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學習

  1. 首頁/
  2. 恒常學習/
  3. 佛學文章
佛弟子如何踐行孝道?

佛弟子如何踐行孝道?

佛教是非常重視孝道的宗教,古德曾說:「父母義高天地、恩深巨海,是以系仰顧腹之恩、思答劬勞之德。」所以佛弟子即使出家之後仍會盡力孝敬父母,在家弟子更是時刻不忘父母的恩德,除了衣食奉養無缺這些世間孝行,還會以佛法的智慧引導父母減輕煩惱、獲得安樂。那佛弟子們具體都有哪些踐行孝道的方式呢?

一、皈依三寶
人生在世需要有正信引導,就像學校中的學生需要老師的指引。對於佛弟子來說,三寶便是我們在生死苦海中最明亮的燈,指引我們走出輪回,到達解脫彼岸,所以說「茫茫苦海中,三寶為舟航;漫漫黑夜中,三寶為明燈;悠悠險道中,三寶為導師;冥冥曠野中,三寶為真宅」。我們已經皈依三寶,獲得佛法的利益,理所應當將此利益分享給至親的父母。若能勸導父母皈依三寶,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善莫大焉。

二、懺悔業障
《法華經》云「眾生垢重」,我們凡夫眾生因為無明的暗覆,不具備正確的知見,在世時起煩惱、造惡業而不自知,惡業與日俱增,「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難逃三途苦趣。如《地藏經》中,光目女的母親生時喜食魚鱉之卵,這就是墮落地獄的業因。我們身為子女,看見父母造作如殺生等惡業,應該及時制止,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勸導;而對於已經去世的先人,則應通過誦經、禮佛、拜懺等多種方式為其懺悔業障,解冤釋結,以期早日離苦得樂。

三、發心佈施
佈施不僅可以周濟他人、收穫福報,更能增長我們的慈悲喜舍之心。《地藏經》中就記載了覺華定自在王如來時,地藏菩薩為了讓母親脫離地獄罪苦而佈施塔寺的故事。父母在世時,通過向父母解釋佈施自利利他的道理,讓父母與我們一同佈施,這當然是最好的。倘若父母已經過世,作為子女的我們也可以代行佈施,或供僧,或印經,或放生,乃至幫助一切需要幫助眾生,以此功德回向父母,也能夠令他們獲益。

四、求生淨土
在父母信仰三寶後,為子女者應該有耐心地幫助他們發願往生西方,這才是此生的究竟安樂之處。而在往生西方的方法中,最簡便易行的當屬執持阿彌陀佛聖號。我們可以依照《阿彌陀經》,向父母解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種種殊勝難得之處,令他們發起深信切願,執持佛號。尤其是在父母身患重病臨命終時,更要努力勸導他們萬緣放下,一心念佛,並不失時機地輔之以助念,讓他們安詳而逝,使娑婆苦海減少一名煩惱眾生,為極樂寶池增添一位清淨行者。

五、出家行孝
世俗眼中出家便是背離了孝道,對父母不負起贍養的責任,對國家也沒有任何貢獻,甚至將出家人污蔑為社會的寄生蟲,這實在是由於不瞭解出家目的而產生的錯誤認知。應當知道,出家人肩負著弘揚如來聖教的重任,以佛言祖語勸誡世人止惡修善,為飽受人生種種苦惱摧殘的眾生指出離苦得樂的途徑,難道不是為社會做貢獻嗎?世俗之孝,生則以酒肉奉養其身,死後以五鼎三牲定時祭祀,這就已經被認為做得很不錯了。更有一班富有之人,為父母做壽,賀客滿座,酒肉歡祝,認為是子女孝親之道。殊不知,以佛法看來,這卻是在增加父母造作的屠殺之罪。佛弟子孝親報恩的最大目的,是要讓父母離苦得樂,把父母從罪業眾苦中救出來,如蓮池大師所說:「恩重山邱,五鼎三牲未足酬,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出家人背井離鄉,辭親割愛,以精進修行和廣度眾生的功德回向報達累世父母的恩情,難道不是真正的大孝嗎?

