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友日常

  1. 首頁/
  2. 佛友日常/
  3. 心靈修行/
  4. 心田灑掃
修習佛道、催眠治療與童年創傷(一)

修習佛道、催眠治療與童年創傷(一)

曾經有人告訴我這一句話:「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這句話訴說了很多人的心聲。孩提時在關愛的環境下長大,成年後,在面對逆境或困難處境時,便會喚醒他們內心被愛所滋養的心靈,於是能有自信與毅力的應付困難的局面,而且他們深信困難過後會越來越好。然而,童年時經歷或大或小或多或小的創傷,雖然他們仍可以長大成人,然而那個受盡創傷的小孩仍住在他們內心的深處,在面對逆境或困難時,那個受傷的小孩會被喚醒,於是他們充滿了焦慮、徬徨、猜疑的應付困難,總是覺得美好與希望是遙不可及。


 
童年創傷

很多人認為童年的無論什麼事,回想起來都只是一段記憶,甚至認為當年的事情在長大的大人眼中只是一件小事情,最重要是都已經長大了,那些事情都已經過去了,回想起來都改變不了什麼。然而,他們並不知道的是,雖然事情已過去、甚至是大人眼中的小事情,但是當時的傷痛卻一直留在心靈的深處。
童年創傷是指在孩提時發生的帶有强烈情緒衝擊的事情,那些事情可以是被虐待(體罰、責罵、侮辱、忽略)、性騷擾、被嬉凌…等等,這些事情發生時,孩子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應付或身處這情境時沒有得到支援,只能被强烈的情緒衝擊,於是便形成了心靈創傷。 

這些創傷,令孩子變得過敏或低敏,而且一直的伴隨長大,在偶然的情況下,只要有相近的事情發生(例如:別人不經意的動作、說話或打扮),和過去創傷經驗連上的話,那人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出現很大的反應(例如:逃避、指責)往往響影著他們的生活與人際關係。

和大家分享一個個案,當事人是一位男性,他童年時由於父母忙於工作,經常忽略照顧孩子,他只能獨自面對事情,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他也只能獨自難過,長大後,他的事業發展得很好,但是在建立親密關係時,只要他找不到他的女朋友,例如致電找不到她、發訊息沒有即時的回覆,便引起他很大的反應,他會指責女朋友為什麼不接電話、不回訊息,女朋友因為受不了他的反應,便和他分手,於是他很難建立較長遠的親密關係,他逐步也發現這個問題,但是他不知道怎樣做,他有嘗試在找不到女朋友時,做其他事情令自己分心,但那麼被忽略的感覺卻一直糾纏著他的腦海,令他沒法集中工作。
 
童年的創傷看似是一件過去發生了的「不開心」事情,然而這道傷疤若一直不去護理,任何能觸踫到這傷疤的事情,都會直接影響著他們的生活與人際關係。下一篇文章,我再和大家分享修習佛學與催眠治療如何能護理這個傷疤,請密切留意。


作者:李偉堂心理學博士


用心理學的角色看佛學。心理學和佛學仿佛是二門不相關的學問,一門是西方的科學,一間是東方的宗教,然而,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心的科學,而佛學是一門修養心靈的宗教。今次,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與心理學和佛學的結緣。

管教模式(三)

管教模式(三)

最後,是忽略式的管教模式。這類型的父母極少參與在日常管教或照顧活動中,只滿足孩子的基本生理需要,之後便放手不管,他們不會有要求、規則,同時對孩子的需要沒有回應、冷漠,一副漠不關心的態度。孩子在這種管教方式下,容易有衝動行為、亦有較大機會做出逃學甚至違法事情,他們渴望被愛但同時感情抽離。


