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友日常

  1. 首頁/
  2. 佛友日常/
  3. 心靈修行/
  4. 心田灑掃
佛教與情緒

佛教與情緒

情緒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們可以是喜悅、悲傷、憤怒、恐懼等等。我們有所謂情緒腦,包括杏仁核及情緒邊緣系統。情緒的波動常常影響著我們的思維、行為和人際關係,因此,了解情緒並學會處理它們是至關重要的。

 

實現內心的平靜和智慧

佛教教導我們情緒的本質是無常的。它們像海浪一樣起伏,不斷變化。佛陀教導我們,當我們執著於情緒時,就容易陷入痛苦之中。這世界上沒有永恆的快樂或痛苦,但我們經常把情緒視為真實和永久的。例如,當我們感到憤怒時,我們可能相信這種憤怒感會永遠存在,而忽視了它是一種暫時的經驗。

接受它們的存在
情緒是佛教中重要的修行方法之一。通過觀察,我們學會了對情緒保持察覺的距離。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抑制情緒或逃避它們,而是意味著我們培養了內在的觀察者,能夠從一個更平靜和客觀的角度看待情緒的浪潮。這種觀察幫助我們瞭解情緒的起源、變化和消退的過程,從而減少對情緒的執著,並在面對困難時保持冷靜和平和。

 

培養慈悲和無私的心
另一方面,佛教也教導處理情緒的方法,是培養慈悲和無私的心。佛教教導我們,當我們專注於自我利益和自我中心時,我們更容易陷入貪欲、憤怒和嫉妒等負面情緒之中。相反,當我們培養慈悲和無私的心時,我們能夠超越自我,關注他人的需要和幸福。這種關注他人的心境有助於減少自我中心的情緒和執著,並將我們的心靈開放到更廣闊的境界。

通過正念處理情緒
佛教還教導我們通過正念(mindfulness)來處理情緒。正念是對當下經驗的敏銳觀察和接納。當我們以正念對待情緒時,我們不試圖改變或評價情緒,而是接受它作為當下的一部分。這種接納幫助我們放下對情緒的對抗,從而減少情緒的痛苦和困擾。正念還幫助我們保持冷靜和集中,以更明智和平和的方式應對情緒。

反思和成長的機會
在佛教中,情緒也被視為修行的機會。當我們面對困難的情緒時,這是一個反思和成長的機會。佛教教導我們要以開放和寬容的心態面對情緒,不要試圖壓抑或避免它們。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深入瞭解自己的內在世界,並發展內在的智慧和成熟度。這種修行過程需要耐心和毅力,但它郤可以帶來深遠的轉變。最後,佛教教導我們不要將情緒與自我身份混淆。情緒只是一種經驗的流動,它們並不代表我們的本質或價值。佛陀教導我們要超越情緒的界限,認識到我們更深層的本性,即無常和空性。這種認識幫助我們對情緒保持較輕鬆和超然的態度,並不讓它們左右我們的生活。透過打座,冥想也是一種對情緒的輔助。

得到內心的寧靜和智慧
總而言之,佛教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教導,可以幫助我們處理情緒並實現內心的平靜和智慧。通過觀察情緒、培養慈悲和無私的心、以及運用正念和修行的機會,我們能夠與情緒建立更健康和平衡的關係。這種修行不僅對個人的幸福和成長有益,也能夠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和社會互動。讓我們從佛教的智慧中汲取力量,在情緒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寧靜和智慧。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作者:鍾浩銘心理學家 

著名育兒專家及培訓師,曾修讀嬰幼兒腦科及體智發展及教育心理學;從少與佛有緣,喜歡佛學及其教育理念。

佛學導人向善及助人自助的理念與心理學不謀而合,故此希望藉此專欄和大家分享佛學的看法!
 

佛洛依德的意識論與佛教的六識

佛洛依德的意識論與佛教的六識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一位經典的心理學家,他開創了精神分析學派(Psychoanalysis),在他的學說中,其中一個最廣為人所知的學說便是意識論。他將意識分為三個層級,分別是意識(Conscious),前意識(Preconsious)和潛意識(Unconscious),他用一座冰山來比喻這三層的關係,他形容意識層就像是浮出水面上的冰山尖角,只佔整座冰山的很少一部份,而在水底下佔整座冰山很大的部份就是潛意識層,水面則是前意識層。

