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常学习

夫妻、亲子之间如何彼此相待
在家居士是佛教的基础,在释迦牟尼佛的时候,就非常重视家庭生活,重视夫妻之间、亲子之间,如何彼此相待。甚至还有经典讲到结婚之后,怀孕、生子的事。例如《善生经》、《玉耶女经》,均对夫妻亲子有明确的伦常原则。《长阿含十六经》明文说:为子求善婚娶是父母的义务。《中阿含一三五经》亦明言:「夫当以五事爱敬供给妻子。」「妻子当以十三事善敬顺夫。」并说:若人慈愍妻子者,必有增益,则无损耗。由此可知,佛教并不是与世隔绝的,应从佛教徒的立场、从将来要踏入人生另一境界的立场来认识婚姻和家庭。
以宗教信仰来促进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满
宗教信仰是非常重要的。都能虔诚供奉一尊观音菩萨,从此这不仅是你的家,也是你们共同修行的道场。供奉观音菩萨有二种意义,一是学习、模仿观音菩萨的慈悲精神。如果能像观音菩萨那样慈悲,夫妻还会吵架吗?还会打小孩吗?还会弃父母于不顾吗?还会对朋友不忠诚吗?不会的!第二种意义是,菩萨的确是有感应,当在有困难、有麻烦时,要以佛菩萨为模范,同时祈求佛菩萨给予力量和信心,让你们在平顺中共渡一生。夫妻双方同床异梦、意见不合是正常的,要在观音菩萨的保佑下,互相调和,彼此包容。
以家庭的净化 提升人品 净化人间
净化人间要从净化家庭开始,也就是要从建立佛化家庭开始。以佛菩萨的慈悲及智慧,为我们学习的重点。提升自己,净化家庭,进而影响周遭的亲人、朋友,再扩及社会,达成净化人间、建设人间净土的目标。
如何建立佛化家庭?
建立婚姻的共识。建立佛法家庭,是希望从两个人结婚时开始,就是一个佛教家庭。如何建立佛教的家庭呢?首先须要建立婚姻的共识,那便是彼此关怀、彼此尊敬、彼此体谅、彼此礼让、互相学习、共同成长。这才像是互为同修的菩萨,互为善友、互相提携的佛化婚姻。
如果遇到你的另一半陷于情绪的低潮,现出消极、无奈、孤单寂寞、惊恐失望的时候,你应该鼓励他(她),这就是互相关怀。
释尊教导我们,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皆是未来的佛。所以要尊敬对方,即使对方不尊敬你,甚至虐待你,也要认为这是助你成长的逆增上缘。这不是教你逆来顺受,而是在无法避免的情况已经发生的时候,就要学习接受事实,并且由衷地感谢一切助你成长的各种因缘。如果对方一时无法改变,一定要调整自己,时时以尊敬、尊重的态度,来与对方相处,视其为未来佛、现在的菩萨。互敬、互重,此种方式,对家庭生活的和谐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家庭问题的发生,是来自夫妇双方不能相互礼让。
怀胎之教育。结婚后,有不要孩子的权利,如果仅为自私,便是不负责任的想法,也是拒绝成长的观念;如果不自量力拚命生孩子,也是自害害人的事。有了孩子,才会深刻地体会到父母生养儿女是多么的不容易!从怀孕到生产,从生产到小孩上学、结婚、成家,成家之后,还要帮他立业,牵肠挂肚,万般呵护。没有孩子,不会知道为人父母的责任,也很难知道为人父母的辛苦。但现代的社会,不论中国人也好、西方人也好,结婚之后,非但忽略了双亲的奉养,还因忙着事业,而把小孩交给父母去「含饴弄孙」当褓母,这是颠倒了。