 
好了,一連看了四種不同的管教模式,相信大家都了解到「恩威型」的管教模式,最有可能培養出快樂、精靈的小寶寶,對吧?究竟如何才可以做到這個「恩威」並重的管教呢?還有待人接物「柔和質直」,這個要學。柔和要學彌勒菩薩,對待一切眾生永遠是歡歡喜喜,永遠是那麼樣的親切。這個柔和裡有沒有威嚴?有,不是一昧柔和,所以教眾生,父母教兒女,孩童的時候,應恩威並重,這才是真正的柔和質直。也就是看人、看時、看地、看事,什麼事情要用什麼樣的方式,幫助一切眾生斷惡修善、破迷開悟。該用威的時候,威嚴;該用柔的時候,慈祥。什麼時候該用什麼方法那是智慧,智慧擺在前面。
 
首先,父母是可以亦需要對孩子的行為有所要求、定出標準,這樣才能夠讓孩子明白到適當的行為,但在表達要求時,父母同時需要顧及孩子當時的情緒、能力、需要等狀況。我們可以利用「EARS」這個對話模式,即Empathy(同理心)、Assertive(堅定的態度)、Respect(尊重)及Solution-Based(解決為本)。父母在說出要求前,可先說出孩子的想法或心情,之後講出自己的標準或要求,從而尋求共識,而整個溝通過程,父母都需要在尊重孩子的氣氛下進行。舉例說,孩子在哭鬧要吃雪糕,對話可以是這樣的:「爸爸知道小明很想吃雪糕(E),小明這幾天已經吃了幾杯而且有一點咳嗽了,再吃的話就要看醫生的了(A),不如爸爸將雪糕放在冰箱裡,等小明康復了再吃(S)」。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一定會繼續哭鬧,父母只需要重覆使用EARS(當然轉換一下字眼啦),不需大聲、不需勞氣。當父母持續使用這個溝通方法,孩子就會學懂妥協,並且會明白到,要達到自己的希望,並非只有單單一個方法,他們會更願意以討論的方式,找出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行動呢!


 
作者:程衞強註冊心理學家


英國特許心理學家,致力於學童身心健康及親職教育工作,近年醉心於靜觀練習及介入的方法,在靜觀的過程了解身心的反應,學習平靜地接納身處的環境,以及對周遭環境的種種反應。

 

管教模式(二)

管教模式(二)

高壓式的管教,父母只管定出高要求、高標準,他們不會跟孩子討論,也不會因應孩子能力而制定要求,而且父母所說的,都是「最終決定」,孩子沒有表達想法或情緒的權利,父母需要孩子「依從要求」,並不理會孩子內心感受及需要,他們認為孩子只需要遵從指示,這樣就會達到成功。其實在高壓式低下成長的孩子,學術成績較差(但有研究指出,在中國文化下,高壓式的孩子成績是較優越的)、較低的自我形象、較差的社交技巧、較高機會患上精神相關病症、濫藥或酗酒情況較嚴重、並且較高機會做出違法行為。
 

至於放任式的管教,父母並不會為孩子定下要求及標準,凡事都以滿足孩子要求為先,很少會嚴格執行規矩甚或根本沒有規矩,父母對孩子充份表現關愛情懷,卻沒有就適當行為提出指引,或不能貫切始終的要求恰當行為。在放任式管教下成長的孩子,會表現出較多衝動行為,他們只顧自己的感受而忽略他人的情感需要,因此,他們的人際關係也會較差甚至出現問題,社交技巧亦不佳。



作者:程衞強註冊心理學家
 
 
英國特許心理學家,致力於學童身心健康及親職教育工作,近年醉心於靜觀練習及介入的方法,在靜觀的過程了解身心的反應,學習平靜地接納身處的環境,以及對周遭環境的種種反應。
 

 

管教模式(一)

管教模式(一)

很多時候,父母都會感受到一種兩難狀態:管教得太鬆,怕寵壞了孩子,將來變得沒規沒矩;管教得太嚴,又怕傷害了親子關係。究竟,我們能在當中找到平衡線嗎?就佛學而言,家家庭成員關係和樂是成功的家庭教育,能提昇孩子個人品質,因此親子間的盡心照顧,關愛和尊重的教育,是對家庭的盡責,也能帶來祥和。