 

資料來源:杭州靈隱寺

以佛法正見報父母恩

以佛法正見報父母恩

佛在《心地觀經》中說:「悲母在堂,名之為富; 悲母不在,名之為貧。 悲母在時,名為日中; 悲母死時,名為日沒; 悲母在時,名為月明; 悲母亡時,名為暗夜。」可見孝養父母之道與供養佛陀的福德是平等的,沒有絲毫差別,修行之人也應當去報父母的恩德。

行正道 以佛法正見開啟父母智慧


《不思議光經》云:「飲食及寶,未足能報父母恩,引導令向正法,便為報二親。」意思是說世間的飲食及珍寶、錢財並不能夠真正報答父母的恩情,能夠引導父母聽聞正法,修學正法,如此方是報答父母恩情。 


佛教律藏《毗那耶律》亦云:「若父母無信,令起信心;若無戒,令住禁戒;若性慳,使行惠施;若無智慧,令起智慧;子能如是,方得曰報恩。」 

意思是說若父母對佛教正法沒有信心時,要用種種善巧方便引導父母對正法升起信心,若父母沒有持戒,應智慧引導父母嚴持戒律,若父母習性慳吝,應智慧引導父母多行佈施,若父母愚癡沒有智慧,應用種種善巧方便引導父母修學正法從迷失走向覺悟,開啟智慧本來,從而究竟解脫生死離苦得樂,若為人子能如此行做,才是真正的報父母恩德。

佛教中的孝,是真正的大孝至孝,《大集經》中說:「世若無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 

依佛教說法,為人子女孝順父母是必需的,不孝父母則無資格學佛。

一切善法中最大的善,就是孝親。 

 

資料來源:上海隆慶寺

禪宗大德悟道因緣丨呂岩洞賓

禪宗大德悟道因緣丨呂岩洞賓

呂岩真人,字洞賓,京兆人,原為道教祖師,傳說中的八仙之一,後成為黃龍誨機禪師之法嗣。呂洞賓曾三次參加科舉考試,均不及第,生活落魄。後偶然於長安的一家酒肆裏遇見了鐘離權(漢鐘離),經點化,遂生出塵之意。鐘離權便傳授給他道教的延命方術。從此以後,他便隱居終南山,人莫測之。 

呂洞賓道法修成之後,即離開終南山,雲遊四海。他曾經遊歷過廬山歸宗寺,於鐘樓壁上題詩雲:

「一日清閒自在身,六神和合報平安。 丹田有寶休尋道,對境無心莫問禪。」 

不久,他又南下,經過黃龍山的時候,發現此山紫雲成蓋,心相此處必有異人,於是入山尋禮。 呂洞賓來到黃龍誨機禪師的

道場,正好趕上黃龍誨機禪師擊鼓升堂。 黃龍禪師一見他,心中早已知曉此人便是大名鼎鼎的呂洞濱呂岩真人。因此想誘導

他在修行上更進一步,於是便厲聲說道:「座傍有竊法者!」 

呂洞濱一聽,便毅然走出大眾,問道:「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鐺內煮山川。且道此意如何?」

黃龍禪師指著他,大聲呵斥道:「這守屍鬼!」 

呂洞賓非常自得地說道:「爭奈囊有長生不死藥!」 

黃龍禪師道:「饒經八萬劫,終是落空亡。」

呂洞賓一聽,非常驚訝,同時又非常不服氣,想看看黃龍禪師到底有多大的能耐,便飛劍刺向黃龍禪師。令呂洞賓驚恐的是,

居然刺不進。於是他便擲劍跪拜,請求黃龍禪師恕罪並為他開示修行法要。 

於是黃龍禪師詰問道:「半升鐺內煮山川即不問,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

呂洞賓一聽,言下頓悟,歡欣鼓舞,遂作偈曰: 
「棄卻瓢囊摵碎琴,如今不戀水中金。自從一見黃龍後,始覺從前錯用心。」
 
呂洞賓後來又禮謁潭州智度覺禪師,並深深地被覺禪師的道德修為所感動。他讚歎道:「余遊韶郴,東下湘江,今見覺公,觀其禪學精明,性源淳潔,促膝靜坐,收光內照。一衲之外無餘衣,一缽之外無餘食。達生死岸,破煩惱殼。方今佛衣寂寂兮無傳,禪理懸懸兮幾絕。扶而興者,其在吾師乎?」並作絕句一首奉記:

「達者推心方濟物,聖賢傳法不離真。請師開說西來意,七祖如今未有人。」
 
資料來源:廣州光孝寺

佛教與女性:解脫之道

佛教與女性:解脫之道

中國古代婦女在儒家傳統下,被認為應遵守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的規範,「三從」的禮教桎梏著女性的一生。

古時「事死如事生」的觀念,也令女性即便死後也無法逃離「祔葬」於夫的命運。隨著佛教進入中國,婦女信奉佛教、受持戒律、修行淨行,逐漸於傳統父權禁錮中,尋覓出一條身、心解脫之道,進而影響婦女的喪葬觀。

有學者分析中古時期婦女的墓誌、塔銘,發現部分信仰佛教的婦女,表現出具有佛教精神的喪葬觀,諸如:因為「信奉佛教」、或受持「五戒」,乃至追求「三業清淨」等原由,而不願祔葬先夫,以解脫世俗對女性所賦予的塵勞枷鎖。

一些墓誌文獻描述了中古時期婦女的喪葬方式,也出現受到佛教葬式的影響,捨棄一般傳統土葬,轉而採取捨身林葬、石室瘞(  ㄧˋ )葬的葬法。此類葬式根據《敦煌出土〈要行捨身經〉》的說法:「我因捨身,發大誓言:若有有情,飢食我肉⋯⋯願令一切有情,因食我肉,發菩提心⋯⋯以是義故,疾得無上正等菩提。」表現出捨身成佛之意。

除此之外,從中古時期婦女選擇林葬、石室瘞(  ㄧˋ )葬的現象來看,顯示出當時婦女的解脫觀,蘊含了六波羅蜜中「佈施」的精神,以身佈施去除貪惡之心,並將其作為修行菩薩行的方式之一,通過佛法的修行實踐,趨向解脫成佛的終極目標。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1:周紹良,《唐代墓誌匯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參考資料2:牧田諦亮,《敦煌出土〈要行捨身經〉》,收入西域文化研究會編,《西域文化研究》第六,京都:法藏館,1963。
參考資料3:劉淑芬,《中古的佛教與社會》,佛光出版社,1991。

作者:台灣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博士生 張冠葶

學處 我今灌沐諸如來 淨智莊嚴功德聚——浴佛的意義與功德

學處 我今灌沐諸如來 淨智莊嚴功德聚——浴佛的意義與功德

我今灌沐諸如來,淨智莊嚴功德聚。
五濁眾生令離垢,同證如來淨法身。《浴佛偈》
 

浴佛的由來
 
史書記載釋迦牟尼佛生於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歲(西元前1027年)四月初八,喬達摩·悉達多太子誕生在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太子剛一誕生即能行走,于四方各行七步,每走一步,腳下就會湧出美妙的蓮花。當走到第七步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大獅子吼云:「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三界皆苦,我當安之!」於是大地為之震動,九龍吐水為之沐浴。
 
後來,太子通過精進修行悟道成佛,即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佛陀的誕生為世間帶來清涼的佛法,更為迷失的眾生找到一條解脫之道,因此在佛誕日,各國各民族的佛弟子通常都以浴佛等方式紀念佛初誕生時的情景,以此慶祝佛誕、感念佛恩。
 
在中國,浴佛節的傳統始于東漢,盛于唐宋,傳延至今。每年農曆四月初八的佛誕節,是我國佛弟子紀念教主釋迦牟尼佛誕辰的一個重要節日,又稱灌佛會、龍華會、華嚴會等。
 
浴佛的儀軌

一、恭迎佛像。法會開始前,先在大殿內擺設香湯盆,放兩把小勺。太子像則供奉在另一個地方。敲鐘打板之後,僧眾搭衣持具,齊集大殿,按平時上殿時的次序站好。聞磬聲向上頂禮三拜。
 
