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学习

  1. 首页/
  2. 恒常学习/
  3. 佛学文章
观音有多少化身?

观音有多少化身?

相传唐朝时,在陕西一带,有一位美丽的卖鱼女,令许多青年男子为之美貌而倾倒,纷纷前来求婚。卖鱼女说:「我只有一人,不能嫁给你们所有人。不如我教你们念《普门品》,谁能在一夜之间背熟,我就嫁给他。」结果有二十多人背熟了。


 
女子又说:「那不如念《金刚经》,谁能三天内背熟,我就嫁他。」结果有十多人做到了。最后,女子再约定一个月为期限,熟读《法华经》,只有一位姓马的青年做到了。正当马郎准备迎娶时,卖鱼女却突然因病去世。马郎将她安葬,伤心不已。
 
一位和尚前来,点化马郎,告知他:「卖鱼女并非凡人,实为观音菩萨化身,见你们只知贪恋美色,不知向佛,故以此方便法门,引导你们读诵经典、种下善根。」马郎闻言大悟,从此出家修行。
 
后人便称此化身的观音为「鱼篮观音」或「马郎妇观音」。菩萨为度化众生,不拘一格,根据众生的根器与喜好,以最适合的形象来接近众生,引导我们走向佛法。而其实不仅在人间,六道轮回,尽是无明烦恼,随遂众生身有异,分身六道平等化。
 
观音菩萨化现为六观音广度众生:如意轮观音度「天界」的天人,不贪恋享福,精进修行;十一面观音度「阿修罗界」,转魔性为佛性;准提菩萨度「人界」,用悲智心,奉行众善;千手千眼观音度「饿鬼界」,种善根,度苦海;马头观音度「畜生界」,现威猛强大形相,震慑邪恶;圣观音度「地狱界」,消除恼火,得生安乐。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云:「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观音慈悲化身,随缘应化,以善巧方便为众生种下菩提种子,引领我们离苦得乐。


作者:黃婉曼

 

佛学研究硕士。

电视传媒人,视佛法为指引人生的哲理。与你一起实践生活禅,跳出无常烦恼的束缚,学习在娑婆世间活用佛法智能,发菩提心,修行得乐,共成佛道。

《心经》的空性智慧

《心经》的空性智慧

作为佛教般若思想的核心经典,《心经》以「空性」(śūnyatā)为根本宗旨,深刻揭示一切现象的本质。这里所说的「空」,并非虚无或空无一物,而是指万事万物并不如表面所见那般固定、独立、永恒;相反,一切存在皆为短暂、无常且无独立自性,其存在皆依赖于因缘和合,彼此相依相成。

 

空性的理论根基,源自「缘起法」。我们所见的一切现象,皆无自性,而是随因缘聚散而生灭。例如一只碗,由陶土、工匠、烧制等条件和合而成,一旦条件改变,碗的形态亦随之消解;又如一棵植物,需仰赖阳光、空气、水分等因缘方能生长,缺一不可。这种「无自性」的状态,即是空性——并非否定现象的暂时存在,而是破除我们对其「固有本质」的执着。


再以黄金狮子为喻:金狮有鼻有足,形貌具足,然一旦熔解,形相顿失,唯余黄金。由此可知,诸法虽现差别相,其性本空,实无自体。唯有透过对空性的体悟,我们才能趋近诸法实相。


《心经》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直指「五蕴皆空」的深义。从色(物质)、受(感受)、想(认知)、行(意志)、识(意识)这五个生命构成要素入手,彻底打破对「我」的实有执着。凡夫往往将五蕴的暂时聚合误认为真实的「我」,因而陷入「我执」所生的贪嗔痴烦恼。唯有观照五蕴如幻,方能逐步脱离对身心现象的执取,证入「无我」智慧。


《心经》的空观与菩萨道修持密不可分。经文中「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智亦无得」的层层超越,正是为了破除对修行阶位与法相的执着。菩萨以空性智慧实践布施、持戒等波罗蜜时,能彻见「三轮体空」——不执着能施之人、所施之物与受施之对象,从而圆满悲智双运的修证。


