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学习

  1. 首页/
  2. 恒常学习/
  3. 佛学文章
佛弟子如何践行孝道?

佛弟子如何践行孝道?

佛教是非常重视孝道的宗教,古德曾说:「父母义高天地、恩深巨海,是以系仰顾腹之恩、思答劬劳之德。」所以佛弟子即使出家之后仍会尽力孝敬父母,在家弟子更是时刻不忘父母的恩德,除了衣食奉养无缺这些世间孝行,还会以佛法的智慧引导父母减轻烦恼、获得安乐。那佛弟子们具体都有哪些践行孝道的方式呢?

一、皈依三宝

人生在世需要有正信引导,就像学校中的学生需要老师的指引。对于佛弟子来说,三宝便是我们在生死苦海中最明亮的灯,指引我们走出轮回,到达解脱彼岸,所以说「茫茫苦海中,三宝为舟航;漫漫黑夜中,三宝为明灯;悠悠险道中,三宝为导师;冥冥旷野中,三宝为真宅」。我们已经皈依三宝,获得佛法的利益,理所应当将此利益分享给至亲的父母。若能劝导父母皈依三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莫大焉。

二、忏悔业障

《法华经》云「众生垢重」,我们凡夫众生因为无明的暗覆,不具备正确的知见,在世时起烦恼、造恶业而不自知,恶业与日俱增,「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难逃三途苦趣。如《地藏经》中,光目女的母亲生时喜食鱼鳖之卵,这就是堕落地狱的业因。我们身为子女,看见父母造作如杀生等恶业,应该及时制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导;而对于已经去世的先人,则应通过诵经、礼佛、拜忏等多种方式为其忏悔业障,解冤释结,以期早日离苦得乐。

三、发心布施

布施不仅可以周济他人、收获福报,更能增长我们的慈悲喜舍之心。《地藏经》中就记载了觉华定自在王如来时,地藏菩萨为了让母亲脱离地狱罪苦而布施塔寺的故事。父母在世时,通过向父母解释布施自利利他的道理,让父母与我们一同布施,这当然是最好的。倘若父母已经过世,作为子女的我们也可以代行布施,或供僧,或印经,或放生,乃至帮助一切需要帮助众生,以此功德回向父母,也能够令他们获益。

四、求生净土

在父母信仰三宝后,为子女者应该有耐心地帮助他们发愿往生西方,这才是此生的究竟安乐之处。而在往生西方的方法中,最简便易行的当属执持阿弥陀佛圣号。我们可以依照《阿弥陀经》,向父母解释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种种殊胜难得之处,令他们发起深信切愿,执持佛号。尤其是在父母身患重病临命终时,更要努力劝导他们万缘放下,一心念佛,并不失时机地辅之以助念,让他们安详而逝,使娑婆苦海减少一名烦恼众生,为极乐宝池增添一位清净行者。

五、出家行孝

世俗眼中出家便是背离了孝道,对父母不负起赡养的责任,对国家也没有任何贡献,甚至将出家人污蔑为社会的寄生虫,这实在是由于不了解出家目的而产生的错误认知。应当知道,出家人肩负着弘扬如来圣教的重任,以佛言祖语劝诫世人止恶修善,为饱受人生种种苦恼摧残的众生指出离苦得乐的途径,难道不是为社会做贡献吗?世俗之孝,生则以酒肉奉养其身,死后以五鼎三牲定时祭祀,这就已经被认为做得很不错了。更有一班富有之人,为父母做寿,贺客满座,酒肉欢祝,认为是子女孝亲之道。殊不知,以佛法看来,这却是在增加父母造作的屠杀之罪。佛弟子孝亲报恩的最大目的,是要让父母离苦得乐,把父母从罪业众苦中救出来,如莲池大师所说:「恩重山邱,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出家人背井离乡,辞亲割爱,以精进修行和广度众生的功德回向报达累世父母的恩情,难道不是真正的大孝吗?

