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常学习

慈心禅 成为世界最快乐的人?
慈心mettā,在巴利语中意为友善、无条件的爱,梵文是Mitra,有以太阳照养万物的意思。它既非浪漫情爱,亦非血缘牵绊,而是如阳光普照大地般的无条件善意。如《慈悲经》中说:「正如母亲在面临生命危险时,保护她唯一的孩子。我们就是以类似的爱心去对待一切众生,横遍十方,无有障碍、无有瞋恨、无有敌意。」
实修慈心禅,首先静坐调息,让脊柱如莲茎般挺直,掌心向上置于膝头,象征敞开接纳与无私给予;接着轻抚胸口默念「愿我平安喜乐」,滋养常被忽略的自我悲悯;继而在心中呈现父母挚友的笑颜,诵祝「愿你们安康顺遂」;再将善意流向电梯间偶遇的邻居、咖啡店的店员、送达快递的邮差,默祷「愿陌生人得遇善缘」;最关键的突破,在于也对曾伤害过我们的人予以谅解:「愿你放下烦恼,自在安乐」;最后想象心口溢出金色柔光,先笼罩自己、身处的居室,再漫溢至整个小区,终如月光般轻覆地球众生。
真正的修行不在蒲团上完成,而在红尘中检验。上班遇到交通意外堵塞,在心里期望:「所有人都能平安到达目的地」;同事之间起争执,在内心祝愿对方:「愿你远离烦躁,得享安宁」;在餐厅见到厨余,「希望食物幻化,众生不必挨饿」。细心照料植物、温柔善待动物,都是将慈心延伸至自然万物的实践。
《增支部》里提到修行慈心的十一种功德:入眠安乐;觉寤安乐;不见恶梦;为人爱敬;非人爱敬;诸天守护;不为火、毒、刀剑所伤;心速得定;容貌平静、欢喜;临终不昏;若未证得阿罗汉上位,死后则生于梵天。
现代科学为这古老智慧提供了左证。美国史丹福大学研究发现:仅仅十分钟的慈心禅练习,便能增强大脑的「社交连结感」,缓解现代人的孤独侵蚀。威斯康星大学的脑波实验揭示,长期修习者会出现高频伽马震荡波——那是神经元高度协调的信号,意味着更清明的觉知与情绪调节力。
藏传佛教宁玛派咏给明就仁波切的脑波研究尤为震撼:当他修持「无缘悲心」禅修时,脑中快乐中枢的活跃度超出常人七倍,被《时代杂志》誉为「世上最快乐的人」。可见,善意不仅温暖他人,更在重塑自我的身心健康,在混沌的乱世中,帮助我们重新构建净土的蓝图。
作者:黃婉曼
佛学研究硕士生。
电视传媒人,视佛法为指引人生的哲理。与你一起实践生活禅,跳出无常烦恼的束缚,学习在娑婆世间活用佛法智能,发菩提心,修行得乐,共成佛道。

灵性健康
世人所熟识的世界卫生组织 (WHO),是国际性的卫生专门机构,其宗旨是“使所有民族的健康都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现代社会,除了讲求预防疾病的发生,还着重培育健康的身心,所以推广「仝人治疗 Holistic health」,着重整体的生理、心理、社会和灵性健康,和相互的关系。
在很多研究疾病和健康的文献中,都指出精神性或灵性(Spirituality)与健康的重要。灵性的定义,包括关系与介入(Relationship and Involvement)。关系有人与人中间的关系以及对信神(各种宗教都算在内)的人的人与神的关系。综合学术与宗教的解释,灵性可理解为「个人在各种相处关系中达到平衡的最佳状态」,而这些周遭关系包含了本身个体、自然环境、神、他人等,所以灵性并不等同宗教性(Religosity)。有宗教信仰的人,可以视宗教为一种传统,并没有把宗教信仰溶入自己的生活里。反之,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士,一样可以过有灵性的生活。有灵性的人注重在人与人的关系,这是他们自己确认对别人对社会有义务和责任。要为别人服务,不只照顾自己,他们的行为就表现出他们对自己人生的目的,自己对别人的义务的看法。
灵性的提升,意即指个人的精神得到慰藉,心灵有所寄托,人生充满希望,生活过得充实而满足。灵性的修养,不一定要从宗教上获得。灵性治疗,可以超越宗教层面。佛教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宗教,因为佛祖释迦牟尼并不是神,信仰佛陀只是被其教诲所感动。释迦佛的教导,主要是围绕如何过有智慧的生活,借着清净的行为来减少烦恼。佛教其中很多实践的方法,如如何修心、襌坐等,都可以绕过宗教的层面,来帮助灵性的提升。
作者:陈家宝医生
私人执业妇产科专科医生
于2011年取得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
在港大修读时,曾任香港大学学生会佛学会第一届主席。

