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常学习

生活 就是每个人最好的道场(上)
「修行」二字对有些人来说听上去很严肃,令人望而却步,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又似乎太过宽泛。只要经历了一些人情冷暖,发出几句人生感叹,就被说成是「修行」。事实上,修行既没有特别「高大上」,也并非经历过就算数。
何谓「修行」?
「修行」从文义上来说,就是修正行为的意思。而我们的行为包括了身语意三种:身体的行为、语言的行为和意识的行为。
一个人只要活着就会产生这三种行为,所以说「人人皆可修行」是没错的。
但同时,既然是「修正」,那便意味着,我们非常清楚甚么是正确的,甚么是错误的,并且懂得运用善巧的方法、手段,完成行为的调整,让生命回归健康的轨道。
肯定有人会说,谁还分不清何为对、何为错,我们从小就是被家里的长辈、学校的老师这么教导出来的。
但那些所谓的「正确」中,掺杂了太多经不起推敲的「约定俗成」,并且标准总是随着时代、地域、人情世故不断变来变去。这也是很多人常被「刷新三观」的原因。
另外,从实际的生命结果来说,如果我们所知、所行的一切都是正确的,那应该已经达成远离烦恼、身心健康、幸福自在的生命状态;而且这种状态很稳定,不会因为境遇的改变,被打破平衡;甚至将来面对死亡时,也能祥和平静、泰然自若。扪心自问,自己是这样的吗?
如此可知,我们目前的认知和「实相」之间,是有很大差距的。
佛教中,把对宇宙、人生真相的如实认知称为「正见」。在正见的指导下,才有可能发现真正的偏差,进行正确的改变。
若非如此,用错误替代正确,或是用一个错误替代另一个错误,不仅不能令人变好,还会让自己陷入更深的混乱和痛苦中。这样的「修行」不做也罢。
总结起来,修行就是在正见的指导下,对身语意三种行为所做的修正。
在生活中修行
那么,修行的处所在哪里呢?一定要去到寺庙或深山吗?一定要用某种特殊形式,比如盘腿打坐、念佛诵经,才算是修行吗?事实上,真正修行的处所,不是立足于某个地方,或是以某些固定的形式才能进行,恰恰就在日常的生活中。
如果一个人久居寺院道场,整日打坐念佛,一回到生活场景中,又陷入往日的习气中,或自诩高明,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或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既不慈悲又无智慧,那修行的成效体现在哪里?
即使寺院的出家法师,也是日复一日在行住坐卧、吃喝拉撒、出坡劳作、修学弘法中完成自身的修行。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能有一个相对清净的环境修行,反省过往、学习正见、培养习惯,固然是修行不错的起点,但最终还是要回归生活,运用所学、检验所修、印证所悟。
可以说,生活就是每个人最好的道场。
资料来源:上海玉佛禅寺

吃剩食物 念「唵啊吽」?