 

数据源:杭州灵隐寺

以佛法正见报父母恩

以佛法正见报父母恩

佛在《心地观经》中说:「悲母在堂,名之为富; 悲母不在,名之为贫。 悲母在时,名为日中; 悲母死时,名为日没; 悲母在时,名为月明; 悲母亡时,名为暗夜。」可见孝养父母之道与供养佛陀的福德是平等的,没有丝毫差别,修行之人也应当去报父母的恩德。

行正道 以佛法正见开启父母智慧


《不思议光经》云:「饮食及宝,未足能报父母恩,引导令向正法,便为报二亲。」意思是说世间的饮食及珍宝、钱财并不能够真正报答父母的恩情,能够引导父母听闻正法,修学正法,如此方是报答父母恩情。 

佛教律藏《毗那耶律》亦云:「若父母无信,令起信心;若无戒,令住禁戒;若性悭,使行惠施;若无智慧,令起智慧;子能如是,方得曰报恩。」 

意思是说若父母对佛教正法没有信心时,要用种种善巧方便引导父母对正法升起信心,若父母没有持戒,应智慧引导父母严持戒律,若父母习性悭吝,应智慧引导父母多行布施,若父母愚痴没有智慧,应用种种善巧方便引导父母修学正法从迷失走向觉悟,开启智慧本来,从而究竟解脱生死离苦得乐,若为人子能如此行做,才是真正的报父母恩德。

佛教中的孝,是真正的大孝至孝,《大集经》中说:「世若无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 

依佛教说法,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必需的,不孝父母则无资格学佛。

一切善法中最大的善,就是孝亲。 
 
数据源:上海隆庆寺

 

 

 

 

 

 

禅宗大德悟道因缘丨吕岩洞宾

禅宗大德悟道因缘丨吕岩洞宾

吕岩真人,字洞宾,京兆人,原为道教祖师,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后成为黄龙诲机禅师之法嗣。吕洞宾曾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均不及第,生活落魄。后偶然于长安的一家酒肆里遇见了钟离权(汉钟离),经点化,遂生出尘之意。钟离权便传授给他道教的延命方术。从此以后,他便隐居终南山,人莫测之。

吕洞宾道法修成之后,即离开终南山,云游四海。他曾经游历过庐山归宗寺,于钟楼壁上题诗云:

「一日清闲自在身,六神和合报平安。 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 

不久,他又南下,经过黄龙山的时候,发现此山紫云成盖,心相此处必有异人,于是入山寻礼。 吕洞宾来到黄龙诲机禅师的道场,正好赶上黄龙诲机禅师击鼓升堂。 黄龙禅师一见他,心中早已知晓此人便是大名鼎鼎的吕洞滨吕岩真人。因此想诱导他在修行上更进一步,于是便厉声说道:「座傍有窃法者!」 

吕洞滨一听,便毅然走出大众,问道:「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且道此意如何?」

黄龙禅师指着他,大声呵斥道:「这守尸鬼!」 

吕洞宾非常自得地说道:「争奈囊有长生不死药!」 

黄龙禅师道:「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

吕洞宾一听,非常惊讶,同时又非常不服气,想看看黄龙禅师到底有多大的能耐,便飞剑刺向黄龙禅师。令吕洞宾惊恐的是,居然刺不进。于是他便掷剑跪拜,请求黄龙禅师恕罪并为他开示修行法要。 

于是黄龙禅师诘问道:「半升铛内煮山川即不问,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

吕洞宾一听,言下顿悟,欢欣鼓舞,遂作偈曰: 

「弃却瓢囊摵碎琴,如今不恋水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
 
吕洞宾后来又礼谒潭州智度觉禅师,并深深地被觉禅师的道德修为所感动。他赞叹道:「余游韶郴,东下湘江,今见觉公,观其禅学精明,性源淳洁,促膝静坐,收光内照。一衲之外无余衣,一钵之外无余食。达生死岸,破烦恼壳。方今佛衣寂寂兮无传,禅理悬悬兮几绝。扶而兴者,其在吾师乎?」并作绝句一首奉记:

「达者推心方济物,圣贤传法不离真。请师开说西来意,七祖如今未有人。」
 
数据源:广州光孝寺

佛教与女性:解脱之道

佛教与女性:解脱之道

中国古代妇女在儒家传统下,被认为应遵守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规范,「三从」的礼教桎梏着女性的一生。

古时「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也令女性即便死后也无法逃离「祔葬」于夫的命运。随着佛教进入中国,妇女信奉佛教、受持戒律、修行净行,逐渐于传统父权禁锢中,寻觅出一条身、心解脱之道,进而影响妇女的丧葬观。

 

有学者分析中古时期妇女的墓志、塔铭,发现部分信仰佛教的妇女,表现出具有佛教精神的丧葬观,诸如:因为「信奉佛教」、或受持「五戒」,乃至追求「三业清净」等原由,而不愿祔葬先夫,以解脱世俗对女性所赋予的尘劳枷锁。

一些墓志文献描述了中古时期妇女的丧葬方式,也出现受到佛教葬式的影响,舍弃一般传统土葬,转而采取舍身林葬、石室瘗(  ㄧˋ )葬的葬法。此类葬式根据《敦煌出土〈要行舍身经〉》的说法:「我因舍身,发大誓言:若有有情,饥食我肉⋯⋯愿令一切有情,因食我肉,发菩提心⋯⋯以是义故,疾得无上正等菩提。」表现出舍身成佛之意。

除此之外,从中古时期妇女选择林葬、石室瘗(  ㄧˋ )葬的现象来看,显示出当时妇女的解脱观,蕴含了六波罗蜜中「布施」的精神,以身布施去除贪恶之心,并将其作为修行菩萨行的方式之一,通过佛法的修行实践,趋向解脱成佛的终极目标。

参考数据
参考数据1: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参考数据2:牧田谛亮,《敦煌出土〈要行舍身经〉》,收入西域文化研究会编,《西域文化研究》第六,京都:法藏馆,1963。
参考数据3:刘淑芬,《中古的佛教与社会》,佛光出版社,1991。

作者:台湾佛光大学佛教学系博士生 张冠葶

学处 我今灌沐诸如来 净智庄严功德聚——浴佛的意义与功德

学处 我今灌沐诸如来 净智庄严功德聚——浴佛的意义与功德

我今灌沐诸如来,净智庄严功德聚。
五浊众生令离垢,同证如来净法身。《浴佛偈》


 
浴佛的由来
 
史书记载释迦牟尼佛生于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岁(公元前1027年)四月初八,乔达摩·悉达多太子诞生在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太子刚一诞生即能行走,于四方各行七步,每走一步,脚下就会涌出美妙的莲花。当走到第七步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大狮子吼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三界皆苦,我当安之!」于是大地为之震动,九龙吐水为之沐浴。
 
后来,太子通过精进修行悟道成佛,即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佛陀的诞生为世间带来清凉的佛法,更为迷失的众生找到一条解脱之道,因此在佛诞日,各国各民族的佛弟子通常都以浴佛等方式纪念佛初诞生时的情景,以此庆祝佛诞、感念佛恩。
 
在中国,浴佛节的传统始于东汉,盛于唐宋,传延至今。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的佛诞节,是我国佛弟子纪念教主释迦牟尼佛诞辰的一个重要节日,又称灌佛会、龙华会、华严会等。
 
浴佛的仪轨


一、恭迎佛像。法会开始前,先在大殿内摆设香汤盆,放两把小勺。太子像则供奉在另一个地方。敲钟打板之后,僧众搭衣持具,齐集大殿,按平时上殿时的次序站好。闻磬声向上顶礼三拜。
 
二、然后僧值、悦众二人,以引磬引路,执事六人随后。二僧托香花盘行于主法者前,侍者随侍于主法者身后,口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前往供佛像处迎请。
 