佛陀为何能以慈心对待想要伤害自己的提婆达多?
佛在王舍城时,告诫提婆达多说:「你不要对如来起祸害之心,这样是自取损失,会遭遇不吉祥的事,自己承受痛苦。」比丘们说:「稀有,世尊!提婆达多对于如来您,经常生起恶心,世尊您却长久地对他慈心怜悯,柔和地与他谈话。」
佛说:「不但是今天这样,过去也一样。那时候,迦尸国的波罗柰城,有一个大龙王,名字叫瞻卜。他总是在适当的时候下雨,使庄稼得以成熟。每月的十四、十五两天,他变化成人的样子,受持五戒,并且布施财物,听闻佛法。
「当时从南天竺国来了个咒师,竖起箭持诵咒语,取走了瞻卜龙王。当时天神告诉迦尸国王说:『有个咒师把瞻卜龙王带走了。』迦尸国王立即派出军队追赶咒师。那个婆罗门就又念咒,使得国王的军队都不能移动。迦尸国王拿出很多钱财给咒师,才赎回了龙王。
「婆罗门咒师第二次又来用咒要劫取龙王,龙王的眷属们见状便兴云降雨,雷电霹雳大作,想杀了婆罗门。龙王慈心对众龙说:『不要害他性命,好好地劝慰他让他明白事理,放他回去。』
「第三次咒师又来了,众龙等想即刻杀了他,龙王就遮挡保护咒师,不让眷属杀了他,立即放他回去。
当时的龙王就是现在的我,当时的咒师就是现在的提婆达多。我作龙王的时候尚且能发慈心,多次救济他,何况今天,怎会不慈心对他?」
数据源:杭州灵隐寺

自作自受 因果的自在?
「自作自受」常被解读为宿命论的叹息,彷佛是一种惩罚性的警告、命运冰冷的审判。但佛法的因果观,却揭示了截然不同的真相:这四个字,其实是宇宙赋予众生最平等的自由权。
《大宝积经》偈颂:「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世人只见当下得失,佛法却教我们以「劫」(时间单位)的视野来审视生命,看懂此刻的逆境,或许是过去恶业的成熟;当下的善行,则是未来的救赎。自作自受,是我们必须觉醒的宣言:当下的每一个起心动念、举手投足,都在雕刻着我们未来的模样。这也意味着,我们掌控着命运的主动权。
当代人的焦虑根源,正源于「责任外求」:抱怨原生家庭不够好、指责社会不公平、归咎命运捉弄人。《大般涅盘经》彻底粉碎人类的依赖心理:「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不代受」。即使亲如父母子女,亦无法承担彼此的业果。这看似残酷的法则,实则让众生直面最核心的事实:自己命运,自己负责。
当我们觉知「起心动念,即是造业」,便掌握了改写命运的密码:一句恶语可种地狱因,一念慈悲能开净土花。日常生活中,别人恶言相向,思惟:「此是我过去口业所感,当忏悔并以善语回应」;身体有病痛时,转念:「此身苦痛是业报显现,藉此修持慈悲观照」;所有疾病、失意、背叛等逆境,实为「业果成熟」的提醒。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实践《金刚经》「忍辱波罗蜜」:在痛苦中觉察出开悟的契机。
如何将「自作自受」升华为大自在?就是不再恐惧命运无常,因为「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不再被动地承受业果,而是主动创造净业;当下每一念清净慈悲,都在铺陈解脱之路;当我们真正承担起「业力主权」,便能从命运的囚徒,晋升为人生的设计师。
作者:黃婉曼
佛学研究硕士生。
电视传媒人,视佛法为指引人生的哲理。与你一起实践生活禅,跳出无常烦恼的束缚,学习在娑婆世间活用佛法智能,发菩提心,修行得乐,共成佛道。