二、然後僧值、悅眾二人,以引磬引路,執事六人隨後。二僧托香花盤行於主法者前,侍者隨侍于主法者身後,口誦「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前往供佛像處迎請。
 
三、到達之後,按序分班站立,大眾同唱「稽首皈依大覺尊,無上能仁,觀見眾生受苦辛,下兜率天宮,皇宮降跡,雪嶺修因,鵲巢頂,三層壘,六年苦行,若人皈依大覺尊,不墮沉淪,若人皈依大覺尊,不墮沉淪」贊,主法者拈香,侍者為其展具,頂禮三拜後,請出太子像,大眾口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回到大殿。
 
四、安座沐浴。大殿內鐘鼓齊鳴,迎像隊伍到達後,主法者將太子像安放在香湯盆內,鐘鼓、佛號停止。
 
五、維那舉腔唱「爐香贊」,主法者拈香禮佛。
 
六、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三稱),心經一遍、摩訶般若波羅密多(三稱)。
 
七、維那舉腔唱「菩薩下雲中,降生淨梵王宮,摩耶右脅娩金童,天樂奏長空,目顧四方周七步,指天指地尊雄,九龍吐水沐慈容,萬法得正宗,九龍吐水沐慈容,萬法得正宗」,並念誦「唵底沙底沙僧伽娑婆呵」,主法者於佛號聲中開始浴佛。用小勺舀香湯三勺灌沐太子像。主法浴佛後,大眾分兩班依次照例進行。
 
八、用毛巾揩幹佛像身上的水跡。
 
九、回向皈依。浴佛完畢,大眾仍舊歸位,念誦回向文及三皈依,然後禮佛而退。浴佛儀式圓滿結束。
 
浴佛的意義


浴佛的用意,是以戒定為香,忍辱為水,精進為力,智慧為鏡,慈悲為藥,以佛的慈悲和智慧來沐浴自己,洗滌我們心靈的煩惱和垢穢,去妄離執,斷惡修善,清淨身、口、意三業,將種種煩惱化為歡喜、自在、清涼。
 
因此,浴佛並不僅僅是一種儀式,更是一種反觀自省:當我們手持淨水向悉達多太子像沐浴時,內心應當誠懇祝禱,唱頌「我今灌浴諸如來,淨智莊嚴功德聚,五濁眾生令離垢,願證如來淨法身」,願袪除貪欲、瞋恨、愚癡的污垢,讓自性身行、語言、心意都能保持潔淨,希望社會清淨安寧,沒有暴力、詐欺、邪惡等事件,環境能夠優美清淨。並且借著浴佛的功德,淨化自己的煩惱塵垢,美化社會國土,轉五濁惡世為清淨的淨土,導邪曲人心為善良菩提,這就是浴佛的真正意義。
 
浴佛象徵著我們洗去內心的污垢,使我們心靈得到淨化,顯現每一個人本來具有的佛性,典禮的儀式是為提醒我們紀念佛陀的偉大,用儀式激發我們對佛法的敬仰與修學的熱忱,這才是佛陀化世的本懷。
 

按照《浴佛功德經》的記載,浴佛功德不可思議:
 
若有眾生能作如是勝供養者,成就十五殊勝功德而自莊嚴:
 
一者、常有慚愧;
 
二者、發淨信心;
 
三者、其心質直;
 
四者、親近善友;
 
五者、入無漏慧;
 
六者、常見諸佛;
 
七者、恒持正法;
 
八者、能如說行;
 
九者、隨意當生淨佛國土;
 
十者、若生人中,大姓尊貴,人所敬奉,生歡喜心;
 
十一者、生在人中,自然念佛;
 
十二者、諸魔軍眾不能損惱;
 
十三者、能於末世護持正法;
 
十四者、十方諸佛之所加護;
 
十五者、速得成就五分法身。
 
又云:
 
