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學習

  1. 首頁/
  2. 恒常學習/
  3. 法師開示
如何才能遇到善知識和善同伴?

如何才能遇到善知識和善同伴?

師父,佛陀說「具足善知識,是全梵行者」,我很想知道,‍‍怎樣才找到全梵行的善知識?怎樣才可以遇到真正的善知識、善同伴?

【法量大和尚開示】


善知識就是正念的代名詞,‍‍就是正知正見的代名詞。‍‍我們若沒有正見,‍‍沒有正知、沒有正念,‍‍就不能說有善知識。我們若不具備‍‍正念和正知,‍‍‍‍也就無從親近善知識,‍‍就算善知識在我們的面前,就算佛在我們的面前,我們都不認為他是佛,‍‍可能還認為‍‍是我們討厭的人。所以,要想親近善知識,我們‍‍必須要依‍‍內在的善知識。
 
首先,我們必須真正‍‍知道善知識的可尊、可貴、‍‍可依。如果不知道善知識的尊貴,我們‍‍就不會知道他的可依。‍‍不知道善知識的可依,我們就不能真誠地‍‍依靠他。‍‍不真正地依靠善知識,我們就得不到善知識的‍‍真實利益。


‍‍
善知識無時無刻不在我們身邊,‍‍只是我們‍‍還未具備‍‍發現善知識、親近善知識的‍‍能力。這是‍‍因為我們內在的善知識未能發揮作用,‍‍猶如盲人,‍‍不是太陽‍‍不照耀,而‍‍是因為他目不能視。
‍‍
《金剛經》告訴我們,不要把人當作一個‍‍固定不變的‍‍實有法,‍‍我們要是把人當成是一個固定不變的實有法,就不認識人,‍‍不知道甚麼叫人。既然不知道什麼是人,我們也就無從得到善知識和善同伴。
‍‍
我們的內在同樣具備善知識和善同伴,‍‍如果我們的本覺,我們的心的‍‍正知‍‍是我們的善知識,依這個‍‍善知識生起來的一切善的心所,就是善同伴。


 
‍‍在現實生活當中,‍‍具有道德、慈悲和智慧的‍‍師長,是我們的善知識;具有真誠、‍‍正勤‍‍踐行佛法的‍‍道友‍‍同窗,‍‍是我們的善同伴;具足良好的‍‍眷屬關係,比如說我們學佛,我的家人很支持我,‍‍這就是我的善同伴;‍‍如果我們學佛,家人反對我們,‍‍這就不是善法的善同伴,‍‍我們就不得善同伴,‍‍學佛就有障礙。
 
‍‍善知識、善同伴,‍‍都是靠我們修來的。能夠修得善知識、善同伴,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要生生世世發願:‍‍能夠生於善知識之家,‍‍能夠得遇善知識、親近善知識,‍‍能夠擁有‍‍廣大的‍‍善同伴。‍‍這種願力、這種善行,是非常重要的。
 
圖片及資料來源: 廣州六榕寺

 
 

 

做個頂天立地的人

做個頂天立地的人

做個頂天立地的人,做個知恩圖報的人,做個一諾千金的人,做個有良知的人,做個正能量的人,別忘記在自己最難的時候,拉自己一把的人。

作者: 釋延惠法師
資料來源:香港少林寺文化中心

 

不求聰明但求智慧

不求聰明但求智慧

赤子之心即是人人與生俱有的清淨本性,想保有清純童真的赤子心,就必須在人事歷練中, 不求聰明,但求智慧──智是分別智,一切事、理,皆能分辨; 慧是平等慧,是人心最清淨、最完美的一念本性。

外有分別智,內有平等慧,智慧具足,就能分辨人事、體會真理。 因此學佛者要恆持清淨心,立大志,開啟本具的智慧。

圖片及資料來源:《心鏡.心境——愉悅的力量》釋證嚴法師

 

從「為什麼」到「堅定不移」

從「為什麼」到「堅定不移」

年少時候的上人,對於世事常感疑惑,心中充滿了「為什麼」?因緣接觸《梁皇寶懺》、《四書》、《法華經》、《地藏經》以及《無量義經》等佛典及世典後,既開啓進入佛門之心志,立願將佛法推入人間;並亦影響自身思想之源流、形成與發展。


積四十年力行法華思想,在慈濟志業規模已然完備之際,因緣成熟樹立「慈濟宗」。四十多年後的今天,行在人間菩薩道上,上人不僅篤定前行之路,並且期許全球慈濟人 —— 時代在變,空間也在變,儘管有形的環境時刻在變異之中,但期盼大家跟隨著我走入慈濟宗門,這分荷負如來家業、永傳慈濟法脈之修行心志,要貫徹到底!要真誠如一!