 現在想和大家分享一個「管教模式」,這個模型由Maccoby & Martin兩位學者提出,他們指出在管教裡有兩個重要的元素:(一)要求(Demand):指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標準;(二)回應(Responsive):指父母對孩子的需要是否敏感、有否回應孩子的需要,包括情感上的需要。這個模式簡單的說出,要求跟愛錫,是兩件完全獨立的事。我們可以對孩子有高要求,但同時亦能夠對孩子表達關愛。
 
因為這兩個元素,我們可以歸納出四種不同的管教模式,分別是(一)恩威式(Authoritative.高要求、高回應);(二)高壓式(Authoritarian.高要求、低回應);(三)放任式(Permissive.低要求、高回應);以及(四)忽略式(Neglectful.低要求、低回應)。我會一連幾篇文章,為大家介紹一下這幾類的管教模式及可能帶來的後果,最後,我也會分享一下實際的管教技巧。


 

先說恩威式,採用這種管教模式的父母對孩子有要求、有清晰的規則、會讓孩子知道規則背後的原因,在定規則的過程中,也會參考孩子的回應、意願與能力,不會一言堂,也不會有「一、二、三,同我收哂聲」類似的說話。他們定標準時,能知道孩子現時的能力,定出合理的期望, 同時以鼓勵、支持的態度,協助孩子成功,而不是只顧結果的不斷催谷。
 
在恩威式中成長的孩子,研究發現一般都有效佳學術成績、自我形象較正面、社交技巧較好、而且較少出現精神問題及較少出現違法行為。
 

 

 

 


 

作者:程衞強註冊心理學家
  
英國特許心理學家,致力於學童身心健康及親職教育工作,近年醉心於靜觀練習及介入的方法,在靜觀的過程了解身心的反應,學習平靜地接納身處的環境,以及對周遭環境的種種反應。

 

訓練正念覺知 情緒處理

訓練正念覺知 情緒處理

每個人都有情緒,它像一把火,當火燒得正旺時,所有真相、理智都會被熊熊烈火掩蓋。所以,很多時候,孩子在發脾氣時,無論父母如何說教、如何解釋,就是有理說不清。因此,在處理「事情」之前,我們得先處理情緒。成人如是,小孩也如是。


 
在佛教中,面對和處理負面情緒的方法很多,其中,最有效的應對策略便是正念覺知,簡單的說,可以幫助你與負面情緒保持一定的距離,能夠幫助你將情緒、想法和事實分開,因為情緒和想法並不等於事實。如果你不斷地訓練正念覺知,就能夠更真切的體驗到情緒的緣起性、無常性和無我性。
 
小孩子發脾氣是常見的事,因為孩子年紀還小,語言未發展成熟至能夠完整道出感受,自製力亦不足夠扺禦情緒的衝擊。與其不斷地說教、甚至懲罰,父母可以透過一連串有策略性的步驟,引領孩子認識並處理情緒,並培養解難能力。

說出情緒:首先,在處理情緒之前,我們需要認識情緒。當孩子鬧情緒時,你可以深深的擁抱孩子,一邊安慰孩子:「媽媽知道小明不開心(或代上其他的情緒感覺,如心痛、憤怒、傷心等),媽媽知道也很心痛」,讓孩子知道父母都明白他的感受。當父母說出孩子的情緒時,其實也是一種情緒教育,讓孩子知道自己正在經歷怎樣的情緒,日後也較能以說話道出自己的情緒,而不是透過激動行為來表達。如果孩子的語言能力達到一定水準,父母也可以邀請孩子說出自己的情緒,但記得,父母都要先說出孩子情緒,才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


