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常學習

佛經中有兩句話:「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是甚麼意思?
這就是說一切法「緣起性空」。「色」,就是色、受、想、行、識五蘊中的色,是指物質。任何物質現象都是緣起,它有相狀,它有功用,但是它的相狀和功用裏面沒有常恒不變的指揮它的主宰,所以說是空。
所謂空,不是指的色外空(物體之外的空),也不是指的色後空(物體滅了之後的空),換句話說,並不是離開色而另外有一個空,而是「當體即空」。色是緣起所起,色法上不能有個不變的實性,所以說「色即是空」;唯其沒有實性,所以能遇緣即起,所以說「空即是色」。這也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簡單解釋。受、想、行、識等精神現象也同樣地是「緣起性空」。「緣起性空」是宇宙萬有的真實相狀,即所謂「諸法實相」。大乘佛教以實相為法印,稱為「一法印」,一切大乘經教,都以實相的道理來印證。如前面所說「無住涅槃」和「菩薩六度四攝」等教義,都是以緣起性空的理論為基礎的。
資料來源:杭州靈隱寺

男性僧人為甚麼被稱為「和尚」?
和尚一詞,純由於西域語言的音轉而來,在印度,通稱世俗間的博士為「烏邪」,到了于闐國則稱和社或和闍(Khosha),到了中國則譯成了和尚(見寄歸傳及秘藏記本)。所以在印度的外道也有和尚及和尚尼的(雜阿含卷九‧二五三及二五五等)。
可見和尚一詞,並非佛教的專有名詞,但在佛教,確有它的根據,佛教的律藏,稱剃度師及傳戒師為鄔波馱耶(Upadhyaya),「和闍」一詞,就是根據這個而來,「和尚」一詞,更是漢文的訛誤,最早見於漢文中的,可能是石勒崇信佛圖澄而號佛圖澄為「大和尚」。
但在律中往往不用和尚,而用「和上」以別於流俗的訛誤,因為,依照鄔波馱耶的原意,應當譯為親教師,也唯有受了比丘戒十年以上,並且熟知比丘及比丘尼的二部大律之後,才有資格為人剃度、為人授戒、而被稱為鄔波馱耶。這既不同于印度俗稱博士的烏邪,更不同於中國誤傳的和尚──老僧是老和尚,小沙彌是小和尚,乃至阿毛阿狗恐怕長不大,也可取名叫和尚。
資料來源:香港佛教聯合會

「念佛三昧」之意?
禪觀之一。指以念佛為觀想內容之一種禪定。亦即觀念佛德或稱念佛名之三昧。分為因行、果成二類。
第一類:因行念佛三昧,指一心觀佛之相好,或一心觀法身之實相,二者皆為觀想念佛,反之,一心稱念佛名,即為稱名念佛。
第二類:果成念佛三昧,指上記三種之因行所成,如心入禪定,或佛身現前。因行念佛三昧為「修」,果成念佛三昧為「發得」。觀無量壽佛經(大一二·三四三中):「更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中略)其光相好及與化佛不可具說。但當憶想,令心明見,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大智度論卷七亦載,念佛三昧能滅除種種煩惱及先世諸罪。
諸家所說此類三昧之相狀、功能等雖皆通稱念佛三昧,然諸佛有三世、十方之異,並有法、報、應三身之別,故「念」於觀、稱等有種種不同。據曇鸞之略論安樂淨土義、道綽之安樂集等所說,專注且相續不斷地念「念佛三昧」之相狀或佛之神力, 念佛之智慧、毫相、相好等,念其本願,稱名等,總稱為念佛三昧。
念佛之本意在憶念、追想,由內在之思憶表現於外者即為稱念,稱念配合深入之觀想,於醒、夢、定等之際,皆念念不離佛,此亦稱般舟三昧。又於文殊般若經,以專精修念佛一行,稱為一行三昧。於華首經,以專修念佛之相好,稱為一相三昧。
資料來源:廣州市大佛寺

「業障」究竟是甚麼?它是如何產生?又要如何才能消除?
業障就是指阻礙我們修行,阻礙我們悟道,障礙我們解脫的一種力量,它就是「業力」。業障並不是別人強加給自己的,也不會憑空產生,更不是上天的「懲罰」,而完全是由自己的造作而來。業障可以有很多分類,引發業障的根源就是「貪、嗔、癡」三毒,歸根結底也就是自己的「心」造成的。
因為有了「貪、嗔、癡」的惡的心態,通過自己的「身口意」表現出來,就形成了「身口意」三業。從另外的角度來分,又分為了「善業、惡業和無記業」三種。正面,積極的言行意就形成了善業,負面,消極的言行意形成惡業,不善不惡之業就叫做無記業。業力一旦形成,是不會主動消失的,一旦因緣會遇,就是受報之時。
想要從根本上消除業障,還得從「心」出發,因為這才是一切的源頭。只有當你擁有了一顆慈悲喜舍之心,做到無我利他,你自然就不會造下惡業,種下惡因,業障也就無法生起。
資料來源:上海隆慶寺

佛陀所傳授的基本教義是甚麼?
佛陀成道之後,決意把他所證悟的真理來教化眾生,讓他們也能同樣地得到解脫。
佛陀他所證悟的內容是因緣法--即一切事物都是由種種因緣和合而成,因緣離散而滅,其中並沒有常、一、具主宰的實體。佛陀最初所說的四諦、十二因緣、五蘊、八正道等教法,乃至後來的大、小乘經論,便是秉承了這個因緣法而開展出來的。
資料來源:香港佛教聯合會

僧伽是甚麽?
佛陀成道以後,首先到鹿野苑化度憍陳如等五人,成立了僧伽的雛型。隨着佛教的流佈,出家人的數目日益增加,僧伽的制度也日趨完善。
僧伽的成立,就個人來說,能夠促進出家人在生活上彼此帮助,在教理上互相切磋。就傳教來說,能促進大家負起住持佛法的責任。僧伽既是這樣重要,所以與教主、教法,合稱為三寶。
資料來源:香港佛教聯合會

僧人除了「法師」還有甚麼稱謂?
我們對出家的人,一般都尊稱為「法師」。至於精通經藏的,則稱為「經師」;精通律藏的稱為「律師」;精通論藏的稱為「論師」;遍通經、律、論的便稱為「三藏法師」。
僧眾的長幼次序是依受戒的年期來制定的。受戒二十年以上的稱「上座」或「長老」,年資更深的稱為「大上座」 或「大長老」。
現時一般人對出家人的稱呼有:「師傅」、「法師」、「大和尚」和「長老」等。
資料來源:香港佛教聯合會

為甚麼在寺院附薦?
寺院是僧團修學及弘揚佛法的地方,也是眾生的培福之地。在寺院登記附薦牌位,現世者和過世者都會得到三寶之加持力,功德殊勝。
在這一生或累世中,每個人也免不了與其他眾生結緣。無論是出於對先靈的尊敬和愛護、對亡者懷著未了的結、未放下的緣,或是發慈悲心超度一切無祀孤魂,也可以藉由附薦,邀請這些先靈到佛寺和法會聽經聞法,讓功德迴向亡者。目的是希望亡者獲諸佛菩薩的慈悲加被,好好修行,早日得生淨土。
附薦牌位用於超薦堂上歷代祖先、去世親屬,也可超度累劫父母、六親眷屬、冤親債主,希望藉佛力超薦威力救拔他們出苦難或解怨釋結,祈求先靈離苦得樂、往生極樂世界。
透過附薦,我們對亡者祝福的心,立牌位者也能藉此功德惡緣消除,善緣具足,道業增長。
資料來源:普光明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