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常學習

為甚麼說菩薩戒包含了自利利他的所有法門?
大乘菩薩戒是在大乘佛教的思想指導下建立的。佛教的根本是自覺覺他,要求人人都能成佛,所以菩薩戒的所有內容都體現在三句話中,這三句話是:
第一:持一切淨戒,無一淨戒不持。
第二:修一切善法,無一善法不修。
第三: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
以上三句就是大乘佛教菩薩戒中所說的「三聚淨戒」,它概括了自度度人和上求下化的一切大乘佛教的所有法門。
「三聚淨戒」與大乘「「四宏誓願」相應結合
「三聚淨戒」中的第一戒:「持一切淨戒,無一淨戒不持」是說的持戒的情況,在佛教中稱為「攝律儀戒」。「一切淨戒」,自然都是有助於修行成佛的行為準則,這是佛教的判斷標準,以清淨向上為其特點,以涅槃成佛為其宗旨,由是可以說,凡是有利於清淨修行的一切大小乘戒律都可入於其中,持受修習,反之,對佛教追求清淨涅槃活動有障礙的一切行為或準則,都是不能容許接受的。
「三聚淨戒」中的第二戒:「修一切善法,無一善法不修」是說的修行的情況。在佛教中稱為「攝善法戒」。佛教的善惡觀為善、不善、無記三種,最後一種「無記」是說的非善非惡的情況。大乘佛教認為,佛教歷史悠久,宗派眾多,修習的方法也很多,可以有多條道路通向解脫的彼岸,因此通常稱為「八萬四千法門」,所以這條「攝善法戒」可以說廣納包容了所有能夠修習善行的方法和道路。
「三聚淨戒」中的第三戒:「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是說的佛教的目的,在佛教中稱為「饒益有情戒」。「饒益」是佛教專用語,即有益。「有情」是說一切含有情識的眾生,它既包括了人,又包括了非人的一切有生命的東西,如牲畜鳥獸等。「度一切眾生」,就是要度所有有情眾生,如果還有一個眾生沒有得度,就自己不能得度,體現了大乘佛教利他的理想。
大乘佛教強調「三聚淨戒」的內容還與大乘佛教的「四宏誓願」相應地結合。「四宏誓願」是「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眾生無邊誓願度」。其中「攝律儀戒」就是「煩惱無盡誓願斷」;「攝善法戒」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饒益有情戒」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
「戒」為無上菩提本,佛陀遺訓中說「以戒為師」,戒對我們學佛修行來說,戒如大明燈,能消長夜暗,戒如真寶鏡,照法盡無遺,戒如摩尼珠,雨物濟貧窮,離世速成佛,唯此法為最,是故諸菩薩,應當勤護持。
資料來源:杭州靈隱寺

比吃素更重要的事
之前寫過一篇文章說學佛人吃素的重要性,但茹素並不是判斷修行深淺的唯一標準。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中開示「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佛學的根本在於心性的覺悟,而非只是外在形式的恪守。
一位吃素三十多年的朋友說這只是自己的一種生活選擇,就像每天都會洗澡一樣平常。是的,所以先不要把吃素異化成具有道德優越感的事。星雲大師說過,「素食是一種生活習慣,可以增加慈悲心和耐力。重點不在於吃菜和吃肉,擁有素心,心能清淨、慈悲才是最重要。」
佛陀時代,僧人托缽乞食,葷素隨緣,重點在於對食物的不貪著。《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大師在獵人群中,也是吃肉邊菜。吃素人如果執著於不與葷食人同桌,執著於鍋碗是否洗淨了,當我們過度關注「是否吃素、是否破戒」的焦慮時,或許應該回想佛陀的中道智慧:「既不過份苦行,也不放縱欲望,在緣起法中把握修心的本質。」
真正的道場不在餐桌或佛堂,而是在每個起心動念間。一個終日素食卻心懷嗔恨的人,其過失遠甚於偶爾食葷而常懷慈悲者吧。修行的真諦,終究在於超越形式的執著,直指心性的光明。行為上的利他實踐,才是日常中真正的修行。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生。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發菩提心,修行得樂,共成佛道。

佛陀有甚麼弟子?對佛教有甚麼影響?