由作如是浴佛像故,能令汝等人、天大眾現受富樂,無病延年;于所願求,無不遂意;親友眷屬,悉皆安隱;長辭八難,永出苦源;不受女身,速成正覺。
 
資料來源:杭州靈隱寺

母親節當效釋尊報母恩

母親節當效釋尊報母恩

每年五月第二個星期日是母親節,人們借著節日的契機,感念母親的養育恩情,頌揚母愛的無私偉大。我們在感念佛陀慈恩的同時,也不應該忘記於此日誕育釋尊的佛母摩耶夫人的偉大,所謂:
 
金盆高捧,喜觀悉達太子之金容;
聖水頻傾,仰見摩耶夫人之聖德。


 
 
摩耶夫人正是傑出的母親
摩耶夫人,正是天下母親的傑出代表。孝敬父母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佛教所宣導的精神。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佛陀也教導我們,眾生須知世間有恩於我們的,共有四種:一是父母恩,二是眾生恩,三是國土恩,四是佛、法、僧三寶恩。父母恩便是其中之一。經中還詳細列舉了母親具有的十種德行:
 
一名大地,於母胎中為所依故; 
二名能生,經歷眾苦而能生故; 
三名能正,恒以母手理五根故; 
四名養育,隨四時宜能長養故; 
五名智者,能以方便生智慧故; 
六名莊嚴,以妙瓔珞而嚴飾故; 
七名安隱,以母懷抱為止息故;
八名教授,善巧方便導引子故;
九名教誡,以善言辭離眾惡故; 
十名與業,能以家業付囑子故。
 
很多人認為佛陀辭親割愛的出家之舉便是對父母恩情的辜負,殊不知這是一種極大的誤解。在佛教經典中,在佛陀傳記中,不乏佛陀報答母親摩耶夫人恩情的記載:
 
悉達多太子出生後七天,母親摩耶夫人便離開了世間,隨即上生至忉利天。而在佛陀的撫養過程中,擔負起重要任務的是另一位偉大女性——摩耶夫人的妹妹婆闍波提夫人。
 
但是在佛陀的傳記資料中,此後的摩耶夫人依舊出現了好多次,例如悉達多太子出家初期,修持極為精進艱苦,身心疲乏衰弱得無法支持而倒下之時,摩耶夫人從天上下降,探望慰問;當太子成佛後,一心想要報答母恩,終於在成佛後第七年的結夏安居時,決定前往忉利天為母親說法,善盡度化母親的孝道。
 
佛陀在忉利天宮為母親摩耶夫人及諸天說法三個月,讓母親及大眾領受佛法真諦,獲得解脫。其中就有佛弟子們都很熟悉的《地藏菩薩本願經》。三個月後,天眾以金、銀、琉璃砌成三道寶梯,歡送佛陀返回人間。
 
弟子們見到佛陀回來,都很高興並讚歎:「佛陀能在忉利天為母親說法,真是世間大孝,甚為稀有!」佛陀說道:「我並不只是今生感念母親,累生累世中也是如此不斷地回報親恩,解除母親的苦難。」
 
父母是我們的生身父母,佛則是我們法身慧命的父母,有了佛的出世,我們才能獲得佛法的滋養,才知道凡夫只要修行也有成佛的可能。那要用甚麼來修行呢?便是此生父母給予我們的身命,讓我們有了修行的工具,如果不具此生身命,我們是無法學佛的。
 
因此,不論是浴佛節或母親節,都是感恩的日子,感恩母親給了我們今生的人身,感念佛陀給予你我智慧的法身,兩者都是佛教徒的根本父母。
 

資料來源:靈隱寺

相片來源:維基百科

 

四位高僧和母親的故事 (下)

四位高僧和母親的故事 (下)

星雲大師先後在世界各地創建200餘所道場,並創辦美術館、圖書館、出版社、書局、中華學校、佛教叢林學院及大、中、小學等數十所。曾主編《人生》、《今日佛教》、《覺世》月刊等佛教刊物。為佛教在全世界弘化做出了巨大貢獻。

