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学习

  1. 首页/
  2. 恒常学习/
  3. 佛学文章
面對物欲 應無所住?

面對物欲 應無所住?

社交媒体上,总会呈现美好的事物,不断展示着「你必须拥有」的美好生活;每个唯美的画面似乎都在暗示:我们的生活需要更多的追逐,以致于让人容易产生羡慕而又焦虑的情绪。但其实这背后,正藏着《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古老解药。

 

 

《六祖坛经》记载惠能悟道时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偈语不是要人舍弃所有,而是教我们看破「拥有」的幻象。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对一切物欲、一切事物不执着、不留恋,才能生出清净心、菩提心。

「生其心」的积极性,体现在将消费转化为觉知训练。苹果创办人乔布斯常年穿黑色高领衫,却打造出改变世界的高科技产品。真正的无住生心,不是拒绝物质,而是像耍太极般,在「需要」与「想要」间保持灵动的觉知。

 

将「正念消费」化为日常仪式,下次购物时,不妨试着观察欲望升起的生理反应。购物前,先将商品放入虚拟购物篮,三天后若仍心心念念,再去结账。这不是压抑欲望,而是给觉性发芽的时间,便往往会发现多数冲动如朝露消散。

当我们学会在物质洪流中保持觉知的锚点,每个打开购物网站的瞬间,都能成为照见本心的禅堂。在娑婆中「心无所住」,也就不会轻易受到物欲、利益、得失、是非的影响,而迷失自己了。

 


作者:黃婉曼

 

佛学研究硕士。

电视传媒人,视佛法为指引人生的哲理。与你一起实践生活禅,跳出无常烦恼的束缚,学习在娑婆世间活用佛法智能,发菩提心,修行得乐,共成佛道。

 

慈心禅 成为世界最快乐的人?

慈心禅 成为世界最快乐的人?

慈心mettā,在巴利语中意为友善、无条件的爱,梵文是Mitra,有以太阳照养万物的意思。它既非浪漫情爱,亦非血缘牵绊,而是如阳光普照大地般的无条件善意。如《慈悲经》中说:「正如母亲在面临生命危险时,保护她唯一的孩子。我们就是以类似的爱心去对待一切众生,横遍十方,无有障碍、无有瞋恨、无有敌意。」

实修慈心禅,首先静坐调息,让脊柱如莲茎般挺直,掌心向上置于膝头,象征敞开接纳与无私给予;接着轻抚胸口默念「愿我平安喜乐」,滋养常被忽略的自我悲悯;继而在心中呈现父母挚友的笑颜,诵祝「愿你们安康顺遂」;再将善意流向电梯间偶遇的邻居、咖啡店的店员、送达快递的邮差,默祷「愿陌生人得遇善缘」;最关键的突破,在于也对曾伤害过我们的人予以谅解:「愿你放下烦恼,自在安乐」;最后想象心口溢出金色柔光,先笼罩自己、身处的居室,再漫溢至整个小区,终如月光般轻覆地球众生。 


真正的修行不在蒲团上完成,而在红尘中检验。上班遇到交通意外堵塞,在心里期望:「所有人都能平安到达目的地」;同事之间起争执,在内心祝愿对方:「愿你远离烦躁,得享安宁」;在餐厅见到厨余,「希望食物幻化,众生不必挨饿」。细心照料植物、温柔善待动物,都是将慈心延伸至自然万物的实践。

《增支部》里提到修行慈心的十一种功德:入眠安乐;觉寤安乐;不见恶梦;为人爱敬;非人爱敬;诸天守护;不为火、毒、刀剑所伤;心速得定;容貌平静、欢喜;临终不昏;若未证得阿罗汉上位,死后则生于梵天。
现代科学为这古老智慧提供了左证。美国史丹福大学研究发现:仅仅十分钟的慈心禅练习,便能增强大脑的「社交连结感」,缓解现代人的孤独侵蚀。威斯康星大学的脑波实验揭示,长期修习者会出现高频伽马震荡波——那是神经元高度协调的信号,意味着更清明的觉知与情绪调节力。
藏传佛教宁玛派咏给明就仁波切的脑波研究尤为震撼:当他修持「无缘悲心」禅修时,脑中快乐中枢的活跃度超出常人七倍,被《时代杂志》誉为「世上最快乐的人」。可见,善意不仅温暖他人,更在重塑自我的身心健康,在混沌的乱世中,帮助我们重新构建净土的蓝图。