那么,空性思想如何融入日常生活?首先,有助于我们淡化对物质与名位的执着,认知财富权位皆缘起如幻,从而减轻贪欲与焦虑。其次,体认自我与他人皆无实体,软化人我对立,改善人际关系。更进一步,若能超越善恶、高下等二元分别,社会自然趋向和谐。当我们能真正领略《心经》的空性智慧,即能步向「心无罣碍,无有恐怖」的自在境界。

空性的理论根基,源自「缘起法」。我们所见的一切现象,皆无自性,而是随因缘聚散而生灭。例如一只碗,由陶土、工匠、烧制等条件和合而成,一旦条件改变,碗的形态亦随之消解;又如一棵植物,需仰赖阳光、空气、水分等因缘方能生长,缺一不可。这种「无自性」的状态,即是空性——并非否定现象的暂时存在,而是破除我们对其「固有本质」的执着。


再以黄金狮子为喻:金狮有鼻有足,形貌具足,然一旦熔解,形相顿失,唯余黄金。由此可知,诸法虽现差别相,其性本空,实无自体。唯有透过对空性的体悟,我们才能趋近诸法实相。


《心经》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直指「五蕴皆空」的深义。从色(物质)、受(感受)、想(认知)、行(意志)、识(意识)这五个生命构成要素入手,彻底打破对「我」的实有执着。凡夫往往将五蕴的暂时聚合误认为真实的「我」,因而陷入「我执」所生的贪嗔痴烦恼。唯有观照五蕴如幻,方能逐步脱离对身心现象的执取,证入「无我」智慧。


《心经》的空观与菩萨道修持密不可分。经文中「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智亦无得」的层层超越,正是为了破除对修行阶位与法相的执着。菩萨以空性智慧实践布施、持戒等波罗蜜时,能彻见「三轮体空」——不执着能施之人、所施之物与受施之对象,从而圆满悲智双运的修证。


那么,空性思想如何融入日常生活?首先,有助于我们淡化对物质与名位的执着,认知财富权位皆缘起如幻,从而减轻贪欲与焦虑。其次,体认自我与他人皆无实体,软化人我对立,改善人际关系。更进一步,若能超越善恶、高下等二元分别,社会自然趋向和谐。当我们能真正领略《心经》的空性智慧,即能步向「心无罣碍,无有恐怖」的自在境界。

 


作者:黃婉曼


佛学研究硕士。

电视传媒人,视佛法为指引人生的哲理。与你一起实践生活禅,跳出无常烦恼的束缚,学习在娑婆世间活用佛法智能,发菩提心,修行得乐,共成佛道。

世界究竟有多大?

世界究竟有多大?

我们总说世界渺小,在佛家的概念,世界究竟有多大呢?不妨从《华严经》一窥究竟。佛陀向普贤菩萨揭示:毘卢遮那如来所居的「华藏庄严世界海」,最下面是一个巨大无比的风轮,上面是香水海,华藏世界就悬浮于大香水海中。简单理解,华藏世界海有如一个二十重的楼阁,我们居住的地球,即娑婆世界,正是位于第十三层次之中。


每一层的世界都包含着无量的「世界种」,而每一个「世界种」又由十不可说佛剎微尘数的「世界」所构成。这里的每一个世界,其规模都远超于我们所知道的一个银河系的概念。各个世界之间的关系也并非独立,而是精密排列、互相依存、层层无尽,形成了一个极其复杂、互联互摄的宇宙网络,可见佛国剎土之浩瀚无垠。


是不是很难以想象?因为众生无明,只见到眼前身处的狭小世界,诸佛因彻底觉悟万法唯心之理,故能于自心之中,全然显现华藏庄严世界海的真实相状。《华严经》的宇宙规模,终极而言是「心」的展现:「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华藏世界虽广大无边,却不离一念心性。


