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學習

  1. 首頁/
  2. 恒常學習/
  3. 佛學文章
清明節 | 最「如法」的祭奠

清明節 | 最「如法」的祭奠

佛教中有一個故事,廣為人知,這就是目犍連救母,這個故事因為講的是孝道,所以被中國很多地方戲劇搬上舞臺。「目犍連救母」的故事,可以給大家一些啟發。


 

祭祖需發心懇切與用心摯誠


有一次,目犍連尊者在七月間結夏安居時,突然想起生身母親,因為母親在世間時貪、瞋、癡的行為三項具足,對人處事都有非常不好的舉止,他非常擔心,不知道母親往生後到底會落在何處?目犍連急於想知道他的母親生在何處,於是進入定中,看到一處很恐怖的地方,原來那就是地獄。在地獄中,目犍連尊者看到被行刑的罪人,樣樣刑具都有,每一個都非常可憐,非常苦啊!再走到餓鬼道的境界中,他看到的餓鬼模樣都是:圓又大的肚子、細又長的脖子、幹如柴枝般的手腳,每個都在哀嚎、饑餓難耐,那種境界令人慘不忍睹。當他看得十分不忍時,忽然看到日日夜夜思念的人——他的母親。 


他的母親也如同餓鬼道的眾生一樣,愁容滿面,淚水漣漣,饑餓正煎熬著她,目犍連尊者看了內心非常痛苦。目犍連問她的母親受了哪些苦報?母親說:「我非常饑餓,沒有水,沒有食物可吃,肚子裏好像有火在燒,我急需要水,還有糧食!」目犍連尊者在佛陀的弟子中神通第一,他立刻運用神通變出一缽飯、一壺水,恭恭敬敬地送到母親面前。他的母親十分歡喜,儘管雙手無力,也急急忙忙伸手來接,她忍著顫抖和痛楚將食物拿到嘴邊,想先喝口水再吃飯,可是,飯與水才一到嘴邊,瞬間水幹了,飯也變成了焦炭。目犍連看到了這種境界,非常痛心也萬分無奈,儘管他的神通廣大,但是母親的業障如此深重,讓他無能為力,因此帶著萬分的失望從定中醒來。
 
當他出定後,趕緊去請教佛陀,在佛陀面前恭恭敬敬、五體投地禮拜說:「佛陀!我心裏很痛苦!到底我的母親曾種下甚麼業?要用甚麼方法才能救她呢?」他淚漣漣地訴說。佛陀說:「眾生的業力確實是自作自受啊!你的母親生時造下了貪、瞋、癡的惡業;她貪圖別人的勞力與財力而造業;除了貪業之外,且有憎恨心,不懂得讚歎他人、時時譭謗造業。她心中的瞋火十分旺盛,生前也不懂得尊重三寶、不肯修行,反而譭謗三寶,這樣的癡業使她無法得救;自己造的業必須自己承受罪報,業如須彌山,任何人都對它無可奈何啊!」
 

 

目犍連尊者聽了佛陀的開示,心裏很無奈,但他仍請求佛陀給他力量,教他如何救度自己的母親。佛陀說:「要救你的母親,光憑你的神通是不夠的。因為你的母親業障太重,必須靠許多有修行且已證果的僧眾,將清淨的福業累積在一起,用心力一起回向來幫助她。」目犍連尊者說:「我要去哪裏找這麼多有清淨福業的人呢?」佛陀說:「這倒不難!從四月結夏安居到七月期間,許多清淨的比丘專心致力於去除煩惱、增長智慧,在這段期間已探討了真理、透徹了妙法,這些僧眾就具有最清淨的福德;如果能請這些人同心合力為你的母親祝福,那麼她就可以得救了。」目犍連尊者聽了,內心非常歡喜,他就向每位比丘一一頂禮請求。佛陀又告訴他:「你應該為你的母親造福,在七月十五日當天,也就是結夏那一天,舉行供僧與大家結善緣;以這份清淨心加上歡喜心,共同為她祝福,這就是一股很大的力量,唯有這股力量才能轉她的業。」
 