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是受著潛意識所控制,往往我們運用意識與外在的世界接觸,或想透過意識改變外在的事物,然而,往往都受著潛意識中對事物的理解而干預著我們的行為,亦即是說,要改變外在的事物,便先要改變內在對事物的認知,就正正回應著佛教的華嚴經所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在意識論中,意識的功能有二方面,一方面是藉著五種感官(眼、耳、鼻、舌、身)去認識外在的世界,之門辨識外在世界,另一方面將五感的訊息轉換成我們內心世界的感受,這個過程就正如佛學中所講的五蘊「色、受、想、行、識」。在我理解,「色」就是利用五種感官來接觸外界,亦即是眼、耳、鼻、舌、身,讓我們感知這個世界的色、聲、香、味、觸。隨著對外界的感知,於是便產生「受」,即是我們對外界的感受,有了「色」與「受」,我們便知道外界的存在。

回到意識論,當我們感受到外界的存在,並得到內心的感受,潛意識便通過過去的經驗與認知,辨別出這東西是什麼,這稱為統覺(Apperception)。例如:我聽到天上有一種聲音,從聲音中,我辨別出是飛機飛過的聲音,於是我便抬頭望向天空,就如我所想的,見到一架飛機正正在上空經過。以佛家來說就是經過眼、耳、鼻、舌、身、意形成「意識」,亦即是第六識,有了第六識,我們便可以對外界事物產生認識、認知、分辨的作用,以眼晴所見而產生的識別,叫作「眼識」,以耳朵聽到而產生的識別,叫作「耳識」,以鼻子所嗅到而產生的識別,叫作「鼻識」,以舌頭嚐到而產生的識別,叫作「舌識」,以身體接觸到而產生的識別,叫作「身識」,以大腦記憶、分析、思想產生的識別,叫作「意識」。
 
有了意識,我們便可以分辨外界事物的善惡、美醜、好壞…等,並作出分類,把它們劃分出來,這些都是一種心理的過程,就如佛洛依德的意識論,這都是意識層面的功能作出,讓我們對外在世界有更多的認知,並能識別外在世界的不同事物。

 

 

作者:李偉堂心理學博士

 

 

用心理學的角色看佛學。心理學和佛學仿佛是二門不相關的學問,一門是西方的科學,一間是東方的宗教,然而,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心的科學,而佛學是一門修養心靈的宗教。今次,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與心理學和佛學的結緣。

 

 

 

 

 

 

故意忽略(下)

故意忽略(下)

當確認了孩子因為要「吸引成人注意而引起負面行為」後,除了故意忽略外,其實也有其他方法的,例如在孩子出現負面行為時就關注一下他,例如稱讚他自己在玩積木,很乖巧;又或者預先告訴他媽媽在忙什麼,要他等一會(但要注意幼兒的能力,不能等太久哦);甚至邀請他一起幫忙,從而建立他的能力感等等。

若果負面行為出現了,父母要使用故意忽略時,首先必須確保孩子當時是安全的,然後就可以故意不關注他(表面上),但實際上是暗地裡觀察他,以免孩子因情緒升級而出現危險,而且,故意忽略很重要的,並非單單的忽略,而是讓孩子知道什麼行為能夠得到關注,什麼行為是不能接受的。例如尖叫,他總不會一小時60分鐘都在尖叫的,總會需要抖一下氣吧?

這時候就應該出力地稱讚他「嘩!小明真係大個仔啦!佢自己喺度安靜咁玩玩具!媽媽好開心!」然後甚至可以給他一個大擁抱(之前的尖叫呢?算數吧!),之後可以告訴他等一會、也可以邀請他一起幫忙、也可以給他一個任務,總之,你已經知道他需要你的關注了。如果他再次出現負面行為?那你就重啟「故意忽略」的步驟吧!

值得要注意的,是有時候,在執行故意忽略的過程中,孩子的「行動」會升級,甚至傷害到人或物,例如將自己的頭撞在牆上。這個時候,爸媽切忌露出一副很緊張的表情或語氣,而應該保持目無表情、說話語氣堅定但不浮誇(快去報名藝員訓練班),然後走過去,將孩子(強行)移到安全位置,然後直接、簡單、清晰的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

正如星雲大師在讚美這一課曾提及到,讚美的語言人人愛聽,就是對於小孩子的教育,用讚美的言詞代替責備,效果往往更佳,而且用讚美方式教導的孩子,也會比常被責罵的小孩子來得有自信。因此當孩子稍停下來的時候,父母就應該立即稱讚他的安靜行為(即使那個時候已經是兩行鼻涕!),而且語氣、表情也要豐富,如不明白可以去學一下我們的國粹「變臉」!

