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常学习

清明节 最“如法”的祭奠
佛教中有一个故事,广为人知,这就是目犍连救母,这个故事因为讲的是孝道,所以被中国很多地方戏剧搬上舞台。「目犍连救母」的故事,可以给大家一些启发。
祭祖需发心恳切与用心挚诚
有一次,目犍连尊者在七月间结夏安居时,突然想起生身母亲,因为母亲在世间时贪、瞋、痴的行为三项具足,对人处事都有非常不好的举止,他非常担心,不知道母亲往生后到底会落在何处?目犍连急于想知道他的母亲生在何处,于是进入定中,看到一处很恐怖的地方,原来那就是地狱。在地狱中,目犍连尊者看到被行刑的罪人,样样刑具都有,每一个都非常可怜,非常苦啊!再走到饿鬼道的境界中,他看到的饿鬼模样都是:圆又大的肚子、细又长的脖子、干如柴枝般的手脚,每个都在哀嚎、饥饿难耐,那种境界令人惨不忍睹。当他看得十分不忍时,忽然看到日日夜夜思念的人——他的母亲。
他的母亲也如同饿鬼道的众生一样,愁容满面,泪水涟涟,饥饿正煎熬着她,目犍连尊者看了内心非常痛苦。目犍连问她的母亲受了哪些苦报?母亲说:「我非常饥饿,没有水,没有食物可吃,肚子里好像有火在烧,我急需要水,还有粮食!」目犍连尊者在佛陀的弟子中神通第一,他立刻运用神通变出一钵饭、一壶水,恭恭敬敬地送到母亲面前。他的母亲十分欢喜,尽管双手无力,也急急忙忙伸手来接,她忍着颤抖和痛楚将食物拿到嘴边,想先喝口水再吃饭,可是,饭与水才一到嘴边,瞬间水干了,饭也变成了焦炭。目犍连看到了这种境界,非常痛心也万分无奈,尽管他的神通广大,但是母亲的业障如此深重,让他无能为力,因此带着万分的失望从定中醒来。
当他出定后,赶紧去请教佛陀,在佛陀面前恭恭敬敬、五体投地礼拜说:「佛陀!我心里很痛苦!到底我的母亲曾种下甚么业?要用甚么方法才能救她呢?」他泪涟涟地诉说。佛陀说:「众生的业力确实是自作自受啊!你的母亲生时造下了贪、瞋、痴的恶业;她贪图别人的劳力与财力而造业;除了贪业之外,且有憎恨心,不懂得赞叹他人、时时毁谤造业。她心中的瞋火十分旺盛,生前也不懂得尊重三宝、不肯修行,反而毁谤三宝,这样的痴业使她无法得救;自己造的业必须自己承受罪报,业如须弥山,任何人都对它无可奈何啊!」
目犍连尊者听了佛陀的开示,心里很无奈,但他仍请求佛陀给他力量,教他如何救度自己的母亲。佛陀说:「要救你的母亲,光凭你的神通是不够的。因为你的母亲业障太重,必须靠许多有修行且已证果的僧众,将清净的福业累积在一起,用心力一起回向来帮助她。」目犍连尊者说:「我要去哪里找这么多有清净福业的人呢?」佛陀说:「这倒不难!从四月结夏安居到七月期间,许多清净的比丘专心致力于去除烦恼、增长智慧,在这段期间已探讨了真理、透彻了妙法,这些僧众就具有最清净的福德;如果能请这些人同心合力为你的母亲祝福,那么她就可以得救了。」目犍连尊者听了,内心非常欢喜,他就向每位比丘一一顶礼请求。佛陀又告诉他:「你应该为你的母亲造福,在七月十五日当天,也就是结夏那一天,举行供僧与大家结善缘;以这份清净心加上欢喜心,共同为她祝福,这就是一股很大的力量,唯有这股力量才能转她的业。」
于是目犍连尊者在七月十五日那天,准备了丰盛的素斋,并且在每一位比丘面前准备了一盆清水,并亲自奉上让比丘们净手——因为印度人用手抓饭团吃。他用最虔诚的心来供养,这一场供养非常殊胜庄严。之后,大家的心力凝聚在一起,同心为他母亲祝福,因为每个人平时勤于修行,福德具足,这股福慧、欢喜凝聚的加持力量确实非常大。
目犍连尊者在当天晚上初夜时分,于定中看见一位庄严的天人从远处飘飘然而来,向他顶礼,仔细一看,原来是他的母亲,她向目犍连尊者答谢说:「蒙受你的力量和孝心以及众多尊者的慈悲愿力;更承受佛陀的慈心加持,我现在要生天道了。」目犍连尊者见到此一境界,非常高兴,出定后赶快去向佛陀礼谢,也向所有的比丘顶礼。
目犍连尊者孝心殷切,又承受着众人的慈悲、智慧及清净福业的帮助,所以他的母亲得救了。这个佛教故事,在中国被代代流传了下来。如果我们认为以自力无法帮助亡者的话,那么可以通过供养僧团也就是斋僧,请僧团来为亡者做功德回向,这样的力量会比我们自己做功德回向大的多。