佛教非常重视胎教,《大藏经》中有关胎教的,至少有三部:一、《菩萨处胎经》,二、《大宝积经.佛说入胎藏会》,三、《大宝积经.佛为阿难说处胎会》。孕妇怀胎的时候,要作如此想:这是菩萨来入胎,怀的是一尊小菩萨。千万不要认为:「生孩子嘛!把小鬼生出来就好了」,如果你认为那是小鬼,他真的会变成小鬼;如果你视他为菩萨,他会是个菩萨。心的念头是非常重要的。怀孕时,心中常念观音菩萨,多看观音菩萨像,经常观想菩萨慈祥的面容,对胎儿很有用;我们要经常保持心平气和,想要生气的时候,就赶快念观音菩萨。怀胎时,不可以暴饮暴食、生活不正常。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表情及心理现象,都会对胎儿产生直接的影响。丈夫们可能认为胎教仅是母亲妊娠中的事,跟做父亲的没有关系,其实你的身心状态会影响到你的太太,也就会影响到腹中的胎儿。所以良好的胎教是夫妻双方共同的责任。
图片及数据源:广州光孝寺

夫妻、亲子之间如何彼此相待
在家居士是佛教的基础,在释迦牟尼佛的时候,就非常重视家庭生活,重视夫妻之间、亲子之间,如何彼此相待。甚至还有经典讲到结婚之后,怀孕、生子的事。例如《善生经》、《玉耶女经》,均对夫妻亲子有明确的伦常原则。《长阿含十六经》明文说:为子求善婚娶是父母的义务。《中阿含一三五经》亦明言:「夫当以五事爱敬供给妻子。」「妻子当以十三事善敬顺夫。」并说:若人慈愍妻子者,必有增益,则无损耗。由此可知,佛教并不是与世隔绝的,应从佛教徒的立场、从将来要踏入人生另一境界的立场来认识婚姻和家庭。
以宗教信仰來促进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满
宗教信仰是非常重要的。都能虔诚供奉一尊观音菩萨,从此这不仅是你的家,也是你们共同修行的道场。供奉观音菩萨有二种意义,一是学习、模仿观音菩萨的慈悲精神。如果能像观音菩萨那样慈悲,夫妻还会吵架吗?还会打小孩吗?还会弃父母于不顾吗?还会对朋友不忠诚吗?不会的!第二种意义是,菩萨的确是有感应,当在有困难、有麻烦时,要以佛菩萨为模范,同时祈求佛菩萨给予力量和信心,让你们在平顺中共渡一生。夫妻双方同床异梦、意见不合是正常的,要在观音菩萨的保佑下,互相调和,彼此包容。
以家庭的淨化 提升人品 淨化人間
净化人间要从净化家庭开始,也就是要从建立佛化家庭开始。以佛菩萨的慈悲及智慧,为我们学习的重点。提升自己,净化家庭,进而影响周遭的亲人、朋友,再扩及社会,达成净化人间、建设人间净土的目标。
如何建立佛化家庭?
建立婚姻的共识。建立佛法家庭,是希望从两个人结婚时开始,就是一个佛教家庭。如何建立佛教的家庭呢?首先须要建立婚姻的共识,那便是彼此关怀、彼此尊敬、彼此体谅、彼此礼让、互相学习、共同成长。这才像是互为同修的菩萨,互为善友、互相提携的佛化婚姻。
如果遇到你的另一半陷于情绪的低潮,现出消极、无奈、孤单寂寞、惊恐失望的时候,你应该鼓励他(她),这就是互相关怀。
释尊教导我们,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皆是未来的佛。所以要尊敬对方,即使对方不尊敬你,甚至虐待你,也要认为这是助你成长的逆增上缘。这不是教你逆来顺受,而是在无法避免的情况已经发生的时候,就要学习接受事实,并且由衷地感谢一切助你成长的各种因缘。如果对方一时无法改变,一定要调整自己,时时以尊敬、尊重的态度,来与对方相处,视其为未来佛、现在的菩萨。互敬、互重,此种方式,对家庭生活的和谐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家庭问题的发生,是来自夫妇双方不能相互礼让。