星雲大師垂淚憶母 

憶及母親,大師說,她很偉大,是開通開明的人。
 
大師的母親長於貧困之家,不曾識字,但兒時卻受香火戲劇及古故事薰陶,通大體、識大義。雖不曾入學,卻對於成語詩詞也能運用自如。這在一件事上能看出來,大師赴台之後將母親接到臺灣靜養,老太太依然能精神矍鑠的為信徒們講「勸世文」:「有一個兒子在外經商,寫了一封家書給妻子,信中對妻子說:‘秋海棠身體保重,金和銀隨意花用,麒麟兒小心養育,老太婆不要管她。 』哪知這封信,作妻子的秋海棠沒有收到,反而給他的高堂老母收到,因此作媽媽的回了一封信給兒子:「秋海棠病在床上,金和銀已經花光,麒麟兒快見閻王,老人家越老越壯。」奉勸在家的信徒要謹奉孝道,好為人子。


大師的母親好為人解決紛爭,甚至有時能救人性命。1937年大師十歲,七七事變之後,中日戰爭爆發,國軍幾乎每天都到民宅裏搜尋壯丁。有一天,大師二舅父也被抓走了,大師母親就向當地的警察局申訴:「我兄弟上有老母,如果你抓走了他,一家孤兒寡母,無人維持生計,只有統統到你家去生活。」警察局長聞言,立刻放了二舅父。許多人以為大師母親有甚麼背景,紛紛朝她前面一跪,央求她搭救親人,後來有些人竟然也讓她救了出來。 

遇到對方恩將仇報的情況,大師母親也總能本著不卑不亢的態度,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大師回憶到,鄰居一位姓解的老先生在家裏被水桶絆了一跤摔死了,由於無錢辦理後事,全家坐困愁城,當時大師母親好心承諾為其購買棺木,立即搭船到城裏備辦所需,就在回程的船上,才聽說解家的兒子解仁保因為貪財,找了很多人將屍體抬到大師家裏,想要嫁禍于大師父親。大師母親立即退回壽衣、棺木,回到家中,見鄰人的屍體已腐爛發臭,血水都流了出來,大師父親隨後被巡捕逮往揚州收押了,但是大師母親仍然不慌不忙,一如平常般料理家務。當案子被送往蘇州高等法院時,因為解家無人敢出面,而大師母親在回答法官的問話時,不但簡明扼要,而且神態自若,所以當下就被宣判無罪。 


數年之後,大師出家在焦山佛學院就讀,大師母親竟然不念舊惡,來信要大師為解仁保找一份工作。當時大師出家師父志開上人有感于大師母親寬大的胸襟,將解仁保找來,在寺院裏從事打雜的工作。這件事對大師影響很大,母親能擁有如此博大的胸懷,做兒子的自然不能再因小事斤斤計較。
 
大師1949年,組織僧侶救護隊在風雨飄搖中渡海赴台弘法,從此與母親被一道海峽切斷,久無音訊。直到1978年,在慈容法師等人幫助下,才又跟大師母親聯繫上。但是直到1989年大師才有機會在南京再次見到了母親。大師之後曾千方百計將老人家迎奉到日本、臺灣、美國等地會面、小住。每次大師問母親:「住得還習慣嗎?」大師母親總是說:「江都是家,臺灣是家,美國也是家……,到處都是我的家,我在自己的家裏,還有甚麼不習慣的?」再問她:「喜歡甚麼?」她回答:「不愛吃,不愛穿,就愛大家聚在一起。」
 
大師母親說喜歡聚在一起是有原因的,大師雖然能將母親接到身邊,但是因為長年在外弘法,做「空中飛人」,與母親自然是聚少離多。母親過世後,一次採訪中大師回憶道,「再次見到兒子,母親的心情很不平靜。她說她老了,她不要看世界了,只要看兒子就好了。就一直想念我啊,要我一直跟隨她啊。但是我不行,我有很多事啊,很多工啊,母親以外還有很多天下眾生 。」說到
這裏,已近百歲的大師已然垂淚。
 
