定,更谈不上修行而利益他人。
  

佛陀接着把佛教的苦行告诉了尼俱陀梵志:「彼苦行者,不自计念:我行如是;当得供养,恭敬礼事......得供养已,心不贪着,晓了远离,知出要 法。......闻他正义,欢喜印可......不自称誉,不毁他人... ..不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取、嫉妒、邪见......精勤不忘,好习禅定,多修智慧......不为贡高憍慢自大......常怀信 义,修反复行,能持净戒,勤受训诲,常与善人而为伴党,积善不已......不怀憎恨,不为巧伪,不恃己见,不求人短,不怀邪见(不信因果为邪见),亦无 边见(不是中道,便是边见:相信灵魂永恒不变,或者不信死后另有境界),是为苦行离垢法也。」
  

我们读了这一节佛教的苦行法门,该会感到无限的亲切,它的内容,无非是持戒、禅定、智慧等的解脱法,但也正是人间世的处世法。但这尚是属于理性的求解 脱的法门。到了大乘经中,更加鼓励我们去大施大舍、难忍能忍、难行能行了,为了救济众生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并且要发愿生生世世救济众生而牺牲自己,乃至 做到「三千大千世界,无一微尘,不是菩萨拾身命处。」像这样的菩萨行,能说不是大苦行吗?
  因此,凡是正信的佛教徒,他必须检束身心,刻苦自励,待人要厚,自供要薄;唯有降低了物欲的生活,才能提高精神的领域,精勤于道业的修持,努力于事业 的发展,贡献于大众的公益--发大愿心,为全体人类义务劳役,作一切众生不请之友,乃至牺牲自己而救济他人,这便是佛教的苦行。如果有人以不吃烟火食,不 过人的生活,而以显异出奇作标榜,那便不是佛教的苦行而是外道的苦行。节录自 圣严法师着《正信的佛教》

 

数据源:香港佛教联合会

超越嫉妒的「随喜」

超越嫉妒的「随喜」

佛法中的「随喜」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慈悲与智慧,见到他人的善行或修行,由衷地发出赞叹和欢喜。「随喜功德」是普贤菩萨十大修行大愿之一,见到他人累积功德,犹如是自己积德一般欢喜。《大智度论》里甚至说:「随喜者之功德,胜于行善者本人」,可见「随喜」功德之无量。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修行「随喜」,用以对治嫉妒心。在充满竞争的世界里,我们很容易因为攀比,见到别人比自己成功或优胜,而心生不平,甚至因此贬低障碍他人。嫉妒心这种负面情绪,往往会为我们带来痛苦;随喜则正好相反,以一种纯净的心态,诚挚地祝福他人,把别人的快乐视为自己的快乐,其乐无穷。

在嫉妒心生起的时候,要学会转念,换一个角度去看事情:对方的成功,是因为他的努力和因缘。我们要感谢别人为我们展示了一条值得学习的道路,也应该真诚祝福,并以此为榜样。在这样的思考中,嫉妒逐渐被转化为随喜。别人成功拥有了的东西,彷佛也是自己做到了一样,毫不吝啬地发出随喜的赞叹。

「真好啊!真替你感到开心!」把这句话挂在口上,学会肯定别人,也是对自身价值不亢不卑的一种肯定。当我们拥有广阔的心胸,懂得时刻真诚地欣赏别人的能力,真心为他人的成就而喜悦的同时,那份善意自然会传递出去,接收者也会感受到支持与鼓励。这是一种人际和谐的良性循环,能让你在不知不觉中,生活在充满善意的环境里,每天也就能更轻易地快乐起来。



作者:黄婉曼
 
佛学研究硕士生。
 
电视传媒人,视佛法为指引人生的哲理。与你一起实践生活禅,跳出无常烦恼的束缚,学习在娑婆世间活用佛法智能,发菩提心,修行得乐,共成佛道。

 

 

 

《心经》的21个「无」

《心经》的21个「无」

晨钟初响时,老僧的槌头击向铜钟,钟声回荡于山寺梁柱间,却寻不着声响的起点与尽处。这般情境,恰似《心经》中连绵的21个「无」字,每一声「无」都如钟鸣震碎执着的迷雾。从「无眼耳鼻舌身意」到「无无明亦无无明尽」,这串否定不是要摧毁世界,而是如《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揭开覆盖真相的帷幕。 
 