有没有试过浪费食物,又觉得好可惜,我会念诵「唵啊吽」来做布施。
唵(Om)、啊(Ah)、吽(Hum)是佛教中极为重要的三个音节,被称为「种子字」(Bija Mantra),在修行中常被诵持,也是表达宇宙真理与内在智慧的象征。
「唵」这个音节被视为宇宙的原初声音,代表一切存在的起源,象征着天界、地界与地下界这「三界」,同时也对应「三身」概念,包括自性法身(真理的本体)、受用报身(享用法乐的身)和化现应身(为了度化众生而展现的佛身)。「啊」被视为空性和敞开,它是本体的根源,提醒修行者万法皆由空性中展现。「吽」则象征统一与圆满,是将外在现象与内在本性结合,并由此通达真如法界的智慧。这三音节连结起来,表达出真实与超越时空的境界。
「唵啊吽」也被视为密宗的「身、语、意」三密的象征。
「身」指现实世界中我们的形体,
「语」指我们的言语和沟通能力,
而「意」指的是内心的意识和精神状态。
持诵「唵啊吽」不仅是声音的表达,更是与自性连结的过程。每次的念诵都能帮助修行者放下执着,回归当下,体认出「万法如幻、唯性真如」的智慧。它既是修行的引导,也是一种提醒──我们内心本自具足清净圆满。
「唵啊吽」三个字有不同的力量, 「唵」能清净,「啊」能增长,「吽」能变化所需要的。所以,当我们平时真的有吃剩下的饭菜,念「唵啊吽」就可以把剩食变现增长到像尽虚空、遍法界的那么多。除了食物,每天洗脸、洗澡、洗菜用的水都可以做供养和布施。发心把我们用不上的东西,让众生饿鬼道都能够用上,这样做,除了感恩自己能享福报,发愿帮助众生,也是在为自己积福报。
作者:黄婉曼
佛学研究硕士生。
电视传媒人,视佛法为指引人生的哲理。与你一起实践生活禅,跳出无常烦恼的束缚,学习在娑婆世间活用佛法智能,发菩提心,修行得乐,共成佛道。

善财五十三参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出自《华严经》〈入法界品〉,故事是描述善财童子因为文殊的教导,离开故乡,前往各地,参访善知识,最后入普贤菩萨行愿海,体会到自己与一切菩萨行者一样,都将在未来圆满菩萨行之时成就佛道。换言之,善财童子与每个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的人就是未来佛。善财的故事,可以代表佛教的求道及悟道之旅。
〈入法界品〉的原型是源自《罗摩伽经》,然而这部经典的篇幅只有三卷,在该经中善财最早所礼见的是窟头摩城的善胜长者而非文殊菩萨,经中所参的善知识只有十二位,其中有六位是天神之流。
依晋译《华严经》的古本,其中善财所参的善知识为四十五位(若扣除重复参访文殊则只有四十四位),唐代日照三藏补译了摩耶夫人至弥勒之间的九位善知识,才成为目前流通的六十卷及八十卷《华严经》的五十三参。至于四十卷本《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境界普贤行愿品》则有五十五位善知识的说法。
《华严经》〈入法界品〉显然是吸收了,《罗摩伽经》的内容及形式,并加以扩张的成果。二者相同的地方是,不以佛教僧侣为主要参学对象;但《罗摩伽经》似乎偏重护法神作为善财所参的对象,至于《华严经》则是各广泛地包括各行各业各种身份的善知识。
不过,显然《华严经》是更有计划地将善财的参学,导向以菩萨修学作为指南的方向,从一开始,善财即是由文殊菩萨的教导开始进行参学,到了最后三参,善财参访弥勒、忆念文殊,最后入普贤愿海,这三参象征未来佛是智能及愿行的圆满实现与整合的成果,或者说即便是一生补处菩萨,直到其悲智圆满之际,才可称为成就佛道。
有人误将五十三参直接解释为代表菩萨修行共有五十三阶位,这有违《菩萨璎珞本业经》以来的五十二阶位说。这个说法是在十信、十住、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之后,再加上究竟觉。这说法有可能是将《大乘起信论》的究竟觉混入而形成的。《大乘起信论》区别本觉、不觉、始觉、相似觉、随分觉、究竟觉等六个概念,既预设了众生皆具本觉真心,也说明了觉悟的历程。在唐代华严宗出现之后,确实也逐渐吸收《起信论》的思想,用来解释《华严经》。
参考文献:
1、〔西秦〕.圣坚译,《罗摩伽经》,《大正藏》第10册。
2、〔唐〕般若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境界普贤行愿品》,《大正藏》第10册。
3、〔唐〕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大正藏》第35册。
4、〔唐〕智俨,《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大正藏》第35册。
5、〔梁〕真谛译,《大乘起信论》,《大正藏》第32册。
6、郭朝顺,《华严镜映哲学——《华严经》觉悟经验的诠释与开展》,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23。
作者:佛光大学佛教学系 郭朝顺教授

略谈佛教文化中衍生出来的春节习俗
