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学习

  1. 首页/
  2. 恒常学习/
  3. 佛学文章
「般若」就是智慧吗?

「般若」就是智慧吗?

 

在寺院参观时,无柱上的楹联还门头的匾,常能看「般若」二字。稍有了解的朋友都知道,这两个字的非(bān ruò),而是(bō rě),因为这个词系梵直接音,而古汉语读与现在有些差,所以作(bō rě)更接近。

 

般若不是佛法的核心思想,也是大乘菩——六波蜜(亦即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定、般若)之一。至于这两个字的含,多数时候都用「智慧」然,里的智慧非「世智辩聪」,不同于一般人所理解的机巧明,也不是世所推崇的知识学问,而是能够断烦恼、解生死的大智慧。那,般若就完全等同于智慧

 

「般若」包含通达真相及救度

,般若的含义并限于智慧,而是包含了通达真相的智慧以及救度生的慈悲这两个方面:

 

「般若」包含通达真相及救度

,般若的含义并限于智慧,而是包含了通达真相的智慧以及救度生的慈悲这两个方面:

1.  达真相的智慧即是能了知世的无常幻,能每一个当下的因除自己因为执着而带来种种烦恼,也就是智慧;

2. 救度生的慈悲就是助一切生都能悟佛法的道理,不再着于世的假相,生命的种种痛苦中得解

 

 

因此,佛的般若其是智慧慈悲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用智慧一去完全括般若的涵。正如《解深密》中:「慧三者:一者、世俗慧;二者、缘胜义谛慧;三者、缘饶益有情慧。」具体来说

 

缘胜义谛慧:了知一切法皆是妄不、因,自己也不再取于身心,能无常的相;

 

世俗慧:然具了根本的智慧,但了度化生,又广泛学习医药、音、工匠能技巧,可以针对不同工作、不同因生加以引伏;

 

缘饶益有情慧:由普遍利益一切生而的智慧,例如地藏菩下大愿,「地不空,誓不成佛」,仅仅是愿力,其也是般若的体。地藏菩的愿就是以慈悲心、智慧方便力作手段,一切生的嗔痴之毒。

 

 

道的修行次第上来讲也是如此,六度之所以能名之度(也就是「到彼岸」),中的布施、持戒、忍辱、精定,都需要般若的指引,同前五度的圆满也都是般若成就的表。所以古的大德常用这样:般若如心,五度如身,般若无五度,亦不能究竟到彼岸,不得称为蜜。若二者具足,一一度皆可究竟到彼岸,皆得称为蜜。

 

 所以想要得般若,乃至成就道,不可只知道埋念佛、腿打坐,或是只是经论典籍,而是要到的佛法落到日常生活中,理解、照助身的人做起,不慈悲心,实践利他行。惟其如此,才是正的智慧慈悲相一的般若的修

 

据源:杭州灵隐

 

 

观世音菩萨 一 跨越宗派与地域

观世音菩萨 一 跨越宗派与地域

普陀山潮音洞前的香炉青烟袅袅,老妪颤手将一尾鲤鱼放归海浪,合掌诵念「南无观世音菩萨」的瞬间,浪花竟托起鱼身三次跃出水面,如行礼致谢。这般传说虽带神话色彩,却道出观音诞日的核心精神——慈悲非独人类专美,万物皆能感受觉性涟漪。农历二月十九日被视为观音化身降诞之日,实源于《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经》记载,菩萨曾发愿「千处祈求千处应」,故信众将此日定为感恩其慈悲示现的纪念。

观音信仰的独特处,在于其跨越宗派与地域的形象转化。印度佛典中的观音原为男性,《悲华经》记载其为转轮圣王太子,发誓「不度尽众生,誓不成佛」;传至中土却渐现女性特质,敦煌莫高窟第三窟的元代水月观音壁画,已见柔美慈母形象。这种转变暗合《法华经·普门品》所述:「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日本京都清水寺的「杨枝加持」仪式,僧侣以柳枝洒净水赐福信众,正是延续唐代「杨枝观音」治病除障的传统。 

 