佛陀在260字的经文中,以「无」为刀刃,逐层剖开众生的认知框架。首斩六根门头——眼耳鼻舌身意,非谓肉体感官不存在,而是破除「见闻觉知即真实」的错觉,如同孩童以为海浪是实体,智者却知那不过是水的起伏形态。再破十八界法,将「眼界乃至意识界」逐项解构,犹如拆解机械钟表的齿轮组件,让人看清所谓「世界」不过是根尘识暂时和合的幻戏。 
 
禅宗公案记载,有僧问黄檗禅师:「如何是佛?」禅师答:「即心是佛。」追问:「如何是心?」禅师却喝:「佛尚不是心!」这般机锋恰似《心经》的「无」字诀——先立后破,破后再破,直到无可破处方见真空妙有。当经文说「无苦集灭道」,不是否定四圣谛,而是超越相对概念的桎梏,如同《法华经》火宅喻中的长者,终要引孩子们离开对玩具屋的执着。 

 

 
现代人常困于「有」的牢笼:手机通知的红点必须消除,社群贴文的赞数必须累积等等⋯⋯《心经》的21个「无」,恰似给焦虑世代的一帖清凉散。程序设计师看着屏幕上流转的0与1,忽然领悟「无受想行识」的深意——那些让系统当机的漏洞,不过是执着「有」所生的幻影;地铁车厢里的人潮涌动,若能观如「无色声香味触法」,拥挤便成流动的静观剧场。 
 
《心经》最深的「无」落在「无智亦无得」,这不是否定修行,而是剥除「我证悟」「我解脱」的微细执取。如同顶尖舞者忘却舞步方入化境,琴师指间流泻天籁时已不知何者为谱。日本茶道「佗寂」美学中的裂纹陶碗,正实践着这「无得」的智慧——缺损处恰是月光流入的孔隙。 
 
老僧扫罢落叶,拾起一片枯叶示众:「说是叶,早非春日青翠;说非叶,分明纹路犹存。」这正是《心经》21个「无」的真谛:说「无」时,春樱照开秋枫照红;说「有」时,万象皆如朝露待晞。当都市人夜望霓虹灯海,若能于炫目流光中见「无无明尽」的空性,便知满城灯火原是心光点点,生灭相续间,自有不随明灭的觉性长明。  

 

 



作者:宁珑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毕业生。
 
缘份,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既然我们有缘相聚、相识、相处或求学,就不必执着这是因,还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诚对己对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怎样转「贪嗔痴」为「戒定慧」?

怎样转「贪嗔痴」为「戒定慧」?

佛教是智信的宗教,不但讲究慈悲,尤其重视般若智慧;唯有开发般若智慧,才能把「贪嗔痴」的烦恼转为「戒定慧」的功德。因此,平常我们讲学佛修行,主要的就是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也就是转「贪嗔痴」为「戒定慧」。

贪瞋痴,称为三毒,是说对一切顺情的境界,生起贪得无厌的贪心;对一切违情的境界,生起忿怒憎恨的嗔心;对一切事理的法则,生起邪迷痴暗的痴心。这三毒是众生心理上最严重的大病,它是障碍佛道的根本烦恼;它像魔王,恼害众生的身心,毒害众生出世的善根,它是众生流转生死的根本。因此,经典里面讲「心不迷不堕生死,意不烦不忧形质,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起不生业果」。可以说,凡夫众生有很多的苦恼,都是因为贪瞋痴的烦恼所引起的。

三毒之中 瞋恚其咎最深

说起贪,我们可以看看这个世间众生的形象,走在路上,明明是一个已经喝过的空汽水罐子,他也要踢一踢,看看里面还有甚么东西?有这么一则笑话:嫁到都市为人媳妇的女儿,忽然听说乡下的老爸爸要来,为了表达孝心,就用罐子装了很多老爸爸最喜欢吃的芝麻糖,随他要吃多少就吃多少。

可是,当爸爸把手伸到罐子里面,却怎么样都拿不出来,女儿很着急,这样拿,那样拿,爸爸的手就是拿不出来。后来不得已,只好把罐子打破,一看,爸爸的手为甚么拿不出来?原来,他抓了一大把糖,手里面的糖太多了,拳头太大,糖果罐子的瓶口太小,所以拿不出来。