怀胎之教育。结婚后,有不要孩子的权利,如果仅为自私,便是不负责任的想法,也是拒绝成长的观念;如果不自量力拚命生孩子,也是自害害人的事。有了孩子,才会深刻地体会到父母生养儿女是多么的不容易!从怀孕到生产,从生产到小孩上学、结婚、成家,成家之后,还要帮他立业,牵肠挂肚,万般呵护。没有孩子,不会知道为人父母的责任,也很难知道为人父母的辛苦。但现代的社会,不论中国人也好、西方人也好,结婚之后,非但忽略了双亲的奉养,还因忙着事业,而把小孩交给父母去「含饴弄孙」当褓母,这是颠倒了。
佛教非常重视胎教,《大藏经》中有关胎教的,至少有三部:一、《菩萨处胎经》,二、《大宝积经.佛说入胎藏会》,三、《大宝积经.佛为阿难说处胎会》。孕妇怀胎的时候,要作如此想:这是菩萨来入胎,怀的是一尊小菩萨。千万不要认为:「生孩子嘛!把小鬼生出来就好了」,如果你认为那是小鬼,他真的会变成小鬼;如果你视他为菩萨,他会是个菩萨。心的念头是非常重要的。怀孕时,心中常念观音菩萨,多看观音菩萨像,经常观想菩萨慈祥的面容,对胎儿很有用;我们要经常保持心平气和,想要生气的时候,就赶快念观音菩萨。怀胎时,不可以暴饮暴食、生活不正常。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表情及心理现象,都会对胎儿产生直接的影响。丈夫们可能认为胎教仅是母亲妊娠中的事,跟做父亲的没有关系,其实你的身心状态会影响到你的太太,也就会影响到腹中的胎儿。所以良好的胎教是夫妻双方共同的责任。
图片及数据源:广州光孝寺

在家学佛的人 如何对待家庭问题?
在家学佛的居士,必须要清晰界定自身的角色与责任。作为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我们承载着家庭的责任与义务。只有家庭安定和乐,我们才有更多的能量去护持道场。
注意,在家人切勿以出家人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这可能会引起家人的误解和排斥。
学习佛法,无疑一件值得称赞的好事,但需谨记,我们应学会将佛法巧妙地融入日常生活,而非忽视自身家庭。在家学佛,并不意味着与世俗社会脱节、格格不入,相反,我们需要在家庭与修行之间找到平衡点,做得更好。
家庭也是修行的道场,一个修为好的在家居士,学佛之后,会对家人更加关爱与照顾,让家人欢喜,使家人感受到佛法的真谛。
当居士在家中修行很好时,便能影响整个家庭的人。家人的思想受到感化后,不仅不会反对学佛,还会给予支持、赞美,并逐渐跟随着一起学佛。这就是以身作则、从自身开始引导身边的人、以身弘法的重要作用。
数据源:四川省绵竹市吉祥寺

家庭不和睦怎么办?
家是积聚善恶果报之处,家除了快乐、幸福一面外,也包括痛苦的一面。家庭里幸福多,还是痛苦多,取决每个人的因果,故人人不同。
一般而言,一家人或多或少总会吵架,只要有二人以上,就有人我是非,纠缠不清。
谚语有云:「清官难断家务事。」现在社会上,最扯不清的业障,就是家庭纠纷,最不易摆平。
如何依佛法处理家庭问题?
依佛法处断方式,略提四点:
第一:家庭是个共业,是有恩怨而相聚的,既知恩怨之业而来,佛陀告诉我们说:「应该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
第二:家庭吵架闹纠纷,佛陀告诉我们说:「诸法本空,了不可得。」家是如幻如化,吵架也是如幻如化,纠纷也是如幻如化,眼前所呈现的一切,无非如幻如化,空幻不实,一切无非无常在演变,家庭吵架,冷战与热战也是如幻如化,了不可得,再如何的苦战也是无常的,绝对不是永恒不变的,何必被如幻如化骗了,何必被无常的冷热战骗了!