春节有着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作为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春节的习俗也是在众多传统节日中最为丰富的,每一项都寄托着人们对于未来一年的美好期望,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自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不断吸收、接纳,逐渐融入到中国文化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了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广大民众的思想观念及社会习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包括春节的习俗,也随着佛教的进入而增添了许多精彩的内容。
这是佛教中国化、本土化中的具体展现,也是佛教在历史沿革上,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的体现。今天,我们便来略谈佛教文化中衍生出来的春节习俗。
敬香礼佛
每逢新春佳节,广大民众都会结伴前来寺院敬香礼佛。以真挚感恩的心,虔祷质朴的心望,以期许获得福气和好运,获得佛教的祝福与加持。
尤其是大年初一,寺院便成为了人们新年祈愿、寄托祝福的所在,岁首烧头香,更是使各大古刹前人头攒动。这其实是佛教本土化的一种表现,「上头香」这种形式,如今已成为了节日民俗的一部分。
实则,在佛教看来,供养佛、法、僧三宝,不在于供养物的贵贱多寡。佛教界持续倡导文明敬香,以正信正行引导信教群众,并不提倡市民抢第一炷香、烧高香、大香。
迎新祈福
正月初一是弥勒菩萨圣诞,每逢这一天,寺院里一般都会举办斋诸天祈福大法会。许多信众也会赶来寺院,参加新春祈福法会,礼敬诸天,祈求福祉,沐浴法喜,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除去参加祈福法会,许多善信也喜欢在春节期间,来寺院游览礼佛,人们相信,在新的一年开启之时,前来清净道场,卸下尘劳,洗涤身心,向诸佛菩萨祈愿祝祷,定然能够在新的一年里获得无上加持,诸事顺遂,顺利如意。
元宵张灯
正月十五元宵佳节,佛教僧人有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传统。东汉明帝时期,明帝信奉佛教,就命令士族庶民都要张灯结彩,在皇宫和寺庙里更要「燃灯表佛」,以表示对佛教的尊敬和虔诚。此后,元宵供灯的佛教礼仪逐渐由宫廷流传到民间,由中原发展到全国,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点灯、赏灯蔚然成风。
《维摩经》中说:「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以灯比喻佛法的弘扬无边无尽,灯灯相传、光光互照,燃起我们的心灯,使大慈大悲的大爱传遍世界的每个角落,把佛法的甘露妙雨洒遍每个人的心中。因此,在元宵佳节,佛寺常会点灯敬佛,或是举行传灯法会,祈愿佛法智慧之光,照耀大千世界。「元宵张灯」这个佛教传统,经过漫长岁月的推广及传承,逐渐走入了社会当中,点灯、赏灯,寄托了人们对人寿年丰、团圆和合的美好期望。
数据源:六榕寺

佛经中的「空」是什么?
Content Creator Portal
「空」像清晨湖面的薄雾,看似存在,伸手一抓却不留痕迹。佛经中的「空」不是虚无的深渊,而是穿透幻象的透镜。《心经》一语道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就像浪花离不开大海,万物本质皆依「空」而生。佛陀用这字,不是要我们否定世界,而是学会「看穿戏服,不迷演员」。
许多人误解「空」是「什么都没有」,但这就像电影需要空白屏幕才能放映,若屏幕涂满颜料,反成一片死黑。佛经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中论》),恰如陶罐因「空心」才能盛水。也有人以为「空」是冷漠无情,但这忽略了「空」的智慧能让人更珍惜当下。就像明知樱花七日凋零,人们反而更珍惜盛放瞬间。佛经故事中,阿难见老妇病苦,劝她观身如芭蕉中空,老妇笑答:「既知是空,何苦执着?」(《杂宝藏经》)还有人误解「空」是消极躺平,但这就像农夫知稻谷终将腐坏,仍勤耕雨读——正因「空」让人更积极创造善缘。偈语说:「修空不放逸,如蜂采百花」(《大智度论》),空性恰是精进的燃料。
要理解「空」,可以从三把钥匙入手。第一把是「缘起性空」,观察一朵云如何形成——需湿气、温度、气流,找不到「云的本体」。佛经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阿含经》),如拼图缺一不可,却无「拼图自己」。第二把是「无常即空」,就像紧握童年照片,回忆仍随时间褪色,如同竹篮打水,留不住半滴。《法句经》提醒:「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看透变幻,反能细嚼当下滋味。第三把是「无我显空」,疼痛时自问:「是『手』在痛?还是『我』在痛?」像拆解乐团合奏,找不出单独的「演奏者」。佛陀开示:「于五蕴不认取为我,如实知见即解脱」(《蛇喻经》),破除「我执」的幻象。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透过三种方法修习「空」。首先是「呼吸观雾法」,吸气时想象吸入星光,呼气时化作晨雾消散,体会气息「来无踪,去无影」。其次是「镜映情绪法」,愤怒时默念:「这怒火如雷云掠过心空,云会停留吗?天空会受伤吗?」最后是「沙画哲学法」,完成重要工作后,闭眼想象成果如藏地沙画,轻拂而逝,练习「认真却不紧抓」。