观音诞日的特殊供养中,「素宴渡生」最见巧思。香港志莲净苑会准备「千手观音斋」,将莲藕雕成手印形状,木耳排作千眼纹样,每道菜皆暗藏《大悲咒》字句。台湾佛光山也曾有「慈悲科技展」,展示以昆虫驱离器取代虫剂、用天然酵素分解厨余等发明,实践《华严经》「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教导。更令人动容的是浙江舟山群岛的渔民习俗:此日不出海捕捞,改将船舱注满海水暂养鱼虾,黄昏时分批放流,称作「还海供」。 

庆祝活动亦深具教育意涵。韩国通度寺的「千手观音茶道」,茶师以二十四只茶杯象征千手,斟茶时需同时顾及每位宾客,训练专注与平等心。泰国曼谷的玉佛寺则举办「闭目摸象」游戏,蒙眼者在九曲回廊中摸索前行,体验《心经》「无眼耳鼻舌身意」的修行真谛。现代科技亦融入修行:美国「Muse」头戴装置透过脑波侦测,帮助禅修者觉察分心,此技术灵感虽非直接源自佛典,却与《楞严经》观音菩萨「反闻闻自性」的耳根圆通法门遥相呼应。 

最深刻的庆祝,往往在寻常生活里。上海弄堂的老裁缝在此日缝制「无主衣」,将零碎布头拼成童装捐赠孤儿院,暗合观音「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的誓愿。日本京都主妇腌制「紫竹甘露渍」,选用观音道场普陀山的紫竹笋,腌料加入《大悲咒》水,每开封一坛便诵咒回向。这些实践非为求福,而是将慈悲化为生活肌理。 

观音诞日的真谛,亦藏于新加坡光明山普觉禅寺的铜像——菩萨双目微垂,左手持净瓶,右手结施无畏印,看似静止,衣袂却如海浪翻涌。这份动静交融的慈悲,在香港地铁的让座瞬间、在伦敦街头的流浪者毛毯捐赠行动中持续显现。正如《妙法莲华经》所言:「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当你在超级市场结账时,对收银员的那抹微笑,或许正是千手观音无尽慈悲中的一道光。

 


作者:宁珑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毕业生。

缘份,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既然我们有缘相聚、相识、相处或求学,就不必执着这是因,还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诚对己对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佛陀涅盘日 离苦得乐

佛陀涅盘日 离苦得乐

 

娑罗双树下,最后一片白花飘落佛肩的瞬间,佛陀侧卧示寂的姿态定格成永恒的教诲。这幕记载于《大般涅盘经》的场景,在每年农历二月十五被亿万佛子铭记——不是哀悼的忌日,而是觉者以肉身谢幕启示「寂灭非断灭」的涅盘真谛。相传佛陀入灭时,双树非时开花,白花纷落如雪却不触佛身,正是《法华经》所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的具现。

 

 

涅盘日的清晨,京都东寺的僧侣会将铜磬倒置,以寂静代替钟鸣,暗合《维摩诘经》「默如雷」的深意。缅甸蒲甘的僧侣会以棕榈叶编织巨型法轮,置于卧佛掌心,重现佛陀初转法轮的象征。泰国寺庙则以金箔贴满卧佛像,信徒绕佛时轻触佛足,重现经中「优婆塞以细软布裹佛金身」的场景。这些仪式非为追念逝者,而是实践佛陀临终教诲:「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西藏僧侣更会在此日晒大佛唐卡,百米长卷中的佛陀安详闭目,右手支颊的「狮子卧」姿态,正是对生死自在的终极演绎。

 

 

此日亦是重温佛陀最后教法的时机。《大般涅盘经》记载,佛陀临终前为弟子开示「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现代禅修者将此转化为生活实践:工程师除错时「依程序逻辑不依权威」,主妇烹饪时「依食材本味不依食谱教条」。东京浅草寺近年兴起「涅盘手作」,信众用再生纸浆塑佛卧像,干裂的纹路反成「诸法无我」的立体批注。

 

 

现代人纪念涅盘日,不必拘泥古礼。上班族在地铁上默观手机锁屏的卧佛图,网络工程师于程序代码间插入「#NirvanaDay」批注,皆是将修行融入尘劳的创意。更有人将此日定为「断网禅修日」,非为逃避现实,而是效法佛陀放下万缘的从容。

 

