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常學習

「念佛三昧」之意?
禪觀之一。指以念佛為觀想內容之一種禪定。亦即觀念佛德或稱念佛名之三昧。分為因行、果成二類。
第一類:因行念佛三昧,指一心觀佛之相好,或一心觀法身之實相,二者皆為觀想念佛,反之,一心稱念佛名,即為稱名念佛。
第二類:果成念佛三昧,指上記三種之因行所成,如心入禪定,或佛身現前。因行念佛三昧為「修」,果成念佛三昧為「發得」。觀無量壽佛經(大一二·三四三中):「更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中略)其光相好及與化佛不可具說。但當憶想,令心明見,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大智度論卷七亦載,念佛三昧能滅除種種煩惱及先世諸罪。
諸家所說此類三昧之相狀、功能等雖皆通稱念佛三昧,然諸佛有三世、十方之異,並有法、報、應三身之別,故「念」於觀、稱等有種種不同。據曇鸞之略論安樂淨土義、道綽之安樂集等所說,專注且相續不斷地念「念佛三昧」之相狀或佛之神力, 念佛之智慧、毫相、相好等,念其本願,稱名等,總稱為念佛三昧。
念佛之本意在憶念、追想,由內在之思憶表現於外者即為稱念,稱念配合深入之觀想,於醒、夢、定等之際,皆念念不離佛,此亦稱般舟三昧。又於文殊般若經,以專精修念佛一行,稱為一行三昧。於華首經,以專修念佛之相好,稱為一相三昧。
資料來源:廣州市大佛寺

「業障」究竟是甚麼?它是如何產生?又要如何才能消除?
業障就是指阻礙我們修行,阻礙我們悟道,障礙我們解脫的一種力量,它就是「業力」。業障並不是別人強加給自己的,也不會憑空產生,更不是上天的「懲罰」,而完全是由自己的造作而來。業障可以有很多分類,引發業障的根源就是「貪、嗔、癡」三毒,歸根結底也就是自己的「心」造成的。
因為有了「貪、嗔、癡」的惡的心態,通過自己的「身口意」表現出來,就形成了「身口意」三業。從另外的角度來分,又分為了「善業、惡業和無記業」三種。正面,積極的言行意就形成了善業,負面,消極的言行意形成惡業,不善不惡之業就叫做無記業。業力一旦形成,是不會主動消失的,一旦因緣會遇,就是受報之時。
想要從根本上消除業障,還得從「心」出發,因為這才是一切的源頭。只有當你擁有了一顆慈悲喜舍之心,做到無我利他,你自然就不會造下惡業,種下惡因,業障也就無法生起。
資料來源:上海隆慶寺

佛陀所傳授的基本教義是甚麼?
佛陀成道之後,決意把他所證悟的真理來教化眾生,讓他們也能同樣地得到解脫。
佛陀他所證悟的內容是因緣法--即一切事物都是由種種因緣和合而成,因緣離散而滅,其中並沒有常、一、具主宰的實體。佛陀最初所說的四諦、十二因緣、五蘊、八正道等教法,乃至後來的大、小乘經論,便是秉承了這個因緣法而開展出來的。
資料來源:香港佛教聯合會

僧伽是甚麽?
佛陀成道以後,首先到鹿野苑化度憍陳如等五人,成立了僧伽的雛型。隨着佛教的流佈,出家人的數目日益增加,僧伽的制度也日趨完善。
僧伽的成立,就個人來說,能夠促進出家人在生活上彼此帮助,在教理上互相切磋。就傳教來說,能促進大家負起住持佛法的責任。僧伽既是這樣重要,所以與教主、教法,合稱為三寶。
資料來源:香港佛教聯合會

