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学习

  1. 首页/
  2. 恒常学习/
  3. 佛学文章
佛法中善恶的标准

佛法中善恶的标准

戒律的根本精神是区别应作和不应作

戒律的基本精神是止恶行善,既有利于当生当世的行为清净、善法增长,更有利于后世得生善处,获得解脱。这就是善法,反此就是恶法。符合这一精神就是持戒,不符合这一精神就是犯戒。

戒律有通戒和别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四句话叫做七佛通戒。因为过去的人,善根清净,一闻千悟。

说止恶就止恶,说行善就行善,说自净其意马上就心地清净,用不着许多具体条文,有这几句话就足够了。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的最初十二年中也没有制戒,也是以七佛通戒作为佛弟子言行的基本准则。这就是所谓的通戒。

别戒,首先它是一条条的,所以是别;还有就是针对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层次,制定不同的戒律,所以是别。比如说,佛为在家男女居士制定在家五戒;为出家的沙弥、沙弥尼制定沙弥十戒;为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制定了二百五十条比丘戒,三百四十八条比丘尼戒;还有菩萨戒。

菩萨戒分为仅为在家菩萨受的六重二十八轻,通于在家出家菩萨的《梵网经》十重四十八轻戒。这些都是别戒。别者,依身份不同、依具体内容不同,各别各别守持,各别各别有开遮持犯。戒律的根本精神,就是规定什么应作、什么不应作。

更加扼要的是菩萨的三聚净戒,它把一切的戒律统摄无遗,同时也把一切善法包括无遗。三聚净戒就是摄善法戒、摄律仪戒、饶益有情戒。

三聚净戒是把戒律的具体条文浓缩到很少的几个字里面,让我们在守持的时候,能够根据这三大原则来判断我们在生活中每一件事是否符合善法;是否符合佛教律仪的要求;是否符合利益一切有情的根本精神。

在修菩萨行时,并不是说这十重四十八轻戒就能把所有应作不应作的事情都包括进来。相反地,这三聚净戒,可以运用在一切时一切处,可以把戒律上所涉及的内容包括进去,同时也可以把戒律上没有讲到的内容涵括其中。

所以三聚净戒是最高的戒律,是修菩萨行的人最高的觉悟和慈悲心的体现。我们能够根据三聚净戒来落实修行,落实止恶行善的根本精神,就是处处符合因果的原则,符合因果的规律。

所以在深信因果前提下,要用精进持戒来保证自己的一切言行符合因果规律,顺于善法,顺于解脱。符合因果严持戒律,就能顺解脱。反此就不顺解脱,就是顺于生死。人生的去向两条路:逆生死就顺解脱,逆解脱就顺生死。生死与解脱就是我们学佛人每时每刻都在选择的根本问题。

如果修行真正上路了,到家了,一切言行自然顺解脱。刚学佛的人,刚修行的人,刚知道什么是善法、什么是恶法、什么是因果、什么是解脱的时候,那就要时时刻刻用智慧来抉择何者当为,何者不当为。只有深信根本,深信因果,严持戒律,才能够真正说得上修行在起步。

佛法修行不离戒定慧三学

佛法的修行,概括起来就是戒定慧三学。我们学习佛法、修行佛法,离不开三学。以三学为基础,就会顺解脱;不以三学为基础,就顺生死。所谓了生死,就是要持戒、修定、证慧。

我们平常总在说,我要修行,我要了生死,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不把理路搞清楚,就有盲修瞎练的可能;如果能够把理路搞清楚,就知道怎么修、修什么,那就会事半功倍,不断地在修行路上有所进步。

佛教的修行,以信为基础,以解为先导,以行为落实,以证为圆满,是为信、解、行、证。没有信,不可能有正知正见的解;没有解,不可能有正确的行为;没有正确的行为,当然不会有正确的结果。结果就是证。

证虽有浅深的不同,但它是实际经验的获得,实际经验的亲身体验。时时刻刻有体验,就会增加信心、巩固信心,就会使自己所理解的佛法在自己生命的深处得到验证,就会更加精进地修行。由于更加精进地修行,又会引导我们进入更深层次的体验。

所以信解行证四者,虽然说起来有阶段性,实际做起来都是当下的,都是同时的。信了就解,解了就行,行了就是收获。并不是说今天信、明天解、后天行、大后天证。看起来有次第,落实起来没有次第。