清明节祭扫是我们的传统,只要发心恳切、用心挚诚,相信亡者都可以收得到我们这份心意。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用荤腥烟酒上供,那样只会增加亡者的痛苦。佛弟子可以通过斋僧、斋戒、诵经、供灯、抄经、放生等善行来为亡者做功德回向,这应该就是清明节最「如法」的祭奠了。
数据源:广州市大佛寺

「化瞋为慈 知足常乐」-佛教「慈无量心」的修习
开心,是优质生活的重要原素。应用社会科学有所谓「开心指数调查」,当受访者被问及什么时候最开心时,一般人认为是「休闲\放假\开怀玩乐」,其次分别是「与家人关系良好」及「与朋友关系好」等。被访者认为最不开心的时候是「工作有压力\不畅顺」,亦分别有被访者认为「与家人关系不好」及「与朋友吵架\感到孤独」是最不开心的时候。感情生活美满,人际关系和谐,经济条例富裕,生活环境舒适,是开心快活的必要条件,而这些要素,和个人的灵性健康,有莫大的关系。
有人说:『开心又过一日,唔开心又过一日,所以应该开心地生活…』。人生的际遇,变化万千,很多情况都不受我们控制,但如何过活,如何体验生活,是由自己决定的。
佛说慈悲,慈为与乐,令自己快乐,使他人开心,就是学佛的目标。佛教「慈无量心」的修习,在现今复杂的社会里,更显得其殊胜。
作者:陈家宝医生
私人执业妇产科专科医生,于2011年取得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在港大修读时,曾任香港大学学生会佛学会第一届主席。
数据源:mind2spirit

有佛法‧有办法—心之净化断.舍.离
何谓活在当下?我们应如何理解和实践?
佛联会身心灵关顾服务善士觉尧法师答:很多人认为,活在当下是觉得开心便可以唯所欲为。有些人滥药、性滥交,就是为了「开心」,不考虑将来会如何。佛教所说的活在当下,并非等同放纵欲望。如果你的欲望,每每要实时获得满足,你是无法感到开心的。佛陀教导我们,开心是「现乐,后亦乐」,即这刻快乐,将来也要快乐。
佛教的「八正道」包括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活在当下与正念、正定有些相似,即专注、专心于当下。正见和正思惟也很重要。如果你认为活在当下是放纵贪欲,这就是没有正见的表现。因贪欲是无止境的,就像我们购物后会感到开心,但很快又有新的欲望。因此满足贪欲就似蚊叮后抓痒,痒时抓一下很舒服,很快又再痒。
我们也要知道所有事情都有因果。我们满足贪欲后,需要承担后果的。例如你刷卡购买手袋后要还卡数;或你贪图便宜,网上购买大量东西,买回家后才发现质量不好、不合用,堆积在家,烦于清理。这些都是后果。正思惟是甚么?就是正确的思惟。你要问自己是否真的需要眼前的东西。到底是「想要」还是「需要」?这个思惟的过程,可以训练自己的心。
如果你能够做到以上几点,便是活在当下。有正见、正思惟,就好似被叮的皮肤变好了,不再痕痒。我们要慢慢训练自己的心。最开心的境界是我们的心不再痒,不再有无止境的欲望。有正见、正思惟,才可以真正拥有开心的人生。
慈山寺佛法心灵辅导中心高级社工陈嘉伟答:人人都听过活好当下,但大家是否真的做到呢?我做辅导工作时,见到不少人身在辅导室,心却飞走了。他们可能是因过去感到困扰,也可能是因未来感到焦虑。每一秒都是当下,是否满足欲望就是活好当下呢?我很同意法师的说法,凡事都有后果。例如,我下班后习惯与同事「扫街」(光顾街边小吃),觉得工作后要好好吃、与同事聊聊天「充电」,但很快又要吃晚饭。吃太多会致肥,应该要节制。活在当下离不开节制的能力。当我们知道自己需要甚么,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许多人的家都有杂物。何谓杂物?杂物是有时间性的,如果你这刻不需要它,它便是杂物。疫情期间,不少人买各色各样的口罩,用来配衬衣服,但当我们静下心来,会发现我们只需要普通的口罩。这背后很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很容易因为欲望而忘记事情的本质和我们的初心。我们可思考一下,自己是否吃得很多、穿得很多、买得很多。
数据源:香港佛教联合会 《佛联汇讯》第265期 2024年4月

莫造作
有和尚问投子大同禅师:「铸像未成,身在甚么处?」佛像尚未铸成的时候,这尊佛在甚么地方?大同禅师答:「莫造作。」意思是不是说,设计、雕琢、铸造都是多余的,佛本就存在而且无所不在?