作者:黃婉曼

佛学研究硕士生。

 电视传媒人,视佛法为指引人生的哲理。与你一起实践生活禅,跳出无常烦恼的束缚,学习在娑婆世间活用佛法智能,发菩提心,修行得乐,共成佛道。

 

 

自作自受 因果的自在?

自作自受 因果的自在?

「自作自受」常被解读为宿命论的叹息,彷佛是一种惩罚性的警告、命运冰冷的审判。但佛法的因果观,却揭示了截然不同的真相:这四个字,其实是宇宙赋予众生最平等的自由权。

《大宝积经》偈颂:「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世人只见当下得失,佛法却教我们以「劫」(时间单位)的视野来审视生命,看懂此刻的逆境,或许是过去恶业的成熟;当下的善行,则是未来的救赎。自作自受,是我们必须觉醒的宣言:当下的每一个起心动念、举手投足,都在雕刻着我们未来的模样。这也意味着,我们掌控着命运的主动权。

当代人的焦虑根源,正源于「责任外求」:抱怨原生家庭不够好、指责社会不公平、归咎命运捉弄人。《大般涅盘经》彻底粉碎人类的依赖心理:「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不代受」。即使亲如父母子女,亦无法承担彼此的业果。这看似残酷的法则,实则让众生直面最核心的事实:自己命运,自己负责。

当我们觉知「起心动念,即是造业」,便掌握了改写命运的密码:一句恶语可种地狱因,一念慈悲能开净土花。日常生活中,别人恶言相向,思惟:「此是我过去口业所感,当忏悔并以善语回应」;身体有病痛时,转念:「此身苦痛是业报显现,藉此修持慈悲观照」;所有疾病、失意、背叛等逆境,实为「业果成熟」的提醒。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实践《金刚经》「忍辱波罗蜜」:在痛苦中觉察出开悟的契机。

如何将「自作自受」升华为大自在?就是不再恐惧命运无常,因为「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不再被动地承受业果,而是主动创造净业;当下每一念清净慈悲,都在铺陈解脱之路;当我们真正承担起「业力主权」,便能从命运的囚徒,晋升为人生的设计师。 

 


作者:黃婉曼

佛学研究硕士生。

电视传媒人,视佛法为指引人生的哲理。与你一起实践生活禅,跳出无常烦恼的束缚,学习在娑婆世间活用佛法智能,发菩提心,修行得乐,共成佛道。

 

 

照见「分别心」

照见「分别心」

每日,我都在与内心对话,查照自己看世间的对错。有时候,很容易地,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对别人的行为做出评断,悄然滋长着羡慕、轻视、甚或厌恶、愤怒的心态——这便是佛法所言的「分别心」在运作。

分别心根植于「我」的坚固错觉,将无边世界强行分割为「我」与「非我」、「爱」与「憎」、「得」与「失」、「对」与「错」。《唯识论》点明其本质为「遍计所执性」:心念执取虚幻假象,误以为真实不虚。当心念攀附于「我」的标签时,产生无尽的评判与对立,正是世间苦海的源头之一。

禅宗公案中,六祖慧能一语点破「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道破了外境其实没有绝对的优劣,一切差别皆源于心念的分别造作,这也是所谓的「万法唯心造」。《金刚经》指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明镜映物而不留痕。培养觉照之力是关键,我们不怕念头升起,但当评判心升起,只需静观其来去,不随波逐流。