我的这个说法,可以在我们每天的打坐中自己去体验。如果刚开始接触佛教的人,也还是有次第的。如果信心不具足,信了又疑,疑了又觉得可惜,总在疑信之间徘徊,不生解、不起行,那就很难进步。

《心地观经·厌舍品》中说:「入佛法海,信为根本;渡生死河,戒为船筏。」渡过烦恼的大海,要凭藉戒的舟航,才能从生死的此岸渡到涅槃的彼岸。不过,此岸、彼岸、舟航,都只是比喻而已。

真正使信、解、行、证在当下一念得到落实,那么此岸、彼岸与舟航,也都在当下一念完成了。此岸就是彼岸,生死就是涅槃,烦恼就是菩提,就是一念之间的转化,一切的任务都完成了。

佛法的修行很不容易,真正去落实了就不难,只是一念之间的事。所以说一念迷即是众生,一念悟即是佛。佛与众生就在一念迷悟之间。我们在禅堂用功,是为了求觉悟。

所谓断烦恼证菩提,菩提被烦恼障碍了,我们要把烦恼一点点地洗除干净。去掉一分烦恼,就增加一分觉悟。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

所以希望大家都树立起坚定的信心,坚信自己本来是佛,敢于直下承当。在直下承当的前提下,每一念都像佛那样有智慧,都像佛那样有慈悲,都像佛那样一点烦恼一点迷惑都没有。时时刻刻能够如此保持,当下成佛。如果信不及,不肯直下承当,佛永远都在西天。

资料来源:广州光孝寺

 

念珠

念珠

印度佛中的念珠,《佛说木槵子经》是佛教文献中最早出现念珠的经典,并于东晋时翻译成汉文。

经中教导国王(在家居士)如何灭烦恼,可见使用念珠除统计次数的功能外,更能获得功德,使得念珠有了充满法力的相征。

〈清 绿茜牙念珠〉,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图版取自《器物典藏数据检索系统》: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Utensils/Content?uid=66955&Dept=U(检索日期:2021年8月3日)。

 

念珠传入中国:4-10世纪
最先在中国大力倡导念珠的是道绰(562—654 年)。作为中国净土修行的代表人物,道绰以鼓励称念阿弥陀佛佛名而闻名于世。念珠用来持诵佛号、咒语,成为僧人随身器具。此外,在密教经典中念珠珠数、制造的材质、母珠、串绳等也被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如:《佛说校量数珠功德经》。


〈东珠朝珠〉,故宫博物院藏。图版取自《故宫博物院网站》: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embroider/232174.html (检索日期:2021年8月3日)。
 

念珠的非宗教性用途:10 -17 世纪
如清廷中的朝珠,外表虽与念珠相似,但不再是佛教信徒、僧人的象征,转而成为政治地位的标识。宫廷中负责礼制的官员以朝珠严格区分皇帝、后妃、文武官员及其余人等。

 

参考文献:
柯嘉豪,《佛教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上海:中西书局,2015。

 

作者:
佛光大学佛教学系博士生 邓葶涓

 

听师父说:菩提心依缘起的正见而‍‍生

听师父说:菩提心依缘起的正见而‍‍生

弟子请法:

师父,您总教导我们要发自利利他的大菩提心,我想知道,从缘起性空的角度如何阐述和理解自利利他的大菩提心呢?‍‍

法量大和尚开示:

‍‍缘起性空‍‍是一种‍‍智慧。是说,我们能够依‍‍佛陀的‍‍教法去观察一切缘生法,‍‍知道一切缘生法‍‍无自性,‍‍无自性即是性空。‍‍ 

当我们得到了这种性空慧之后,也就是我们证入了性空。得到了这种性空的正见,便能依性空的正见而发广大的菩提心,依菩提心‍‍随缘利益一切众生。 

菩提心是要‍‍依缘起的正见而‍‍生起来的,若不能‍‍如实洞察缘起的正见,‍‍我们是很难‍‍发起‍‍广大的菩提心的。‍‍

为什么‍‍缘起‍‍是性空的呢?性空又如何缘起呢?

