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学习

  1. 首页/
  2. 恒常学习/
  3. 新手Q&A
佛教徒化妆有违佛法吗?

佛教徒化妆有违佛法吗?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关键看发心。如果化妆的目的不是为了取悦他人、博人眼球,而是为了庄严自身形象,以示对他人尊重,这种情况下,适当地化妆是佛教所允许的。

佛教讲究中道,并不排斥美,当我们走进寺院,看到庄严的佛像、优美的环境、威仪齐整的僧团时,就会让我们感受到佛家的清净庄严,从而生起向往之心,这也是一种美素雅之美。这种美并非单靠对外表的装饰,更是一种内心清净无欲的彰显。

所以,对佛弟子而言,千万不要为博得他人关注,而产生改变自身容貌来吸引他人的想法,这样做只会让我们对自己的容貌产生执着,而一味地执着就会带来痛苦。 

那怎样才能拥有清净庄严的形象呢?

佛陀告诉我们:相由心生。想要气质清净庄严,不能总靠外在的整容、浓妆,关键要从改变内在下功夫,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渊博的学识、宽广的见识,当内心发生了改变,身相自然更清净庄严。
 
数据源:上海隆庆寺

「十六罗汉」到底是谁?

「十六罗汉」到底是谁?

「十六罗汉」是指追随释迦牟尼佛修学佛法并证得阿罗汉的十六位弟子。据经典说,他们受了释迦牟尼佛的嘱咐,不入涅盘,常住世间,护持正法,受世人的供养而为众生作福田。


 
如北凉道泰译《入大乘论》说:「尊者宾头卢、尊者罗睺罗,如是等十六人诸大声闻散在诸渚……守护佛法」。但是,这里没有一一列出十六罗汉的名字。
 
到释迦牟尼佛涅盘八百年时,狮子国(即今斯里兰卡)有位高僧难提密多罗写了一部著作,内容就记载了这十六罗汉的名字和他们所住的地区。唐代玄奘大师西行求法时,带回来的诸多经论中就有这一部,据此译出《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简称《法住记》。
 
从此开始,对罗汉的信仰逐渐普遍,十六罗汉的形象开始出现在佛教寺院和壁画中,唐代的王维,五代的贯休等都创作过大量相关作品。
 
根据玄奘法师所译的《法住记》,十六罗汉的尊称如下:
 坐鹿罗汉 宾度罗跋啰惰阇尊者、喜庆罗汉 迦诺迦伐蹉尊者、举钵罗汉 迦诺迦跋厘堕阇尊者、托塔罗汉 苏频陀尊者、静坐罗汉 诺距罗尊者、过江罗汉 跋陀罗尊者、骑象罗汉 迦理迦尊者、笑狮罗汉 伐阇罗弗多罗尊者、开心罗汉 戍博迦尊者、探手罗汉 半托迦尊者、沉思罗汉 啰怙罗尊者、挖耳罗汉 那伽犀那尊者、布袋罗汉 因揭陀尊者、芭蕉罗汉 伐那婆斯尊者、长眉罗汉 阿氏多尊者、看门罗汉 注荼半托迦尊者。
 
数据源:上海玉佛禅寺

常言「五堂功课」是指哪五堂?

常言「五堂功课」是指哪五堂?


汉传佛教的出家僧人每天有早晚两次上殿,「五堂功课」就是指早晚上殿时唱诵的功课内容,即早殿2堂,晚殿3堂。
 


 

第一:楞严呪
 全名为「大佛顶首楞严神呪」,出自《楞严 经》。楞严呪是呪中之王,亦是呪中最长者,2622字。佛 经上说「楞严呪关系整个佛教的兴衰。世界上只要有人持诵楞严呪,就有正法存在。」

第二:大悲呪、十小呪和心经
 「大悲呪」出自《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 尼经》,是观世音菩萨的根本法 门。「十小呪」包括:如意宝轮王陀罗 尼、消 灾吉祥神呪、功德宝山神呪、佛母准提神呪、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陀罗 尼、药师灌 顶真 言、观音灵感真 言、七佛灭罪真 言、往生净土真 言、天女吉祥真 言。「心经」出自《大品般若经》,由唐玄奘法师译。

第三:阿弥陀经、念 佛名
 《阿弥陀经》由姚秦鸠摩罗什译,为净土三经之一。诵《阿弥陀经》和念 佛名是发愿往生西方净土的修行。

第四:礼拜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八十八佛中五十三佛出自《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是娑婆世界过去佛;三十五佛出自《决定毗尼经》,是现在十方世界中佛。这八十八佛可以为众生作忏悔主,向八十八佛礼拜、忏悔可以灭罪。

第五:蒙山施食
蒙山施食是于每日中午,取少许饭粒,到晚间按《蒙山施 食仪》念诵,施食给饿鬼。蒙山位于中国四川雅安,相传甘露法师在蒙山集成此仪得名。
 
早殿的二堂功课有的寺院在平日只念一堂,在节日念两堂功课。晚殿的三堂功课,在一般寺院中单日诵《阿弥陀经》和念 佛名,双日拜八十八佛、诵《大忏悔文》;蒙山施 食是每日举行的。
 
数据源:上海隆庆寺

菩萨为了利行同事 是否应当学习世间各种学问?

菩萨为了利行同事 是否应当学习世间各种学问?

菩萨为了利益众生,必须广学多闻。佛教要求菩萨行者学习五明(就是「学」):


(1)声明,即声韵学和语文学;
(2)工巧明,即一切工艺、技术、算学、历数等;
(3)医方明,即医药学;
(4)因明,即逻辑学;

 (5)内明,即佛学。五明是学者必须学习之处。「学处广大,悲心恳切」是菩萨的条件。大乘佛教号召难学能学,尽一切学。
 
《佛教常识答问》赵朴初 
数据源:杭州灵隐寺

 

甚么是事忏与理忏?