圣严法师答
佛在心中、佛在印度、佛在佛国、佛在佛龛里……这些都是错的!佛是「觉」的意思,佛是慈悲和智慧皆圆满的意思,佛是无私的意思。能产生佛的功能就是佛,否则根本不是佛。
有人把佛像当成佛,把修道成功的印度王子释迦牟尼佛当成佛,有人写「佛」字认为那就是佛,把助人而不求回馈的当作佛,有人觉得自己是大善人,也是佛。这些观念对不对?似是而非!真正的佛没有具体形象,也不是绝对没有具体形象,要看指的是甚么。一个是看佛的功能,一个是看佛的本质。
佛的功能可以从凡夫的身上产生,也可以从自然界的物质上发生,只要你善根足或有缘,就可以从不同的人事物接受到佛的功能。
有人跟随师父修行,有人看佛经而得法益,有人因生活体验而有心学佛,可见佛处处在度人,无法用某种形象或观念来界定、说明、标示。
因此大同禅师说「莫造作」,你不要用你的心或观念或某个形象来塑造佛,佛不是因人的造作而能加以代表、说明或呈现的。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没有佛像,凡夫无法想象佛是甚么。释迦牟尼佛涅盘之后,刚开始没有佛像,供佛的舍利和经典的地方就代表佛的功能和精神,经过若干年代之后,觉得佛的精神逐渐淡薄,不易感受到,所以塑佛像供大家供养、膜拜、怀念。
虽然如此,作为禅宗的祖师或悟者,不会把佛像当成佛。《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不能用观念、形象、物质来表现,否则那是造作,是你心中、手中造出来的东西,不是佛!
数据源:广州市大佛寺

淤泥中的觉醒者
秋蝉脱壳悬于枯枝,空壳随风摇曳如告别的手势,新生的蝉翼却已振向更高处的阳光。这般景象暗合《中阴闻教得度经》的开示:「死亡非终点,实为中阴身飘荡的渡口。」佛教所谓的「死亡」,是色身 (肉身) 如旧衣褪去;「往生」则是业风吹送下,心识如蒲公英寻觅下一片土壤。两者之差,不在躯壳存灭,而在能否看穿生死帷幕后的觉性明光。
佛陀在《楞严经》点破关键:「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死亡如同浪花碎散于礁岩,往生却是海水再度凝聚成新波——看似形态更迭,实为同一心性的流转。藏传佛教唐卡绘制的「六道轮回图」中,阎魔手持业镜映照众生行迹,非为审判,而是揭示「往生何处非由神定,实乃自心业力牵引」。曾有婆罗门问佛:「人死后何存?」佛陀拾起陶罐摔碎,反问:「陶片归于尘土,陶匠的手艺可曾消失?」
净土宗将「往生」喻为莲华化生,《阿弥陀经》说:「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不是逃避死亡,而是以佛号为舟,横渡生死业海。日本茶道中的「残月」茶碗,刻意保留烧制裂痕,恰似提醒:往生的净土不在他方,而在破碎中看见圆满的智慧。禅宗公案记载,临济义玄禅师示寂前忽挥杖大喝:「谁知吾正法眼藏,向这瞎驴边灭却!」语毕端坐而逝——死亡对他而言,不过是卸下渡船,登上彼岸。
现代人面对死亡,或恐惧如坠黑洞,或执着数位遗产永存云端,皆因误认「往生」为生命延续。佛教的「往生观」却如《法句经》偈颂:「如河漂草木,依流则东西;业力牵引故,众生亦复然。」 加护病房中的念佛机,不是为延长心跳,而是以声波震动唤醒昏沉心识;善终病房推广的「正念呼吸」,正是将最后一息化为觉照的契机。
真正的「往生」不在他方净土,而在穿透生死迷雾的当下。《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当老僧于茶汤蒸气中看见虹光,当癌末患者于疼痛中体悟无常,便是将死亡化为「往生」的证悟时刻。京都禅寺的枯山水,以白沙波纹喻生死海,石组如岛屿象征涅盘——扫帚划过沙痕的每一瞬,皆是旧死与新生的共舞。
西藏天葬台上,秃鹫食尽血肉,喇嘛诵经声中,亡者心识如鹰翼展向虚空。这残酷而诗意的仪式,实践着《西藏度亡经》的教诲:「识自心相,即见法身。」死亡不是终结,往生亦非新生,恰似浪归大海时,方知自身本是水——那跃出浪尖的剎那,不过是认清本源的觉醒瞬间。
作者:宁珑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毕业生。