 「性空缘起,‍‍缘起性空」‍‍,含义甚深。《大乘起信论》有云:「依于觉故而有不觉」。觉,就是我们自性本具的觉悟。依于觉而有不觉,这就是性空缘起。

我们心的本性‍‍跟诸佛心‍‍的体性是无二无别的。‍‍这里的「心」是真心,‍‍真心‍‍的体性‍‍是不变的,‍真心‍‍的体性就是空性。真心的体性「在佛不增,‍‍在凡不减」。‍‍每个人心性的实相跟佛心性的实相是一样的,所以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也就是说,我们的心‍‍都具备‍‍圆满光明的觉性。‍‍但因最初的一念无明,而‍‍掩盖了‍‍我们的觉性。故而言「迷‍‍即凡夫,悟‍‍即是佛」。

「依于觉故而有不觉」‍‍这种缘起甚深、甚深、甚甚深,唯佛与佛,方能究竟了达。

只有到了佛位,‍‍才可彻底、究竟地明了性空缘起的‍‍真谛。‍‍我们‍‍只能依文解义,相信佛、依着佛的教导,慢慢‍‍探索、求证。‍‍等我们断尽最后一份无明,证入佛果的时候,才能知道这个甚深缘起的‍‍究竟实义。‍‍‍‍

既然一切缘起依性空而生,‍‍那么缘起的实相‍‍就是空性,‍‍所以说缘起性空。

一切缘起依性空而生,那么一切缘起的实相就是空性。‍‍如果我们懂得这个,‍‍就会知道‍‍一切平等,‍‍就能够见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平等性。当我们见到了平等性,‍‍就找到了‍‍心的实相。进而‍‍依心的实相发起‍‍广大菩提心。

希望能转迷成觉,希望能使一切众生‍‍皆转迷成觉,皆成就究竟的佛果,这就是‍‍菩提心的真义。

直心、深心、大悲心

菩提心涵括三大内容:直心、深心、大悲心。

「直心」是心的平等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正直舍方便」,‍‍一切平等,这就是直心。‍‍我们相信每一个人的心‍‍跟佛的心是不一不异,‍‍平等不二的,这就是直心。

我们有了直心的领悟,觉到了直心的平等性,才能生起深心跟大悲心。‍‍深心和大悲心是直心的‍‍妙用。

「深心」就是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一切恶断尽无余,一切善好乐修习‍‍,‍‍恶法不生,‍‍善法不灭,‍‍这就是深心。

「大悲心」的生起是以般若智慧对众生的悲苦颠倒之处境的透彻观照,即从缘起无我,众生平等的正确认知中,以正念正知观照自身种种行为举止,时时刻刻明觉自照,不欺不瞒,有惭有愧,安闲恬淡,毁誉不动。

明白缘起性空 心即无所住

佛的圆满,是指佛果位上已究竟圆满地灭除了一切烦恼障、所知障等烦恼习气,无有余习,获得一切智智的圆满,是断德、智德、悲德的圆满。‍‍众生无边,佛力无穷,十方诸佛利益众生的妙用‍‍是永恒的。

‍‍所以十方诸佛都好乐善法,都以善法利益一切众生,因为「众生无边誓愿度」,‍‍既然无边,哪里有尽期?‍‍所以善法是无尽的。‍‍

烦恼是‍‍‍‍无明习气的力用,依智依道去对治是可以究竟灭除直至穷尽。‍‍因为烦恼不觉如幻如化,‍体性不真,当我们觉悟了,修道对治烦恼就尽了。比如说,如果我们在梦中,梦是源源不尽的,只要没醒过来,永远都在梦中。但当我们一醒,梦就没了。醒了,只是梦没了,但心没有断灭。‍‍所以《金刚经》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没有说断灭法,‍‍所以善法是不灭的。

所以我们要知道,懂得这样‍‍依着缘起,知道一切缘起是性空的,那心就不住着一切‍‍相。‍‍就像《金刚经》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这就是我们懂得缘起性空而发菩提心‍‍的一种具体的体现。我们真明白缘起性空,我们的心就无所住了。

当我们洞见缘起的真相,以正念正念自心,根尘识和合时具正念正知,如实了知缘起性空,常怀惭愧,慎止一切恶不善法,正勤修集一切善法,「于内外诸受,都不生欣乐,」涵养大悲心,饶益诸有情,日日勤奉行,三学恒增长,如是必然能转烦恼成菩提,远离诸苦获安详。

 

资料来源:六榕寺

 

临终与丧葬

临终与丧葬

有学者将佛教的丧葬仪式,依功能分为二:一是福佑亡者,使他们免于受前世所造业果所苦;一是加护生者,使他们免于受到恶灵或亡魂的干扰。

这两套丧葬仪式对佛教而言不可或缺,证明「亡者」在佛教文化里有其重要性——他们或者是庇佑子孙而令人崇敬的祖先,或者是潜在的有害的鬼魂。但这种分法似乎未将圣者死亡的情形考虑在内。

