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常學習

消除幾種不必要佛教的誤解
佛教是智信而非迷信,佛教是科學而非反科學,佛教是積極入世而非悲觀出世,佛教是務實的宗教而不只是空談玄理, 佛教是否定宿命論 ,佛教是不崇拜偶像和不主張焚燒紙庫鍚箔 ,佛教信眾並不一定要出家或持素。

作者:陳家寶醫生
私人執業婦產科專科醫生
於2011年取得香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在港大修讀時,曾任香港大學學生會佛學會第一屆主席。
資料來源:mind2spirit

奉行十善
作為一個佛教徒,如果只是獨善其身,實在並不足夠,還要進一步秉承佛陀慈悲的精神,積極行善,以達到利益社會人群的目的。因此既能受持五戒,便應進而奉行十善。

十善的內容
十善可以分為身、語、意三大類,現在說明如下:
甲、身三善:
〈一〉不殺生 除了不直接或間接殺生之外,還應該盡力保護所有的生命。
〈二〉不偷盜 除了不貪財、不盜竊之外,還應該積極救濟貧困,孝養父母,供養三寶。
〈三〉不邪淫 除了節制過份的情欲之外,應該多參與有益身、心的活動,多看題材健康的書籍和電影,以培養高尚的品格。
能夠實踐身三善,自然會愛護眾生,成為一個行為端正,可以信賴的正人君子。
乙、語四善:
〈一〉不妄言 除了免說謊及作誇大的言詞以外,還應該把自己的學問知識乃至佛教的道理為人宣講。
〈二〉不綺語 即是不說無意義、戲弄別人的話;而要說恰當、讚賞和鼓勵別人的話。
〈三〉不兩舌 即是不挑撥離間,也不搬弄是非,不揭發別人的私隱;而要化解仇怨,多說彌補感情的話。
〈四〉不惡口 即是不詛咒別人,也不用惡毒的話去罵人。說話的語氣要溫和,勸導別人要婉轉。
能夠實踐語四善的人,自然會說話出自真誠,使人樂於信賴,得到裨益。
丙、意三善:
〈一〉不貪 即是不貪非份的財物,甚至對名、利也不貪戀,培養樂善好施的性格。
〈二〉不嗔 即是心中不動怒,不懷恨別人,進一步對人要寬恕,要有慈悲心。
〈三〉不癡 即是心不愚昧,不為事物的外表所迷惑而起顛倒錯覺。待人處事,要有冷靜的頭腦。
能夠實踐意三善的人,自然會大公無私,有容人之量,懂得分別是非邪正。
十善和十惡
實踐十善的人,現生固然得人尊敬,來生更得人、天樂果;行十惡的人,現生令人憎厭,將來還要墮入三惡道受苦。總之,行十善,對人、對己、對今生、對來生都有益處。
資料來源:香港佛教聯合會

甚麼是「淨土法門」?與中國佛教有甚麼關係?
淨土, 是相對于六道眾生所居住的穢土來說的, 即佛、菩薩所處清淨莊嚴的世界。 我們由於煩惱未斷, 受著業力的牽引, 因此不斷在六道中生死輪回, 所居住的世界充滿了不圓滿和種種的災難和不幸﹔而佛、菩薩既然已經斷除煩惱, 自然會感召到清淨莊嚴的樂土。 由於一切眾生都可以成佛, 因此在茫茫的宇宙裡, 佛和淨土的數目也是不可勝數。

清淨, 是佛教所強調的最理想存在境界, 這可分成兩方面來說︰一是我們身、心的清淨;一是我們所處的環境 ── 世界的清淨。 由於修學小乘的人強調厭離世間, 偏重自己斷除煩惱, 獲得解脫, 因此只能做到身、心的清淨;修學大乘的人卻截然不同, 我們不以自己的解脫為滿足, 強調要本著慈悲的精神去度化眾生。 然而要度化眾生, 便要連帶為眾生建設一個美好的世界, 這樣才可以確保眾生在安樂、清淨的環境中安心修道。因此提倡講求投生他方世界的淨土法門, 是非常自然的事。
在印度, 成立一個教派去提倡念佛的情況並不普遍;但流傳到我國, 便變得甚為興盛了。 在東晉時, 先有慧遠法師在盧山東林寺結社念佛, 求生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 成為淨土宗的初祖;其後又得到北魏的曇鸞法師、隋代的道綽法師、唐代的善導法師等高僧的大力提倡, 使念佛的風氣普及到全國各地;再輾轉影響到韓國和日本等大乘佛教的國家。
資料來源:香港佛教聯合會