佛陀的十大弟子,在僧團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他們重視修持,熱心弘法,各有不同的專長,現在分說如下:
智慧第一:「舍利弗」尊者是摩揭陀國人,父親提舍是婆羅門教有名的論師。
神通第一:佛陀的出家弟子中有神通的很多,而「目犍連」被推為神通第一,是因為他在弘法時,屢顯神通的緣故。
說法第一:「富樓那」出身富有,得父母疼愛。他遇事冷靜,為人穩重,但對弘法卻十分熱心,講道時,議論滔滔,聽眾無不深受感動。
解空第一:「須菩提」生長在一個富裕的家庭,父母對他十分愛護。他從小便樂善好施,也愛思索宇宙人生的問題。在佛陀的弟子中,須菩提是最懂得「空」的道理。
議論第一:「迦旃延」天資聰穎,通曉一切婆羅門經典,同時社會地位很高,受人尊敬,與他往來的都是著名的外道。皈依佛陀後,他在僧伽中很有推動作用,加上他辯才無礙,長於議論,在各地弘法時,外道都難不到他。
頭陀第一:「摩訶迦葉」生於摩陀國,是一位大富豪的獨生子。出家之後,捨棄繁華,潛心修道,直至晚年還過着極嚴謹的頭陀生活,一日一食,沿門托缽,並且常在樹下修習禪定,受到大眾的愛戴。
天眼第一:「阿那律」是佛陀的堂弟。他在出家初期因不能適應出家人生活,佛陀講經,他竟然打瞌睡。佛陀稍加告誡,他深感慚愧,從此不再睡眠,日夜精勤修道,以致雙目失明。他雖然失明,卻絕不懊惱,更加努力修道,不為外界事物所擾,終於得到了天眼通,僧伽中尊他為上首。
持戒第一「優波離」是一個賤民,在階級制度森嚴的印度社會裏,生活淒苦。在僧伽中,優波離最注重行、坐、臥的威儀,佛陀制定的戒律,他都能一一遵守,從不違犯,所以公推他為持戒第一。
多聞第一:「阿難陀」是佛陀的堂弟,年紀很小就歸佛出家。由於阿難陀不單年輕,而且謙虛溫馴,記憶力又好,因此被選為佛陀的侍者,以後經常跟隨佛陀到各地弘法,又聞法不忘,有多聞第一的稱號。
密行第一:「羅睺羅」是佛陀的獨生子,一直在宮中生活,很得祖父淨飯王的鍾愛,希望他能繼承王位。初出家的羅睺羅依舊十分頑皮,但受到佛陀教誡後,變得嚴於密行持戒,默默地修道,成為密行第一的聖者。
資料來源:香港佛教聯合會

你相信輪迴嗎?
香港茶餐廳的晨光中,夥計陳伯攪動著奶茶杯底的煉乳,漩渦般的紋路讓他想起昨夜夢中反覆出現的南洋街景 —— 那是他從未踏足卻異常熟悉的巷弄。這種似曾相識的「既視感」,或許正是佛陀在《中阿含經》所說的「識流相續」。生命如同杯中的煉乳與茶水交融,形態雖變,滋味卻在每一次沖泡中延續。
佛教的輪迴觀,遠非民間信仰的「靈魂投胎」那般簡化。《雜阿含經》以「薪火相傳」為喻:火焰從一根木柴傳至另一根,看似相同卻非同一簇火苗,恰似生命是「五蘊」(色、受、想、行、識)的相續流轉。現代腦科學發現,人體細胞每七年完成一次全面更替,這與「無我」的輪迴觀隱隱呼應 —— 沒有永恆不變的「我」,只有因果業力的連鎖反應。
許多人透過「前世回溯」催眠,看見自己曾是唐朝詩人或埃及祭司,這類故事常被質疑是潛意識的創作。但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史蒂文森(Ian Stevenson)花費四十年研究的「轉世記憶」案例中,緬甸農童能精確指認前世居住的村莊水井位置,印度少女突然通曉從未學過的異國古語,這些難以解釋的現象,為輪迴之說增添科學層面的探討空間。
輪迴真正的深意,不在證明「靈魂不死」,而在揭示「業力不滅」的法則。就像香港的季候風,夏日從海洋帶來水氣,冬季從內陸捲來沙塵,我們此刻的每個選擇都在為未來「造風」。《法句經》「自作業必自受」的偈語,在現代有了新詮釋,就如上班族日復一日加班積累的過勞,是對健康「負債」,又如街角阿婆每日餵養流浪貓的善意,則是心靈「儲蓄」。
有人質疑:「若無靈魂,誰在輪迴?」佛教以「流水」回應此問 —— 維多利亞港的海水每秒更新,但「維港」之名始終存在。心理學家榮格提出的「集體潛意識」,或生物學發現的「基因記憶」,都暗示某種超越個體的連續性。當你在異鄉忽然聽懂某句方言,或在災難現場莫名湧現求生本能,或許正是古老業識的浮光掠影。
相信輪迴與否,最終要回到生命的實踐。日本臨濟宗禪師山田無文曾說:「不信輪迴者,且看每日晨起時的自己 —— 昨日之你已死,今日之你新生。」這份「當下即輪迴」的體悟,讓修行者不再抱怨人生。每天起床張開眼睛,都是重塑命運的機會,就像地鐵站的自動扶梯,看似循環往復,實則將乘客送往不同樓層。每一次起心動念,都在為未來的「再生」鋪設軌道。