极乐世界是西方?东方?
当我们翻开《阿弥陀经》,映入眼帘的总是那句:「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这句话让许多人手持念珠面向日落方向礼拜,彷佛极乐世界是宇宙某处的实体坐标。但若你问一位天文爱好者:「地球不停自转,纽约的『西方』和香港的『西方』是同一方向吗?」他会笑着打开手机星图应用程序,展示地球弧度如何让「西方」随时变动。这矛盾正是理解极乐世界的起点——佛陀说的「西方」,真的是星际导航的终点吗?
唐代高僧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点破关键。若极乐世界在东方,人们同样会问「为何在东方?」这种追问如同争辩梦中的方向,只是戏论。其实,佛经描述方位是为「指方立相,住心取境」——就像老师对迷路的孩子说:「家在便利店左转。」并非便利店创造了家的位置,而是藉熟悉地标安定慌乱的心。同理,佛陀以「西方」为标记,是因古印度文化中西方象征日落归宿、生命终极安息处,如同埃及神话的日落之船。这不是天文学坐标,而是对应人心需求的「心灵地标」。
所谓「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极乐世界不在经纬度,而在心念的澄澈度。现代脑科学可印证此说,当人陷入焦虑时,大脑杏仁核活跃如风暴,看世界处处阴郁。而透过念佛或禅修稳定情绪后,前额叶皮质启动,同一环境便显得平和。这正是「十万亿佛土」的隐喻——众生与净土的距离,实为「烦恼心」与「觉醒心」的距离。
即使超越方位,历代祖师仍教人面向西方念佛,其中实在是蕴藏修行智慧。指定方向如同禅修的「观呼吸」,避免心思散乱。心理学证实,专注单一对象可降低焦虑。尤其是,人在濒死时意识混乱,明确方位指引如同黑暗中的灯塔。如《观无量寿经》载:临终者随善知识「向西合掌」,一念即得往生。
当代物理学家早已提出,宇宙是十一维度的震动弦,时空本为人类感知的幻象。在此框架下,「十万亿佛土」可理解为不同维度的振动频率——极乐世界是某种高维能量场,当修行者心念频率与其共振,即能「往生」。这并非迷信,如同手机透过5G频段接收信息,无线电波虽不可见,却是真实存在。
极乐世界在何方?答案藏在一则禅宗公案。学僧问禅师:「极乐世界向西,我的禅房向东,怎么办?」禅师推开窗:「看!窗外溪水向东流,夕阳向西落,它们可曾争执?」 水流与落日各得其所,因它们安住本性。当你念一句佛号时,不为求生某个方位,只为觉知当下本自圆满——那一刻,鸢飞鱼跃是净土,考卷上的笔迹是莲华,对父母的感恩是七宝池水。此即惠能所言:「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的真谛,极乐从不在罗盘指向之处,而在你清澈觉照的每一个此刻。
参考文献
1. 《佛说阿弥陀经》(鸠摩罗什译),CBETA 电子佛典集成
2.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福建莆田广化寺印行
3. 圣严法师《念佛生净土》,法鼓文化
4. 释惠能《六祖坛经》,CBETA 电子佛典集成
作者:宁珑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毕业生。
缘份,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既然我们有缘相聚、相识、相处或求学,就不必执着这是因,还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诚对己对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华严经》的九大经典名句
《华严经》是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大菩萨所宣说,经中记佛陀之因行果德,并开显重重无尽、事事无碍的妙旨。整部的内容,是佛自说所证的境界,为初发心的菩萨,开示菩萨道的出发点,如何安住于菩萨心,说菩萨的利他行,如何以自己的功德回向众生,住持佛智、负荷众生,说菩萨的究竟即是佛地。
第一:欲为诸佛龙象,先做牛马众生。
龙象在佛教中为诸佛的坐骑,地位很高,而牛马则为众生的仆从,地位很低,这句话是在说,要想成为诸佛龙象,先要学会做牛做马,想要成佛,先要学会普度众生才行,先把自己放低才行。
第二: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心无所住而生其心,心不要执着在世相上,犹如莲花不着水,就好像莲花一样,虽然在水里,但是一离开水,一滴水珠也没有。又好像太阳和月亮天天过来过去,无有挂碍。
第三: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它的意思是,出家并不是别人以为的看破红尘、灰心丧气,也不是去贪图享受贪爱香火,而是真正的去帮助世间所有的人(众生)能够摆脱情绪带来的烦恼(得离苦),这才是真正出家的意义呢。
第四: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从一朵花里就可以看出整个世界,用一片叶子就能代表整棵菩提。
第五: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这句话是佛陀在菩提树下初悟道后,所发出的感慨之言。佛说,原来一切众生皆具足佛性,也就是众生皆可成佛,为甚么众生没有成佛呢?佛说众生是因为妄想和执着,而迷失了真我,自性本心被遮蔽住了,所以才无法见到清净的自性。
第六: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我今生所造作的诸种恶业,都是由于无始以来的贪、嗔、痴等习气,经由身口意三业所生发,一切罪障我现在都完全忏悔。忏悔就是意识到自己的过错和愚痴,从今以后不再犯才是真正的忏悔。
第七:净心水器,莫不影显,常现在前。但器浊心之人生,不见如来法身之影。
干净的水器,永远会映现物影,清晰明净地展现在人眼前;破器、浊心的人生,则无法显现出如来那同样明净的真如法性之影。
第八: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水少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日子一天天过去,寿命一日日减短,如同水中的鱼越来越少,又有甚么快乐可言?人们应当拼命勤奋精进,如同去熄灭头上烧着的头发,常常觉察到人生的无常,提醒自己万万不可懈怠而贪图安逸。
第九: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如果有人想要了解过去现在和未来一切诸佛,应当去观察法界的本性,一切有为法皆无自性,一切都是由心所造。若无一切心,何来一切法,何见一切性?
数据源:五台山佛教

