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常學習

觀音有多少化身?
相傳唐朝時,在陝西一帶,有一位美麗的賣魚女,令許多青年男子為之美貌而傾倒,紛紛前來求婚。賣魚女說:「我只有一人,不能嫁給你們所有人。不如我教你們念《普門品》,誰能在一夜之間背熟,我就嫁給他。」結果有二十多人背熟了。

女子又說:「那不如念《金剛經》,誰能三天內背熟,我就嫁他。」結果有十多人做到了。最後,女子再約定一個月為期限,熟讀《法華經》,只有一位姓馬的青年做到了。正當馬郎準備迎娶時,賣魚女卻突然因病去世。馬郎將她安葬,傷心不已。
一位和尚前來,點化馬郎,告知他:「賣魚女並非凡人,實為觀音菩薩化身,見你們只知貪戀美色,不知向佛,故以此方便法門,引導你們讀誦經典、種下善根。」馬郎聞言大悟,從此出家修行。
後人便稱此化身的觀音為「魚籃觀音」或「馬郎婦觀音」。菩薩為度化眾生,不拘一格,根據眾生的根器與喜好,以最適合的形象來接近眾生,引導我們走向佛法。而其實不僅在人間,六道輪迴,盡是無明煩惱,隨遂眾生身有異,分身六道平等化。
觀音菩薩化現為六觀音廣度眾生:如意輪觀音度「天界」的天人,不貪戀享福,精進修行;十一面觀音度「阿修羅界」,轉魔性為佛性;準提菩薩度「人界」,用悲智心,奉行眾善;千手千眼觀音度「餓鬼界」,種善根,度苦海;馬頭觀音度「畜生界」,現威猛強大形相,震懾邪惡;聖觀音度「地獄界」,消除惱火,得生安樂。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云:「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觀音慈悲化身,隨緣應化,以善巧方便為眾生種下菩提種子,引領我們離苦得樂。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發菩提心,修行得樂,共成佛道。

《心經》的空性智慧
作為佛教般若思想的核心經典,《心經》以「空性」(śūnyatā)為根本宗旨,深刻揭示一切現象的本質。這裏所說的「空」,並非虛無或空無一物,而是指萬事萬物並不如表面所見那般固定、獨立、永恆;相反,一切存在皆為短暫、無常且無獨立自性,其存在皆依賴於因緣和合,彼此相依相成。

空性的理論根基,源自「緣起法」。我們所見的一切現象,皆無自性,而是隨因緣聚散而生滅。例如一只碗,由陶土、工匠、燒製等條件和合而成,一旦條件改變,碗的形態亦隨之消解;又如一棵植物,需仰賴陽光、空氣、水分等因緣方能生長,缺一不可。這種「無自性」的狀態,即是空性——並非否定現象的暫時存在,而是破除我們對其「固有本質」的執著。
再以黃金獅子為喻:金獅有鼻有足,形貌具足,然一旦熔解,形相頓失,唯餘黃金。由此可知,諸法雖現差別相,其性本空,實無自體。唯有透過對空性的體悟,我們才能趨近諸法實相。
《心經》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直指「五蘊皆空」的深義。從色(物質)、受(感受)、想(認知)、行(意志)、識(意識)這五個生命構成要素入手,徹底打破對「我」的實有執著。凡夫往往將五蘊的暫時聚合誤認為真實的「我」,因而陷入「我執」所生的貪嗔痴煩惱。唯有觀照五蘊如幻,方能逐步脫離對身心現象的執取,證入「無我」智慧。
《心經》的空觀與菩薩道修持密不可分。經文中「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智亦無得」的層層超越,正是為了破除對修行階位與法相的執著。菩薩以空性智慧實踐布施、持戒等波羅蜜時,能徹見「三輪體空」——不執著能施之人、所施之物與受施之對象,從而圓滿悲智雙運的修證。
那麼,空性思想如何融入日常生活?首先,有助於我們淡化對物質與名位的執著,認知財富權位皆緣起如幻,從而減輕貪欲與焦慮。其次,體認自我與他人皆無實體,軟化人我對立,改善人際關係。更進一步,若能超越善惡、高下等二元分別,社會自然趨向和諧。當我們能真正領略《心經》的空性智慧,即能步向「心無罣礙,無有恐怖」的自在境界。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發菩提心,修行得樂,共成佛道。