於是目犍連尊者在七月十五日那天,準備了豐盛的素齋,並且在每一位比丘面前準備了一盆清水,並親自奉上讓比丘們淨手——因為印度人用手抓飯團吃。他用最虔誠的心來供養,這一場供養非常殊勝莊嚴。之後,大家的心力凝聚在一起,同心為他母親祝福,因為每個人平時勤於修行,福德具足,這股福慧、歡喜凝聚的加持力量確實非常大。
 

目犍連尊者在當天晚上初夜時分,於定中看見一位莊嚴的天人從遠處飄飄然而來,向他頂禮,仔細一看,原來是他的母親,她向目犍連尊者答謝說:「蒙受你的力量和孝心以及眾多尊者的慈悲願力;更承受佛陀的慈心加持,我現在要生天道了。」目犍連尊者見到此一境界,非常高興,出定後趕快去向佛陀禮謝,也向所有的比丘頂禮。
 

目犍連尊者孝心殷切,又承受著眾人的慈悲、智慧及清淨福業的幫助,所以他的母親得救了。這個佛教故事,在中國被代代流傳了下來。如果我們認為以自力無法幫助亡者的話,那麼可以通過供養僧團也就是齋僧,請僧團來為亡者做功德回向,這樣的力量會比我們自己做功德回向大的多。
 

清明節祭掃是我們的傳統,只要發心懇切、用心摯誠,相信亡者都可以收得到我們這份心意。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用葷腥煙酒上供,那樣只會增加亡者的痛苦。佛弟子可以通過齋僧、齋戒、誦經、供燈、抄經、放生等善行來為亡者做功德回向,這應該就是清明節最「如法」的祭奠了。
 
 
資料來源:廣州市大佛寺

「化瞋為慈  知足常樂」-佛教「慈無量心」的修習

「化瞋為慈 知足常樂」-佛教「慈無量心」的修習

開心,是優質生活的重要原素。應用社會科學有所謂「開心指數調查」,當受訪者被問及什麼時候最開心時,一般人認為是「休閒\放假\開懷玩樂」,其次分別是「與家人關係良好」及「與朋友關係好」等。被訪者認為最不開心的時候是「工作有壓力\不暢順」,亦分別有被訪者認為「與家人關係不好」及「與朋友吵架\感到孤獨」是最不開心的時候。感情生活美滿,人際關係和諧,經濟條例富裕,生活環境舒適,是開心快活的必要條件,而這些要素,和個人的靈性健康,有莫大的關係。


有人說:『開心又過一日,唔開心又過一日,所以應該開心地生活…』。人生的際遇,變化萬千,很多情況都不受我們控制,但如何過活,如何體驗生活,是由自己決定的。


佛說慈悲,慈為與樂,令自己快樂,使他人開心,就是學佛的目標。佛教「慈無量心」的修習,在現今複雜的社會裏,更顯得其殊勝。

 



作者:陳家寶醫生

 
私人執業婦產科專科醫生

於2011年取得香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在港大修讀時,曾任香港大學學生會佛學會第一屆主席。

 

資料來源:mind2spirit 

有佛法‧有辦法—心之淨化斷.捨.離

有佛法‧有辦法—心之淨化斷.捨.離

何謂活在當下?我們應如何理解和實踐?

佛聯會身心靈關顧服務善士覺堯法師答:很多人認為,活在當下是覺得開心便可以唯所欲為。有些人濫藥、性濫交,就是為了「開心」,不考慮將來會如何。佛教所說的活在當下,並非等同放縱欲望。如果你的欲望,每每要即時獲得滿足,你是無法感到開心的。佛陀教導我們,開心是「現樂,後亦樂」,即這刻快樂,將來也要快樂。
 

佛教的「八正道」包括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活在當下與正念、正定有些相似,即專注、專心於當下。正見和正思惟也很重要。如果你認為活在當下是放縱貪欲,這就是沒有正見的表現。因貪欲是無止境的,就像我們購物後會感到開心,但很快又有新的欲望。因此滿足貪欲就似蚊叮後抓癢,癢時抓一下很舒服,很快又再癢。
 