三、到达之后,按序分班站立,大众同唱「稽首皈依大觉尊,无上能仁,观见众生受苦辛,下兜率天宫,皇宫降迹,雪岭修因,鹊巢顶,三层垒,六年苦行,若人皈依大觉尊,不堕沉沦,若人皈依大觉尊,不堕沉沦」赞,主法者拈香,侍者为其展具,顶礼三拜后,请出太子像,大众口唱「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回到大殿。
 
四、安座沐浴。大殿内钟鼓齐鸣,迎像队伍到达后,主法者将太子像安放在香汤盆内,钟鼓、佛号停止。
 
五、维那举腔唱「炉香赞」,主法者拈香礼佛。
 
六、南无般若会上佛菩萨(三称),心经一遍、摩诃般若波罗密多(三称)。
 
七、维那举腔唱「菩萨下云中,降生净梵王宫,摩耶右胁娩金童,天乐奏长空,目顾四方周七步,指天指地尊雄,九龙吐水沐慈容,万法得正宗,九龙吐水沐慈容,万法得正宗」,并念诵「唵底沙底沙僧伽娑婆呵」,主法者于佛号声中开始浴佛。用小勺舀香汤三勺灌沐太子像。主法浴佛后,大众分两班依次照例进行。
 
八、用毛巾揩干佛像身上的水迹。
 
九、回向皈依。浴佛完毕,大众仍旧归位,念诵回向文及三皈依,然后礼佛而退。浴佛仪式圆满结束。
 
浴佛的意义


浴佛的用意,是以戒定为香,忍辱为水,精进为力,智慧为镜,慈悲为药,以佛的慈悲和智慧来沐浴自己,洗涤我们心灵的烦恼和垢秽,去妄离执,断恶修善,清净身、口、意三业,将种种烦恼化为欢喜、自在、清凉。
 
因此,浴佛并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反观自省:当我们手持净水向悉达多太子像沐浴时,内心应当诚恳祝祷,唱颂「我今灌浴诸如来,净智庄严功德聚,五浊众生令离垢,愿证如来净法身」,愿袪除贪欲、瞋恨、愚痴的污垢,让自性身行、语言、心意都能保持洁净,希望社会清净安宁,没有暴力、诈欺、邪恶等事件,环境能够优美清净。并且借着浴佛的功德,净化自己的烦恼尘垢,美化社会国土,转五浊恶世为清净的净土,导邪曲人心为善良菩提,这就是浴佛的真正意义。
 
浴佛象征着我们洗去内心的污垢,使我们心灵得到净化,显现每一个人本来具有的佛性,典礼的仪式是为提醒我们纪念佛陀的伟大,用仪式激发我们对佛法的敬仰与修学的热忱,这才是佛陀化世的本怀。
 

按照《浴佛功德经》的记载,浴佛功德不可思议:
 
若有众生能作如是胜供养者,成就十五殊胜功德而自庄严:
 
一者、常有惭愧;
 
二者、发净信心;
 
三者、其心质直;
 
四者、亲近善友;
 
五者、入无漏慧;
 
六者、常见诸佛;
 
七者、恒持正法;
 
八者、能如说行;
 
九者、随意当生净佛国土;
 
十者、若生人中,大姓尊贵,人所敬奉,生欢喜心;
 
十一者、生在人中,自然念佛;
 
十二者、诸魔军众不能损恼;
 
十三者、能于末世护持正法;
 
十四者、十方诸佛之所加护;
 
十五者、速得成就五分法身。
 
又云:
 
由作如是浴佛像故,能令汝等人、天大众现受富乐,无病延年;于所愿求,无不遂意;亲友眷属,悉皆安隐;长辞八难,永出苦源;不受女身,速成正觉。
 
数据源:杭州灵隐寺

母亲节当效释尊报母恩

母亲节当效释尊报母恩

每年五月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人们借着节日的契机,感念母亲的养育恩情,颂扬母爱的无私伟大。我们在感念佛陀慈恩的同时,也不应该忘记于此日诞育释尊的佛母摩耶夫人的伟大,所谓:

金盆高捧,喜观悉达太子之金容;

圣水频倾,仰见摩耶夫人之圣德。


 
 

摩耶夫人正是杰出的母亲


摩耶夫人,正是天下母亲的杰出代表。孝敬父母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佛教所倡导的精神。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佛陀也教导我们,众生须知世间有恩于我们的,共有四种:一是父母恩,二是众生恩,三是国土恩,四是佛、法、僧三宝恩。父母恩便是其中之一。经中还详细列举了母亲具有的十种德行:

一名大地,于母胎中为所依故;

二名能生,经历众苦而能生故;

三名能正,恒以母手理五根故;

四名养育,随四时宜能长养故;

五名智者,能以方便生智慧故;

六名庄严,以妙璎珞而严饰故;

七名安隐,以母怀抱为止息故;

八名教授,善巧方便导引子故;

九名教诫,以善言辞离众恶故;

十名与业,能以家业付嘱子故。

很多人认为佛陀辞亲割爱的出家之举便是对父母恩情的辜负,殊不知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在佛教经典中,在佛陀传记中,不乏佛陀报答母亲摩耶夫人恩情的记载:

悉达多太子出生后七天,母亲摩耶夫人便离开了世间,随即上生至忉利天。而在佛陀的抚养过程中,担负起重要任务的是另一位伟大女性——摩耶夫人的妹妹婆阇波提夫人。

但是在佛陀的传记数据中,此后的摩耶夫人依旧出现了好多次,例如悉达多太子出家初期,修持极为精进艰苦,身心疲乏衰弱得无法支持而倒下之时,摩耶夫人从天上下降,探望慰问;当太子成佛后,一心想要报答母恩,终于在成佛后第七年的结夏安居时,决定前往忉利天为母亲说法,善尽度化母亲的孝道。

佛陀在忉利天宫为母亲摩耶夫人及诸天说法三个月,让母亲及大众领受佛法真谛,获得解脱。其中就有佛弟子们都很熟悉的《地藏菩萨本愿经》。三个月后,天众以金、银、琉璃砌成三道宝梯,欢送佛陀返回人间。

弟子们见到佛陀回来,都很高兴并赞叹:「佛陀能在忉利天为母亲说法,真是世间大孝,甚为稀有!」佛陀说道:「我并不只是今生感念母亲,累生累世中也是如此不断地回报亲恩,解除母亲的苦难。」

父母是我们的生身父母,佛则是我们法身慧命的父母,有了佛的出世,我们才能获得佛法的滋养,才知道凡夫只要修行也有成佛的可能。那要用甚么来修行呢?便是此生父母给予我们的身命,让我们有了修行的工具,如果不具此生身命,我们是无法学佛的。

因此,不论是浴佛节或母亲节,都是感恩的日子,感恩母亲给了我们今生的人身,感念佛陀给予你我智慧的法身,两者都是佛教徒的根本父母。

 

数据源:杭州灵隐寺

相片源:维基百科

 

四位高僧和母亲的故事 (下)

四位高僧和母亲的故事 (下)

星云大师先后在世界各地创建200余所道场,并创办美术馆、图书馆、出版社、书局、中华学校、佛教丛林学院及大、中、小学等数十所。曾主编《人生》、《今日佛教》、《觉世》月刊等佛教刊物。为佛教在全世界弘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星云大师垂泪忆母 