这个笑话说明,贪心是人性的弱点,贪心就是我们的根本烦恼。

嗔心,也是烦恼的根本,更是修行的一大障碍,所谓「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佛教把瞋心比作「火烧功德林」。

据说,有一个学道的人,每次打坐时,常有虱子来咬他。后来他就和虱子约法三章:「当我打坐,进入禅定的时候,你不可以咬我;等我出了定,我不修行的时候,你咬我,我会慈悲布施一点血给你吸。」

大家说好了,彼此也就相安无事。后来,有一天,跑来一只跳蚤,闻到这个学道者香醇的血,忍不住垂涎欲滴,准备好好饱餐一顿,虱子赶忙出来制止:「跳蚤!你不可以随便乱来,我跟这个修行人有约定,要等他出定以后,才能吃。」

跳蚤当然等不及,也不管甚么约定,一口就咬下去。这个修道者正在禅定之中,忽然有个东西咬他,心想:「你这个虱子不守信用。」一气之下,就把衣服脱下来,付之一炬,于是不管跳蚤也好,虱子也罢,统统同归于尽。而这个修道者因为生起了瞋恨心,道业也成就不了,正是「佛前多劫修供养,所积广大福德缘,一念瞋心才生起,尽焚彼福成灰烬」。因为一念瞋,因此毁了自己。

唐朝时,权倾朝野的太监鱼朝恩,有一天去问药山禅师:「禅师!请问你,〈普门品〉说『假使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刹鬼国』,甚么叫做黑风?」黑风就是指烦恼、瞋恨的意思。

药山禅师听了这话,并不正面回答他,只是对着他说:「鱼朝恩!你这个太监,你问这个问题做甚么?」

鱼朝恩当时是朝中不可一世的重要人物,甚至连皇帝也要听他的话。不意药山禅师竟这么回答他,生气是可想而知,因此随即面露愤怒的样子。

这时药山禅师哈哈一笑,他说:「这就是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刹鬼国。」

贪瞋痴就像盗贼一样,日夜盘据在我们的心上,窃取我们的功德法财,障蔽我们的真如佛性,如果我们不转「贪瞋痴」为「戒定慧」,我们就永远受贪瞋痴的烦恼束缚。在三毒之中,瞋恚其咎最深,因此,佛教里面有一首偈语说:「面上无瞋是供养,口中无瞋出妙香,心中无瞋无价宝,不断不灭是真常。」

假如我们是经常为贪瞋痴所苦恼的人,不妨接受六祖惠能大师的指导;只要我们能开发人人本具的般若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就能把贪瞋痴烦恼转成戒定慧,那么我们的生活自然会有另一番妙味了。

 

数据源:广州市大佛寺

如何修习慈心?

如何修习慈心?

慈心就是善意的培育,慈心超越一般人所说的「爱」的范畴。一般人所说的爱往往夹杂操控欲、支配欲或各种喜好执着,所以会因爱而带来忧虑、伤感、怨恨等负面情绪。「慈」的意思是将自己感受到的快乐送给别人,令大家快乐,也就是令大众都能够从我们的服务、工作和施予中得到快乐,这是施福、施惠心念的训练。培养慈心,应该从我们自身开始。 
 
 
只有你能友善地对待自己,否则很难友善地对待他人。慈心的长养,可以对治愤怒和憎恨。把慈心送给你憎恨的人,就是化解你的心结的最好方法。我提议大家可做一个「慈无量心运动」,令自己从狭小的心胸跳出来,转而面向周围的人和物,增加慈爱和关怀的心。对任何人都发放慈心,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没有我执,人就会变得平静和喜悦。 
 
 
《坐禅三昧经》说:「若初习行者,当教言慈及亲爱。……若已习行,当教言慈及中人。……若久习行,当教言慈及怨憎。」这就是慈心禅的精要。至于如何修习「慈无量心」?我们首先可以找一个清静的环境,让自己平静下来,专注于观察自己的呼吸或聆听声音,逐渐让身体放松。先感觉自己的存在,再感觉到亲友的存在,感觉到不相关的人的存在,感觉到令你讨厌的人存在。感受到自己的快乐,观想自己的乐相,将慈心送给自己:愿我幸福、安稳和快乐,愿我没有病苦、痛苦,愿我远离憎恨。了解瞋恨心和愤怒对自己的伤害,感受到宽恕可以对治瞋恨,感受到放下瞋恨心的喜悦。善待自己,善待别人;善待别人,善待自己。跟你的心做运动,培育自己的慈心,化瞋为慈,知足常乐。 