在佛教的场合,死亡分为两类:一是特殊的死亡(special dead)隶属于觉悟的圣者,这类死亡意味着解脱、涅槃,或是菩萨的方便示现,或是往生净土,且往往伴随瑞相或舍利;一是一般的死亡(ordinary dead)则属于无明众生,他们死后会继续六道轮回。

但对死亡划分「特殊」与「一般」的界线,有模糊地带。一般亡者可透过超荐法会而往生佛国,造了恶业的众生透过临死前的觉醒也有机会免于堕入恶道。而无论是哪一种死亡,对于生者而言都是一种失落,因此人们相信,圣者死后仍可回应世人的祈祷,灵性力量还保留在舍利、画像中;一般人死后,也仍会持续关心庇佑在世的亲族。

古代印度的君王,曾为当地僧侣的舍利建立很多碑文,就在一块西元1世纪的碑文上写着:「这些舍利充满着戒、禅定、智慧、解脱与解脱知见」;另一块约西元25年以佉卢文书写的碑文,也描述舍利具有这五分法身。

佛教徒往生后,他们的舍利仍承载其生前所作善行而累积下来的功德、法身或灵力等「常在不变」的这番信念,其实对在世亲友而言具有很大的慰借作用。就在一部律典记载,阿难尊者因为舍利弗入灭而感伤不已,佛陀开导他:舍利弗虽然入灭了,但他的戒、定、慧、解脱、解脱智见蕴乃至三十七菩提道品等,都没有跟着入灭。

眼看阿难还是很哀伤,佛陀用无常法门开导他:「一切恩爱欢乐之事悉皆无常,终归离别。」又说:「舍利弗入灭后,他的生平美德都为当地所传颂,所以我们无需忧愁。」最后说:「要在世间这茫茫大海里以自己为岛屿,做自己的依靠,精勤正念,奉持伦理道德,调伏烦恼;而不过于依赖他人。」佛陀善巧方便地帮助阿难心开意解,度过他面对舍利弗去世的难关。

参考文献:

〔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大正藏》第24册,经号1451。

Gregory Schopen, Bones, Stones and Buddhist Monks: Collected Papers on the Archaeology, Epigraphy, and Texts of Monastic Buddhism in Indi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7.

Bryan J. Cuevas, “The Buddhist Dead”, in Bryan J. Cuevas and Jacqueline I. Stone eds., The Buddhist Dead: Practices, Discourses, Representations,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7.

Margaret Gouin, “Funeral Practices” (last modified: 21 February 2022), Oxford Bibliographies, https://reurl.cc/9Oe2Wa, 2022/02/25 accessed.

 

「归依」的意义产生哪些变化?

「归依」的意义产生哪些变化?

佛教常见术语「归依三宝」,其中「归」一字常被写作「皈」,来由为何?又影响「归依」的意义产生哪些变化?


「归」一字早在汉简就出现。至于「皈」字,《说文》不录,据说是从「归」字讹变而来的俗字,即由隶书写成「归」后,再由草书而讹变为「 」(自+反)。隶书偏旁「自」与「白」形近,故「 」(自+反)亦作「皈」(白+反)。《异体字字典》则以「皈」为正字,「 」为其异体。

「归」指归向,如《孟子》:「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归」亦指返回,如隋代智顗《法界次第初门》卷1:「归者以『反还』为义,反邪师,还事正师,故名归。」

由于「皈」被视为「归」之异体,而也有了「归」的意涵和用法。如隋代嘉祥吉藏《维摩经略疏》:「本皈虚妄无所有,末亦虚妄无所有。」净影慧远《胜鬘经义记》:「前言敬礼,此云皈依,文绮互耳。」昙延《起信论义疏》:「皈敬三宝承力请加。」

甚至,当「归」也写作「皈」或「 」时,由于其字形会意的巧妙,而延伸出新的诠释。如清代释智证《慈悲道场水忏法随闻录》云:「梵语『南无』,此云归命,亦云归身,盖『自反为归』,以佛非心外之佛,乃自心本佛,今归投大觉,即反本有之觉心也。」

 

参考文献:
1、黄征,《敦煌俗字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皈」,李添富研订,《异体字字典》,中华民国教育部,2024。
3、简牍字典,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https://wcd-ihp.ascdc.sinica.edu.tw/woodslip/index.php?fbclid=IwY2xjawFaIgVleHRuA2FlbQIxMAABHayuQs6SddHrKNk06zVBLyC9Yld20gsZnRcjA5PLJFrWcjizP8afedBQIw_aem_aZrfsRUGn4ftGYtgsRprZw

作者:佛光大学佛教学系博士生 释知文

 

佛能了生死?