涅盘日的真谛,藏于敦煌莫高窟第158窟的唐代彩塑——佛陀卧像嘴角微扬,左手轻搭腰际,彷佛生死只是随意披覆的袈裟。这抹笑穿越千年,在东京国立博物馆的数字展厅中,透过3D投影重现;伦敦大英博物馆的敦煌特展,更以光影重构娑罗双树的花雨。正如《金刚经》所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当你在便利商店接过热咖啡,若能于蒸气氤氲间,看见那双永远半阖的佛眼仍在凝视众生,便知涅盘非关生死,只在迷悟一念。

 

作者:宁珑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毕业生。

 

缘份,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既然我们有缘相聚、相识、相处或求学,就不必执着这是因,还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诚对己对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相片来源 : 敦煌研究院网站

 

「色与空」的无常?

「色与空」的无常?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般若波蜜多心》中的一句,无佛的人,大都听。色空揭示了象界界的相互系,也道出了佛法中「空性」的真谛

「色」,一切有形有相的事物,是世的一切象,不限于具体的物体,也包括了所有可以被感知、被意到的面。「空」非指「无」或「不存在」,而是指「起性空」的相,意味着一切事物不具有永恒不立本体,它们皆是因和合而生,件的化而改

 

如一棵树,看似真实存在,但的成着土壤、水分、光等多。如果件缺失,便无法存在;又如一杯水,看上去是透明的,但如果加糖,喝下去是的;,就是咸的。外在的色相没变,但其了各性。

 

之所以痛苦,正因无法理解「色即是空」的道理,往往着于表面象,妄认为它真实永恒的存在,不同的事物心生喜和追求,厌恶或抗拒。但在佛法看种种的感只是因和合下的一种误解;一旦所依的件改这份的快或莫名的憎恨也将随之消失。

 

 

世事万,我们总容易慨「人生无常」,但其只有空了,才有化的可能性。例如一空空如也的房,如果放进桌椅,可以用来开会;如果用球和花装,就可以;如果布置了床和床,就可以用休息睡。因空,才能容无限的可能性,成就一切色相。

 

 

角度,无常,就是说现生的,不是最后的果。那不是很好明我的人生有无的可能性。我大可以在「空性」之中,找到更多新的选择与。佛法的智慧告,所有「色」其是「空」的——所有的难题都是暂时的,只要因缘变化,情就有可能得以改善。相同地,我也不可对顺境自,因为这些好景也同是「空」,无常法在生命中行,我唯有以平常心面生活的起伏和无常,才能得心的平和超越。

 

 

作者:婉曼

学研士生。

电视传媒人,佛法指引人生的哲理。与你一起实践生活,跳出无常烦恼的束学习在娑婆世活用佛法智能,菩提心,修行得,共成佛道。

 

太虚大师:菩萨的资粮

太虚大师:菩萨的资粮

萨既以菩提圆满为目的,非加一番勇猛精勤的修行不效。而一切行皆依相无相理以修,心经说「照皆空」,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生相,无寿者相」。用无相理,破除无始时来,乃能修布施等六波密多。由这种种必需件的因缘关牵联合集,乃能入菩的深位。倘使这种关联条件缺,那前途也就阻了。所以修六波密法,就是促深造以达圆满的必要粮。

 

密法,一切万行万德,无不包具足圆满。于中前三波密法,于修福;第六波于修慧;精定二波密,通于福慧——以精密勤行策定波密集中凝固——故修此中六波密行,总摄一切万德万行。从这立大志愿,忍辛苦,如法修,猛勇不怠,不在家、出家、男子、女人,都可称为

 

六度,似乎完全出于佛典,其早已发现于中古代哲的行上、事上或籍里,不而已。

孟子:「伊尹为圣之任者,毅然以天下之溺。」天下人以牲一切,就是檀那波密。伯夷叔恶语不入于耳;及非、听、言、的四勿,即持戒冥合。戒的消方面令一切不造,积极方面使一切善完成,此就是尸波密。柳下惠的之和,及中时许多仁人君子,令德世,名照于后世,其度量的大,就是忍辱波密。前洪水泛大痛苦,大禹九辛苦,始平水患,民咸得安其焦心苦志疏解水患的候,忙得三而不入;墨翟之摩放踵,夜不舍,自苦为极这种为众的精神,就是精密。又如回之三月不仁,及心坐忘;读书人的常用坐法,也就是定波密。而孔、孟、老、庄一般哲,差不多于一切事理都能通这种就是智慧波密。

此中所述古圣贤行中的一德,也就是中的菩模范。依佛法来说,也是深位「菩」乘愿再,示人世的。至于佛法后,能行一二三德以至六德修的,实难

(摘自《菩》一文,太二十五年(1936)十一月于杭州佛谈会议。)

 

 

据源:灵隐

https://mp.weixin.qq.com/s/s1SLu4iG6SO37290vv6w2Q

 

活在当下 如何做到?