 

将你的慈心扩展开去,令你的亲友感受到你的慈心,令你的亲友感受到化瞋为慈,知足常乐。将你的慈心扩展开去,令其他人都感受到你的慈心,令不相关的人都感受到化瞋为慈,知足常乐。将你的慈心扩展开去,令你讨厌的人感受到你的慈心,令你讨厌的人感受到化瞋为慈,知足常乐。如是者不断重复……慈心禅是一种培育慈心的方法,我们可藉由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散发慈心,练习更珍惜自己,以及周遭的众生。慈心的积极语言,是「善待自己,善待别人。化瞋为慈,知足常乐。」我们在行住坐卧中,都可以念诵慈心禅诵句,「愿您我再无怨敌,愿您我放下自在,愿您我慈悲满载,愿您我离苦得乐。」 
 
在日常生活中修习慈心,会带来平静、喜悦与定力。对别人修习「慈心」,从眼前来看好像吃亏了,但如果把范围放大来看,就会发现非但不吃亏,而且最终对自己或他人都是有益的。对人慈悲,就是让别人有路走,同时也让自己有出路。整个世界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让别人过得快乐、自由、有希望,最终一定也会利益自己的。所以,慈心不仅能利益别人,也是为了保护自己。如果我们能常常生起慈心,对所有人都会有帮助的。 
 
人人都修习慈心,让慈心变成习惯,那么世界走向和平的一天亦不远了。 

 

 

作者:陳家寶醫生

 
私人執業婦產科專科醫生

於2011年取得香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在港大修讀時,曾任香港大學學生會佛學會第一屆主席。

 

 

資料來源:mind2spirit 


 

 

转恶为善—心灵的炼金术

转恶为善—心灵的炼金术

「转恶为善」如同将顽铁炼成黄金——矿石藏于地底时,不过是黯淡的泥沙;经烈火熔炼、反复捶打,却能绽放耀眼光芒。佛陀在《法华经》中揭示:「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直指恶念与善性本是一体两面,端看能否以觉醒之火淬炼本心。这不是掩盖过错的粉饰,而是从根源转化心念的修行艺术,犹如淤泥中生出莲花,腐朽处滋养新芽。

 

有人误解「恶业如山,不可撼动」,实则佛陀早已留下解药。《大般涅盘经》比喻:「譬如油渍衣,灰汁能洗濯」,即使染上厚重污垢,只要以忏悔为清泉、善行为皂角,仍能涤净心布。更有人将「转恶」寄望于神佛之力,却不知关键在于自心。佛经中记载,央掘魔罗曾杀人如麻,却因一念悔悟,放下屠刀证得阿罗汉果(《央掘魔罗经》)。这正是「转」字的真谛:无需否定过往,而是以觉照之火重新锻造。

 

转恶为善的第一步,是直视心中的「锈斑」。如同医师治病须先诊断病因,修行者需坦然面对贪、瞋、痴的毒根。佛陀在《增壹阿含经》中教导:「观罪性本空,由心起亦由心灭」,恶念如云雾生灭于心空,若能不惧不逃,雾散时自见明月。《六祖坛经》更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点破:清净本性从未消失,只是暂时被尘埃遮蔽。

 

 

第二步是以「善行」为熔炉,重新锻造习气。这并非压制恶念,而是转化能量——瞋怒如火,可焚毁他人,亦可点亮温暖他人的灯烛;贪求如绳,能捆缚自我,亦能编织助人的桥索。佛经记载,波斯匿王曾因嫉妒烧毁敌国粮仓,醒悟后改以同等财力广设粥棚(《贤愚经》)。这正是《维摩诘经》所说:「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将烦恼视为修行的沃土,而非诅咒的烙印。

 

