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學習

  1. 首頁/
  2. 恒常學習/
  3. 佛學文章
面對物欲 應無所住?

面對物欲 應無所住?

社交媒體上,總會呈現美好的事物,不斷展示著「你必須擁有」的美好生活;每個唯美的畫面似乎都在暗示:我們的生活需要更多的追逐,以致於讓人容易產生羨慕而又焦慮的情緒。但其實這背後,正藏著《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古老解藥。


《六祖壇經》記載惠能悟道時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偈語不是要人捨棄所有,而是教我們看破「擁有」的幻象。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對一切物欲、一切事物不執著、不留戀,才能生出清淨心、菩提心。

「生其心」的積極性,體現在將消費轉化為覺知訓練。蘋果創辦人喬布斯常年穿黑色高領衫,卻打造出改變世界的高科技產品。真正的無住生心,不是拒絕物質,而是像耍太極般,在「需要」與「想要」間保持靈動的覺知。

將「正念消費」化為日常儀式,下次購物時,不妨試著觀察慾望升起的生理反應。購物前,先將商品放入虛擬購物籃,三天後若仍心心念念,再去結帳。這不是壓抑慾望,而是給覺性發芽的時間,便往往會發現多數衝動如朝露消散。

當我們學會在物質洪流中保持覺知的錨點,每個打開購物網站的瞬間,都能成為照見本心的禪堂。在娑婆中「心無所住」,也就不會輕易受到物欲、利益、得失、是非的影響,而迷失自己了。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發菩提心,修行得樂,共成佛道。

 

慈心禪 成為世界最快樂的人?

慈心禪 成為世界最快樂的人?

慈心mettā,在巴利語中意為友善、無條件的愛,梵文是Mitra,有以太陽照養萬物的意思。它既非浪漫情愛,亦非血緣牽絆,而是如陽光普照大地般的無條件善意。如《慈悲經》中說:「正如母親在面臨生命危險時,保護她唯一的孩子。我們就是以類似的愛心去對待一切眾生,橫遍十方,無有障礙、無有瞋恨、無有敵意。」

實修慈心禪,首先靜坐調息,讓脊柱如蓮莖般挺直,掌心向上置於膝頭,象徵敞開接納與無私給予;接著輕撫胸口默念「願我平安喜樂」,滋養常被忽略的自我悲憫;繼而在心中呈現父母摯友的笑顏,誦祝「願你們安康順遂」;再將善意流向電梯間偶遇的鄰居、咖啡店的店員、送達快遞的郵差,默禱「願陌生人得遇善緣」;最關鍵的突破,在於也對曾傷害過我們的人予以諒解:「願你放下煩惱,自在安樂」;最後想像心口溢出金色柔光,先籠罩自己、身處的居室,再漫溢至整個社區,終如月光般輕覆地球眾生。

真正的修行不在蒲團上完成,而在紅塵中檢驗。上班遇到交通意外堵塞,在心裡期望:「所有人都能平安到達目的地」;同事之間起爭執,在內心祝願對方:「願你遠離煩躁,得享安寧」;在餐廳見到廚餘,「希望食物幻化,眾生不必挨餓」。細心照料植物、溫柔善待动物,都是將慈心延伸至自然万物的實踐。

《增支部》裡提到修行慈心的十一種功德:入眠安樂;覺寤安樂;不見惡夢;為人愛敬;非人愛敬;諸天守護;不為火、毒、刀劍所傷;心速得定;容貌平靜、歡喜;臨終不昏;若未證得阿羅漢上位,死後則生於梵天。

現代科學為這古老智慧提供了佐證。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發現:僅僅十分鐘的慈心禪練習,便能增強大腦的「社交連結感」,緩解現代人的孤獨侵蝕。威斯康星大學的腦波實驗揭示,長期修習者會出現高頻伽馬震盪波——那是神經元高度協調的信號,意味著更清明的覺知與情緒調節力。

藏傳佛教寧瑪派詠給明就仁波切的腦波研究尤為震撼:當他修持「無緣悲心」禪修時,腦中快樂中樞的活躍度超出常人七倍,被《時代雜誌》譽為「世上最快樂的人」。可見,善意不僅溫暖他人,更在重塑自我的身心健康,在混沌的亂世中,幫助我們重新構建淨土的藍圖。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生。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發菩提心,修行得樂,共成佛道。

 

自作自受 因果的自在?

自作自受 因果的自在?