我們也要知道所有事情都有因果。我們滿足貪欲後,需要承擔後果的。例如你刷卡購買手袋後要還卡數;或你貪圖便宜,網上購買大量東西,買回家後才發現質量不好、不合用,堆積在家,煩於清理。這些都是後果。正思惟是甚麼?就是正確的思惟。你要問自己是否真的需要眼前的東西。到底是「想要」還是「需要」?這個思惟的過程,可以訓練自己的心。
 

如果你能夠做到以上幾點,便是活在當下。有正見、正思惟,就好似被叮的皮膚變好了,不再痕癢。我們要慢慢訓練自己的心。最開心的境界是我們的心不再癢,不再有無止境的欲望。有正見、正思惟,才可以真正擁有開心的人生。


 
慈山寺佛法心靈輔導中心高級社工陳嘉偉答:人人都聽過活好當下,但大家是否真的做到呢?我做輔導工作時,見到不少人身在輔導室,心卻飛走了。他們可能是因過去感到困擾,也可能是因未來感到焦慮。每一秒都是當下,是否滿足欲望就是活好當下呢?我很同意法師的說法,凡事都有後果。例如,我下班後習慣與同事「掃街」(光顧街邊小吃),覺得工作後要好好吃、與同事聊聊天「充電」,但很快又要吃晚飯。吃太多會致肥,應該要節制。活在當下離不開節制的能力。當我們知道自己需要甚麼,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許多人的家都有雜物。何謂雜物?雜物是有時間性的,如果你這刻不需要它,它便是雜物。疫情期間,不少人買各色各樣的口罩,用來配襯衣服,但當我們靜下心來,會發現我們只需要普通的口罩。這背後很值得我們深思,我們很容易因為欲望而忘記事情的本質和我們的初心。我們可思考一下,自己是否吃得很多、穿得很多、買得很多。
 

 

資料來源:香港佛教聯合會 
《佛聯匯訊》第265期 2024年4月

莫造作

莫造作

有和尚問投子大同禪師:「鑄像未成,身在甚麼處?」佛像尚未鑄成的時候,這尊佛在甚麼地方?大同禪師答:「莫造作。」意思是不是說,設計、雕琢、鑄造都是多餘的,佛本就存在而且無所不在?
 

聖嚴法師答:

佛在心中、佛在印度、佛在佛國、佛在佛龕裡……這些都是錯的!佛是「覺」的意思,佛是慈悲和智慧皆圓滿的意思,佛是無私的意思。能產生佛的功能就是佛,否則根本不是佛。
 

有人把佛像當成佛,把修道成功的印度王子釋迦牟尼佛當成佛,有人寫「佛」字認為那就是佛,把助人而不求回饋的當作佛,有人覺得自己是大善人,也是佛。這些觀念對不對?似是而非!真正的佛沒有具體形象,也不是絕對沒有具體形象,要看指的是甚麼。一個是看佛的功能,一個是看佛的本質。佛的功能可以從凡夫的身上產生,也可以從自然界的物質上發生,只要你善根足或有緣,就可以從不同的人事物接受到佛的功能。
 

 

有人跟隨師父修行,有人看佛經而得法益,有人因生活體驗而有心學佛,可見佛處處在度人,無法用某種形象或觀念來界定、說明、標示。 

因此大同禪師說「莫造作」,你不要用你的心或觀念或某個形象來塑造佛,佛不是因人的造作而能加以代表、說明或呈現的。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沒有佛像,凡夫無法想像佛是甚麼。釋迦牟尼佛涅盤之後,剛開始沒有佛像,供佛的舍利和經典的地方就代表佛的功能和精神,經過若干年代之後,覺得佛的精神逐漸淡薄,不易感受到,所以塑佛像供大家供養、膜拜、懷念。
 

雖然如此,作為禪宗的祖師或悟者,不會把佛像當成佛。《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不能用觀念、形象、物質來表現,否則那是造作,是你心中、手中造出來的東西,不是佛!
 