龙树菩萨妙喻:「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中论》)执着「有」如溺水者紧抓浮木,反被浪涛吞没;通达「空」似张开风帆,方能乘风破浪,拥抱无垠大海。正如母亲知孩子终将远行,仍全心去爱——因「空」而生慈悲,因慈悲而无畏。
总结来说,「空」不是终点,而是起飞的跑道。孩童握紧风筝线,以为线断即失去飞翔;智者剪断执念,才见整片蓝天属于自己。当我们体证「空」,便从「害怕破碎」的琉璃罩,跃入「无挂无碍」的晴空,如鸟飞天,不画地为牢。
作者:宁珑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毕业生。
缘份,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既然我们有缘相聚、相识、相处或求学,就不必执着这是因,还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诚对己对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p
917 words

十的象征
《华严经》的最早原型可能是《兜沙经》,「兜沙」(梵文daśa)字义即是「十」。本经提及十方人民、十佛刹土、十种菩萨行等说法。《华严经》将「十」转化成一种重要的特征,普遍地运用在本经之中。除了经中有以十为名的诸品,如十住、十行等等;即便不以十为名的其他诸品,也常用十个人物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十次的宣说,或所宣说的内容也常会有十个名相。
《华严经》这种十十无尽的说法,有可能是来自以数学的十进位的概念来思考、想像、解释佛法的相关议题。是故《华严经》〈阿僧袛品〉的内容,看似与佛法无关,只是将将印度的数量单位加以说明;然而接着接此品的〈寿量品〉便是展现此土之一劫,相当他方佛土之一日夜的相对时间观,还有无量佛土间也有类似的相对差别。这便有如以十进位来表示1,0.1,0.01 ⋯⋯,以及1,10,100 ⋯⋯;无论在递增或递减的数字及世界之中,大小之间彼此的相似性代表性的说法,后者则在天台及华严宗中广被引用,一直到现代汉传佛教也屡屡被引为表示,佛教主张唯心的思想。
一、十、百,千乃至无限大或无限小的数字,若是用文字来表示其单位,不太容易看出彼此的相似性,但若用据说是原为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数字来表表示时,⋯⋯0.01,0.1,1,10 ,100⋯⋯,每个单位之间都有0与1,这样会更容易发现,华严宗哲学的「空」(0)与「有」(1~9)关系。而这也可能是引发华严宗以交彻互入、圆融无碍等说法,来诠释的《华严经》思想的来源。
在《华严经》〈光明觉品〉中,文殊菩萨说:「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展转生非实,智者无所畏。」显示一切诸法中,无量大与无量小的增减,或许会令人迷惑,但佛教所重视的智慧,而是能看出穿这些增减的不真实性,也就是要能掌握到一切有法中的空性,这才是三世诸佛所能洞悉的,能令人真正得到解脱的,三世诸佛平等不二的智慧。
从《华严经》的集结及发展过程来看,「十」作为重要的象征及表现的方式,虽然未必能完全贯彻《华严经》的每个说法上,例如说法的处所、或者传统佛法的名相,还有如善财童子所参善知识的人数等等。但「十」确实是本经编集的指导方针,若比较六十卷本及八十卷本《华严经》的内容,也可以看到后者比起前者更加贯彻「十」的表现。这似乎也可看到「十」不只是一种编写或者叙述方法,而是逐渐成为一种具有宗教象征的地位,乃至可能具有仪式性的意味。
参考资料
1、〔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藏》第10册。
2、〔后汉〕支娄迦谶译,《佛说兜沙经》,《大正藏》第10册。
3、郭朝顺,《华严镜映哲学——《华严经》觉悟经验的诠释与开展》,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23。
作者: 佛光大学佛教学系-郭朝顺教授
资料及图片来源:台湾佛光大学

不起分别心 即是最吉祥
若当下不分别,当为最吉祥。我持咒的时候,不起分别心,是故当处最吉祥;我念佛的时候,不起分别心,是故当处最吉祥。憨山大师于禅定中到了兜率内院,听弥勒菩萨在说法,其中有两句:「有分别曰识,无分别曰智。」你看看,这佛法,有分别心是不行的,若不生分别心,则处处最吉祥;要知道分别心是凡夫心,是生死心呀!