或許真正的輪迴,不在玄妙的轉世故事,而在你遞給路人的一把雨傘,在臉書貼文下選擇善意而非攻訐,在塑膠瓶投入回收箱而非海濱的瞬間。如同《楞嚴經》所述:「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當我們開始覺察每個選擇的重量,輪迴便從信仰轉為生活的修行 —— 那杯茶餐廳的奶茶,此刻正倒映著無數過往與未來的自己。
---
**參考文獻**
1. 《中阿含經·嗏帝經》(卷三)
2. 《雜阿含經·薪火喻》(卷十)
3. 《法句經·自己品》(Dhp. 165)
4. Ian Stevenson,《二十案例示輪迴》(Twenty Cases Suggestive of Reincarnation)
5. 一行禪師《你可以,愛:慈悲喜捨的修行講記》
6. 榮格(Carl Jung)《集體無意識的概念》(The Concept of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作者:甯瓏
香港中文大學佛學研究碩士畢業生。
緣份,就像種子要遇見陽光和水才能成長。每一種偶遇或許都不是巧合。既然我們有緣相聚、相識、相處或求學,就不必執著這是因,還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誠對己對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華嚴經》有多少種類?
依法藏法師所著《探玄記》和澄觀法師所著的《華嚴經疏鈔》中所說,《華嚴經》的經本合有六本:一、恒本,二、大本,三、上本,四、中本,五、下本,六、略本。
第一:「恒本」者,謂如來恒常所說之本。如來於一切法界虛空等世界,於遍刹塵之一一毛端處,於念念中不可說微塵中,于盡未來際劫中,常轉*輪,無有休息。如是所說之華嚴經,非可結集也,亦不可說其品頌多少也。此經非下位菩薩及凡夫所能受持也。如《華嚴經》中之「佛不思議品」中經文所說。
第二:「大本」者,即如《華嚴經》中之「入法界品」中海雲比丘所受持之「普眼經」,此經須以須彌山聚筆,以四大海水墨,而能書得一品,是故其文不可窮盡,而彼經品目亦過於塵數,難以盡數。此經乃是諸大菩薩陀羅尼力方能受持,亦非貝葉、紙張所能書記也。
第三:「上本」者,此中之上本,乃是相對於能結集之經本而論。依西域所傳,昔日,龍樹菩薩往龍宮求法,得見此「大不思議解脫經」有三本,其中上本之偈頌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品目有四天下微塵數。
第四:「中本」者,此中之中本,亦是龍樹於龍宮中所見,此中本之偈頌亦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數,品目有一千二百品。
上之所說之「上本」和「中本」現仍秘藏於龍宮,乃是因為此二種經本並非閻浮提人之力所能受持,故龍樹菩薩未曾攜出龍宮,此世界未得相傳也。
第五:「下本」者,此中之下本,乃是龍樹菩薩于龍宮中所見之最下之本,此本有十萬數偈頌,有三十八品。由龍樹菩薩從龍宮中帶出,而在天竺弘傳。據《大唐西域記》說,在於闐國南遮俱盤國山中有此全本。
第六:「略本」者,即此土所傳。現有六十卷本和八十卷本兩部,六十卷本是彼十萬頌中前分三萬六千頌要略所出也,而八十卷本是在六十卷本地基礎上增益九千偈數而得也。
注:《華嚴經》中的偈頌:依澄觀法師所著《新華嚴經七處九會頌釋章》中說:「晉朝譯經三萬六千偈,更益九千頌」。又雲:「三十二字為一偈,但梵本安,其數減少,漢地譯字,其數增多」。由此可知。《華嚴經》之六十卷部計有三萬六千偈,而八十卷部在原六十卷部的基礎上再增加九千偈頌,是故計有四萬五千偈。又此偈數乃是依漢文經典而論,非謂梵文經典有如是數也,梵文原典六十卷部應少於三萬六千偈,八十卷部應少於四萬五千偈(澄觀有雲,梵本四萬一千九百八十頌餘十字)。而若欲計其經典字數,則漢文六十卷部字數應約為115.2萬字(36000 * 32 = 1152000),八十卷部字數應約為144萬字(45000 * 32 = 1440000)
資料來源:廣州大佛寺

「四聖諦」是心藥良方?