 

 

 

 

資料來源:廣州市大佛寺

死亡與往生之別

死亡與往生之別

秋蟬脫殼懸於枯枝,空殼隨風搖曳如告別的手勢,新生的蟬翼卻已振向更高處的陽光。這般景象暗合《中陰聞教得度經》的開示:「死亡非終點,實為中陰身飄蕩的渡口。」佛教所謂的「死亡」,是色身 (肉身) 如舊衣褪去;「往生」則是業風吹送下,心識如蒲公英尋覓下一片土壤。兩者之差,不在軀殼存滅,而在能否看穿生死帷幕後的覺性明光。

 

佛陀在《楞嚴經》點破關鍵:「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死亡如同浪花碎散於礁岩,往生卻是海水再度凝聚成新波——看似形態更迭,實為同一心性的流轉。藏傳佛教唐卡繪製的「六道輪迴圖」中,閻魔手持業鏡映照眾生行跡,非為審判,而是揭示「往生何處非由神定,實乃自心業力牽引」。曾有婆羅門問佛:「人死後何存?」佛陀拾起陶罐摔碎,反問:「陶片歸於塵土,陶匠的手藝可曾消失?」  

 

淨土宗將「往生」喻為蓮華化生,《阿彌陀經》說:「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不是逃避死亡,而是以佛號為舟,橫渡生死業海。日本茶道中的「殘月」茶碗,刻意保留燒製裂痕,恰似提醒:往生的淨土不在他方,而在破碎中看見圓滿的智慧。禪宗公案記載,臨濟義玄禪師示寂前忽揮杖大喝:「誰知吾正法眼藏,向這瞎驢邊滅卻!」語畢端坐而逝——死亡對他而言,不過是卸下渡船,登上彼岸。  

現代人面對死亡,或恐懼如墜黑洞,或執著數位遺產永存雲端,皆因誤認「往生」為生命延續。佛教的「往生觀」卻如《法句經》偈頌:「如河漂草木,依流則東西;業力牽引故,眾生亦復然。」 加護病房中的念佛機,不是為延長心跳,而是以聲波震動喚醒昏沉心識;善終病房推廣的「正念呼吸」,正是將最後一息化為覺照的契機。  

 

真正的「往生」不在他方淨土,而在穿透生死迷霧的當下。《金剛經》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當老僧於茶湯蒸氣中看見虹光,當癌末患者於疼痛中體悟無常,便是將死亡化為「往生」的證悟時刻。京都禪寺的枯山水,以白沙波紋喻生死海,石組如島嶼象徵涅槃——掃帚劃過沙痕的每一瞬,皆是舊死與新生的共舞。  

 

西藏天葬臺上,禿鷲食盡血肉,喇嘛誦經聲中,亡者心識如鷹翼展向虛空。這殘酷而詩意的儀式,實踐著《西藏度亡經》的教誨:「識自心相,即見法身。」死亡不是終結,往生亦非新生,恰似浪歸大海時,方知自身本是水——那躍出浪尖的剎那,不過是認清本源的覺醒瞬間。  

 


作者:寧瓏 

香港中文大學佛學研究碩士畢業生。

 

緣份,就像種子要遇見陽光和水才能成長。每一種偶遇或許都不是巧合。既然我們有緣相聚、相識、相處或求學,就不必執著這是因,還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誠對己對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命」掌握在自己手裏

「命」掌握在自己手裏

眾生依善惡業而來,命運各自不同,在佛法中稱作「業力」,世俗人則稱作「運氣」。「業力」是說我們這輩子所受的果,是由過去生中的因而來,它是無影無蹤、無形無相的善惡意識。
 

命與相都不是絕對


凡夫非常關心自己的命運,但自己無法預知,所以必須找人「算命」。過去的算命先生大多是盲人,許多眼明的人拿自己的八字給瞎子算,這不是矛盾嗎?人的命在八字嗎?八字是時辰,何時落地已是定數,由不得自己。而那些迷茫不知所從而去算命的人,卻認為江湖術士能算得准,為甚麼呢?因為算命先生怎樣說,他就怎樣做;所以自己的命已經被人掌握、控制,也就是說「命」被轉了。
 