佛能了生死?

很多朋友会问:『为何学佛?』用印光法师在八十岁时写的一幅书法作品来回答: 『死,学道之人,念念不忘此字,则道业自成。』未知生,焉知死。换一个角度,未知死,怎知生?死亡,是每个人都将面临的终极命运,佛学以死观生,赋予我们思考生命价值的空间,让我们在有生之年,把握修行机会,找到人生解脱的方法。

佛教本是了生死的学问,却成了『死鬼的宗教』。追溯到洪武年间,朱元璋把寺院分为三种:禅的寺院,出家人都在深山打坐修行;讲经说法的法师,只能在寺院内弘法,不能走到社会;只有瑜伽教的法师才可以和群众接触,民间有人往生了,才可以去诵经,按经计钱,使佛教变成了花钱消灾、做功德超渡的关系。人们总在死后才想到佛教,其实活着的时候,就需要佛教。

人类忌讳也恐惧死亡,佛教的『缘起论』告诉我们,生命是无常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死亡是无可避免的自然现象,但不是终结,而是一个过程。我们学习接受死亡的存在,同时通过修行来减少痛苦,获得解脱。

无我』才是生命的本身状态,无我的生命经历轮回,无所谓生灭,不增不减。我们因缘起而聚,缘散则灭,业果循环,只有看到了死亡的真谛,坦然地面对死亡,便懂得从容地面对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痛苦和困难,也便更懂得珍惜生命的宝贵。

西方寺宽运大和尚开示,我们每天不知道今天是否能到晚上安然睡去,晚上睡觉,也不确定明天是否能够依旧醒来,每日一睡一醒,已经是每日一轮回。 《金刚经》第六品偈颂『金鸡夜半作雷鸣,好梦惊回暗犹明,悟到死生如旦暮,信知万象一毛轻』,就和我们睡觉一样,一切众生都在睡梦中,诸佛菩萨说法,就像半夜鸡叫,把我们从迷中叫醒了。真正悟到死生如旦暮,你才能够得到正信,真正相信『万象一毛轻』,整个宇宙也就这么一点,轻如鸿毛。南怀瑾说,如果我们真懂了这一品,就懂了「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本无生死之可了,那才能够了生死。


作者:黄婉曼

佛学研究硕士生。

电视传媒人,视佛法为指引人生的哲理。与你一起实践生活禅,跳出无常烦恼的束缚,学习在娑婆世间活用佛法智慧,修行得乐,共成佛道。

 

佛教「中道」与儒家「中庸之道」之别

佛教「中道」与儒家「中庸之道」之别

佛教的「中道」与儒家的「中庸之道」,虽然两者在字面上相似,且都提倡不偏不倚的生活态度,但在本质与应用上有很大的不同。

儒家的「中庸之道」源自孔子的教导,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保持适度与和谐。孔子说:「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这意味着做人做事不偏激、不过分,保持适中,才是最理想的生活态度。这种哲学适用于各种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例如与人交往时,既不应表现得过于冷漠,也不应过于热情;说话做事要留有余地,不要走极端或过度反应。简而言之,儒家的「中庸」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让人能够在生活中找到平衡,避免过度或不足,从而达到和谐的人生。这种和谐的核心思想就是:凡事适中、恰到好处,这样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并在社会中立足。

佛教的「中道」则有更深的哲理意涵,主要出自佛陀的教导,是对世间事物的正确理解与实践。佛教的中道强调不落入极端,既不偏向享乐主义,也不陷入苦行主义。佛陀的「中道」思想源于他对苦行和奢华生活的反思,最终找到了脱离这两端的解脱之道。佛教的「中道」尤其体现在「缘起法」和「空有不二」的观念中。缘起法强调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无独立的自性,这样的智慧让人不执着于「有」或「无」的极端。佛教经典中常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一切现象的生灭不过是因缘的作用,这就是中道的体现。此外,佛教的「中道」还强调「事理不二」、「生死不二」,这意味着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互相关联的,没有绝对的对立或分割。例如,「生」与「死」看似对立,但在佛教的观点中,生与死不过是生命轮回中的一环,并非真正的对立。因此,佛教的中道智慧帮助修行者超越世俗的二元对立,达到更高的解脱境界。