香港的上班族每天清晨擠在地鐵人潮中,每人手中握著的手機不停滑著嘗試使人快樂的娛樂影片,耳機裡的音樂卻壓不住心跳的焦躁。這份現代人共通的「苦」,正是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的起點——「四聖諦」。兩千五百年前,佛陀以「苦、集、滅、道」四帖心藥,為眾生開出解脫煩惱的終極處方,正所謂心藥還需心藥醫,「四聖諦」正好是解開治癒數碼時代的心靈焦渴。
苦諦,是佛陀對生命本質的診斷。他觀察到生苦、老苦、 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盛苦等八苦,如同現代人面對的壓力、孤獨與空虛。但佛陀說的「苦」不是否定快樂,而是指出所有依賴外物的快樂終會消逝,就像手機電量從100%掉到1%的焦慮。集諦則直指苦的根源——貪愛與執著。就像上班族熬夜加班追求升職,以為能換來幸福,卻陷入「賺更多,就買更多,想要更多」的無盡循環,這正是佛陀所說的十二因緣中的「渴愛(Taṇhā)」鎖鏈。
佛陀的智慧不在強調苦難,而在提供解藥。所以滅諦揭示解脫的可能:當我們停止追逐短暫的滿足,就像關掉手機通知,內心的寧靜自然浮現。這不是虛無的放棄,而是《轉法輪經》所說「遠離渴愛,寂滅清涼」的覺醒狀態。
而要達到此境,需實踐道諦的「八正道」(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從正見(看清真相)、正思惟(善念抉擇)、到正定(專注覺知),如同將混亂的手機桌面整理成簡潔的介面,讓心靈高效運轉。 四聖諦的深意,藏於日常生活的微小覺察。原以為「修行」要打坐唸經,後來發現「正命」(正當職業)就是茶餐廳伙計用心沖好每杯奶茶,又如同中學生在考試壓力中練習「正念」,將呼吸當作錨點穩住慌亂的心。這些實踐呼應《相應部》的比喻:四聖諦如醫生的診療步驟——確認病症(苦)、找出病因(集)、告知可治癒(滅)、開立藥方(道)。
佛陀的處方籤從不過時。當你在社交媒體焦慮比較自我時,想起「苦諦」而放下手機;當購物慾湧現時,以「集諦」覺察背後的寂寞;當煩躁時用「正念」呼吸取代暴飲暴食——這便是四聖諦的現代修行。就像維港的渡輪每日往返,四聖諦不是單程的解脫,而是持續的覺察循環:認清苦、斷除集、體驗滅、實踐道。當你在地鐵裡對讓座者微笑,或在職場衝突中選擇善意回應,便已在轉動這部古老的覺性之輪。
參考文章
1. 《轉法輪經》(巴利聖典協會版)
2. 《相應部·諦相應》(SN 56.11)
3.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第四章「諦的次第」
4. 一行禪師《佛陀之心——佛法中的正念修行》
作者:甯瓏
香港中文大學佛學研究碩士畢業生。
緣份,就像種子要遇見陽光和水才能成長。每一種偶遇或許都不是巧合。既然我們有緣相聚、相識、相處或求學,就不必執著這是因,還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誠對己對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禁語
很多人都不想有這樣尷尬的情況出現,就是當我們與人交談時,又或者在很寧靜的場合,他人聽到自己的肚子在叫,其實這是很常見的小毛病,因為大部份的都市人都會有胃氣或腸風的煩惱,只是多或少而已。對於懷孕的婦女而言,就更為普遍,特別在妊娠初期,這是直接引至嘔吐的原因。很多時在懷孕初期,孕婦覺得自己的腹部脹大,就以為胎兒長得特別大,但其實只是腸胃充氣而已。