我们习惯了二元对立的思考,却忽视了众人万物背后千丝万缕的前因后果。当我们不再急于评判高低、得失、美丑,从日常中练习平等心,无论是赞誉或诋毁,皆以平常心待之,看清分别就如水中月影,空无实体。在纷扰的世相中修一颗无分别心,并非冷漠,而是以更清明的双眼照见万物,以更宽广的胸怀拥抱众生,圆满自在。

 


作者:黃婉曼 

佛学研究硕士生。
电视传媒人,视佛法为指引人生的哲理。与你一起实践生活禅,跳出无常烦恼的束缚,学习在娑婆世间活用佛法智能,发菩提心,修行得乐,共成佛道。

 

 

 

 

 

 

 

 

 


 

阅读更多︰

慈心禅 成为世界最快乐的人?
文︰黃婉曼

 

自作自受 因果的自在?
文︰黃婉曼

比吃素更重要的事

比吃素更重要的事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说学佛人吃素的重要性,但茹素并不是判断修行深浅的唯一标准。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中开示「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佛学的根本在于心性的觉悟,而非只是外在形式的恪守。

 

一位吃素三十多年的朋友说这只是自己的一种生活选择,就像每天都会洗澡一样平常。是的,所以先不要把吃素异化成具有道德优越感的事。星云大师说过,「素食是一种生活习惯,可以增加慈悲心和耐力。重点不在于吃菜和吃肉,拥有素心,心能清净、慈悲才是最重要。」

佛陀时代,僧人托钵乞食,荤素随缘,重点在于对食物的不贪着。《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大师在猎人群中,也是吃肉边菜。吃素人如果执着于不与荤食人同桌,执着于锅碗是否洗净了,当我们过度关注「是否吃素、是否破戒」的焦虑时,或许应该回想佛陀的中道智慧:「既不过份苦行,也不放纵欲望,在缘起法中把握修心的本质。」


真正的道场不在餐桌或佛堂,而是在每个起心动念间。一个终日素食却心怀嗔恨的人,其过失远甚于偶尔食荤而常怀慈悲者吧。修行的真谛,终究在于超越形式的执着,直指心性的光明。行为上的利他实践,才是日常中真正的修行。

 


 

作者:黃婉曼
 
佛学研究硕士生。
 
电视传媒人,视佛法为指引人生的哲理。与你一起实践生活禅,跳出无常烦恼的束缚,学习在娑婆世间活用佛法智能,发菩提心,修行得乐,共成佛道。

忏悔不是后悔?

忏悔不是后悔?

我们有谁每天无不起心动念,没有做过错事?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们后悔做了某件事情,比较像一种感性的反应,以自责和沮丧的心情来否认过去的行为,甚至沉浸于痛恨自己做错事的情绪当中,耿耿于怀,心灵依然被业力所束缚。佛家更强调的是「忏悔」,是更为深刻、更具有修行意义的内在觉察。

最早对「忏悔」做出解释的是智顗大师,他认为「忏」是愿三宝及一切众生证明摄受,知道自己的罪恶,对外不藏罪过;而「悔」是因为惭愧而改过求哀,内心克责,恐受果报。知错就改,不隐瞒自己的罪过,同时坦然接受因果业报的规律。

智顗大师教我们可以如何忏悔:一,作法忏:依律仪的作法而忏悔,例如梁皇宝忏,用来对治遮罪,例如犯了佛陀订下不可饮酒的佛门戒律;二,取相忏:观想佛的相好和功德,心念在佛的慈悲功德上,罪业就不容易现前,用以对治杀盗淫妄这一些性罪;三,无生忏:需要以智慧观照实相之理,念罪体无生的忏悔,对治无明烦恼根本罪。
 
忏悔不仅是停留纠缠在「我做错了」的阶段,而是发愿悔改,从根本上断绝恶业的累积,培养善因,改变人生的方向。修忏可以帮助我们清除修行的障碍,只有认识了事情的本质和实相,才能真正把种种的懊恼放下。