活在当下 如何做到?

一日,我们时常感到迷茫,因身陷于往的回追悔不已,或了未知的未而彷徨。然而,佛法带给明灯,提醒我:「活在下。」简单字,却是解脱烦恼关键

 

活在下的核心,是无常法的深刻体悟。因知道,一切皆不可重或延,才会懂得珍惜「此此刻」的宝贵明白,去再美好也无法重,未再可怕也只是一幻象,那活在下,就不再是一玄妙的理,而是一却充力量的生活度。

 

佛法的角度,时间本身是一幻相,去已逝,未来还到,唯一的,或只有「一刻」。但们说一刻,其实这一刻也已去。

 

 

《金刚经》里:「去心不可得,在心不可得,未心不可得。」去、在和未三者的界限定,时间只是一种概念,是心妄念投射出果。正的「下」不是时间的某一点,而是我们内对当相的全然知。

 

「止」修行法,能助我活在下。「止」,令心注于此刻,停止攀外物的心念起伏;「」,以平静专注的心,如察身体的感受、外界的音,或心的念头与,不着、不抗拒,然地照眼前的相。

 

 

这种觉知被称为「正念」,生命每一刻的相完全楚明白的度。我才能直面下的相,而切断惯性的烦恼习气,不再被去的记忆牵绊,亦不再因未的不确定性而陷入焦

 

如何正在日常中实践活在下,借用授在堂上的一故事:古人「上山柴煮例。凡人把件事看成是「上山柴去做」,所以一上山,就一想着今天究竟能到多少柴回家。万一遇到雨天,木材都被淋湿了,就始担心回家生不了火,煮不了吃。因有目的,所以有所期盼,有所忧虑,有所失望。

但活在下的人粹的「上山柴煮」。上山的下,心走路,可以欣一路的景,因心里有想着自己是要去柴;到了要柴的地方,就注地柴,无柴木的状态如何,有到就了;然后回家,生火煮时间到了,就煮。把眼前的事情,做的步,一件一件地心完成,然地享受整个过程。

 

活在下的修行,不一定要于坐或居山林。日常行住坐、吃喝茶,都可实践。例如,每天吃候,不打妄想,也不狼虎咽,而是全然地品每口的滋味,感受咀嚼的程。这样与觉察,看似平凡,实际上是力量的一深刻训练

 

当你下一次面繁忙的工作或涌,不妨回到自己下的每一呼吸,感受前的片刻宁。人间纷扰如浮云,无生命带给们顺是逆境,佛法都以无常、止的智慧告,安住于下。不再被去捆,也不再被未来牵拽,心才能回归清明。透修行正念,我才能无明的回中解悟到生命的真实面貌。

 


 

作者:黄婉曼

 

佛学研究硕士生。

 

电视传媒人,视佛法为指引人生的哲理。与你一起实践生活禅,跳出无常烦恼的束缚,学习在娑婆世间活用佛法智能,发菩提心,修行得乐,共成佛道。

 

 

 

 

谩骂不同于批评 也别于当头棒喝

谩骂不同于批评 也别于当头棒喝

不知从何时开始,社会开始流行一种批评文化,什么都去批判;每天看新闻,都看到政治人物互相评击;在职场,不是上司批评下属表现欠佳,就是职员不满公司及上司;社区内,人人都像法官,凡事都要审理批判一番;甚至连参与奥运会运动员的球衣,都引起一连串的风波;虽说互相监察有助社会进步,改善不足,但如果凡事都只批评,而没有提出带有建设性的可行方案,那便会影响社会和谐,变成语言暴力,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