甚么是事忏与理忏?

《佛名经》云:「若不忏悔者,大命将尽,地狱恶相皆现在前,悔惧交至,不预修善,悔何及乎?当尔之时,欲求一礼一忏,岂可更得?众等莫自恃盛年财宝势力,放逸自恣。」因此,忏悔业障是佛法修学的重要功课,所谓「有罪则忏悔,忏悔则安乐」。


 
忏悔法门可以分为事忏与理忏两种:

事忏:主要是是依《方等经》《佛名经》所说,先严净道场,燃灯敷座,请供佛像,着新净衣,长斋沐浴,供佛及僧,然后生惭愧心、厌离心,说罪忏悔,名事相忏。
 
理忏:则是观罪性空无所有,不在内外中间,来无所从,去无所住,但由妄想心生,若妄想心灭,此罪亦灭,是名理忏。
 
如《普贤观经》所说:昼夜六时,对十方佛及普贤菩萨,遍忏六根所作之罪,是事忏;若观心无生,端坐正念真如,是理忏。
 
对于惑、业、苦三道,事忏和理忏各有偏重,如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卷二云:「事忏,忏苦道、业道;理忏,忏烦恼道。」事相的忏悔能让人清楚观察自己的身、口、意行为,明白自己所犯的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改过向善;理忏则能让人觉知罪性本空、自性本净,从而拔除罪根,解脱烦恼。
 
数据源:五台山佛教

佛教怎样看「算命」?

佛教怎样看「算命」?

佛教的立场,是明确反对算命的。佛弟子,尤其是出家人,如果以算 命为生,那是邪命之一。这一点在佛教戒律中有明文规定,在《佛遗教经》中也有明确讲到。

佛教为甚么反对以算命为生?

首先:是不该算
撇开不懂装懂、装神弄鬼的神棍不说,即使真的有这个能力了解过去未来,也不能用来算 命,因为这是在“说过人法”,即言说不共世间、超出世人一般认知能力的事情。

这个不符合佛法以世间正行引导人们认识真理的精神。以神通力算命,对众生不利,会让众生欣羡神通,会让众生产生一切命定的错误知见。

其次:是不必算
已经发生的,不论是好是坏、是苦是乐,你只能一体承担,算了也没用;对于尚未发生的未来,结果如何,取决于当下你的发心和行为,正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又如是因、如是果,种甚么样的因一定会得到甚么样的果,因果不会辜负你,也不必算。

但凡夫众生,情执深重,并不能很快建立这种以智为本的佛法三观(空观、假观、中观),即使初步有了这种观念,偶尔也免不了想去算命。对于这类众生,台湾法鼓山圣严法师的做法还是设立抽签筒,但是把签条换成正信的法语,以此化世导俗,也不失为善巧方便。


数据源:上海隆庆寺

佛教不杀生戒律的起源是甚么?

佛教不杀生戒律的起源是甚么?

印度传统的非暴力思想来源于Ahiṃsā(无害),即对任何生命都没有恶意,尽可能地予以尊敬、保护,这应该是所有真理追求者渴望达到的目标。这种不杀生,甚至护生的思想,除了不可伤害他人,也不可伤害自己。


由此可见,不杀生的道德伦理观于佛陀时代(公元前六至五世纪) 已成为社会共同倡导的价值观,佛教也因而接纳了这种理论和实践。更甚者,佛教的非暴力思想,不但不进行暴力行为,还表示慈悲、良善、友爱。不杀生戒也成为了佛教的根本戒条,要求佛弟子不能杀害一切有情识众生的生命,因为奉行不杀生是培养慈悲心最直接的实践。
「众生皆惧暴,亦害怕死亡;此心比他心,离自杀他杀。」《法句经》
 
数据源:普光明寺
 

为何要参加法会?

为何要参加法会?

想象公司要举办联欢会,一个人做可能很累,但同事们一起分工,很快就会完成。法会就像这样的「集体行动」,大家共同念佛、祈福,力量比独自修行更大。参加法会不只是拜拜,更是练习把杂乱的思绪转为清净心。 
 
 


 
法会的意义可以用「学习」来比喻。就像上课需要老师讲解,透过诵经、忏悔等仪式,教我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例如《梁皇宝忏》法会中,众人一起忏悔过错,就像部门检讨执行失误,互相鼓励改进。这种集体的力量,能让人放下压力,当大家齐声念佛,焦虑自然会减少,心也慢慢平静下来。 
 
还能培养「帮助他人」的心。例如为生病的人祈福,或为世界和平祈愿,就像奥运会时全港为选手加油——虽然不能代替选手参赛,但集体的祝福能带来力量。佛教经典《佛说施灯功德经》提到集体供灯的功德能「遣除无量众生的无明黑暗」。法会中的每句经文、每炷香,都是为自己与他人点亮善念的灯。 
 
更重要的是,法会教我们「专注当下」。平常手机讯息不停响,心思散乱,但法会中跟着木鱼声念佛,就像专心画一幅画,能暂时放下杂念。圣严法师曾说:「念佛不是求佛保佑,而是练习安定自己的心。」
 
参加法会不是迷信,而是一场心灵练习。当你合掌、跪拜,或静静听经时,其实是在学习两件事:一是用善念取代烦恼,二是把「只关心自己」的心,扩大到关心所有人。法会结束后,这份平静与善意,才是真正带得走的礼物。

 


 

作者:宁珑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毕业生。
缘份,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既然我们有缘相聚、相识、相处或求学,就不必执着这是因,还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诚对己对人,必是有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