觀察情緒:當父母或孩子都說出了當時的情緒後,父母可以邀請孩子感受一下,這個情緒在身體哪一個位置,然後感受一下這個情緒。年齡較大或語言能力較好的孩子,父母也可以叫他們形容一下這個情緒感受。父母也可以邀請孩子將手放在這個情緒的身體位置上,感受一下這個情緒,慢慢呼吸,嘗試讓孩子平伏下來。如果孩子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並平伏,父母可以稱讚孩子的努力及自製,切勿再聚焦剛才發生的事情說教。要記著,有情緒十分正常,我們不需要就「有情緒」而受到責備;反之,能控制情緒就是一種能力,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建立「控制情緒」的能力,對吧?所以,贊他們能控制情緒就夠了。
 
如果孩子未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父母可以重複上面認識情緒、控制情緒的步驟,或使用其他的管教工具,如冷靜角、反應代價、故意忽略等等,每一個管教工具都應對不同的情緒及處境,有機會再談。
 
培養解難:當情緒穩定了,父母才可以培養孩子的解難技巧,而且,應由孩子作主導,父母不宜開始就給予解決方法:「媽媽明白小明想玩火車,可是弟弟正在玩火車,除了搶去弟弟的玩具外,還有什麼方法呢?」孩子未必能夠立即就想出合乎父母心意的答案,父母需要無比的耐心,就每一個答案加以引導,例如小明答道:「多買一個火車玩具」,父母可以回答:「現在商店已經關門(或其他理由,以不說謊為原則),那麼,除了多買一個外,還有什麼方法呢?」。很多時候,孩子憑著無窮的創意,能夠想出意想不到的好方法呢!
 


作者:程衞強註冊心理學家
 
 
英國特許心理學家,致力於學童身心健康及親職教育工作,近年醉心於靜觀練習及介入的方法,在靜觀的過程了解身心的反應,學習平靜地接納身處的環境,以及對周遭環境的種種反應。
 

 

「業感緣起」到「集體潛意識」

「業感緣起」到「集體潛意識」

佛學的理論眾多,今次想和大家會分享一下佛學其中一個重要理論「業感緣起」與心理學中的經典理論「集體潛意識」,雖然一個是佛學另一個是心理學,但你會發現它們有微妙相似之處,又各有不同的見解。

「業感緣起」

先分享一下我對「業感緣起」的理解,它將萬事萬物的生起的原因歸根於當事人的業力。而業力是指一切眾生在生之時,以身(行動)、語(說話)、及意(心念)來做出各種不同的善或惡事。雖然做這些事可能只是一剎那間,然而所造出來的業會一直留存著,可能在現世或是來世得到相對的結果。換句話講,即是做了好事,會得到好的果報,相反,即是做了惡事,會得到壞的果報,現世未有得到相對的果報,必定在來世得回相對的果報。因著業力有著這種複雜的關係,於是便形成千差萬別之現象。以唯識論的角度來說,業力會儲存到眾生心識 - 阿賴耶識,在阿賴耶識中,成為種子。當事人在現世或未來世遇到合適的環境時(緣起),種子便會生起,當事人便受著過去的業得到相對的果報,或事令業果有所變化,成為另一顆種子再次回到阿賴耶識中,等待下一次的緣起。
 

「集體潛意識」

「集體潛意識」是由心理學家榮格開拓的分析心理學中最為經典的概念。榮格認為人類祖先在不斷的進化過程中,每個當體都會經驗著一份心靈底層的精神沉澱物質,這份物質是人類精神的地基,而且是人類共同擁有。另外,榮格認為人格的結構由三個層次組成,分別是意識、個人潛意識和集體潛意識。意識可以代表著我們能夠感知、思考的第一層。個人潛意識是第二層,包括一切被遺忘的記憶、被壓抑的經驗,及夢和幻想等。

「集體潛意識」是第三層,它代表著人類進化過程中的集體經驗,一個人出生後將要進入的那個世界的形式,是一種心靈的虛像,而且早已被規劃了。這種心靈的虛像與個體在生活中呈現出來,成為個事人的個性。