僧人除了「法師」還有甚麼稱謂?
我們對出家的人,一般都尊稱為「法師」。至於精通經藏的,則稱為「經師」;精通律藏的稱為「律師」;精通論藏的稱為「論師」;遍通經、律、論的便稱為「三藏法師」。
僧眾的長幼次序是依受戒的年期來制定的。受戒二十年以上的稱「上座」或「長老」,年資更深的稱為「大上座」 或「大長老」。
現時一般人對出家人的稱呼有:「師傅」、「法師」、「大和尚」和「長老」等。
資料來源:香港佛教聯合會

為甚麼在寺院附薦?
寺院是僧團修學及弘揚佛法的地方,也是眾生的培福之地。在寺院登記附薦牌位,現世者和過世者都會得到三寶之加持力,功德殊勝。
在這一生或累世中,每個人也免不了與其他眾生結緣。無論是出於對先靈的尊敬和愛護、對亡者懷著未了的結、未放下的緣,或是發慈悲心超度一切無祀孤魂,也可以藉由附薦,邀請這些先靈到佛寺和法會聽經聞法,讓功德迴向亡者。目的是希望亡者獲諸佛菩薩的慈悲加被,好好修行,早日得生淨土。
附薦牌位用於超薦堂上歷代祖先、去世親屬,也可超度累劫父母、六親眷屬、冤親債主,希望藉佛力超薦威力救拔他們出苦難或解怨釋結,祈求先靈離苦得樂、往生極樂世界。
透過附薦,我們對亡者祝福的心,立牌位者也能藉此功德惡緣消除,善緣具足,道業增長。
資料來源:普光明寺

「菩薩」在梵文中是甚麼意思?在佛教中有甚麼意義?
「菩薩」在梵文中是甚麼意思?在佛教中有甚麼意義?
「菩薩」是梵文「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意譯覺,「薩埵」意譯「有情」。它的意義有二:從自利方面來說,菩薩是己覺悟的眾生;從利他方面說,菩薩要使眾生覺悟。所以菩薩是既覺悟 ,又能教化眾生的人。
「菩薩」是梵文「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意譯覺,「薩埵」意譯「有情」。它的意義有二:從自利方面來說,菩薩是己覺悟的眾生;從利他方面說,菩薩要使眾生覺悟。所以菩薩是既覺悟 ,又能教化眾生的人。
要成為菩薩,必須先發菩提心,即發出堅定的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其次就是實踐六度和四攝的法門,藉以屐行上述成佛的誓言。
資料來源:香港佛教聯合會

佛涅槃前後的情形是怎樣?
佛在吠舍離城的時候,己經有了重病,在那裡度過雨季後,偕弟子們向西北走去,路上受了鐵匠純陀供獻的食品,病更加劇。最後走到拘屍那伽一條河邊,洗了澡,在一處四方各有兩棵娑羅樹的中間安置了繩床,枕著右手側身臥著。後來所有臥佛像(即佛涅槃像)都是這樣的姿式。佛告知弟子們將要涅槃,弟子都守候著。夜間有婆羅門學者須跋陀羅去見佛,阿難陀想擋住他,佛知道了,喚他到床前為他說法,於是須跋陀羅成了佛的最後的弟子。
佛在毗舍離臨出發前和在途中為弟子們作了多次的教誨,到了那天半夜逝世前又最後囑咐弟子不要以為失了導師,應當以法為師,要努力精進,不要放逸。佛逝世後,遺體舉行火化。摩揭陀國人和釋迦族等八國將佛的舍利分為八份,各在他們的本土上建塔安奉。其中摩揭陀國安奉在菩提伽耶的一份,到西元前三世紀,被阿育王取出,分成許多份送到各地建塔。1898年,考古家在尼泊爾南境發掘迦毗羅國故址,發現一舍利塔,塔內藏有石瓶石函等物;有一瓶放在鐵和水晶層疊的函內,裡面有黃金花,花上安放著佛骨。從函上刻的文字知道這就是釋迦族供養的佛的舍利。
——《佛教常識答問》趙僕初
來源:杭州靈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