世界究竟有多大?
我們總說世界渺小,在佛家的概念,世界究竟有多大呢?不妨從《華嚴經》一窺究竟。佛陀向普賢菩薩揭示:毘盧遮那如來所居的「華藏莊嚴世界海」,最下面是一個巨大無比的風輪,上面是香水海,華藏世界就懸浮於大香水海中。簡單理解,華藏世界海有如一個二十重的樓閣,我們居住的地球,即娑婆世界,正是位於第十三層次之中。

每一層的世界都包含著無量的「世界種」,而每一個「世界種」又由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的「世界」所構成。這裡的每一個世界,其規模都遠超於我們所知道的一個銀河系的概念。各個世界之間的關係也並非獨立,而是精密排列、互相依存、層層無盡,形成了一個極其複雜、互聯互攝的宇宙網絡,可見佛國剎土之浩瀚無垠。
是不是很難以想像?因為眾生無明,只見到眼前身處的狹小世界,諸佛因徹底覺悟萬法唯心之理,故能於自心之中,全然顯現華藏莊嚴世界海的真實相狀。《華嚴經》的宇宙規模,終極而言是「心」的展現:「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華藏世界雖廣大無邊,卻不離一念心性。
華嚴宇宙觀,與修行實踐緊密相連。理解世界無盡,能幫助我們生起「廣大心」與「平等智」。首先要破我法二執,面對無量世界,個體「我」的渺小顯而易見,能有效對治我慢;從而也要生起大悲願:知諸佛剎土皆有眾生受苦,引發「眾生無邊誓願度」的菩提心;最後證入圓融境:透過觀修「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於差別世界中行平等慈悲,於無盡煩惱中證清淨涅槃,自在無礙,圓滿融通。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發菩提心,修行得樂,共成佛道。

準提菩薩與千手觀音:多臂法相 如何區分?
為了方便教化和救度不同根基、不同需求的眾生,菩薩會化現不同的形象。準提菩薩和千手觀音,就是觀音菩薩的不同化身。準提菩薩,梵名Cundi,意為「清淨」,是藏傳密教尊崇的佛母,蘊含強大的智慧與淨化的力量。在漢傳佛教中常被供奉的千手千眼觀世音,梵名Sahasrabhuja Sahasranetra Avalokitesvara,是觀音菩薩慈悲願力最極致的顯現。兩尊菩薩同具多臂之相,我們可以如何區分呢?

形象象徵不同
準提菩薩的法相,常見為十八臂三目,每一臂持有不同法器,包括代表斷除無明的寶劍,清淨無染的蓮花,堅固智慧的金剛杵等,是成就修行的工具。三目則可洞察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準提菩薩的手印為三股印,常坐於青色孔雀王座上,孔雀能食毒草而不傷,象徵準提菩薩能轉化煩惱為菩提。
千手觀音常立於蓮花寶座之上,現四十二臂法相,中央雙手合十,其餘各手同樣分持蓮花、淨瓶、念珠、日輪、月輪等法器,每隻手掌中都有一慈眼,象徵能用千眼觀照十方世界一切眾生的苦難,並擁有千手和無量無邊的法力救度眾生。

身份特質不同
準提菩薩的本質是佛母、本尊,核心經典《佛說七俱胝佛母準提大明陀羅尼經》中,準提菩薩被尊為「七俱胝佛母」,意為過去無量諸佛皆依其法門成就,可見其法門之殊勝。
千手觀音是觀音菩薩的特殊化現,千手千眼則是其大悲功能的直接體現。根據《大悲心陀羅尼經》,修持大悲咒,遍及一切時、一切處,可解救一切眾生面對的疾病、災難、恐懼等苦難。
修持法門不同
修行者通過持誦「準提神咒」和觀想準提菩薩,可淨化身口意三業,斷除無明煩惱,顯發本具的清淨自性,通過相應融入準提菩薩的智慧境界,證得圓滿菩提。千手觀音的大悲咒法,重心在於持誦「大悲咒」,激發修行者的大悲心,感通菩薩願力,獲得消災免難、滿足善願的利益。其救度相對直接、普遍地回應眾生當下的苦難。
準提菩薩強調般若智慧的開啟與個體修證的成就,千手觀音則彰顯了圓滿無礙的救度功能與廣大的慈悲情懷,智慧是實踐慈悲的根本,而救度眾生則是智慧在世間動人的呈現。無論是尋求自我的內在覺悟,還是渴望救度的悲心撫慰,準提菩薩與千手觀音兩位菩薩,都在以各自無量無邊的願力,為眾生指引了通往解脫的方便法門。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發菩提心,修行得樂,共成佛道。