儒家的「中庸之道」更多是关于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持适度和和谐,强调的是一种实用的生活哲学。这种思想更注重人际关系、社会伦理和个人行为的适度性,目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取得平衡。儒家的经典如《中庸》则强调:「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这句话表达了中庸之道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醒人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保持中庸的态度,这样才能行得正、坐得稳。

佛教的「中道」则是一种超越世俗对立的智慧,涉及的是对宇宙万物的深刻理解。佛教强调的是心灵的解脱,通过不执着于任何一端,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解脱。因此,佛教的「中道」不仅仅是处事的态度,更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体悟。在《阿含经》中,佛陀教导弟子们不要执着于「有」或「无」,而应该走中道。这种教导让修行者不陷入极端的观念,而是通过智慧看到事物的真相。佛教经典中还常提到「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同样是中道思想的体现,让人明白世间万物的本质是无常和空性。

因此可见,儒家的「中庸」和佛教的「中道」都有助于我们在生活中找到平衡,但两者的重点不同。前者注重人际关系与社会生活的和谐,是一种实用的处世智慧;后者则是对宇宙和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帮助人们超越世俗的对立,达到心灵的解脱。无论哪一种智慧,都在提醒我们:过于偏激只会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唯有在中道中,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平衡与和谐。


作者:甯珑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毕业生。

缘份,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既然我们有缘相聚、相识、相处或求学,就不必执着这是因,还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诚对己对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什么是般若?浅谈佛教的智慧

什么是般若?浅谈佛教的智慧

般若的重要性

在佛教的「六度」修行中,般若被比喻为「眼睛」,它就像灯塔一样,指引着其他修行方法。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而般若是其中最关键的,因为如果没有般若的引导,其他的修行就像是盲目的行动,无法达到真正的解脱。因此,经典中提到「五度如盲,般若为导」,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般若的四个层次

般若的智慧并不是一层不变的,佛教经典将它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凡夫所能理解的「正见」,也就是对世间有正确的认识。第二层是声闻和缘觉所证悟的「缘起」,这是指一切事物都会因为因缘和合而生,没有一样东西是独立存在的。第三层是菩萨所体会的「空」,它强调一切事物本质上是空的,没有固定或永恒的存在。第四层是「实相般若」,这是诸佛才能真正理解的最高智慧,只有成佛后才能完全认识到。

般若与三轮体空

般若的智慧还能帮助我们超越「人我对待」的执着,让我们跳脱烦恼。在佛教的修行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和禅定这些修行方法,如果没有般若的指引,往往会陷入形式上的执着,比方说布施时执着于自己是施者、对方是受者,这样的布施并不纯粹。而有了般若的智慧,我们便能达到「三轮体空」的境界,这是一种不执着于施者、受者和所施物的心态,真正从内心放下,达到无私无我。

般若的实践

般若的智慧并不是通过外在的学习来获得的,而是透过内心的修行和觉悟。在布施、持戒、忍辱等修行中,我们需要以「无所得」的心态来实践,这意味着不执着于回报或成果,甚至不执着于自己的修行。正如《般若心经》中所说:「照见五蕴皆空」,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解脱。例如,布施时有了般若,就不会执着于布施的对象,也不会期待回报,这样的布施才是无私的。同样,持戒有了般若,就不会拘泥于戒律的形式,而是发自内心去利益众生。般若智慧帮助修行者在面对困难时,不会被外界的得失成败所困扰,从而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般若的现代启示

般若的智慧不仅仅是佛教中的理论,它也能帮助我们在现代生活中解决问题。当我们认识到世间的一切都是暂时的、相对的,我们就能放下执着,减少内心的烦恼和痛苦。般若让我们看清事物的真相,帮助我们在人生的挑战中保持平静,不被外界的环境所操控。

综合以上所说,般若是佛教修行中的核心智慧,它帮助我们认识到世间的本质,从而解脱烦恼,达到涅槃的彼岸。从凡夫的正见、声闻的缘起、菩萨的空,到诸佛的实相般若,这种智慧能让我们用平等和慈悲的心去看待世界,并最终实现自我解脱。


作者:甯珑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毕业生。

缘份,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既然我们有缘相聚、相识、相处或求学,就不必执着这是因,还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诚对己对人,必是有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