最终,需让善念如活泉流淌,而非停滞的池塘。许多人行善后执着功德,反成另一种「善的枷锁」。佛陀以「三轮体空」破除执着:布施时不念施者、受者与所施物,如同雨水滋润大地,不择沃土或荒原。《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行于布施」,正是提醒世人:真正的善行如风过竹林,沙沙作响却不留痕迹。

 

日常修习中,可化用三种「心灵炼金术」。其一,遇恶念浮现时,默念「此是旧习气,今当转新机」,如铁匠将废铁投入火炉;其二,行善时观想「愿此善根如水,涤净自他心垢」,让善举成为流动的活水;其三,睡前反省一日心念,仿若淘金者筛去沙砾,只留点滴金光存入心田。如此实践,便是《法华经》所言:「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将平凡生活化为修行的道场。

 

转恶为善并非神话,而是每个呼吸皆可实践的心灵革命。孩童失手打破陶瓶,若只哭泣懊悔,满地碎片仍是碎片;若能拾起残片拼成马赛克画,废墟便成艺术。佛陀在《华严经》中揭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皆具转化烦恼的潜能。当我们不再将「恶」视为烙印,而是觉醒的契机,便能从「恐惧阴影」的囚徒,蜕变为「创造光明」的匠人——以生命的锤砧,将所有伤痕锻成慈悲的花纹。 

 

作者:宁珑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毕业生。

 

缘份,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既然我们有缘相聚、相识、相处或求学,就不必执着这是因,还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诚对己对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供养莲花的觉醒

供养莲花的觉醒

晨光初透时,莲茎悄然推开淤泥,花苞破水而出的瞬间,露珠沿着花瓣滚落,彷佛替天地诵出一卷无声佛经。这般景象令佛陀在《华严经》留下名偈:「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莲花的生长轨迹,恰似修行者穿越无明的历程——根须缠绕腐土,茎干穿越幽暗深水,花却始终朝着虚空舒展。佛教徒供养莲花,非因它不染尘泥,而是敬重其「转秽土为香气」的觉性。 
 
《阿弥陀经》描绘极乐世界「池中莲华大如车轮」,每朵花苞皆蕴含修行者的觉悟种子。当念佛声起,莲瓣随之轻颤,犹如心弦与佛号共振。这非神话奇谈,而是对心性转化的诗意隐喻:正如沉睡千年的古莲子仍能萌发新芽,最深重的烦恼亦埋藏觉醒契机。禅宗典籍记载,有僧问云门文偃禅师:「如何是清净法身?」禅师答:「花药栏。」——栏边杂草与池中莲花,本共享同一片水土。 
 

 

莲花「花果共生」的特性,暗合佛法「因果不二」的深意。花开时莲蓬已孕籽,恰如《法华经》以「莲华三喻」开示众生:未绽之花苞是凡夫执念,盛放之莲瓣乃菩萨悲愿,花谢蓬熟方显佛陀圆智。印度恒河畔的苦行僧嚼食莲藕,非为充饥,而是体悟「苦根藏清凉」的修行真谛。现代科学揭示莲叶表面的微米结构能使污水滑落,恰似修行者处红尘而不随业流漂溺。 
 
佛教艺术中的莲台,承载着超越形式的观照。敦煌壁画飞天手持带刺莲茎,非为妆点画面,而是昭示「烦恼即菩提」——茎上尖刺如世间苦厄,握得住刺痛,方攀得上花开。当代都市人于阳台陶钵栽种碗莲,看寸许方塘中倒映云影,正是「一花一世界」的微观实践。更有人将手机桌布设为月下莲塘,每当焦躁刷屏时,便忆起《楞严经》警句:「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 
 
莲花教示最温柔的修行:无须厌离污泥,只需于黑暗中静默转化。京都苔寺的枯山水庭园,冬日以残荷枯梗勾勒线条,诉说「不生不灭」的禅机。当你在莲塘边见农夫刨洗带泥莲藕,何妨想起《维摩诘经》开示:「一切烦恼为如来种。」那藕断丝连的银缕,或正是众生与佛性相续的印证——看似脆弱,却能穿越浊世,于无明深处绽放清净光华。 

 



作者:宁珑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毕业生。

缘份,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既然我们有缘相聚、相识、相处或求学,就不必执着这是因,还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诚对己对人,必是有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