拭去淚滴,大師繼續說道「母親是一個開通開明的人,終究她也能諒解。所以,後來她跟我到臺灣去的時候,在佛光山一個幾萬人的集會上,乾脆說:『我也沒有東西送你們各位,我就把兒子送給你們了! 』我只有跟她開玩笑說你已經把我送給人了,以後就不要想念我了來安慰她哩。」
 
大師母親西去之後,佛光山的徒眾們為表懷念,還成立了「老奶奶紀念館」。大師抱著樂觀其成的態度接受了。這是因為大師母親生前的言行完全符合佛光山「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的精神。
 
資料來源:廣州光孝寺

 

四位高僧和母親的故事 (上)

四位高僧和母親的故事 (上)

近代高僧印光大師撰成《佛教以孝為本論》,標明佛教同樣以孝為本。其實在歷代高僧中,就算從世俗角度看,也有很多至孝之人,下面講述幾個故事,讓大家瞭解古今高僧孝行,學習並踐行孝道。


 
念佛度母——宗賾禪師

宋代長蘆宗賾禪師,湖北襄陽人,自幼喪父,他的母親陳氏,把他帶往舅父家中撫養。少年時代,讀誦儒書,博通世典。二十九歲,忽然覺悟人生的無常,立志修學佛法,禮長蘆秀禪師出家,參通玄理,深明宗要。想到母親養育的深恩,當圖報答,就迎接母親在寺內方丈東室,朝夕侍奉,除了供養豐富的物質外,更懇切地勸導母親念佛,修學淨土法門,過了七年,他的母親在念佛聲中,安詳生西。


 

禪師曾著勸孝文行世,共一百二十篇,前一百篇,說明物質的奉養,是世間的孝,後二十篇,說明勸父母修淨土,是出世間的孝,往生西方上品上生的果,當以孝養父母為先。(取材自淨土聖賢錄)
 蓮池大師有言:「人子于父母,服勞奉養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顯之,大孝也;勸以念佛法門,俾得生淨土,大孝之大孝也。」據此而論,那麼像宗賾禪師的念佛度母,可說是「大孝之大孝」 的典型了。
 

虛雲禪師苦行報母
虛雲老和尚父親玉曾任福建省泉州府知府之職,為官清廉,愛民如子。年逾四十,膝下依然無子。夫婦到城外觀音古寺求子。內心十分虔誠,回府之後,夫人果然懷孕了。待到十月期滿,老和尚父母同夢一位老者,長須青袍,頭頂觀音,跨虎而來。二人驚醒之後,胎兒便降生了,一看卻是一個肉團,老和尚母親當時便因為驚嚇而氣絕。父親便差人將血球丟到河裏。第二天,有賣藥翁經過河邊,見到血球,破開之後竟是嗷嗷待哺的嬰兒,即虛雲老和尚。一番打聽之後,又送回家。就這樣,老和尚並未見到其生母,是由繼母撫養成人的。


 


虛雲老和尚十九歲出家,勤修道業。常念及「我生不見母,母親因生我而死,大恩不能忘懷。」為了報答母親生育之恩,他一心發願朝拜五臺山禮文殊菩薩,以此功德,回向母親,希望母親早脫輪回。光緒八年(1882年)七月一日,老和尚自普陀法華庵起香,三步一拜,初開始時,有偏真、秋凝等四僧附香,渡海由寧波登陸,向北前進,過了蘇州、常州,天候漸冷,四位附香者先後退出。只有他他一個人堅持禮拜前進。老和尚經南京渡江到浦口,在獅子山寺掛單過年。過了春節,再由獅子山寺起香,經蘇北入河南,經嵩山少林寺、洛陽白馬寺,到了臘月,拜到黃河邊的鐵謝渡。渡過黃河,因為錯過宿店了機緣,在路邊一個茅棚中度夜。後半夜大雪紛飛,黎明後積雪已經盈尺,過往無人,他在茅棚中枯坐念佛,饑寒交迫,日復一日,到了第六日終至陷入昏迷狀態。後來得到一個叫「文吉」(實為文殊菩薩化身)的乞丐相救,得以繼續前進,拜到豫北懷慶府,在洪福寺掛單過年。正月初二再起香前進,拜到五月底終於拜到五臺山的顯通寺。自光緒八年七月由南普陀起香,到十年五月到顯通寺,途中足足跪拜了二十三個月。兩次凍臥冰雪中,感文殊菩薩化身為文吉乞者,兩度救他脫險,經歷兩年之多方才到達五台,達成了報母恩的夙願。
 