缘份,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既然我们有缘相聚、相识、相处或求学,就不必执着这是因,还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诚对己对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命」掌握在自己手裏
众生依善恶业而来,命运各自不同,在佛法中称作「业力」,世俗人则称作「运气」。「业力」是说我们这辈子所受的果,是由过去生中的因而来,它是无影无踪、无形无相的善恶意识。
命与相都不是绝对
凡夫非常关心自己的命运,但自己无法预知,所以必须找人「算命」。过去的算命先生大多是盲人,许多眼明的人拿自己的八字给瞎子算,这不是矛盾吗?人的命在八字吗?八字是时辰,何时落地已是定数,由不得自己。而那些迷茫不知所从而去算命的人,却认为江湖术士能算得准,为甚么呢?因为算命先生怎样说,他就怎样做;所以自己的命已经被人掌握、控制,也就是说「命」被转了。
人的命与相是相通的,而相会随着业而转。有人过去的面相看起来很凶恶,但如果他做了善业功德,心生欢喜,行为举止自在磊落,相就会因此改变。所以,命与相都不是绝对的。
福人居福地
除了算命之外,有些人也很讲究「风水」。其实,福人居福地,任何屋子、任何地理,都与居住在此的人过去所造的福业、恶业有关,由不得人;因此,一间屋子的位置,若只凭粗浅的见识来论定风水,则居住下来一定不会平安,因为居住者的心态已经受到影响。
「命」掌握在自己手里
其实我们应该多多用心于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的道理,不脱离做人的伦理原则,生活态度正确,使我们的生活形态、行动举止、思想观念,都归向善念;心地光明磊落,不以物欲贪着为福报的标准,活得平安快乐,这就是「正命」,何需请人占相吉凶?
如果糊里胡涂地随着过去的福延续现在的缘,生活如意顺利而不再造福利人群的因,如此「享福了福」,福报享尽就没有了,这就是不能惜福。
所以,「命」是可以改变的,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
数据源:光孝寺

普贤菩萨:行愿之轮的转动
峨眉山金顶的晨曦刺破云海,十方普贤铜像的六牙白象仰天长啸,象鼻卷起的铜铃声在山谷回荡,惊醒沉睡的僧寮。这幕每年农历二月廿一日重现的场景,正是普贤菩萨圣诞日的序幕——非为庆贺诞辰,而是重启「行愿无尽」的修行密码。据《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记载,普贤菩萨曾于佛前发十大愿王,从「礼敬诸佛」到「普皆回向」,将抽象佛理化为具体实践,故被尊为「行愿第一」。其座骑六牙白象,六牙象征六度波罗蜜,四足踏莲则表「悲智双运」,峨眉山万年寺珍藏的宋代普贤骑象绢画,至今仍可清晰看见象耳垂落的缨络暗藏《法华经》经文。
普贤菩萨骑的六牙白象,六根长牙代表六种人生修炼法,我们每天的工作也可以应用。就如茶餐厅侍应举例,递奶茶时练习「布施」、收钱时提醒自己「持戒」不贪小便宜、被心急客人催单时「忍辱」深呼吸。这些日常动作看似普通,其实都在转动「行愿之轮」——就像踩单车时脚踏板带动车轮前进,每个善意举动都在推动修行的齿轮。
行愿之轮的秘密藏在「永不停转」四个字。地铁站的自动扶手电梯即使无人使用也会持续运转,这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精髓:修行不是等有空才做,而是要像呼吸般自然融入生活。深水埗「北河同行」的明哥每天收集面包店剩食,风雨不改派发饭盒,二十年如一日。这种坚持就像维港两岸的灯饰每晚自动亮起,把善行变成身体记忆,才是真正的「行愿无尽」。
现代的修行也不必惊天动地,亦常藏于寻常生活缝隙。当你在麦当劳借充电器给陌生人,或是帮推婴儿车的妈妈按住升降机门,就像在城市的齿轮箱注入润滑油,让整座香港的善意运转更顺畅。在街市买餸时对菜贩说声「多谢」,在巴士上让座给长者,甚至对镜子里的自己说句「今日好叻啦」,这些都是行愿齿轮的转动声。就像学踩单车总会跌倒,重点是爬起身继续踩。普贤菩萨的六牙白象教我们:与其追求完美,不如每天多做一件小事。