华严宇宙观,与修行实践紧密相连。理解世界无尽,能帮助我们生起「广大心」与「平等智」。首先要破我法二执,面对无量世界,个体「我」的渺小显而易见,能有效对治我慢;从而也要生起大悲愿:知诸佛剎土皆有众生受苦,引发「众生无边誓愿度」的菩提心;最后证入圆融境:透过观修「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于差别世界中行平等慈悲,于无尽烦恼中证清净涅盘,自在无碍,圆满融通。


作者:黃婉曼

佛学研究硕士。
电视传媒人,视佛法为指引人生的哲理。与你一起实践生活禅,跳出无常烦恼的束缚,学习在娑婆世间活用佛法智能,发菩提心,修行得乐,共成佛道。

准提菩萨与千手观音:多臂法相 如何区分?

准提菩萨与千手观音:多臂法相 如何区分?

为了方便教化和救度不同根基、不同需求的众生,菩萨会化现不同的形象。准提菩萨和千手观音,就是观音菩萨的不同化身。准提菩萨,梵名Cundi,意为「清净」,是藏传密教尊崇的佛母,蕴含强大的智慧与净化的力量。在汉传佛教中常被供奉的千手千眼观世音,梵名Sahasrabhuja Sahasranetra Avalokitesvara,是观音菩萨慈悲愿力最极致的显现。两尊菩萨同具多臂之相,我们可以如何区分呢?


形象征不同

准提菩萨的法相,常见为十八臂三目,每一臂持有不同法器,包括代表断除无明的宝剑,清净无染的莲花,坚固智慧的金刚杵等,是成就修行的工具。三目则可洞察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准提菩萨的手印为三股印,常坐于青色孔雀王座上,孔雀能食毒草而不伤,象征准提菩萨能转化烦恼为菩提。

千手观音常立于莲花宝座之上,现四十二臂法相,中央双手合十,其余各手同样分持莲花、净瓶、念珠、日轮、月轮等法器,每只手掌中都有一慈眼,象征能用千眼观照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的苦难,并拥有千手和无量无边的法力救度众生。

身份特质不同

准提菩萨的本质是佛母、本尊,核心经典《佛说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中,准提菩萨被尊为「七俱胝佛母」,意为过去无量诸佛皆依其法门成就,可见其法门之殊胜。

千手观音是观音菩萨的特殊化现,千手千眼则是其大悲功能的直接体现。根据《大悲心陀罗尼经》,修持大悲咒,遍及一切时、一切处,可解救一切众生面对的疾病、灾难、恐惧等苦难。

修持法门不同

修行者通过持诵「准提神咒」和观想准提菩萨,可净化身口意三业,断除无明烦恼,显发本具的清净自性,通过相应融入准提菩萨的智慧境界,证得圆满菩提。千手观音的大悲咒法,重心在于持诵「大悲咒」,激发修行者的大悲心,感通菩萨愿力,获得消灾免难、满足善愿的利益。其救度相对直接、普遍地响应众生当下的苦难。

准提菩萨强调般若智慧的开启与个体修证的成就,千手观音则彰显了圆满无碍的救度功能与广大的慈悲情怀,智能是实践慈悲的根本,而救度众生则是智慧在世间动人的呈现。无论是寻求自我的内在觉悟,还是渴望救度的悲心抚慰,准提菩萨与千手观音两位菩萨,都在以各自无量无边的愿力,为众生指引了通往解脱的方便法门。


作者:黃婉曼

 

佛学研究硕士。
电视传媒人,视佛法为指引人生的哲理。与你一起实践生活禅,跳出无常烦恼的束缚,学习在娑婆世间活用佛法智能,发菩提心,修行得乐,共成佛道。

面對物欲 應無所住?

面對物欲 應無所住?