不論時間有多長,不論路途有多遠,不論遇到何種境界,這分心志與初衷,必定要「堅定不移」!

資料來源:慈濟證嚴上人思想體系

若要人不說 除非己莫為

若要人不說 除非己莫為

有一群人坐在屋內閒聊,其中有一個人說起某人品行不錯,就是有兩個缺點: 容易生氣和處事魯莽。 此時,正好某人在門外經過,聽到有人議論自己,非常氣憤,馬上走進屋裏, 抓住那個說他缺點的人,動手打他。 旁邊的人阻止他,問道:「你為甚麼 打人呀?」 他答道:「我甚麼時候容易生 氣、做事莽撞呀?這個人說我容 易生氣、做事莽撞,所以我要打 他!」 旁人聽後,說:「你容易生 氣、做事魯莽的缺點不是現在已 表現出來了嗎?你還能責怪人評 價你嗎?」 

寬運法師開示:

有些批評或評價,別人一說出來,我們馬上就會「發火」。這就是俗語說的「被人點中死 穴」,或者說被人按中了「情緒按鈕」。憤怒,佛教稱為「瞋」,它和貪、癡合稱為三毒。 《大智度論》認為,「瞋」是三毒之中,傷害最大的,也是心病之中最難「醫治」的。生氣之後的不理性表現,便是魯莽。所以容易生氣的人,做事往往也魯莽。 我們在日常生活上,常常會遇到批評。以正面的態度面對批評,學會控制情緒,是修行的 重要一步。當我們遇到批評時,可以不急於辯解或回應,客觀地理解批評的內容,然後學習古人,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若真有缺失,宜加以反省及改正;如沒有錯,就當告誡自己小心, 以免將來出錯。 若要人不說,除非己莫為。要避免被「批評」,也要減少「死穴」。《十住斷結經》卷第 三:「為人謙下不憍蔑人,功德道果日夜滋生,縛結怨惡永無根芽。」平時待人處事,謙卑有 禮,日漸養成好的修為,批評結怨之事,就不存在生根發芽的因緣了。

資料來源:香港佛教聯合會 

裝死騙夫的婦人

裝死騙夫的婦人

從前有一個愚昧的男人,她的妻子儀容端正。他對妻子十分鍾愛,可是妻子對他並不忠誠,在外有了情 人。她的邪淫心大,想依靠情人而拋棄丈夫。於是,她找來一個老婆婆,對她說:「我走了以後,請弄一具女屍放在我家,然後對我丈夫說,我已死了。」 老婆婆趁男人不在家時,弄來一具女屍。男人回家後,老婆婆謊稱他的妻子已死了。丈夫馬上去看那具屍體,相信這就是他的妻子,並嚎啕大哭起來。之後,丈 夫把女屍火葬,再把骨灰盛在一個囊袋裏,日日夜夜帶在身上。 其後那個婦人厭棄情人而回到丈夫的家。她對丈夫說:「我是你的妻子啊!」 丈夫說:「我妻子早已死了!你是誰?為何說是我的妻子?」 雖然妻子再三解釋,但他還是不相信。

寬運法師開示

這個出自《百喻經》的故事,男主角「丈夫」比喻為那些受外道邪說迷惑的人,將錯誤的觀念當作真理,執性不改(執着)。就算聽到正信的道理,也不願相信。 「執着」一詞本來出自佛教,《國語詞典》解釋為「將人、現象、思想、經驗等視為真實不變,而生起貪着的心態」。它是煩惱的根源,試想想,如果一個人的想法、或看待某種事物總是單一不變的,他的生活會是如何?就是惡習難改!人一旦抱有某種錯誤的想法和概念,或有某種不好的習慣或行為,而又不聽勸告,不願改變,那麼就會帶着惡習生活,在生活中吃盡苦頭。 執着者也不會有好人緣,因為他們不容易接受其他人的意見,也可能將自己的看法強加於人,易與人產生矛盾。由於常常執着於某種結果,執着的人常會在條件不俱備的情況下強求成果,在不得志下,常令到自己心灰意冷。

《金剛經》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大家要運用智慧,不要被執着產生的邪知邪見纏繞終生。 至此,可能有讀者認為怎麼不批評一下故事中的妻子,這有點不公平。是的,那位妻子沉迷於邪淫之歡,自古至今,最後必然沒有好的結局。夫妻間的愛,必須專一、忠誠才會得到真正的幸福。

資料來源:香港佛教聯合會 

草木有佛性嗎?

草木有佛性嗎?