「自作自受」常被解讀為宿命論的嘆息,彷彿是一種懲罰性的警告、命運冰冷的審判。但佛法的因果觀,卻揭示了截然不同的真相:這四個字,其實是宇宙賦予眾生最平等的自由權。

《大寶積經》偈頌:「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世人只見當下得失,佛法卻教我們以「劫」(時間單位)的視野來審視生命,看懂此刻的逆境,或許是過去惡業的成熟;當下的善行,則是未來的救贖。自作自受,是我們必須覺醒的宣言:當下的每一個起心動念、舉手投足,都在雕刻著我們未來的模樣。這也意味著,我們掌控著命運的主動權。

當代人的焦慮根源,正源於「責任外求」:抱怨原生家庭不夠好、指責社會不公平、歸咎命運捉弄人。《大般涅槃經》徹底粉碎人類的依賴心理:「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不代受」。即使親如父母子女,亦無法承擔彼此的業果。這看似殘酷的法則,實則讓眾生直面最核心的事實:自己命運,自己負責。

當我們覺知「起心動念,即是造業」,便掌握了改寫命運的密碼:一句惡語可種地獄因,一念慈悲能開淨土花。日常生活中,別人惡言相向,思惟:「此是我過去口業所感,當懺悔並以善語回應」;身體有病痛時,轉念:「此身苦痛是業報顯現,藉此修持慈悲觀照」;所有疾病、失意、背叛等逆境,實為「業果成熟」的提醒。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實踐《金剛經》「忍辱波羅蜜」:在痛苦中覺察出開悟的契機。

如何將「自作自受」昇華為大自在?就是不再恐懼命運無常,因為「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不再被動地承受業果,而是主動創造淨業;當下每一念清淨慈悲,都在鋪陳解脫之路;當我們真正承擔起「業力主權」,便能從命運的囚徒,晉升為人生的設計師。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生。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發菩提心,修行得樂,共成佛道。
 

 

照見「分別心」

照見「分別心」

每日,我都在與內心對話,查照自己看世間的對錯。有時候,很容易地,基於自己的價值觀,對別人的行為做出評斷,悄然滋長著羨慕、輕視、甚或厭惡、憤怒的心態——這便是佛法所言的「分別心」在運作。

分別心根植於「我」的堅固錯覺,將無邊世界強行分割為「我」與「非我」、「愛」與「憎」、「得」與「失」、「對」與「錯」。《唯識論》點明其本質為「遍計所執性」:心念執取虛幻假象,誤以為真實不虛。當心念攀附於「我」的標籤時,產生無盡的評判與對立,正是世間苦海的源頭之一。

禪宗公案中,六祖慧能一語點破「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道破了外境其實沒有絕對的優劣,一切差別皆源於心念的分別造作,這也是所謂的「萬法唯心造」。《金剛經》指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明鏡映物而不留痕。培養覺照之力是關鍵,我們不怕念頭升起,但當評判心升起,只需靜觀其來去,不隨波逐流。

我們習慣了二元對立的思考,卻忽視了眾人萬物背後千絲萬縷的前因後果。當我們不再急於評判高低、得失、美醜,從日常中練習平等心,無論是讚譽或詆譭,皆以平常心待之,看清分別就如水中月影,空無實體。在紛擾的世相中修一顆無分別心,並非冷漠,而是以更清明的雙眼照見萬物,以更寬廣的胸懷擁抱眾生,圓滿自在。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生。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發菩提心,修行得樂,共成佛道。

 

 

 

 

 

 

 

 

 


 

閱讀更多︰

慈心禪 成為世界最快樂的人?
文︰黃婉曼

 

自作自受 因果的自在?
文︰黃婉曼

比吃素更重要的事

比吃素更重要的事

之前寫過一篇文章說學佛人吃素的重要性,但茹素並不是判斷修行深淺的唯一標準。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中開示「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佛學的根本在於心性的覺悟,而非只是外在形式的恪守。


一位吃素三十多年的朋友說這只是自己的一種生活選擇,就像每天都會洗澡一樣平常。是的,所以先不要把吃素異化成具有道德優越感的事。星雲大師說過,「素食是一種生活習慣,可以增加慈悲心和耐力。重點不在於吃菜和吃肉,擁有素心,心能清淨、慈悲才是最重要。」


佛陀時代,僧人托缽乞食,葷素隨緣,重點在於對食物的不貪著。《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大師在獵人群中,也是吃肉邊菜。吃素人如果執著於不與葷食人同桌,執著於鍋碗是否洗淨了,當我們過度關注「是否吃素、是否破戒」的焦慮時,或許應該回想佛陀的中道智慧:「既不過份苦行,也不放縱欲望,在緣起法中把握修心的本質。」


真正的道場不在餐桌或佛堂,而是在每個起心動念間。一個終日素食卻心懷嗔恨的人,其過失遠甚於偶爾食葷而常懷慈悲者吧。修行的真諦,終究在於超越形式的執著,直指心性的光明。行為上的利他實踐,才是日常中真正的修行。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生。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發菩提心,修行得樂,共成佛道。

懺悔不是後悔?

懺悔不是後悔?