社交媒体上,总会呈现美好的事物,不断展示着「你必须拥有」的美好生活;每个唯美的画面似乎都在暗示:我们的生活需要更多的追逐,以致于让人容易产生羡慕而又焦虑的情绪。但其实这背后,正藏着《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古老解药。

 

 

《六祖坛经》记载惠能悟道时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偈语不是要人舍弃所有,而是教我们看破「拥有」的幻象。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对一切物欲、一切事物不执着、不留恋,才能生出清净心、菩提心。

「生其心」的积极性,体现在将消费转化为觉知训练。苹果创办人乔布斯常年穿黑色高领衫,却打造出改变世界的高科技产品。真正的无住生心,不是拒绝物质,而是像耍太极般,在「需要」与「想要」间保持灵动的觉知。

 

将「正念消费」化为日常仪式,下次购物时,不妨试着观察欲望升起的生理反应。购物前,先将商品放入虚拟购物篮,三天后若仍心心念念,再去结账。这不是压抑欲望,而是给觉性发芽的时间,便往往会发现多数冲动如朝露消散。

当我们学会在物质洪流中保持觉知的锚点,每个打开购物网站的瞬间,都能成为照见本心的禅堂。在娑婆中「心无所住」,也就不会轻易受到物欲、利益、得失、是非的影响,而迷失自己了。

 


作者:黃婉曼

 

佛学研究硕士。

电视传媒人,视佛法为指引人生的哲理。与你一起实践生活禅,跳出无常烦恼的束缚,学习在娑婆世间活用佛法智能,发菩提心,修行得乐,共成佛道。

 

慈心禅 成为世界最快乐的人?

慈心禅 成为世界最快乐的人?

慈心mettā,在巴利语中意为友善、无条件的爱,梵文是Mitra,有以太阳照养万物的意思。它既非浪漫情爱,亦非血缘牵绊,而是如阳光普照大地般的无条件善意。如《慈悲经》中说:「正如母亲在面临生命危险时,保护她唯一的孩子。我们就是以类似的爱心去对待一切众生,横遍十方,无有障碍、无有瞋恨、无有敌意。」

实修慈心禅,首先静坐调息,让脊柱如莲茎般挺直,掌心向上置于膝头,象征敞开接纳与无私给予;接着轻抚胸口默念「愿我平安喜乐」,滋养常被忽略的自我悲悯;继而在心中呈现父母挚友的笑颜,诵祝「愿你们安康顺遂」;再将善意流向电梯间偶遇的邻居、咖啡店的店员、送达快递的邮差,默祷「愿陌生人得遇善缘」;最关键的突破,在于也对曾伤害过我们的人予以谅解:「愿你放下烦恼,自在安乐」;最后想象心口溢出金色柔光,先笼罩自己、身处的居室,再漫溢至整个小区,终如月光般轻覆地球众生。 


真正的修行不在蒲团上完成,而在红尘中检验。上班遇到交通意外堵塞,在心里期望:「所有人都能平安到达目的地」;同事之间起争执,在内心祝愿对方:「愿你远离烦躁,得享安宁」;在餐厅见到厨余,「希望食物幻化,众生不必挨饿」。细心照料植物、温柔善待动物,都是将慈心延伸至自然万物的实践。

《增支部》里提到修行慈心的十一种功德:入眠安乐;觉寤安乐;不见恶梦;为人爱敬;非人爱敬;诸天守护;不为火、毒、刀剑所伤;心速得定;容貌平静、欢喜;临终不昏;若未证得阿罗汉上位,死后则生于梵天。
现代科学为这古老智慧提供了左证。美国史丹福大学研究发现:仅仅十分钟的慈心禅练习,便能增强大脑的「社交连结感」,缓解现代人的孤独侵蚀。威斯康星大学的脑波实验揭示,长期修习者会出现高频伽马震荡波——那是神经元高度协调的信号,意味着更清明的觉知与情绪调节力。
藏传佛教宁玛派咏给明就仁波切的脑波研究尤为震撼:当他修持「无缘悲心」禅修时,脑中快乐中枢的活跃度超出常人七倍,被《时代杂志》誉为「世上最快乐的人」。可见,善意不仅温暖他人,更在重塑自我的身心健康,在混沌的乱世中,帮助我们重新构建净土的蓝图。


作者:黃婉曼

佛学研究硕士生。

 电视传媒人,视佛法为指引人生的哲理。与你一起实践生活禅,跳出无常烦恼的束缚,学习在娑婆世间活用佛法智能,发菩提心,修行得乐,共成佛道。

 

 

自作自受 因果的自在?