從歷史上認識佛陀
佛陀,梵語 Buddha 的音譯,略稱「佛」,含廣狹兩義;廣義指「覺者」, 即是能如實地了達宇宙人生真理,而智慧德行俱臻於究竟圓滿的人;狹義則尊稱在歷史上出現的「釋迦牟尼」(‘釋迦’是族姓,‘牟尼’即聖人)。釋尊的生卒年代說法不一, 根據近代學者考証結果約於西元前560年-480年左右,1950年之「世界佛教友誼會第一屆大會」通過統一佛教紀元以西元1950年為佛曆 2494年計算,即佛滅年代為西元前544年。

若用「眾聖點記」的說法,入滅年代為西元前 486年。佛陀是歷史上的人物,他的歷史足跡,遍佈現在的尼泊爾和印度。佛陀的本姓是喬答摩(瞿曇),名悉達多,是釋迦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佛陀在人間出生,生於藍毗尼園,現今喜馬拉雅山腳下尼泊爾南部特萊平原(Terai)的一個專區(這裏是根據對遺跡的考古分析,被認定為佛陀的誕生地)。生母早亡,16歲娶耶輸陀羅為妃,並生一子羅睺羅。29歲出家修行,35歲成道,尊稱為「佛陀」,之後創立「佛教」,說法45年後入「涅槃」。
作者:陳家寶醫生
私人執業婦產科專科醫生
於2011年取得香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在港大修讀時,曾任香港大學學生會佛學會第一屆主席。
資料來源:mind2spirit

五濁惡世是哪「五濁」?是甚麼意思?
根據《阿彌陀經》,娑婆世界是個五濁惡世,五濁分別是:劫濁、見濁、 煩惱濁、眾生濁及命濁,這五濁各有不同意思。

劫濁
人壽本來是八萬四千歲,隨著人心越來越兇惡,道德越來越澆薄,因此每一百年就減少一歲,直減到三十歲時有饑饉之災,減到二十歲時有疾疫之災,減到十歲時有刀兵之災,而世界眾生無不受害,是為劫濁。
見濁
正法、像法滅盡後,末法時代的眾生,知見不正,邪見增盛,不知修行善道,是為見濁。
煩惱濁
眾生追逐五欲六塵,引生貪、嗔、癡、慢、疑等煩惱而惱亂身心,是為煩惱濁。
眾生濁
眾生因為知見不正,煩惱覆心,因此不知孝順父母,不懂修善去惡,不畏惡業果報,以致福報漸衰,苦報漸增,是為眾生濁。
命濁
眾生因惡業增加,故而壽命漸減,從往古八萬四千歲,到滿百者稀,是為命濁。
娑婆世界因為有此五濁,故稱惡世。
資料來源:上海隆慶寺

一粒的種子如何長成世界森林
西元前六世紀,悉達多王子在菩提樹下覺悟成佛。他主張「親自驗證教義,如試真金」(《南傳大般涅槃經》),開啟佛教在印度的和平傳播。

孔雀王朝阿育王征戰後幡然醒悟,將佛法刻上石柱:「唯以法勝,方為真勝」(阿育王詔諭)。他派出首支跨國弘法團,讓兒子摩哂陀攜佛經赴斯里蘭卡,女兒僧伽蜜多帶菩提樹分枝同行。使節西至希臘城邦,東抵緬甸海岸,不帶兵器只傳慈悲。 絲路駝鈴聲中,商隊懷揣樺樹皮《法句經》東行。貴霜帝國融合希臘雕塑與佛教藝術,創造出阿波羅般俊美的佛陀像,經新疆克孜爾石窟傳入中原。當漢使西行求法,在阿富汗所見已是誦經的希臘式寺廟。
佛教在傳播中分化出三條壯闊江河。其一,南傳上座部保持原始教法,從斯里蘭卡傳入東南亞。緬甸蒲甘王朝以佛經取代巫術,建起「萬塔之城」。其二,漢傳大乘,般若智慧碰撞老莊思想,催生禪宗。唐代玄奘譯出《心經》「色即是空」,洛陽佛像漸顯名士風骨。其三,藏傳金剛乘,蓮花生大士融合苯教儀式,創轉經筒、風馬旗,成為高原草原的文化紐帶。
佛教柔軟融入各地文化,在中國倡《父母恩重經》契合孝道;在日本結合茶道劍術;現代西方則將正念化為心理療法。恰如《法華經》喻:「三草二木,同霑春雨」,眾生皆得法益——從印度到全球,佛法始終以智慧叩響心門。
參考文獻
1. 平川彰《印度佛教史》,商務印書館
2. 任繼愈《中國佛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甯瓏
香港中文大學佛學研究碩士畢業生。
緣份,就像種子要遇見陽光和水才能成長。每一種偶遇或許都不是巧合。既然我們有緣相聚、相識、相處或求學,就不必執著這是因,還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誠對己對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佛教不相信有永恆不變的靈魂 但是阿賴耶識可以說是變相的靈魂嗎?
佛教內部對這個問題也有爭論,甚至後來瑜伽系的學者也有刪去第七、第八識而只談六識的。