忆及母亲,大师说,她很伟大,是开通开明的人。
 
大师的母亲长于贫困之家,不曾识字,但儿时却受香火戏剧及古故事熏陶,通大体、识大义。虽不曾入学,却对于成语诗词也能运用自如。这在一件事上能看出来,大师赴台之后将母亲接到台湾静养,老太太依然能精神矍铄的为信徒们讲「劝世文」:「有一个儿子在外经商,写了一封家书给妻子,信中对妻子说:‘秋海棠身体保重,金和银随意花用,麒麟儿小心养育,老太婆不要管她。 』哪知这封信,作妻子的秋海棠没有收到,反而给他的高堂老母收到,因此作妈妈的回了一封信给儿子:「秋海棠病在床上,金和银已经花光,麒麟儿快见阎王,老人家越老越壮。」奉劝在家的信徒要谨奉孝道,好为人子。
大师的母亲好为人解决纷争,甚至有时能救人性命。1937年大师十岁,七七事变之后,中日战争爆发,国军几乎每天都到民宅里搜寻壮丁。有一天,大师二舅父也被抓走了,大师母亲就向当地的警察局申诉:「我兄弟上有老母,如果你抓走了他,一家孤儿寡母,无人维持生计,只有统统到你家去生活。」警察局长闻言,立刻放了二舅父。许多人以为大师母亲有甚么背景,纷纷朝她前面一跪,央求她搭救亲人,后来有些人竟然也让她救了出来。 


遇到对方恩将仇报的情况,大师母亲也总能本着不卑不亢的态度,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大师回忆到,邻居一位姓解的老先生在家里被水桶绊了一跤摔死了,由于无钱办理后事,全家坐困愁城,当时大师母亲好心承诺为其购买棺木,立即搭船到城里备办所需,就在回程的船上,才听说解家的儿子解仁保因为贪财,找了很多人将尸体抬到大师家里,想要嫁祸于大师父亲。大师母亲立即退回寿衣、棺木,回到家中,见邻人的尸体已腐烂发臭,血水都流了出来,大师父亲随后被巡捕逮往扬州收押了,但是大师母亲仍然不慌不忙,一如平常般料理家务。当案子被送往苏州高等法院时,因为解家无人敢出面,而大师母亲在回答法官的问话时,不但简明扼要,而且神态自若,所以当下就被宣判无罪。 


数年之后,大师出家在焦山佛学院就读,大师母亲竟然不念旧恶,来信要大师为解仁保找一份工作。当时大师出家师父志开上人有感于大师母亲宽大的胸襟,将解仁保找来,在寺院里从事打杂的工作。这件事对大师影响很大,母亲能拥有如此博大的胸怀,做儿子的自然不能再因小事斤斤计较。
 
大师1949年,组织僧侣救护队在风雨飘摇中渡海赴台弘法,从此与母亲被一道海峡切断,久无音讯。直到1978年,在慈容法师等人帮助下,才又跟大师母亲联系上。但是直到1989年大师才有机会在南京再次见到了母亲。大师之后曾千方百计将老人家迎奉到日本、台湾、美国等地会面、小住。每次大师问母亲:「住得还习惯吗?」大师母亲总是说:「江都是家,台湾是家,美国也是家……,到处都是我的家,我在自己的家里,还有甚么不习惯的?」再问她:「喜欢甚么?」她回答:「不爱吃,不爱穿,就爱大家聚在一起。」
 
大师母亲说喜欢聚在一起是有原因的,大师虽然能将母亲接到身边,但是因为长年在外弘法,做「空中飞人」,与母亲自然是聚少离多。母亲过世后,一次采访中大师回忆道,「再次见到儿子,母亲的心情很不平静。她说她老了,她不要看世界了,只要看儿子就好了。就一直想念我啊,要我一直跟随她啊。但是我不行,我有很多事啊,很多任务啊,母亲以外还有很多天下众生 。」说到
这里,已近百岁的大师已然垂泪。
 
拭去泪滴,大师继续说道「母亲是一个开通开明的人,终究她也能谅解。所以,后来她跟我到台湾去的时候,在佛光山一个几万人的集会上,干脆说:『我也没有东西送你们各位,我就把儿子送给你们了! 』我只有跟她开玩笑说你已经把我送给人了,以后就不要想念我了来安慰她哩。」
 