自作自受 因果的自在?

「自作自受」常被解读为宿命论的叹息,彷佛是一种惩罚性的警告、命运冰冷的审判。但佛法的因果观,却揭示了截然不同的真相:这四个字,其实是宇宙赋予众生最平等的自由权。

《大宝积经》偈颂:「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世人只见当下得失,佛法却教我们以「劫」(时间单位)的视野来审视生命,看懂此刻的逆境,或许是过去恶业的成熟;当下的善行,则是未来的救赎。自作自受,是我们必须觉醒的宣言:当下的每一个起心动念、举手投足,都在雕刻着我们未来的模样。这也意味着,我们掌控着命运的主动权。

当代人的焦虑根源,正源于「责任外求」:抱怨原生家庭不够好、指责社会不公平、归咎命运捉弄人。《大般涅盘经》彻底粉碎人类的依赖心理:「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不代受」。即使亲如父母子女,亦无法承担彼此的业果。这看似残酷的法则,实则让众生直面最核心的事实:自己命运,自己负责。

当我们觉知「起心动念,即是造业」,便掌握了改写命运的密码:一句恶语可种地狱因,一念慈悲能开净土花。日常生活中,别人恶言相向,思惟:「此是我过去口业所感,当忏悔并以善语回应」;身体有病痛时,转念:「此身苦痛是业报显现,藉此修持慈悲观照」;所有疾病、失意、背叛等逆境,实为「业果成熟」的提醒。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实践《金刚经》「忍辱波罗蜜」:在痛苦中觉察出开悟的契机。

如何将「自作自受」升华为大自在?就是不再恐惧命运无常,因为「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不再被动地承受业果,而是主动创造净业;当下每一念清净慈悲,都在铺陈解脱之路;当我们真正承担起「业力主权」,便能从命运的囚徒,晋升为人生的设计师。 

 


作者:黃婉曼

佛学研究硕士生。

电视传媒人,视佛法为指引人生的哲理。与你一起实践生活禅,跳出无常烦恼的束缚,学习在娑婆世间活用佛法智能,发菩提心,修行得乐,共成佛道。

 

 

照见「分别心」

照见「分别心」

每日,我都在与内心对话,查照自己看世间的对错。有时候,很容易地,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对别人的行为做出评断,悄然滋长着羡慕、轻视、甚或厌恶、愤怒的心态——这便是佛法所言的「分别心」在运作。

分别心根植于「我」的坚固错觉,将无边世界强行分割为「我」与「非我」、「爱」与「憎」、「得」与「失」、「对」与「错」。《唯识论》点明其本质为「遍计所执性」:心念执取虚幻假象,误以为真实不虚。当心念攀附于「我」的标签时,产生无尽的评判与对立,正是世间苦海的源头之一。

禅宗公案中,六祖慧能一语点破「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道破了外境其实没有绝对的优劣,一切差别皆源于心念的分别造作,这也是所谓的「万法唯心造」。《金刚经》指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明镜映物而不留痕。培养觉照之力是关键,我们不怕念头升起,但当评判心升起,只需静观其来去,不随波逐流。

我们习惯了二元对立的思考,却忽视了众人万物背后千丝万缕的前因后果。当我们不再急于评判高低、得失、美丑,从日常中练习平等心,无论是赞誉或诋毁,皆以平常心待之,看清分别就如水中月影,空无实体。在纷扰的世相中修一颗无分别心,并非冷漠,而是以更清明的双眼照见万物,以更宽广的胸怀拥抱众生,圆满自在。

 


作者:黃婉曼 

佛学研究硕士生。
电视传媒人,视佛法为指引人生的哲理。与你一起实践生活禅,跳出无常烦恼的束缚,学习在娑婆世间活用佛法智能,发菩提心,修行得乐,共成佛道。

 

 

 

 

 

 

 

 

 


 

阅读更多︰

慈心禅 成为世界最快乐的人?
文︰黃婉曼

 

自作自受 因果的自在?
文︰黃婉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