對比「業感緣起」與「集體潛意識」

業感强調今生所遇到的任何人與事,皆來自於我們過去世所作與所為而種下來的。而「集體潛意識」則强調任何人都就著過去人類的進化與遺傳而產生人格,兩者好像在說著同一件事,只是用了佛學與心理學的角度去演釋和解說。然而,二個學語有著彼此的共通之處,業力要出現果報,需要現世人在合適的環境,即是需要眾緣和合;人格的呈現,需要當事人心靈的虛像與現實生活的交互,而衍生特定的人格,亦即是說,特定的人格特質的呈現,與當事人的際遇有著劃不可分的關係,而際遇並不完全由當事人可以決定,這正正反映著需要有「緣份」才能出現特定的人格特質。
 

好好珍惜 難得的相遇

不論是佛學還是心理學,任何人在生命中相遇,都是一種緣份,以佛學角度,可能有些業是時候要報;以心理學角度,可能有些特質我們能從中學習,因此,與任何人的相遇,其實也是一份難得的體驗,大家好好珍惜。

 



李偉堂心理學博士

 

用心理學的角色看佛學。心理學和佛學仿佛是二門不相關的學問,一門是西方的科學,一間是東方的宗教,然而,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心的科學,而佛學是一門修養心靈的宗教。今次,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與心理學和佛學的結緣。

 

 

佛教與情緒

佛教與情緒

情緒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們可以是喜悅、悲傷、憤怒、恐懼等等。我們有所謂情緒腦,包括杏仁核及情緒邊緣系統。情緒的波動常常影響著我們的思維、行為和人際關係,因此,了解情緒並學會處理它們是至關重要的。

 

實現內心的平靜和智慧

佛教教導我們情緒的本質是無常的。它們像海浪一樣起伏,不斷變化。佛陀教導我們,當我們執著於情緒時,就容易陷入痛苦之中。這世界上沒有永恆的快樂或痛苦,但我們經常把情緒視為真實和永久的。例如,當我們感到憤怒時,我們可能相信這種憤怒感會永遠存在,而忽視了它是一種暫時的經驗。

接受它們的存在
情緒是佛教中重要的修行方法之一。通過觀察,我們學會了對情緒保持察覺的距離。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抑制情緒或逃避它們,而是意味著我們培養了內在的觀察者,能夠從一個更平靜和客觀的角度看待情緒的浪潮。這種觀察幫助我們瞭解情緒的起源、變化和消退的過程,從而減少對情緒的執著,並在面對困難時保持冷靜和平和。

 

培養慈悲和無私的心
另一方面,佛教也教導處理情緒的方法,是培養慈悲和無私的心。佛教教導我們,當我們專注於自我利益和自我中心時,我們更容易陷入貪欲、憤怒和嫉妒等負面情緒之中。相反,當我們培養慈悲和無私的心時,我們能夠超越自我,關注他人的需要和幸福。這種關注他人的心境有助於減少自我中心的情緒和執著,並將我們的心靈開放到更廣闊的境界。

通過正念處理情緒
佛教還教導我們通過正念(mindfulness)來處理情緒。正念是對當下經驗的敏銳觀察和接納。當我們以正念對待情緒時,我們不試圖改變或評價情緒,而是接受它作為當下的一部分。這種接納幫助我們放下對情緒的對抗,從而減少情緒的痛苦和困擾。正念還幫助我們保持冷靜和集中,以更明智和平和的方式應對情緒。

反思和成長的機會
在佛教中,情緒也被視為修行的機會。當我們面對困難的情緒時,這是一個反思和成長的機會。佛教教導我們要以開放和寬容的心態面對情緒,不要試圖壓抑或避免它們。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深入瞭解自己的內在世界,並發展內在的智慧和成熟度。這種修行過程需要耐心和毅力,但它郤可以帶來深遠的轉變。最後,佛教教導我們不要將情緒與自我身份混淆。情緒只是一種經驗的流動,它們並不代表我們的本質或價值。佛陀教導我們要超越情緒的界限,認識到我們更深層的本性,即無常和空性。這種認識幫助我們對情緒保持較輕鬆和超然的態度,並不讓它們左右我們的生活。透過打座,冥想也是一種對情緒的輔助。