从佛教的「三观」看生态智慧
其实,人与自然的话题早存在于佛教文化中,中国佛教文化更是蕴藏着「关怀自然」的旨趣。不论是提倡素食、崇俭戒奢,还是「众生法性平等」的思想,佛教的生态智慧对环保事业一直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佛教的自然观:无情有性 珍爱自然
大乘佛教认为「佛体在一切法」,万法都有佛性,此万法不仅包括有情识的动物,也包括没有情识的植物、无机物。禅宗也有句话:「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清清翠竹皆是法身」,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是佛性的体现,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在这个基础上,人类应该摒弃自私,追求与万物和谐共处,让清净国土、珍爱自然成为我们天然的使命,这既不违自身的佛性,也是在维护世间的祥和。
佛教生命观的基调:众生平等 生命轮回
佛教的「众生平等」不仅限于人,还超越了人的范围,是指宇宙间一切生命的平等。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是佛教慈悲观的体现。因此,「不杀生」是佛教徒要遵守的根本戒律之一,也在长期的实践中让“敬畏一切生命”的理念深入人心。
佛教认为有六道轮回,在没有解脱以前,众生依据自身的行为业力之因,招感来世相应的果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同样的,人类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会反过来影响人类自己的命运,世间一切都在因果法则之内,轮回不息。
佛教的净土思想:从心灵净土 到人间净土
佛国净土是大乘佛教徒追求的清净所归,是佛教徒毕生努力的方向。本质上,净土是菩萨善行的果报,它的实现在根本上依赖众生自身的努力。
无论是《维摩诘经》里「众生心净则佛土净」的理路,还是禅宗「净土在世间,莫向西方求」的思想,都体现了佛教重视现实世界的价值及其改造,强调佛教徒通过创造心灵的净土,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减少欲望、改善行为,从而创造人间净土。
数据源:南普陀寺

善用其心:弃贪瞋痴 蠲除罪法
「大小便时 当愿众生 弃贪瞋痴 蠲除罪法。」
贪嗔痴,并称三火、三毒、三垢、三不善根。又作贪恚痴、淫怒痴。即贪欲、嗔恚、愚痴等三种烦恼。据《大智度论》卷三十一载,有利益我者生贪欲,违逆我者生嗔恚,此结使不从智生,从狂惑生,故称为痴。此三者为一切烦恼之根本,荼毒众生身心甚剧,能坏出世之善心,故称为三毒。如《大乘义章》里所说:“此三毒通摄三界一切烦恼,一切烦恼能害众生,其犹毒蛇,亦如毒龙。”
蠲除,即是清除之意。
大小便溺是人身最肮脏的不净。那么,这个不净从何而来的呢?皆因众生贪、瞋、痴、爱而产生的这个血肉之躯。有此肉躯,则不能不进饮食,大小便溺则势所难免。因此,菩萨在大小便时,内心即起愿心,愿一切众生,皆能弃舍贪、瞋、痴种种烦恼,蠲除杀、盗、淫、妄等等有罪之法。
善用其心
〈净行品〉是八十卷《华严经》的第十一品,此品请法主智首菩萨向文殊师利菩萨提问:作为菩萨,如何清净身、口、意三业,自利利他,成就佛道,共一百一十个问题。
文殊菩萨则以「善用其心」一法,总答智首菩萨的提问,指出若能在生活善用己心,身、语、意三业都会清净,又分别提出了一百四十一条愿行,指导凡夫念念不离众生,把握当下随事发愿。
心为一切法之本源,用于善,则善,用于恶,则恶。让我们一切学习实践菩萨清净愿行,触事留心,随时发愿,善用己心,早成佛道。
数据源:灵隐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