但主張阿賴耶緣起論的人認為阿賴耶不是一個常住不滅的東西,而是永遠在遷流變化著的,這與一般靈魂的意義不同。好像遠望中的瀑布,看上去以為是一片白布下垂那樣,把極其急速而微細的遷流變化的阿賴耶識,認作是一個常住不變的「我」(或叫做靈魂)的存在,這是錯覺。這個錯覺,就是末那識。唯識家的目的仍然是破除我執,把有漏(煩惱)之識,轉成為無漏之智。
《佛教常識答問》趙朴初
資料來源:五臺山佛教

寺院中的佛塔有甚麼宗教含義?
佛塔,梵文稱窣堵坡,也稱浮圖,起源于古印度,意為高顯處、功德聚,用於安置佛像、舍利、佛經及菩薩像等。

佛經對於造塔功德多有記載,如《造塔功德經》中佛對觀世音菩薩說:「若此現在諸天眾等,及未來世一切眾生,隨所在方未有塔處,能于其中建立之者……於彼塔內藏掩如來所有舍利、發、牙、髭、爪,下至一分;或置如來所有法藏十二部經,下至於一四句偈,其人功德如彼梵天,命終之後生於梵世,于彼壽盡生五淨居,與彼諸天等無有異。」又如《佛說造塔延命功德經》中佛對波斯匿王說:「修上福者,無過造塔……建立佛塔,福利難思,三世如來所共稱讚。」因此,二千多年來,無論三寶弟子還是友善佛教的社會人士,對於建造佛塔皆有著極大的熱情。
佛教於漢代傳入中國,佛塔的建築隨著佛教的傳播,在後漢末年,已經風行全國,佛塔建築傳入中國之後,與華夏文明交匯融合,融入中國的主流文化中,我國的能工巧匠將印度原有的覆缽式塔的造型與中國傳統的樓閣相結合,便產生了樓閣式的佛塔,唐宋之後廣為流行,這是佛教中國化的產物。隨著我國佛教文化的發展,在不同時期、不同區域,佛塔建築也是風格各異,形式多樣,都有其獨特的意義。
建塔的目的,也由供奉佛菩薩像、舍利和佛經,逐漸變得更加多元:
導航引渡。古塔高聳挺立,很遠就能看到,所以許多古塔成為港口碼頭的重要標誌,類似於燈塔。如福建福州馬尾港的羅星塔在世界地圖上早被列為重要的航海標誌之一,福建泉州的姑嫂塔、六勝塔都是航海的標誌。安徽安慶迎江寺的迎江塔屹立于長江轉折處,「點燃八百燈龕火,指引千帆夜競航」就是描述迎江塔的詩句。
鎮妖降魔。古塔寓意著佛教的慈悲濟世、息災辟邪,是護佑一方平安的法器。如大理崇聖寺三塔,當時就為鎮災降魔而建,大理雖然經過幾次地震,三塔仍然如故。其他如杭州錢塘江邊的六和塔、鎮江金山寺慈壽塔等,也都有此含義。
裝點河山。巍峨的古塔氣勢恢宏,點綴著河山景色,已成為許多風景名勝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是一座城市、一個地區的象徵。例如杭州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的雷峰塔、蘇州虎丘塔都是江南風光的秀麗名片。
資料來源:杭州靈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