大家在药师殿里共修,切切不要起分别心,不要看哪个师父是真用功,哪个师父不用功,若都不分别,当为最吉祥。《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中有两句经文:「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大家体会体会,就明白了。
所以我们要晓得不能起分别心去轻慢人,轻慢人就是轻慢自己;不但不轻慢人,还须恭敬人!要知恭敬人是不会恭敬错的,更要一切恭敬,非但佛要恭敬、菩萨要恭敬,就是对讨饭的人也要恭敬,要这样一切恭敬才方相应,相应什么呢?当为最吉祥!倘欺大负小,则不是一切恭敬,是有选择性的,是有分别心的。
来应供的,就是因为不起分别心,你到底是谁我也不晓得,我就是一心恭敬、一心顶礼,平等心地一心供养,那么总有一个圣人给你供着,你就成就了无量的福报于不知不觉之中!
圆片圆片资料来源:广州光孝寺

新春诚心祭祖 积累福德
经云:「一称南无佛, 皆已成佛道。」在佛教中,最吉祥、质朴的祝福莫过于一声佛号。在这寥寥几字间饱含着诸佛菩萨最恳切、慈悲的大愿与祝福,每一次称念、听闻都是在与这些大愿相感应,与诸佛菩萨结下善缘。在诸多圣号中,又以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最为人所熟知。
阿弥陀佛又名无量寿佛、无量光佛,他用无量的光明遍照众生、用无量的寿命接引众生往生净土。我们每一次称念他的名号,在称念赞叹的同时,也是在祈愿一切众生都能被这无量的光明所照触、温暖,能够福寿广增、离苦得乐。
为先人持诵能令生者与亡者普同获益
如果我们能为已故的先人、亲友称名持诵,并将此功德回向,必能令生者与亡者普同获益—生者以清净身口意与弥陀大愿相应,自可增长善根,获福无量;以此殊胜功德回向先亡,代为忏悔,那么无论他们投生到哪里,我们称念的每一声佛号,都能温暖到他,帮助他在净土种下莲花种子,将来往生极乐,得以永离茫茫业海与轮回之苦。
「三时系念」的意义
其中「系念」是称名的方法:「念」字,上面是「今」,下面是「心「,当下一刻心里也有,才叫「念」,系念是指身、口、意三者念念不舍,时时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观经》里面讲「一心系念」,《无量寿经》讲「一向专念」,《佛说阿弥陀经》讲「一心不乱」,这些经典无不教人以身语意系念弥陀、求生净土。
古印度时把一昼夜分做昼三时、夜三时,「三时」便有着昼夜不懈的意思。
此处的「三时」是指把佛事分成三段时间,在此期间都要以相应的方法贯彻「系念」的修行。在「三时系念」中通过反复持诵《佛说阿弥陀经》与《往生咒》《回向偈》等经咒,有着超度亡者、助念往生之效;同时又经由赞佛圣号、发露忏悔、发愿回向等仪轨帮助生者忏悔业障、增长善根、发愿向道,如此则必能托质莲胎,圆满无上菩提。
资料来源:上海玉佛禅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