第三:家庭是种种业缘组合而成,每当遇到不如意或痛苦事,如果是学佛的三宝弟子,应把这些不如意事或痛苦事,当做修行的逆增上缘,能促成道心的坚固,知道苦才能猛然觉悟哩!佛经云:「十方三世诸佛,皆以苦为良师。」
第四:家庭吵架闹纠纷之际,心里要怀着报恩想,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兄弟弟妹有缘相聚,要爱惜亲骨肉之情分,是难遭难遇的。心里更应该如此而思惟,一家人从无始劫来,已经于六道轮回,一世一世而过,相聚又离散,何止投生在这个家一世而已呢?我们再纠缠轮回下去,绝对不是办法,在今生此世,彼此就不应该再继续结恶缘下去,好好结个善缘,彼此互让、互忍、互尊,解除彼此恩怨,无始劫来的一切恶因果,在今生了办,甚至大家共同归依佛门,共同为解脱生死轮回而努力。
数据源:广州光孝寺

我为了他好 但他不领情怎么办?
亲人、朋友之间相处时间长当意见不同时,容易产生矛盾,「我这是为了你好」这是许多人常找的借口。但是,为了他好,不论做甚么就都没错吗?如果出发点是善意的可实际做的事却伤了人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呢?
謹記「业」不亡 不失不坏 相应不差
用佛教的角度来看,心念是意业,说的话是口业,做的事是身业。简单来说,善业引发善果,恶业引发恶果。即使发心是好的,但是行动和语言伤害到了别人,也会引发不理想的结果。
「我打孩子是为了他好」
一些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和孩子沟通的方式却不是很恰当。比如,小龙妈妈是一位在社会上小有成就的人,她对小龙的未来充满了期许,希望他长大后比自己过得更好。
在班级里,小龙成绩不算拔尖,所以他的课业变成了小龙妈妈的一大心事。高声训斥是家常便饭,动手教训也偶有发生。小龙妈妈这样做,小龙的成绩就会好了吗?
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有的孩子在鞭策下更努力用功,也有的孩子因此产生厌学心理。甚至,有的孩子对家长产生了反感情绪,再也听不进去家长的任何话, 家外找家,去外面寻找倾诉的对象。假如因此联系上社会不良人士,孩子的处境会变得十分危险。
別让至亲变冤亲
像这样的亲子关系在生活中并不罕见,而类似的情况套用在兄弟、姐妹、夫妻、好朋友等关系上也一样成立。因为关心,所以唠叨,甚至谩骂,气急了还出手打人。最初的善意在恶口甚至暴力中荡然无存。原来的目标不论是否达成,亲友间的关系已然恶化。
《占察善恶业报经》中说:「业集随心,相现果起。不失不坏,相应不差。」因此,即使在面对最亲近的人,也不应只顾自己的想法行事。少开恶口,多说爱语。否则,在你不经意间,至亲可能就变成了冤亲。
「好心办事」值得原谅 仍需忏悔
所谓「关心则乱」。有时,我们很热心地帮助亲友,但在还未充分了解情况前就急着行动,可能会好心办了坏事。很多时候,好心办坏事的人心里也有委屈:我好心好意帮你,我凭甚么要认错?虽非本意,但是给别人添了乱。一句诚恳的道歉可以化解对方的怨怼,何乐不为?