佛陀在《增壹阿含经》中以「见星月之光」喻忏悔,用「陷泥沼之挣」喻后悔。忏悔如同黎明前的启明星,其本质是对业力的清明觉照。当修行者在佛前发露往昔罪业时,不单纯以后悔沉溺于过失的泥潭,而是以般若智慧照见无明本空。

 



作者:黃婉曼
 
佛学研究硕士生。
 
电视传媒人,视佛法为指引人生的哲理。与你一起实践生活禅,跳出无常烦恼的束缚,学习在娑婆世间活用佛法智能,发菩提心,修行得乐,共成佛道。

 

不要被「慈悲心」綁架?

不要被「慈悲心」綁架?

大乘佛教的二转、三转法轮经典叙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何修学成佛?我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但至少可以从最基本的五戒做起吧。《四分律》中说制戒有十利,除了「以法摄僧」,第十利是为了「正法久住」。相较于为伸张正义和维持社会秩序而存在的世法,佛教戒律更富有含宗教的使命感与如来利生的慈悲,这是佛陀制律的最究竟目的。而五戒是皈依三宝后受持戒律的入门,佛教徒发心受戒,是对于信仰的实践,也是在修行路上的一种承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持戒,不是一种束缚,反之,能令我们时时处处在心中审视自己的行为,培养道德和精神上的纯净:
不杀生,不故意杀害生命,即使不是食素,我们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种谦卑的态度,尊重和爱护所有人和动物。

 

 

不偷盗,不抢夺他人的财物是基本,也不要有贪小便宜之心。不属于你的,不要顺手牵羊。例如去餐厅吃饭,随手拿走一大堆纸巾或酱料;公司的资源,包括影印的白纸,写字的文具,虽然都是名正言顺免费使用的东西,拿多了别人也未必知道;但这也属于贪欲,东西够用就好,公共资源可以让给更有需要的人。
 
不邪淫,没有人能保证感情什么时候会变,但在一段关系里,永远学习看到对方的好,同时努力把自己变得更好;也不必与他人比较,珍惜自己拥有的,踏踏实实过日子。伤害别人的感情,痛不欲生,罪过不亚于取人性命。相爱,本身就是对生命的一种互相尊重。
 
不妄语,千万劫来,我们每一天不知道要造了多少口业。自以为是地吹嘘自己,不自知地评论别人,茶余饭后搬弄了多少的是非,很多不负责任的话从我们口中说出来,即使没有直接伤害别人,却显现了自己的无知。大家习惯了用自己的价值观来评判别人,其实我们何来资格?有时候听到人言是非,别人做得不好,笑笑就好,心里为他们祝福;看到别人功成利就,嫉妒心起,说声「随喜」便是。
 
 

 

 

不饮酒,我曾经是很爱每天小酌几杯的人,明白了佛门「不饮酒」这一遮戒的原因,深感为是。饮酒能令人丧失理智,容易变得轻飘飘,容易放下警惕心,容易迷糊了心智,容易扰乱了正常的生活秩序。虽然说少饮即可,但是人类对自己的自制能力有多大的信心呢?既然没有保证,那就不如不喝。非要应酬的时候,市面上有一些「香槟茶」、「无酒精」的产物,图个形式,碰碰杯,满足社交的礼仪形式便是了。
 
《华严经》说「戒为无上菩提本,常养一切诸善根」,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又如《大智度论》说:「大恶病中,戒为良药;大恐怖中,戒为守护;死暗冥中,戒为明灯;于恶道中,戒为桥梁;死海水中,戒为大船。」持戒的人自有大力量、大功德。在日常生活中,五戒时刻提醒我们保有正知正见,为自己的不足而忏悔,即使最后修不了菩萨道的境界,也起码踏实做了一个善良的好人。

 

 

 

 

 


作者:黃婉曼

佛学研究硕士生。

电视传媒人,视佛法为指引人生的哲理。与你一起实践生活禅,跳出无常烦恼的束缚,学习在娑婆世间活用佛法智慧,佛法,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