我們有誰每天無不起心動念,沒有做過錯事?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我們後悔做了某件事情,比較像一種感性的反應,以自責和沮喪的心情來否認過去的行為,甚至沉浸於痛恨自己做錯事的情緒當中,耿耿於懷,心靈依然被業力所束縛。佛家更強調的是「懺悔」,是更為深刻、更具有修行意義的內在覺察。

最早對「懺悔」做出解釋的是智顗大師,他認為「懺」是願三寶及一切眾生證明攝受,知道自己的罪惡,對外不藏罪過;而「悔」是因為慚愧而改過求哀,內心克責,恐受果報。知錯就改,不隱瞞自己的罪過,同時坦然接受因果業報的規律。

智顗大師教我們可以如何懺悔:一,作法懺:依律儀的作法而懺悔,例如梁皇寶懺,用來對治遮罪,例如犯了佛陀訂下不可飲酒的佛門戒律;二,取相懺:觀想佛的相好和功德,心念在佛的慈悲功德上,罪業就不容易現前,用以對治殺盜淫妄這一些性罪;三,無生懺:需要以智慧觀照實相之理,念罪體無生的懺悔,對治無明煩惱根本罪。
 
懺悔不僅是停留糾纏在「我做錯了」的階段,而是發願悔改,從根本上斷絕惡業的累積,培養善因,改變人生的方向。修懺可以幫助我們清除修行的障礙,只有認識了事情的本質和實相,才能真正把種種的懊惱放下。

佛陀在《增壹阿含經》中以「見星月之光」喻懺悔,用「陷泥沼之掙」喻後悔。懺悔如同黎明前的啟明星,其本質是對業力的清明覺照。當修行者在佛前發露往昔罪業時,不單純以後悔沉溺於過失的泥潭,而是以般若智慧照見無明本空。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生。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發菩提心,修行得樂,共成佛道。

 

超越嫉妒的「隨喜」

超越嫉妒的「隨喜」

佛法中的「隨喜」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慈悲與智慧,見到他人的善行或修行,由衷地發出讚嘆和歡喜。「隨喜功德」是普賢菩薩十大修行大願之一,見到他人累積功德,猶如是自己積德一般歡喜。《大智度論》裡甚至說:「隨喜者之功德,勝於行善者本人」,可見「隨喜」功德之無量。

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修行「隨喜」,用以對治嫉妒心。在充滿競爭的世界裡,我們很容易因為攀比,見到別人比自己成功或優勝,而心生不平,甚至因此貶低障礙他人。嫉妒心這種負面情緒,往往會為我們帶來痛苦;隨喜則正好相反,以一種純淨的心態,誠摯地祝福他人,把別人的快樂視為自己的快樂,其樂無窮。

在嫉妒心生起的時候,要學會轉念,換一個角度去看事情:對方的成功,是因為他的努力和因緣。我們要感謝別人為我們展示了一條值得學習的道路,也應該真誠祝福,並以此為榜樣。在這樣的思考中,嫉妒逐漸被轉化為隨喜。別人成功擁有了的東西,彷彿也是自己做到了一樣,毫不吝嗇地發出隨喜的讚嘆。

「真好啊!真替你感到開心!」把這句話掛在口上,學會肯定別人,也是對自身價值不亢不卑的一種肯定。當我們擁有廣闊的心胸,懂得時刻真誠地欣賞別人的能力,真心為他人的成就而喜悅的同時,那份善意自然會傳遞出去,接收者也會感受到支持與鼓勵。這是一種人際和諧的良性循環,能讓你在不知不覺中,生活在充滿善意的環境裡,每天也就能更輕易地快樂起來。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生。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發菩提心,修行得樂,共成佛道。

 

 

 

「色與空」的無常?

「色與空」的無常?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的這一句,無論有沒有學佛的人,大概都聽過。色與空揭示了現象界與本質界的相互關係,也道出了佛法中「空性」的真諦。

「色」,一切有形有相的事物,是世間的一切現象,不限於具體的物體,也包括了所有可以被感知、被意識到的層面。「空」並非指「虛無」或「不存在」,而是指「緣起性空」的真相,意味著一切事物並不具有永恆不變的獨立本體,它們皆是因緣和合而生,隨著條件的變化而改變。

 

猶如一棵樹,看似真實存在,但它的成長依賴著土壤、水分、陽光等多種因緣。如果這些條件缺失,樹便無法存在;又如一杯水,看上去是透明的,但如果加糖,喝下去是甜的;換成鹽,就會是鹹的。外在的色相沒變,但其實充滿了各種可變性。

 

 

我們之所以痛苦,正因為無法理解「色即是空」的道理,往往執著於表面現象,妄認為它是真實永恆的存在,從而對不同的事物心生喜愛和追求,厭惡或抗拒。但在佛法看來,種種的感覺只是因緣和合下的一種誤解;一旦所依的條件改變,這份喜愛的快樂或莫名的憎恨也將隨之消失。

 

因為世事萬變,我們總容易慨嘆「人生無常」,但其實只有空了,才有變化的可能性。例如一個空空如也的房間,如果放進桌椅,可以用來開會上課;如果用氣球和鮮花裝飾,就可以開派對;如果佈置了床和床單,就可以用來休息睡覺。因為空,才能容納無限的可能性,成就一切色相。 

 

換一個角度,無常,就是說現在發生的,不是最後的結果。那豈不是很好嗎?證明我們的人生有無數的可能性。我們大可以在這「空性」之中,找到更多新的選擇與機會。佛法的智慧告訴我們,所有「色」其實是「空」的——所有的難題都是暫時的,只要因緣變化,情況就有可能得以改善。相同地,我們也不可對順境自滿,因為這些好景也同樣是「空」,無常法則在生命中運行,我們唯有以平常心面對生活的起伏和無常,才能獲得心靈最終的平和與超越。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生。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發菩提心,修行得樂,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