人的命與相是相通的,而相會隨著業而轉。有人過去的面相看起來很兇惡,但如果他做了善業功德,心生歡喜,行為舉止自在磊落,相就會因此改變。所以,命與相都不是絕對的。


福人居福地

除了算命之外,有些人也很講究「風水」。其實,福人居福地,任何屋子、任何地理,都與居住在此的人過去所造的福業、惡業有關,由不得人;因此,一間屋子的位置,若只憑粗淺的見識來論定風水,則居住下來一定不會平安,因為居住者的心態已經受到影響。
 

「命」掌握在自己手裏

其實我們應該多多用心於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的道理,不脫離做人的倫理原則,生活態度正確,使我們的生活形態、行動舉止、思想觀念,都歸向善念;心地光明磊落,不以物欲貪著為福報的標準,活得平安快樂,這就是「正命」,何需請人占相吉凶?
 
如果糊裏糊塗地隨著過去的福延續現在的緣,生活如意順利而不再造福利人群的因,如此「享福了福」,福報享盡就沒有了,這就是不能惜福。

 

所以,「命」是可以改變的,完全掌握在自己手裏。
 

 

資料來源:光孝寺


普賢菩薩:行願之輪的轉動

普賢菩薩:行願之輪的轉動

峨眉山金頂的晨曦刺破雲海,十方普賢銅像的六牙白象仰天長嘯,象鼻捲起的銅鈴聲在山谷迴盪,驚醒沉睡的僧寮。這幕每年農曆二月廿一日重現的場景,正是普賢菩薩聖誕日的序幕——非為慶賀誕辰,而是重啟「行願無盡」的修行密碼。據《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記載,普賢菩薩曾於佛前發十大願王,從「禮敬諸佛」到「普皆迴向」,將抽象佛理化為具體實踐,故被尊為「行願第一」。其座騎六牙白象,六牙象徵六度波羅蜜,四足踏蓮則表「悲智雙運」,峨眉山萬年寺珍藏的宋代普賢騎象絹畫,至今仍可清晰看見象耳垂落的纓絡暗藏《法華經》經文。 

 

普賢菩薩騎的六牙白象,六根長牙代表六種人生修煉法,我們每天的工作也可以應用。就如茶餐廳侍應舉例,遞奶茶時練習「布施」、收錢時提醒自己「持戒」不貪小便宜、被心急客人催單時「忍辱」深呼吸。這些日常動作看似普通,其實都在轉動「行願之輪」——就像踩單車時腳踏板帶動車輪前進,每個善意舉動都在推動修行的齒輪。 

 

 
行願之輪的秘密藏在「永不停轉」四個字。地鐵站的自動扶手電梯即使無人使用也會持續運轉,這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的精髓:修行不是等有空才做,而是要像呼吸般自然融入生活。深水埗「北河同行」的明哥每天收集麵包店剩食,風雨不改派發飯盒,二十年如一日。這種堅持就像維港兩岸的燈飾每晚自動亮起,把善行變成身體記憶,才是真正的「行願無盡」。
 


現代的修行也不必驚天動地,亦常藏於尋常生活縫隙。當你在麥當勞借充電器給陌生人,或是幫推嬰兒車的媽媽按住升降機門,就像在城市的齒輪箱注入潤滑油,讓整座香港的善意運轉更順暢。在街市買餸時對菜販說聲「多謝」,在巴士上讓座給長者,甚至對鏡子裡的自己說句「今日好叻啦」,這些都是行願齒輪的轉動聲。就像學踩單車總會跌倒,重點是爬起身繼續踩。普賢菩薩的六牙白象教我們:與其追求完美,不如每天多做一件小事。
 