中国近代著名作家鲁迅善骂,骂旧社会骂得大快人心;作家李敖以「骂」台湾政界名利双收。骂有时可以直捣黄龙,釜底抽薪,如诸葛亮骂死王朗,但这里的「骂」,指的是「尖锐地批判」,是一件有用的事,甚至称得上是「艺术」。反观现在人人力求表现自己,似乎能抓到别人的错处便是英雄,只懂批评,但没有提出解决方案,就变成只有破坏而没有建设了。其实,中国人一向提倡和谐共融、包容别人的美德,只是,不知从哪时开始,这美德变成懦弱的代号,这不免会令人感到难过。

谩骂不同于批评,也别于当头棒喝。谴骂的背后,有愤怒的成分,对双方是有所伤害,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家是难于客观分析事情,气上心头,事情只会越弄越糟,一定找不到「互利双赢」的方案。「愤怒」这情绪,其存在只是为了人类在紧急关头时,激发自我保护的能力。所以人在盛怒下,可以做出很多事情,但若处理不当,怒火可以烧毁人的一生,甚至影响整个社会,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要告诫众生,瞋念是「贪瞋痴」三毒之一,是烦恼的根源;所以佛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作什么决定,都不要被愤恨心所蒙敝。记得亚里士多德的一段说话;「任何人都会生气,这没有什么难的。但要能适时适所、以适当的方式对适当的对象恰如其分地生气,可就难上加难。」这段说话是多么的发人深省,但如何能做到这境地,我相信只有学佛修行才能达到。

 

作者:陈家宝医生 

私人执业妇产科专科医生,于2011年取得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在港大修读时,曾任香港大学学生会佛学会第一届主席。

 

资料来源::https://www.mind2spirit.com/

 

如实观 无所谓乐观与悲观

如实观 无所谓乐观与悲观

一个人中了巨额六合彩,然后辞职,挥霍,无所事事,是好事还是坏事?一个人被公司裁员,硬着头皮创业,做出了一番成绩,该安慰还是庆祝?一个人,被拍拖八年的渣男抛弃,但很快又遇上条件更好的真爱,组成幸福的家庭,该伤心还是庆幸?

 

如何看待一件事情,很多时候也来自于个人的感受。一个人很有钱,但他总是担心被小人欺骗,终日忧心忡忡,晚上辗转难眠,对他来说钱变成烦恼;一个人生意遭受亏损清盘,他没有气馁,把挫折视为宝贵的经验,从头开始,对他来说失败是一次收获。

 

 

一件事情的好坏,不在当下。因为世间万物的本质是无常的,不断在变,可能变差,也可能变好。作为佛教徒,如何看待世间事?无所谓悲观乐观,更重要的是培养「如实观」,如实地见证和体验事物的本来面目,脱离自身对于这些现象的错误认知和执着,从而破除烦恼。

 

如实,就是很单纯地看待一个物体,走在路上看到一位精心打扮的美女,一位开了名跑车的型男,确实我们很难在第一个念头不去赞叹她的美和他的酷,但仅此而已;学会断掉多余的念头,例如想象自己也有美女那样的美貌或身材就好了;例如评断那位型男会不会只是败家的富二代。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不添加任何人为主观的解释,也没有任何延伸的感受。

 

看待每一天发生的每一件事情,亦然。不存在过份乐观或悲观的念头,无所谓好坏,该发生的发生,该做的就做,该解决的就解决。「如实观」强调对现实的如实了解和观察,行者需要磨练「观慧」,即洞察五蕴(色、受、想、行、识)的瞬间生成与消逝,以破除对「自我」实在的错觉,从而逐渐理解缘起性空:所有事物因缘而起,并无自性。

 

 

「如实观」挑战了我们对「存在」和「本体」的常规理解。它要求我们不以主观偏见去框定世界,而是藉由禅修中不断深化的直观认识,打破哲学上的二元对立,使个体能达至「非分别智」。这不仅仅是一种修行方法,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在充斥压力与干扰的世界中,通过修行如实观,即使我们未必能洞见生命的真相,却也能帮助我们减少焦虑与压力,带来内心的平衡和正念的智慧。

 

 

 

 

作者:黄婉曼

佛学研究硕士生。

电视传媒人,视佛法为指引人生的哲理。与你一起实践生活禅,跳出无常烦恼的束缚,学习在娑婆世间活用佛法智能,发菩提心,修行得乐,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