簡單的總結一下,故意忽略有幾個重點:

第一:引起行為的原因(只適用於Attention Seeking的行為哦)

第二:注意安全

第三:以讚賞良好行為作為最終目標

希望小小的貼士,在各位爸爸媽媽的育兒路上有一丁點的幫助。


 
 


作者:程衞強註冊心理學家

 


英國特許心理學家,致力於學童身心健康及親職教育工作,近年醉心於靜觀練習及介入的方法,在靜觀的過程了解身心的反應,學習平靜地接納身處的環境,以及對周遭環境的種種反應。 

 

 

與佛學的緣起

與佛學的緣起

我與佛學的緣起,可以回到我的童年,我的母親是一位佛教的門徒,自我年幼有記憶的時候,大約6歲吧,我和哥哥比較活潑,甚至是頗皮,偶然在校及家也會闖禍,母親會拿起籘條打我們,或是不給我們飯吃。到了8歲後,母親在家中添了一個櫃,而且亦擺放了一尊佛像,自此之後,母親便開始早晚燒香念佛,而當我們又闖禍了,母親沒有再以體罰的方式罰我們,而改為要我們跪在心經掛畫面前去念心經,我記得當時其實不知道心經說甚麼,但因為母親要我們念吧,便照著念,不知不覺之間,心經的經文便植入了腦袋內,深深的刻畫在心中。

 
與心理學的緣起
因為我兒時並不特別喜歡讀書,母親建議我學一門手藝吧,以便將來可以投身社會工作,於是我便決定選擇工業的學校進修,打算學一門手藝吧。讀書時,由電子技術的學習,不經不覺便進入大學,主修電子工程。畢業後,理所當然的,便向著電子工程發展自己的事業,然而,並不如想像般順利,好像事倍功半,於是事業發展像跌入了迷霧中。

當時,自己開始迷失,開始問自己「我想怎樣?我想從事業發展中得到甚麼?」

於是便開始看一些心理學的書藉,我感到莫名的興趣,開始對心理學產生興趣。後來,決心進修「心理學」與「輔導」,就這樣完成了心理學的博士畢業。 


心理學與佛學

完成了心理學的博士後,感覺人性的複雜性與多樣性,面對很多的病人因環境的變化,並受著自己的認知、經驗和童年成長歷程的影響下,患上不同形式的心理困擾與障礙,而大部分病人都把病因歸咎於環境,有的抱怨上天、有的埋怨他人,他們都覺得自己所認知的環境是「真相」,但他們卻忽略了他們對環境的理解完全來自他們的認知、經驗和童年成長歷程,於是被自己製造出來的「真相」所困著。倘若,他們能夠反觀自己的內心,便能覺察到自己的認知在困著自己。這就如心經的一句話「觀自在菩薩」,觀是內觀,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菩薩,倘若人們能夠內觀自己,他們便不再是被困著,而是他們可以選擇困著自己或是放過自己。
 

因此,我開始認真的理解及學習佛學,並發現佛學和心理學有著很多的關係,修習佛學,往往是其中一個方式令自己活得健康的法門。稍後的時間,我可以和各位分享用

心理學的角度看佛學,佛學其實也是一門人性的科學。

 


作者:李偉堂心理學博士

 

用心理學的角色看佛學。心理學和佛學仿佛是二門不相關的學問,一門是西方的科學,一間是東方的宗教,然而,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心的科學,而佛學是一門修養心靈的宗教。今次,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與心理學和佛學的結緣。

 

 

 

 

故意忽略(上)

故意忽略(上)

近日有朋友問到有關孩子的行為問題,並表示已用了「故意忽略」,但有關問題卻仍然一直纏繞。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故意忽略(Planned Ignorance)」的這個技巧。

首先,不同的管教工具都有其適用時候,例如之前談過的「冷靜區」是用來處理情緒的,靜修能訓練不管外在的生活環境是否安定、安靜,至少我們的心境是保持平靜。而這次講的故意忽略,則是用來處理「為吸引成人注意的負面行為(Attention Seeking)」。如果有關行為並非「為吸引成人注意而出現」,故意忽略未必有用。

可是,我們怎知道那些行為,是否「為吸引成人注意而出現」呢?爸爸媽媽可以先留意一下,有關行為出現的情況,是否當時照顧者都沒有在關注孩子呢?舉例說,媽媽忙於照慣年幼的弟弟,哥哥就故意發出尖叫、甚至將東西擲在地上,以吸引媽媽的注意。而這個行為,特別在沒有照顧者關注孩子時,會特別出現的,這就有可能是Attention Seeking的問題了。

反之,如果這個行為的出現,帶有明確的目的,例如孩子因為想買某個玩具而尖叫,這樣,就不應該用故意忽略了(可以用其他的例如轉移視線、約法三章、多看一會等等)。

下次再講故意忽略的執行。


作者:程衞強註冊心理學家

英國特許心理學家,致力於學童身心健康及親職教育工作,近年醉心於靜觀練習及介入的方法,在靜觀的過程了解身心的反應,學習平靜地接納身處的環境,以及對周遭環境的種種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