一些人认为,谁道歉谁就输了,因此不轻易低头认错。谁对谁错?谁输谁赢?不妨看看下面这个故事。张三问李四:「为甚么我们家天天吵架,你们家却总是和和气气?有甚么秘诀吗?」李四说:「因为你们家都是好人,我们家都是坏人。」
这话张三就听不懂了。李四解释道,假如有人打破了一个杯子,张三家的人会觉得自己没错,而去指责别人没把杯子放好。放杯子的人也不认为自己有错,是对方不小心,才把杯子打破。
李四家的情况恰恰相反。如果有甚么争端,大家都会承认是自己的错。如果有人打破杯子,他会马上认错。放杯子的人也会检讨自己,不该把杯子随手放在外面。
适时认错 别让初心蒙尘
即使是好心办坏事,也应该适时认错。假如固执己见,还用原来的方式方法行事,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别人添麻烦,最初帮人的善意不但没有实现,反而给他人平添了许多烦恼。
好人难做?那是方法不对
是的,学菩萨们随缘度众生的差事并不好做。用对方式方法才能真正帮到别人。「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难点在于,面对不同的人和事,还需用不同的方法,善巧地解决各类问题。
佛陀在世时,先观大众的根机,再为他们随宜说法,「渐顿随宜,隐彰有异」。观世音菩萨在度众时,也观大众的因缘,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我们只要善用其心,就可以很好地帮助他人。比如,请用善解人意的心,倾听他人的想法。很多矛盾的出现,往往是因为没有充分交流,而产生了不必要的误解。你觉得一个人的行为不合理,在指责前,可以先问他为甚么要这么做、他心里的需求是甚么、他是否有说不出口的顾虑等等。
此外,请用柔和的心与他人交流。在被他人反驳时,不必疾言厉色。意见相左时,即使觉得自己是对的,也不必用强硬的语气回应。这样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让彼此的心里都不舒服。
另外,请时时保持一颗谦虚的心。正所谓「受益惟谦,有容乃大」。渴望伟大的人,不一定就很伟大;自认渺小的人,也不一定真的渺小。
在帮助别人时,用居高临下的心,赢不到真正的尊重,最多只是碍于身份的表面恭敬。佛陀和大菩萨们念念利益众生,并且一直保持谦虚的态度。这两者并不矛盾。其心谦下,才可长佛善根。
数据源:上海玉佛禅寺

靜觀培養兒童專注力
静观(Mindfulness),在台湾又称为正念,作为科学化的介入方法,其实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直至近年再次被大众发现其好处,脑神经科学的进步可谓功不可抹。科学家透过脑扫描的技术,发现练习静观的人的大脑,发生了健康的变化,因此,静观并非单单的「心态改变」、并非单单的「睇开啲啦」之类的「吹水技俩」,而是实实在在的大脑运动,对大脑运作及功能有实际并可见的改善及提升。
在2011年,有一个实验团队,就对进行了8周静观练习的成年人作出研究,实验团队发现练习了只8星期静观的朋友,他们大脑的灰质密度竟然提升了(Hölzel et al., 2011)!
那么,静观究竟是什么?简单的说,就是能留心当下感觉,不带批判、不反应的状态(Kabat-Zinn,1990)。很多初学的朋友会认为,静观跟放松法不就是很像、甚至一样的吗?2012年就有一位学者,他将实验者分为3组(对照组[什么也不做]、放松组[做放松练习]、静观组[即实验组]),研究发现,只有静观组能明显地提升专注能力,对照组及放松组对专注力没有明显影响(Semple, 2010)。
现时,静观已被证实对专注力、记忆力、执行功能、情绪控制能力、自制能力、同理心、人际关系、压力处理、成瘾控制、痛症处理等有明显帮助。我在协助我的个案时,适合的话,也会教导父母们跟孩子一起练习静观,效果也很明显。当然,在带领儿童进行静观时,我们未必能够直接以成人静观的方式,套到儿童身上,你希望他们能安坐15分钟呼吸吗?似乎有点天荒夜谭!
在现今节奏极其急速的社会里,父母们一天喊了多少句「快啲啦」?照顾者每天又帮忙孩子做了多少他们本应自己处理的事情?没有亲身感受过,或者过程中水过鸭背式的为求达标而忽略过程,这样的生活能培养出专注?可能有点困难。
所以,如果父母想透过静观,让孩子得到之前所说的好处,除了正正式式参加课程学习儿童静观的方法外,我建议先在生活中,找出一些时间慢活点,例如在吃水果时,全家人一起花上10分钟时间,从外观、质感、气味、味道、进食后的身体感觉等入手,细细品味,让步伐可以放慢下来。不要轻看这个安排,其实已经是最好的准备,让孩子(及自己)进入静观状态,甚至可能这个过程已经是静观戕态!
当然,我明白生活迫人,我不是说所有活动都要慢活啦!每天一次慢活,只十分钟,你愿意投资吗?