後來老和尚又念未見母親現身,不知是否離苦得樂,於是在阿育王寺拜釋迦舍利。每天禮懺若干拜,一心求見母親一面。隨後又在阿育王寺燃去指頭供佛,求見母親。結果一天在夢中見母現身。夢中有人對他說:「你求見你母親,這就是你的母親,要見快看。」老和尚抬頭一看,只見空中有一夫人,騎在龍身上,有很多龍神護佑,飄然上升而去。
 
虛雲老和尚為報母恩,苦行五台、燃指供佛,最後虔誠祈請,在夢中得以親見母親乘龍而去。老和尚行舉,雖非子風母旁之平常奉孝,卻以一個佛教徒獨有的方式,展現了可歌可泣、令人震撼的行孝之心。


 
本煥長老燃臂孝母
本煥長老一生跌宕,充滿傳奇色彩。法師曾刺舌根、手指血抄經,抄《楞嚴經》10卷,《地藏經》3卷,《普賢行願品》19卷,長達20萬字,古今罕見,足見長老願力之大。長老的另一為人所傳頌的故事是「燃臂孝母」。


 
1948年4月,春意正濃,正在上海普濟寺參修的本煥長老突然接到母親病重的消息。接到消息後,本煥長老顧不及悲傷,馬不停蹄的趕回湖北新洲,到離家最近的報恩寺掛單結夏安居。
 
在報恩寺掛單期間,本煥長老堅持每天清晨坐禪,早齋後步行15裏回家照料母親。晚上星夜趕回報恩寺研讀三藏,並日日施放焰口,以為母親祈福。在之後的5個月內,本煥長老只要在家,幾乎寸步不離的陪侍在老母身邊,端茶奉水,喂藥敬食,分分寸寸都照顧的體貼入微。
 
日日的對佛祈請,細緻的床邊照料,卻依然難敵業力現前的事實。母親臨終時,本煥長老將半寸的燈草三根紮在一起,蘸上香油,點著火放到胳膊上燃燒,以肉身供養諸佛菩薩,懺悔自己的業障,並將功德回向母靈,以此超度母親亡靈,報答慈母的養育之恩。母親在本煥長老虔敬的祈願中,安詳的往生了。母親西去後,本煥長老在母親墳前搭一靈台,雙膝跪在母親床前,日夜誦《地藏菩薩本願經》,連續守孝四十九日,為母親超度。本煥長老「燃臂孝母」的美名當時便遠播鄉里。
 
在後來的一次採訪中,本煥長老被問及為何選擇用這種方式為母親送終的。本老答道:「這個色殼子是父母生養的,在上面點燈供佛,就是要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本老晚年每當捋起袖子,燃臂時留下的疤痕歷歷在目,不只前臂有大塊的疤痕,整個手臂上都還清晰的留著烈火燎烤過的印記。
 
當年,本煥長老初在高旻寺出家時,一次到武漢,返程時順道回家看望母親,母親對本煥長老說,你皈依了,不如大家都皈依,母親也皈依。本煥長老說,我過去是你的兒子,現在是佛子。母親看他出家意志堅定,也便默認了。
 
都言儒家講究孝道,以為棄家離去便是對父母的大不孝。其實不然,本老講到:「佛家不是不講孝,是講大孝。為國家眾生排憂解難,這是大孝;大孝中包括了孝順父母的小孝。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要孝敬父母,他自己對父母也很孝順,成佛了還跑去看他媽媽。如果和尚不孝順父母,那是他不懂道理。我們是父母生養的,父母是我們的佛,沒有父母,我們怎麼成佛呢?佛家特別崇尚報四重恩:報國土恩、報眾生恩、報父母恩、報佛恩,父母恩德最大、最大、最大,父母的恩德難報。」

資料來源:廣州光孝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