大师母亲西去之后,佛光山的徒众们为表怀念,还成立了「老奶奶纪念馆」。大师抱着乐观其成的态度接受了。这是因为大师母亲生前的言行完全符合佛光山「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的精神。
 
数据源:广州光孝寺

四位高僧和母亲的故事 (上)

四位高僧和母亲的故事 (上)

近代高僧印光大师撰成《佛教以孝为本论》,标明佛教同样以孝为本。其实在历代高僧中,就算从世俗角度看,也有很多至孝之人,下面讲述几个故事,让大家了解古今高僧孝行,学习并践行孝道。
 


 
念佛度母——宗赜禅师

宋代长芦宗赜禅师,湖北襄阳人,自幼丧父,他的母亲陈氏,把他带往舅父家中抚养。少年时代,读诵儒书,博通世典。二十九岁,忽然觉悟人生的无常,立志修学佛法,礼长芦秀禅师出家,参通玄理,深明宗要。
想到母亲养育的深恩,当图报答,就迎接母亲在寺内方丈东室,朝夕侍奉,除了供养丰富的物质外,更恳切地劝导母亲念佛,修学净土法门,过了七年,他的母亲在念佛声中,安详生西。


 

禅师曾着劝孝文行世,共一百二十篇,前一百篇,说明物质的奉养,是世间的孝,后二十篇,说明劝父母修净土,是出世间的孝,往生西方上品上生的果,当以孝养父母为先。(取材自净土圣贤录)
 
莲池大师有言:「人子于父母,服劳奉养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显之,大孝也;劝以念佛法门,俾得生净土,大孝之大孝也。」据此而论,那么像宗赜禅师的念佛度母,可说是「大孝之大孝」 的典型了。
 
虚云禅师苦行报母

虚云老和尚父亲玉曾任福建省泉州府知府之职,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年逾四十,膝下依然无子。夫妇到城外观音古寺求子。内心十分虔诚,回府之后,夫人果然怀孕了。待到十月期满,老和尚父母同梦一位老者,长须青袍,头顶观音,跨虎而来。二人惊醒之后,胎儿便降生了,一看却是一个肉团,老和尚母亲当时便因为惊吓而气绝。父亲便差人将血球丢到河里。第二天,有卖药翁经过河边,见到血球,破开之后竟是嗷嗷待哺的婴儿,即虚云老和尚。一番打听之后,又送回家。就这样,老和尚并未见到其生母,是由继母抚养成人的。


 


虚云老和尚十九岁出家,勤修道业。常念及「我生不见母,母亲因生我而死,大恩不能忘怀。」为了报答母亲生育之恩,他一心发愿朝拜五台山礼文殊菩萨,以此功德,回向母亲,希望母亲早脱轮回。光绪八年(1882年)七月一日,老和尚自普陀法华庵起香,三步一拜,初开始时,有偏真、秋凝等四僧附香,渡海由宁波登陆,向北前进,过了苏州、常州,天候渐冷,四位附香者先后退出。只有他他一个人坚持礼拜前进。老和尚经南京渡江到浦口,在塞拉利昂寺挂单过年。过了春节,再由塞拉利昂寺起香,经苏北入河南,经嵩山少林寺、洛阳白马寺,到了腊月,拜到黄河边的铁谢渡。渡过黄河,因为错过宿店了机缘,在路边一个茅棚中度夜。后半夜大雪纷飞,黎明后积雪已经盈尺,过往无人,他在茅棚中枯坐念佛,饥寒交迫,日复一日,到了第六日终至陷入昏迷状态。后来得到一个叫「文吉」(实为文殊菩萨化身)的乞丐相救,得以继续前进,拜到豫北怀庆府,在洪福寺挂单过年。正月初二再起香前进,拜到五月底终于拜到五台山的显通寺。自光绪八年七月由南普陀起香,到十年五月到显通寺,途中足足跪拜了二十三个月。两次冻卧冰雪中,感文殊菩萨化身为文吉乞者,两度救他脱险,经历两年之多方才到达五台,达成了报母恩的夙愿。
 