普贤菩萨圣诞日的终极启示,在峨眉山洗象池的月夜显现。僧侣以竹帚为铜象洗尘,帚声与涧水共鸣,月光洒落象背时,彷佛看见普贤菩萨的千臂化为无数身影。《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云:「若人但念普贤行,一切行愿皆具足。」下次见到屋邨清洁工,试试抬头笑一笑取替低头玩手机——这个微笑,可能比庙里烧的香更能照亮人间,亦正转动着行愿之轮的一齿;当你为邻居代收包裹,或将会议室咖啡渣制成堆肥,便已在十大愿的长河中注入一滴。普贤菩萨从未远去,只在能否将每个当下化为行愿的道场。
作者:宁珑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毕业生。
缘份,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既然我们有缘相聚、相识、相处或求学,就不必执着这是因,还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诚对己对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般若」就是智慧吗?
我们在寺院参观时,无论柱上的楹联还是门头的匾额,常能看见「般若」二字。对佛教稍有了解的朋友都知道,这两个字的读音并非(bān ruò),而是(bō rě),因为这个词系梵语直接音译,而古汉语读音与现在有些差异,所以读作(bō rě)更为接近。
般若不仅是佛法的核心思想,也是大乘菩萨修学法门——六波罗蜜(亦即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之一。至于这两个字的含义,多数时候都用「智慧」来解释。当然,这里的智慧并非「世智辩聪」,既不同于一般人所理解的机巧聪明,也不是世间所推崇的知识学问,而是能够断除烦恼、解脱生死的大智慧。那么,般若就完全等同于智慧吗?
「般若」包含通达真相及救度众生
其实,般若的含义并不仅限于智慧,而是包含了通达真相的智慧以及救度众生的慈悲这两个方面:
「般若」包含通达真相及救度众生
其实,般若的含义并不仅限于智慧,而是包含了通达真相的智慧以及救度众生的慈悲这两个方面:
1. 通达真相的智慧即是能够了知世间的无常变幻,能够正视每一个当下的因缘交错,彻底断除自己因为执着而带来的种种烦恼,也就是智慧;
2. 救度众生的慈悲就是帮助一切众生都能觉悟佛法的道理,不再执着于世间的假相,彻底从生命的种种痛苦中获得解脱。
因此,佛教所说的般若其实是智慧与慈悲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用智慧一词去完全概括般若的内涵。正如《解深密经》中说:「慧三种者:一者、缘世俗谛慧;二者、缘胜义谛慧;三者、缘饶益有情慧。」具体来说,
缘胜义谛慧:能够了知一切法皆是虚妄不实、因缘所现,自己也不再执取于身心,能够通达世间无常的真相;
缘世俗谛慧:虽然具备了根本的智慧,但为了度化众生,又广泛学习世间的医药、音乐、工匠能技巧,可以针对不同工作、不同因缘的众生加以引导和调伏;
缘饶益有情慧:由普遍利益一切众生而来的智慧,例如地藏菩萨曾发下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不仅仅是愿力,其实也是般若的体现。地藏菩萨所发的愿就是以慈悲心为引导、智慧方便力作手段,帮助这一切众生的断除贪嗔痴之毒。
从菩萨道的修行次第上来讲也是如此,六度之所以能名之为度(也就是「到彼岸」),当中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需要般若的指引,同时前五度的圆满也都是般若成就的表现。所以古来的大德常用这样一种譬喻:般若如心,五度如身,般若无五度,亦不能究竟到彼岸,不得称为波罗蜜。若二者具足,则一一度皆可究竟到彼岸,皆得称为波罗蜜。
所以想要获得般若,乃至成就圣道,绝不可只知道埋头念佛、盘腿打坐,或是只是研究经论典籍,而是要将所学到的佛法落实到日常生活中,从理解、照顾、帮助身边的人做起,不断增长慈悲心,实践利他行。惟其如此,才是真正的对智慧与慈悲相统一的般若的修学。
数据源:杭州灵隐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