作者:程卫强注册心理学家
英国特许心理学家,致力于学童身心健康及亲职教育工作,近年醉心于静观练习及介入的方法,在静观的过程了解身心的反应,学习平静地接纳身处的环境,以及对周遭环境的种种反应。

佛教文化丨孩子是讨债鬼吗?
以父母而言,不喜欢这个孩子或当孩子不听话时,就说孩子是来讨债的。身为父母,不能因为孩子不乖,就说孩子是讨债鬼。
站在佛教的立场看,佛教有两种观念:
1.凡是遇到困扰的问题,不要把它当作可怕的、讨厌的、无奈的遭遇,而要把它当作历练、训练和帮助。
2.帮助可以由顺和逆两个方向来达成,顺的方向一般人较容易接受,逆的方向不易被人接受;事实上,逆方向帮助的力量往往远大于顺方向帮助的力量。
如果来了一个孩子,使得父母必须给他多一点照顾,这就让父母多一点成长,让父母多得到一点体验;所谓「天下父母心」,当了父母之后,才能体会做父母是不容易的。如果一个小孩很乖,不需要父母操心,这样的父母可能就长不大,到老还不知道父母的可贵之处。
「逆行菩萨」
在佛经里有这么一个记载,释迦牟尼佛能够很快成佛的原因之一,是他身边有一位既是对手、也是助手的「逆行菩萨」。为甚么叫助手呢?因为他老是帮助释迦牟尼佛;为甚么叫对手呢?因为他老是和释迦牟尼佛竞争;为甚么叫他「逆行菩萨」呢?因为他老是推着佛陀跑,所以,释迦牟尼佛成佛很快。当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这个对手、助手还在跟他捣蛋。由于对手的捣蛋,更能显示出佛的精神的伟大,佛的智慧、慈悲是那么无限。
这是一个思考方向、一个观念。对于家中有孩子却不如自己期望的父母,不能说孩子是讨债鬼,应该说是来了一个大菩萨。
对于任何一个孩子的到来,都要把他当作菩萨一般地迎接他、照顾他,这样才是一个佛教徒的心怀。
作者:圣严法师
数据源:广州光孝寺

从《佛说善生经》看佛教家庭伦理观
《佛说善生经》一作《善生子经》,是佛教集中论述家庭伦理关系的一部重要经典。佛教实行出家制度,但并不完全否定世俗的家庭和社会伦理关系。释尊在各种场合曾多次论述过佛教的家庭和社会伦理观。《佛说善生经》就是这样的一部经典。
據經中所說,上下四維六方,代表了眾生在家庭和社會生活中所接觸的六種倫理關係。包括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師弟子之間的關係、夫妻關係、主僕關係、親友關係、世俗與出家修行者之間的關係。
解脱烦恼痛苦
佛教讲破除烦恼,烦恼就是痛苦。佛教以人生为烦恼,其基本教义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主要就是围绕着人生是苦这一主题展开,论证人生如何是苦、苦的原因,脱离烦恼后的境界以及如何解脱烦恼痛苦的方法。由于早期佛教教义以人生为烦恼,以家庭为累赘,因而主张修行者应当出家,组成僧团,过共同修行的生活。他们认为只有出家才能保持六根清净,断绝尘缘,不为尘世烦恼所缠扰,这样才有利于挣脱烦恼对身心的束缚,证得彻底自由的精神境界。因此,原始佛教时期,佛陀的弟子们总是选择远离人群聚居的地方进行宗教修行,以免受到世俗的欲望和情感之干扰,尽可能地集中修行者的精神和意志,达到修行的目标。《四十二章经》中说: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出家修行者,应当抛弃财产,过乞食生活。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对于修道者来说已经足够了。相传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代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子,出家修行之前,多年来一直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他也曾结婚娶妻,也有过从世俗的眼光来看,是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但释尊并未沉湎在这样养尊处优的生活中,而是以彻底解脱人生烦恼,追求彻底的精神自由,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因此视家庭为追求解脱之负担,毅然弃家出走,离开父母妻子,走上一条出家修行的道路。
数据源:节录绍兴炉峰禅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