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學習

  1. 首頁/
  2. 恒常學習/
  3. 親子功課
母親的捨得

母親的捨得

從前,一位老婦人的獨子不幸生病去世。她悲痛不已,在兒子墳前哭斷腸,喃喃自語:「我只有一子,本要靠他養老,如今他捨我而去,我該如何活下去呢?」她終日守在兒子墳前,不吃不喝四五天,不打算活下去。佛陀知道後,到墳墓找這老婦人。老婦人遠遠看到佛陀到來,步前向佛陀作禮。佛陀問她:「你為何守在墳前?」

 

老婦人答:「尊者!我唯一的兒子離我而去,我愛子深切,想與他一起離開這個世界。」

 

佛陀問她:「你想不想讓兒子活過來?」

 

老婦人高興地說:「當然了!尊者!」

 

佛陀續說:「那你去找些好的香火來吧!」

 

佛陀並強調:「必須在沒有死過人的家庭找來這些香火。」

 

老婦人隨即出發找香火,她逐家逐戶去問,但每一戶都曾有家人去世,故沒有一家人能為她提供香火。最後,她回去告訴佛陀:「尊者!我走遍各家各戶,也找不到沒有死過人的家庭。」

 

佛陀向她開示:「自從天地開創以來,有生便有死,既然你仍活着,為何不正面地活下去,反而要執迷於兒子的死呢?」

 

老婦人頓時醒悟,明白了無常的真理。(摘自《雜譬喻經》卷二)

 

寬運法師開示

親人往生是悲傷和痛苦的事,我們都應該接受自己會悲傷、會感到痛苦。這是很真實的感受,我們不需要隱藏自己的悲傷和痛苦。

 

不過,俗語云:「生死事大!」眾生由一出世便必須經歷死亡,死亡是一門大學問,是需要透過教育來認識和了解的,我們還要經常思考它。透過學習和認識死亡,我們便能覺悟無常、戒貪、感恩等智慧。

 

釋迦牟尼佛也是這樣教導其弟子:「有五件事,所有人都應時常拿來自我警惕:第一、我會變老;我不能免於變老。第二、我會生病;我不能免於生病。第三、我會死亡;我不能免於死亡。第四、我所擁有的一切,都有離我而去的時候。第五、我所做過的惡業,終究是會由我來承擔。」

 

人們常說:「死亡 來得很突然。」的確,死亡是不能預料的,多因意外或突然發現生病而死;但最重要的,大家覺得「突然」是因為我們面對死亡時,對它沒有好好地認識,甚至完全在生活中忽略了它。現代的學校會推廣生命教育或生死教育,就是希望新生代從小認識生命的本質,老、病、死都是當中的課題。如果你已離開學校,到正信的佛教道場聽法師開示,也能經常接收到有關生死的訊息。這個準備是絕對必要的。

 

資料來源:香港佛教聯合會

 

笑

「你看,她在笑!」愛美看著剛出世三天的嬰兒說,臉上流露著興奮的表情。「她是不是真的在笑呢!」愛美的丈夫說。

 

沒有人會懷疑初生兒會不會哭,但卻問他們的笑是不是有意義。其實笑與哭都是嬰兒的語言,笑是人與生俱來的能力,代表著情緒的紅綠燈,是幼兒還未能用語言與外界溝通時,用來表達情緒的唯一途徑。


其實在出生前,胎兒在母體內已有笑容,例如在母親有充足睡眠及休息時。醫學研究發現,胎兒在休憩時也會微笑。在成長最初的六個月間,寶寶的笑,由漫無目的的神經反射,迅速發展到懂得用微笑來與別人溝通。研究發現,嬰兒具有情緒意義的真笑,大約是两個月左右的事。研究兒童成長的專家認為,大部分嬰兒在六至十二個月大時,能夠表達三種基本情緒,就是開心地笑、吃驚及害怕。


沒有人會懷疑初生兒會不會哭,但卻問他們的笑是不是有意義。其實笑與哭都是嬰兒的語言,笑是人與生俱來的能力,代表著情緒的紅綠燈,是幼兒還未能用語言與外界溝通時,用來表達情緒的唯一途徑。


其實在出生前,胎兒在母體內已有笑容,例如在母親有充足睡眠及休息時。醫學研究發現,胎兒在休憩時也會微笑。在成長最初的六個月間,寶寶的笑,由漫無目的的神經反射,迅速發展到懂得用微笑來與別人溝通。研究發現,嬰兒具有情緒意義的真笑,大約是两個月左右的事。研究兒童成長的專家認為,大部分嬰兒在六至十二個月大時,能夠表達三種基本情緒,就是開心地笑、吃驚及害怕。


初生嬰兒對於面孔或類似面孔的物件最有興趣,這個時期的笑容是有意義的,而且是有對象的,也是孩子實習與人溝通的第一步。兩三個月大的嬰兒,笑得更開懷,由微笑而進展到吃吃地笑,甚至大笑,而這不同程度的笑,反映出寶寶真實的感受和生理的成長。四個月大時,嬰兒就能夠用笑容來表達他們的認知,譬如對於沒有興趣的東西,就會懶得笑,甚至別過面去,而當要引起你的注意力時,就會向你獻上微笑。到六個月大時,寶寶已懂得用笑來發展社交能力,主動用笑來與別人溝通了。


笑,代表著寶寶心理的成長,也代表幼兒性格的發展,當孩子微笑時,父母也應用微笑來回報,因為這是與幼兒溝通的途徑,亦有助培育孩子養成健康開朗的性格。其實人長大了,就很難時常有燦爛的笑容。醫學研究指出,常常開懐大笑,可以降低情緒焦慮,心情輕鬆,反應在臉上或心裡自然就年輕許多。


在佛教的修行中,有修習「四無量心」,其中的「喜無量心」,就是希望大家可以真心感受到別人的歡笑。人生中雖然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但其實亦有很多可喜的片段,大家有沒有覺察到佛陀的臉上,是時常帶著微笑呢!

 

 



作者:陳家寶醫生

私人執業婦產科專科醫生。
香港大學哲學博士。
陳醫生中學時皈依上樂下果法師,1991年於香港真言宗居士林受日本新義真言宗豐山派受明灌頂,1995年得第三世卓望貝瑪諾布仁波切授三味耶戒。 
在港大修讀時,曾創立「香港大學學生會佛學會」並擔任第一屆主席。

 

資料來源:mind2spirit

小孩喜歡模仿

小孩喜歡模仿

我們每個人的內在中,不管在生命中的哪一個階段,皆有赤子之心。當我們告訴一個小孩「去睡覺」,當然這不會發生作用。實際上,小孩大部分會由觀察別人如何做、如何走、如何說、如何行動、如何表現,來進行學習。他們總是在觀察。

這也是為什麼,不管我們在生命旅程中的哪一個階段,既然我們都有這樣的赤子之心,當我們希望一個人能改變時,我們須要給他看一個好的示範。然後這樣的習慣就會發揮作用,小孩們就會想要效法模仿。所以若我們希望人或事能夠改變,我們必須以身作責,當個良好的楷模。

資料來源:菩提道台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