胃氣脹有很多原因,胃部是我們體內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在正常狀態下,它應該是不停蠕動,將食道送下來的食物絞碎。如果它的蠕動不正常,就會妨礙消化和吸收,令過量氣體積聚,形成胃氣,而胃酸過多也會多氣。食物的種類,如吃過多豆類,或辛辣的食物,亦會引起胃氣。最近流行生機飲食,很多人一早就喝蔬果汁,雖說可以提供蔬果中直接的營養,但大家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關鍵,那就是人的體內永遠喜歡溫暖的環境,身體溫暖,微循環才會正常,氧氣、營養及廢物等的運送才會順暢。所以吃早餐時,千萬不要先喝蔬果汁、冰咖啡、冰果汁、冰紅茶、綠豆沙、冰牛奶等等,吃早餐應該吃「熱食」,就可減少胃氣。我們飲食時,不自覺會吞下許多空氣,在工作上需要時常說話,或緊張型的人,更不斷地嚥口水,吞下的空氣,再加上腸胃蠕動過速也會產生大量氣體。有些人可以打呃,噯出氣體,頓覺鬆暢,但緊張型的人,不會打呃,氣體不能噯出,只有向下走,緊張的人連放屁也少,所以會引至腹脹腹痛。要處理這個問題,可以減少說話,和在吃食物時慢慢咀嚼,就可減少吞下的空氣了。
中國人有一句說話:「食不言,寢不語」,原來對胃氣脹的患者是有很大的幫助的。其實「不說話」,即所謂「禁語」,是佛教的一種修行方法,在「八關齋戒」或參加禪修營時,師傅一般都會要求學員們實行禁語的。禁止學員之間任何形式的溝通,不管是手勢、手語、眼神,便條等都禁止,書寫、閱讀、運動、音樂、宗教物品(包括念珠,護身符等) 都在禁止之列。禁語的實踐,是指身、口、意的靜默,口上沒說,心裏想與修法無關的事,也是沒做到禁語的。禁語的目的,是不要讓人把能量花在咀巴上,那時能量就能助你的眼睛看得清楚,便能看和觀察周圍的環境和人的需要,亦能助人聽得清楚,不單能聽到別人的說話,更能了解別人的心聲,這就是所謂「真正會聽的人,要聽無聲之聲;真正會看的人,要看心內的世界」了。
資料來源:香港普明佛學會
作者:陳家寶醫生
私人執業婦產科專科醫生
於2011年取得香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在港大修讀時,曾任香港大學學生會佛學會第一屆主席。

懺悔不是後悔?
我們有誰每天無不起心動念,沒有做過錯事?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我們後悔做了某件事情,比較像一種感性的反應,以自責和沮喪的心情來否認過去的行為,甚至沉浸於痛恨自己做錯事的情緒當中,耿耿於懷,心靈依然被業力所束縛。佛家更強調的是「懺悔」,是更為深刻、更具有修行意義的內在覺察。
最早對「懺悔」做出解釋的是智顗大師,他認為「懺」是願三寶及一切眾生證明攝受,知道自己的罪惡,對外不藏罪過;而「悔」是因為慚愧而改過求哀,內心克責,恐受果報。知錯就改,不隱瞞自己的罪過,同時坦然接受因果業報的規律。
智顗大師教我們可以如何懺悔:一,作法懺:依律儀的作法而懺悔,例如梁皇寶懺,用來對治遮罪,例如犯了佛陀訂下不可飲酒的佛門戒律;二,取相懺:觀想佛的相好和功德,心念在佛的慈悲功德上,罪業就不容易現前,用以對治殺盜淫妄這一些性罪;三,無生懺:需要以智慧觀照實相之理,念罪體無生的懺悔,對治無明煩惱根本罪。
懺悔不僅是停留糾纏在「我做錯了」的階段,而是發願悔改,從根本上斷絕惡業的累積,培養善因,改變人生的方向。修懺可以幫助我們清除修行的障礙,只有認識了事情的本質和實相,才能真正把種種的懊惱放下。
佛陀在《增壹阿含經》中以「見星月之光」喻懺悔,用「陷泥沼之掙」喻後悔。懺悔如同黎明前的啟明星,其本質是對業力的清明覺照。當修行者在佛前發露往昔罪業時,不單純以後悔沉溺於過失的泥潭,而是以般若智慧照見無明本空。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生。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發菩提心,修行得樂,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