盂蘭節 可怕嗎?
踏入農曆七月,傳統鬼月,七月十五就是盂蘭節,一個好似神秘又詭異的日子,在佛家看來,卻是承載著信仰、孝道以及對生死奧秘的沉思。
聽過佛教經典《佛說盂蘭盆經》中「目連救母」的故事嗎?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以天眼通看見亡母墮入餓鬼道,咽喉細如針孔,無法進食,飽受飢渴之苦。他心疼不已,運用神通力將飯食送至母親面前,不料食物入口,即化為火炭。

目犍連無助地向佛陀求助,佛陀開示:單憑個人的力量,難以化解亡母的業障,只有藉助十方僧眾殊勝的功德力,在結夏安居結束、身心清淨的農曆七月十五日,備齊百味飲食、五果、香油等,置於盆中,用來供養十方僧眾,藉其集體修行之力迴向亡者,方能解脫餓鬼之苦。目犍連依教奉行,虔心供養,終使母親脫離餓鬼之苦。

「目連救母」不僅是孝道的體現,也揭示了盂蘭盆法會供養僧眾、迴向先人的原始精神。隨之在民間流傳,逐漸演變為廣泛地普渡一切無人祭祀的孤魂野鬼的習俗。從佛寺莊嚴的「盂蘭盆供」、「放焰口」法會,到民間街頭巷尾,擺設香燭、供奉食物、焚燒紙錢和紙紮供品,這種「資助」亡者在另一方世界的用度,展現了拜祭者對眾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悲憫之心。
七月的夜晚,當你見到路邊,有人虔誠地擺上一份祭品、點燃一炷清香時,不必再慌張閃躲。要知道,那是一份對「未知」世界的敬畏之心,也是對已逝之人深沉的懷念,推己及人普濟孤魂的惻隱之心。
盂蘭節的核心精神——「孝親」與「慈悲」,提醒著我們:生命有限,即使有神通也無法改變因果業力,生前就要多積攢善業;不僅對父母長輩長存孝心,也應擴展為對一切無助生命的無私關愛。能做到超越血緣的慈悲迴向,才是真正的孝慈。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發菩提心,修行得樂,共成佛道。

面對物欲 應無所住?
社交媒體上,總會呈現美好的事物,不斷展示著「你必須擁有」的美好生活;每個唯美的畫面似乎都在暗示:我們的生活需要更多的追逐,以致於讓人容易產生羨慕而又焦慮的情緒。但其實這背後,正藏著《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古老解藥。

《六祖壇經》記載惠能悟道時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偈語不是要人捨棄所有,而是教我們看破「擁有」的幻象。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對一切物欲、一切事物不執著、不留戀,才能生出清淨心、菩提心。
「生其心」的積極性,體現在將消費轉化為覺知訓練。蘋果創辦人喬布斯常年穿黑色高領衫,卻打造出改變世界的高科技產品。真正的無住生心,不是拒絕物質,而是像耍太極般,在「需要」與「想要」間保持靈動的覺知。

將「正念消費」化為日常儀式,下次購物時,不妨試著觀察慾望升起的生理反應。購物前,先將商品放入虛擬購物籃,三天後若仍心心念念,再去結帳。這不是壓抑慾望,而是給覺性發芽的時間,便往往會發現多數衝動如朝露消散。
當我們學會在物質洪流中保持覺知的錨點,每個打開購物網站的瞬間,都能成為照見本心的禪堂。在娑婆中「心無所住」,也就不會輕易受到物欲、利益、得失、是非的影響,而迷失自己了。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發菩提心,修行得樂,共成佛道。

慈心禪 成為世界最快樂的人?
慈心mettā,在巴利語中意為友善、無條件的愛,梵文是Mitra,有以太陽照養萬物的意思。它既非浪漫情愛,亦非血緣牽絆,而是如陽光普照大地般的無條件善意。如《慈悲經》中說:「正如母親在面臨生命危險時,保護她唯一的孩子。我們就是以類似的愛心去對待一切眾生,橫遍十方,無有障礙、無有瞋恨、無有敵意。」