普賢菩薩聖誕日的終極啟示,在峨眉山洗象池的月夜顯現。僧侶以竹帚為銅象洗塵,帚聲與澗水共鳴,月光灑落象背時,彷彿看見普賢菩薩的千臂化為無數身影。《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云:「若人但念普賢行,一切行願皆具足。」下次見到屋邨清潔工,試試抬頭笑一笑取替低頭玩手機——這個微笑,可能比廟裡燒的香更能照亮人間,亦正轉動著行願之輪的一齒;當你為鄰居代收包裹,或將會議室咖啡渣製成堆肥,便已在十大願的長河中注入一滴。普賢菩薩從未遠去,只在能否將每個當下化為行願的道場。  

 

 

作者:甯瓏  

香港中文大學佛學研究碩士畢業生。

緣份,就像種子要遇見陽光和水才能成長。每一種偶遇或許都不是巧合。既然我們有緣相聚、相識、相處或求學,就不必執著這是因,還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誠對己對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般若」就是智慧嗎?

「般若」就是智慧嗎?


我們在寺院參觀時,無論柱上的楹聯還是門頭的匾額,常能看見「般若」二字。對佛教稍有瞭解的朋友都知道,這兩個字的讀音並非(bān ruò),而是(bō rě),因為這個詞系梵語直接音譯,而古漢語讀音與現在有些差異,所以讀作(bō rě)更為接近。

 

般若不僅是佛法的核心思想,也是大乘菩薩修學法門——六波羅蜜(亦即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之一。至於這兩個字的含義,多數時候都用「智慧」來解釋。當然,這裏的智慧並非「世智辯聰」,既不同於一般人所理解的機巧聰明,也不是世間所推崇的知識學問,而是能夠斷除煩惱、解脫生死的大智慧。那麼,般若就完全等同于智慧嗎?

 

「般若」包含通達真相及救度眾生

 

其實,般若的含義並不僅限於智慧,而是包含了通達真相的智慧以及救度眾生的慈悲這兩個方面:

1. 通達真相的智慧即是能夠了知世間的無常變幻,能夠正視每一個當下的因緣交錯,徹底斷除自己因為執著而帶來的種種煩惱,也就是智慧;

2. 救度眾生的慈悲就是幫助一切眾生都能覺悟佛法的道理,不再執著於世間的假相,徹底從生命的種種痛苦中獲得解脫。

 

 

因此,佛教所說的般若其實是智慧與慈悲的交融,不能簡單地用智慧一詞去完全概括般若的內涵。正如《解深密經》中說:「慧三種者:一者、緣世俗諦慧;二者、緣勝義諦慧;三者、緣饒益有情慧。」具體來說,

 

緣勝義諦慧:能夠了知一切法皆是虛妄不實、因緣所現,自己也不再執取於身心,能夠通達世間無常的真相;

 

緣世俗諦慧:雖然具備了根本的智慧,但為了度化眾生,又廣泛學習世間的醫藥、音樂、工匠能技巧,可以針對不同工作、不同因緣的眾生加以引導和調伏;

 

緣饒益有情慧:由普遍利益一切眾生而來的智慧,例如地藏菩薩曾發下大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不僅僅是願力,其實也是般若的體現。地藏菩薩所發的願就是以慈悲心為引導、智慧方便力作手段,幫助這一切眾生的斷除貪嗔癡之毒。

 

 

從菩薩道的修行次第上來講也是如此,六度之所以能名之為度(也就是「到彼岸」),當中的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都需要般若的指引,同時前五度的圓滿也都是般若成就的表現。所以古來的大德常用這樣一種譬喻:般若如心,五度如身,般若無五度,亦不能究竟到彼岸,不得稱為波羅蜜。若二者具足,則一一度皆可究竟到彼岸,皆得稱為波羅蜜。


所以想要獲得般若,乃至成就聖道,絕不可只知道埋頭念佛、盤腿打坐,或是只是研究經論典籍,而是要將所學到的佛法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從理解、照顧、幫助身邊的人做起,不斷增長慈悲心,實踐利他行。惟其如此,才是真正的對智慧與慈悲相統一的般若的修學。

 

 

資料來源:靈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