【弟子請法】:師父,在一行禪師著的《佛陀傳》(原名《故道白雲》)中,佛陀說過去曾是植物、土石等,如在上篇20,佛陀對村童們說「在過去世中,我們都曾是土、石、露、風、水、火。我們也曾是苔、草、樹、蟲、魚、龜、鳥和哺乳類動物。」

在中篇30,佛陀給太子等四百個孩子詳細講述自己多世前曾是一棵雞蛋花樹的故事,能「看到」「見證」,有「憤怒」「痛苦」等情感,並「發願在我的所有未來世,都會全力去説明人。」

我就很疑惑了,植物石頭不在六道之列,屬無情物,佛陀怎麼曾是植物石頭呢?器世間可以演變成有情眾生嗎?

法量大和尚開示:

這裏是有各種因緣、各種緣起的。菩薩度化眾生,是因應眾生、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地藏經》中說,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叢林、稻麻竹葦、山石微塵,皆是地藏菩薩久遠劫來,已度、當度、未度,已成就、當成就、未成就。只要有這部分眾生需要得度,菩薩就會依著他的願力、不可思議力,隨緣應化,度化眾生。菩薩是因應眾生的緣起,化成各種形態。有情世間和器世間亦非實有,皆是緣起有。

我們的身體也是地水火風所構成,一切有情和器世間都是由四大構成的。甚麼是有情?色法和心法的和合是有情。無色界的有情沒有色身,只有心識在活動。唯有與之同等或超越了他們才能認知到。證入到無色定的人知道無色界的境界,我們還沒達到,認知不了。

 

 

 

 

\

 

 

 

 

 

 

菩薩以石頭、雞蛋花樹這些形態去度化眾生,是菩薩的智慧和悲願的力量成就的,但這不是主流、不是常態化的,佛說的器世間和有情世間是常態的。器世間是依報,有情世間是正報。離開有情沒有非有情,緣起的是相依相待的。我們依緣起性去理解緣起相,就知道一切存在都是緣起的。

緣起甚深甚深甚甚深。我們要想認知緣起,需要在生活中不斷地得到歷練。

古代的大德親近善知識,對善知識是完全信任、依教奉行。我們可以像他們那樣親近善知識嗎?我們心有障礙,做不到這樣。就算佛來到我們身邊,我們也不認為他是善知識,因為我們心有障礙。所以,我們不要執著自己的認知,要擴大慈悲心、菩提心,在生活中踐行佈施、愛語、利行、同事,不斷地歷練自己。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故,依佛性故說‘眾生平等’。一切有為法,皆依緣起而現起,緣起性即是眾生的差別性,因緣起故,一切眾生各隨業力而現差別。只有如實觀察了知緣起的差別性即是空性,才能契悟本自天真的平等佛性。而展現的種種差別,則是因緣起故,一切眾生各隨業力而現差別。唯有如實了知緣起性空的真相,深信因果,以清淨無住的心,止一切惡,修一切善,遠離一切不益苦行,安住于中道正行,勇猛精進地廣修一切善法,利益一切眾生,使令離苦得樂,才可見真如菩提,才可謂是圓滿佛道。

圖片及資料來源:廣州六榕寺

 

緣深佛陀「入世本懷」

緣深佛陀「入世本懷」

證嚴上人開示:緣深佛陀「入世本懷」。當時的佛教不論北傳或南傳,大小乘的佛法傳播都偏向於精神面的教育,從這兩條發展路線分析起來,總覺得佛法對人生不是很實用。比如日本研究《法華經》很用心,但是再怎麼研究都是在學問、精神面上打轉;而東南亞泰國、緬甸、越南一帶的修行人,總是著重在生活上的小細節。這兩條所發展的佛法教育對人心、社會到底有何幫助?那時候的我不斷地這樣思考。

佛教有句話:「出家乃大丈夫事」。什麼是「大丈夫事」?就是要有所作為!所以,我一直認同,國家的興衰應該人人有責,尤其是出家人。


佛陀所關懷的不只是一個國家,而是全球的人性問題;從印度當時的不平等社會,一直延伸到人性的淨化,悉達多太子的偉大就在於此。他生長在富裕的皇宮,過著個人享受的生活,卻能體會賤民生活的苦難,以及當時婆羅門教的宗教家高高在上的傲氣,這種種不平等讓他想到如何令所有眾生心靈解脫,也想到自己必須身體力行去改變不平等的現象;而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自己的心先解脫,才有改變的可能,所以他就出家了,去體會眾生的心靈,去尋找宇宙人生的真理。

 

圖片及資料來源:慈濟環保全球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