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常學習

僅有惡念而未成惡事者 亦須受報否?
人有犯罪行為,忽因障礙中止未遂,若依世法中之法律,則未遂犯亦有科罪者;然以佛法因果不爽而言,僅有惡念而未成惡事者,亦須受報否?
有因、緣、法、業四種之罪不同。彼雖中止未遂所欲,不過僅免業罪耳,餘三之罪所未曾免。是以世之法律亦有科罪者。
若受過菩薩戒,起一惡念,即有一罪。彼但受聲聞戒者,成事有,起念無。
資料來源:上海玉佛禪寺

懺中之王《梁皇寶懺》的由來?
《梁皇寶懺》的緣起,是梁武帝為超度皇后、消其業障而設的懺法。梁武帝其妻郗氏生性嫉妒,對六宮動念出口猶如毒蛇及很多宮內人都受她毒害而死,她還妒忌梁武帝學佛修行,曾扯破佛教經書《妙法蓮華經》,曾以蔥,蒜,韭等幾種污菜以及腥膻之肉外邊用面包裹,假意供佛齋僧,破僧淨戒,壞佛清規,所以死後轉為巨蟒,有一天托夢梁武帝,泣求拯救。梁武帝為此禮請高僧舉行禮懺,集諸佛菩薩功德願力,最終夫人遂化為天人,在空中謝帝而去。
《梁皇寶懺》為佛教中懺悔滅罪之懺王,亦是經懺中生亡兩利之寶典。以懺悔來斷惡,以發心發願為修善培福,拜懺能夠為我們與冤親債主解怨息結,能夠除病消災,能夠超度眾生,能夠讓我們培福開慧,同時讓六道眾生反觀自省自己所造之業,生起慚愧心,並發露懺悔,以解脫苦趣,我們能依此懺本虔誠禮拜,真誠懺悔改過,以慈悲、智慧洗淨過錯,必得佛光加被,業障消除,福慧增長,身心清淨,和樂平安。
資料來源:廣州市大佛寺

合十的意義
星雲大師指出,合掌時應像「捧水」一樣謹慎,這表示做事要專心致志,心意集中。合掌的真正意義是「合權實之掌,應中道一心」,即將世間與出世間的智慧融合為一,達到中道的心境。透過合十,雙手的行動不僅是外在的動作,更能反映內心的真、善、美,幫助我們保持正念、尊重他人和包容萬物。
這也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傳遞著友好與尊敬。它不需要多說什麼,但一個簡單的合十動作就能讓人感受到友善與禮貌。這種禮儀不僅存在於佛教國家,像泰國等地的人們見面時也常以合掌為禮。合掌不僅是一種表面上的恭敬,它還能展現一個人的威儀與精神,讓人感受到寧靜與安穩的氛圍。
在佛教中合十具有重要意義,它也能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向他人祝賀或表達感謝時,便能傳遞出內心的誠意與祝福。無論是生日祝福、慶賀新年,還是祈願他人平安,都是一種有效的心靈交流方式。
其實合十的美妙之處在於,它能幫助我們返本還源,入於中道,讓我們感悟到「我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的真理。這種禮儀的背後,不僅是對他人的尊重,更是對自我內心的反思與淨化。
作者:甯瓏
香港中文大學佛學研究碩士畢業生。
緣份,就像種子要遇見陽光和水才能成長。每一種偶遇或許都不是巧合。既然我們有緣相聚、相識、相處或求學,就不必執著這是因,還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誠對己對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迴向的意義
在佛教中,「迴向」或「回向」是將自己的功德和善行轉化,寄託給他人或更大的願望。寺院的日常活動中,常以「迴向」作為結束,這是因為迴向具有重要的意義。它不僅是將所做的善事回饋給親友,還是希望讓更多人受益。
迴向的過程如同播種,一小步的善行可以結出豐碩的果實。例如,布施一塊麵包的善行,經過迴向後,可以希望天下所有人都能獲得溫飽。這種「回小向大」的心念,讓小善行擴展成大功德。
此外,「回自向他」意味著將自己的功德分享給家人和朋友,讓他們也能享受這份祝福。迴向的心量廣大,能夠將自我的小善轉化為普遍的利益,也能夠讓我們的生活充滿和諧與快樂。
迴向還有「回因向果」的意義,今生的善行會在未來結出好果。總之,無論是多小的善念,都可以通過迴向變得無比珍貴,讓我們的生活和他人的生活都更加美好。
作者:甯瓏
香港中文大學佛學研究碩士畢業生。
緣份,就像種子要遇見陽光和水才能成長。每一種偶遇或許都不是巧合。既然我們有緣相聚、相識、相處或求學,就不必執著這是因,還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誠對己對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貪瞋癡慢疑五者 瞋慢重的對治方法?
貪瞋癡慢疑五者,以瞋慢二習最重者居多數,而且此二種習氣看似尤為難斷。所以除普通人外,佛教四眾弟子亦有偶因細故便動無明之火者,有許多免不了我慢貢高動輒輕慢他人者。有甚麼對治的方法?
貪瞋癡慢疑名五鈍使,是根本煩惱,俱生之我執也。輕重各有所偏,習之最重者,總是以貪為本,彼瞋慢二習皆貪習之所主使也。 是以楞嚴業果相續,皆結歸貪。故知先須斷除貪習為第一要圖。若僅讀誦大乘,恐不能頓除宿習,最好是勤修懺法。
然懺法有二:一者事懺,即四明之大悲懺、慈雲之淨土懺是;一者理懺,即《普賢觀經》雲端坐念實相是。若雲對治捷徑,無如信願持名、求生淨土耳。
資料來源:上海玉佛禪寺
玉佛法語集丨諦閑老法師在玉佛寺楞嚴講期內答江西劉士安居士問十四則(下)

佛教中的「發心」是什麼意思
在佛教中,「發心」是指一種內心的志願和願望,這是修行的起點。經典中提到,「惡盡曰功,善滿稱德」,這意味著我們的功德來自於內心的發願。發心就像是耕耘心田,只有開發內心的潛力,才能收穫智慧和慈悲。
發心的過程類似於農田的耕作,良好的心地能夠培育出美好的結果。正如省庵大師所說,「入道要門,發心為首」,發心的大小直接影響到我們的成就。當我們懷抱著慈悲的心,想要幫助他人,這份心念就會引導我們的行為,讓我們在生活中更有意義。
有位阿羅漢的故事告訴我們,發心後的堅持非常重要。徒弟在思考救度眾生時,師父察覺到他的心念,並主動承擔起包袱,這樣的互動說明了發心的力量和微妙。總之,發心不僅是一個開始,更是持續修行的動力,每個人的心中都有無限的潛力,只待我們去探索和發現。
作者:甯瓏
香港中文大學佛學研究碩士畢業生。
就像種子要遇見陽光和水才能成長。每一種偶遇或許都不是巧合。既然我們有緣相聚、相識、相處或求學,就不必執著這是因,還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誠對己對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花開見果
「蓮花」在佛教裡代表什麼意義?「蓮花在佛教中,象徵著一種清淨無染的境界。因為蓮花雖生在污泥當中,卻不會受到污染,反而開得更漂亮;而且一開花即結果,因果相連。
所以蓮花在佛教裡的意義有二:一是代表清淨,在很污濁的地方也不受污染;二是蓮花一開花,果就連在一起;花開見果,代表因果的關係相連。」
資料來源:靜斯人間之《有朋自遠方來—與證嚴上人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