得到內心的寧靜和智慧
總而言之,佛教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教導,可以幫助我們處理情緒並實現內心的平靜和智慧。通過觀察情緒、培養慈悲和無私的心、以及運用正念和修行的機會,我們能夠與情緒建立更健康和平衡的關係。這種修行不僅對個人的幸福和成長有益,也能夠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和社會互動。讓我們從佛教的智慧中汲取力量,在情緒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寧靜和智慧。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作者:鍾浩銘心理學家 

著名育兒專家及培訓師,曾修讀嬰幼兒腦科及體智發展及教育心理學;從少與佛有緣,喜歡佛學及其教育理念。

佛學導人向善及助人自助的理念與心理學不謀而合,故此希望藉此專欄和大家分享佛學的看法!
 

佛洛依德的意識論與佛教的六識

佛洛依德的意識論與佛教的六識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一位經典的心理學家,他開創了精神分析學派(Psychoanalysis),在他的學說中,其中一個最廣為人所知的學說便是意識論。他將意識分為三個層級,分別是意識(Conscious),前意識(Preconsious)和潛意識(Unconscious),他用一座冰山來比喻這三層的關係,他形容意識層就像是浮出水面上的冰山尖角,只佔整座冰山的很少一部份,而在水底下佔整座冰山很大的部份就是潛意識層,水面則是前意識層。

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是受著潛意識所控制,往往我們運用意識與外在的世界接觸,或想透過意識改變外在的事物,然而,往往都受著潛意識中對事物的理解而干預著我們的行為,亦即是說,要改變外在的事物,便先要改變內在對事物的認知,就正正回應著佛教的華嚴經所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在意識論中,意識的功能有二方面,一方面是藉著五種感官(眼、耳、鼻、舌、身)去認識外在的世界,之門辨識外在世界,另一方面將五感的訊息轉換成我們內心世界的感受,這個過程就正如佛學中所講的五蘊「色、受、想、行、識」。在我理解,「色」就是利用五種感官來接觸外界,亦即是眼、耳、鼻、舌、身,讓我們感知這個世界的色、聲、香、味、觸。隨著對外界的感知,於是便產生「受」,即是我們對外界的感受,有了「色」與「受」,我們便知道外界的存在。

回到意識論,當我們感受到外界的存在,並得到內心的感受,潛意識便通過過去的經驗與認知,辨別出這東西是什麼,這稱為統覺(Apperception)。例如:我聽到天上有一種聲音,從聲音中,我辨別出是飛機飛過的聲音,於是我便抬頭望向天空,就如我所想的,見到一架飛機正正在上空經過。以佛家來說就是經過眼、耳、鼻、舌、身、意形成「意識」,亦即是第六識,有了第六識,我們便可以對外界事物產生認識、認知、分辨的作用,以眼晴所見而產生的識別,叫作「眼識」,以耳朵聽到而產生的識別,叫作「耳識」,以鼻子所嗅到而產生的識別,叫作「鼻識」,以舌頭嚐到而產生的識別,叫作「舌識」,以身體接觸到而產生的識別,叫作「身識」,以大腦記憶、分析、思想產生的識別,叫作「意識」。
 
有了意識,我們便可以分辨外界事物的善惡、美醜、好壞…等,並作出分類,把它們劃分出來,這些都是一種心理的過程,就如佛洛依德的意識論,這都是意識層面的功能作出,讓我們對外在世界有更多的認知,並能識別外在世界的不同事物。

 

 

作者:李偉堂心理學博士

 

 

用心理學的角色看佛學。心理學和佛學仿佛是二門不相關的學問,一門是西方的科學,一間是東方的宗教,然而,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心的科學,而佛學是一門修養心靈的宗教。今次,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與心理學和佛學的結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