后来老和尚又念未见母亲现身,不知是否离苦得乐,于是在阿育王寺拜释迦舍利。每天礼忏若干拜,一心求见母亲一面。随后又在阿育王寺燃去指头供佛,求见母亲。结果一天在梦中见母现身。梦中有人对他说:「你求见你母亲,这就是你的母亲,要见快看。」老和尚抬头一看,只见空中有一夫人,骑在龙身上,有很多龙神护佑,飘然上升而去。
 
虚云老和尚为报母恩,苦行五台、燃指供佛,最后虔诚祈请,在梦中得以亲见母亲乘龙而去。老和尚行举,虽非子风母旁之平常奉孝,却以一个佛教徒独有的方式,展现了可歌可泣、令人震撼的行孝之心。

 
本焕长老燃臂孝母


本焕长老一生跌宕,充满传奇色彩。法师曾刺舌根、手指血抄经,抄《楞严经》10卷,《地藏经》3卷,《普贤行愿品》19卷,长达20万字,古今罕见,足见长老愿力之大。长老的另一为人所传颂的故事是「燃臂孝母」。


 
1948年4月,春意正浓,正在上海普济寺参修的本焕长老突然接到母亲病重的消息。接到消息后,本焕长老顾不及悲伤,马不停蹄的赶回湖北新洲,到离家最近的报恩寺挂单结夏安居。
 
在报恩寺挂单期间,本焕长老坚持每天清晨坐禅,早斋后步行15里回家照料母亲。晚上星夜赶回报恩寺研读三藏,并日日施放焰口,以为母亲祈福。在之后的5个月内,本焕长老只要在家,几乎寸步不离的陪侍在老母身边,端茶奉水,喂药敬食,分分寸寸都照顾的体贴入微。
 
日日的对佛祈请,细致的床边照料,却依然难敌业力现前的事实。母亲临终时,本焕长老将半寸的灯草三根扎在一起,蘸上香油,点着火放到胳膊上燃烧,以肉身供养诸佛菩萨,忏悔自己的业障,并将功德回向母灵,以此超度母亲亡灵,报答慈母的养育之恩。母亲在本焕长老虔敬的祈愿中,安详的往生了。母亲西去后,本焕长老在母亲坟前搭一灵台,双膝跪在母亲床前,日夜诵《地藏菩萨本愿经》,连续守孝四十九日,为母亲超度。本焕长老「燃臂孝母」的美名当时便远播乡里。
 
在后来的一次采访中,本焕长老被问及为何选择用这种方式为母亲送终的。本老答道:「这个色壳子是父母生养的,在上面点灯供佛,就是要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本老晚年每当捋起袖子,燃臂时留下的疤痕历历在目,不只前臂有大块的疤痕,整个手臂上都还清晰的留着烈火燎烤过的印记。
 
当年,本焕长老初在高旻寺出家时,一次到武汉,返程时顺道回家看望母亲,母亲对本焕长老说,你皈依了,不如大家都皈依,母亲也皈依。本焕长老说,我过去是你的儿子,现在是佛子。母亲看他出家意志坚定,也便默认了。
 
都言儒家讲究孝道,以为弃家离去便是对父母的大不孝。其实不然,本老讲到:「佛家不是不讲孝,是讲大孝。为国家众生排忧解难,这是大孝;大孝中包括了孝顺父母的小孝。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他自己对父母也很孝顺,成佛了还跑去看他妈妈。如果和尚不孝顺父母,那是他不懂道理。我们是父母生养的,父母是我们的佛,没有父母,我们怎么成佛呢?佛家特别崇尚报四重恩:报国土恩、报众生恩、报父母恩、报佛恩,父母恩德最大、最大、最大,父母的恩德难报。」
 

数据源:广州光孝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