實修慈心禪,首先靜坐調息,讓脊柱如蓮莖般挺直,掌心向上置於膝頭,象徵敞開接納與無私給予;接著輕撫胸口默念「願我平安喜樂」,滋養常被忽略的自我悲憫;繼而在心中呈現父母摯友的笑顏,誦祝「願你們安康順遂」;再將善意流向電梯間偶遇的鄰居、咖啡店的店員、送達快遞的郵差,默禱「願陌生人得遇善緣」;最關鍵的突破,在於也對曾傷害過我們的人予以諒解:「願你放下煩惱,自在安樂」;最後想像心口溢出金色柔光,先籠罩自己、身處的居室,再漫溢至整個社區,終如月光般輕覆地球眾生。
真正的修行不在蒲團上完成,而在紅塵中檢驗。上班遇到交通意外堵塞,在心裡期望:「所有人都能平安到達目的地」;同事之間起爭執,在內心祝願對方:「願你遠離煩躁,得享安寧」;在餐廳見到廚餘,「希望食物幻化,眾生不必挨餓」。細心照料植物、溫柔善待動物,都是將慈心延伸至自然萬物的實踐。

《增支部》裡提到修行慈心的十一種功德:入眠安樂;覺寤安樂;不見惡夢;為人愛敬;非人愛敬;諸天守護;不為火、毒、刀劍所傷;心速得定;容貌平靜、歡喜;臨終不昏;若未證得阿羅漢上位,死後則生於梵天。
現代科學為這古老智慧提供了佐證。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發現:僅僅十分鐘的慈心禪練習,便能增強大腦的「社交連結感」,緩解現代人的孤獨侵蝕。威斯康星大學的腦波實驗揭示,長期修習者會出現高頻伽馬震盪波——那是神經元高度協調的信號,意味著更清明的覺知與情緒調節力。
藏傳佛教寧瑪派詠給明就仁波切的腦波研究尤為震撼:當他修持「無緣悲心」禪修時,腦中快樂中樞的活躍度超出常人七倍,被《時代雜誌》譽為「世上最快樂的人」。可見,善意不僅溫暖他人,更在重塑自我的身心健康,在混沌的亂世中,幫助我們重新構建淨土的藍圖。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生。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發菩提心,修行得樂,共成佛道。

自作自受 因果的自在?
「自作自受」常被解讀為宿命論的嘆息,彷彿是一種懲罰性的警告、命運冰冷的審判。但佛法的因果觀,卻揭示了截然不同的真相:這四個字,其實是宇宙賦予眾生最平等的自由權。

《大寶積經》偈頌:「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世人只見當下得失,佛法卻教我們以「劫」(時間單位)的視野來審視生命,看懂此刻的逆境,或許是過去惡業的成熟;當下的善行,則是未來的救贖。自作自受,是我們必須覺醒的宣言:當下的每一個起心動念、舉手投足,都在雕刻著我們未來的模樣。這也意味著,我們掌控著命運的主動權。
當代人的焦慮根源,正源於「責任外求」:抱怨原生家庭不夠好、指責社會不公平、歸咎命運捉弄人。《大般涅槃經》徹底粉碎人類的依賴心理:「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不代受」。即使親如父母子女,亦無法承擔彼此的業果。這看似殘酷的法則,實則讓眾生直面最核心的事實:自己命運,自己負責。
當我們覺知「起心動念,即是造業」,便掌握了改寫命運的密碼:一句惡語可種地獄因,一念慈悲能開淨土花。日常生活中,別人惡言相向,思惟:「此是我過去口業所感,當懺悔並以善語回應」;身體有病痛時,轉念:「此身苦痛是業報顯現,藉此修持慈悲觀照」;所有疾病、失意、背叛等逆境,實為「業果成熟」的提醒。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實踐《金剛經》「忍辱波羅蜜」:在痛苦中覺察出開悟的契機。
如何將「自作自受」昇華為大自在?就是不再恐懼命運無常,因為「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不再被動地承受業果,而是主動創造淨業;當下每一念清淨慈悲,都在鋪陳解脫之路;當我們真正承擔起「業力主權」,便能從命運的囚徒,晉升為人生的設計師。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生。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發菩提心,修行得樂,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