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学习

  1. 首页/
  2. 恒常学习/
  3. 佛学文章
《法华经》中的穷子喻

《法华经》中的穷子喻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为大乘佛教主要经典之一,是释迦牟尼佛晚年在王舍城灵鹫山所讲。

不入法华,不知佛恩之浩瀚。《法华经》中说佛陀因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告诉我们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教授我们成佛的方法,以种种譬喻,开权显实,宣说竟圆满的一佛乘妙法。

法华七喻(1火宅喻、2穷子喻、3药草喻、4化城喻、5衣珠喻、6髻珠喻、7医子喻),佛在经中用七个通俗易懂的故事,阐明深刻的佛理,彰显出佛陀讲法的善巧方便。

《法华经·方便品》云:佛所得法,甚深难解,有所言说,意趣难知。所以《法华经》用了大量的比喻,来阐明甚深难解的哲理。

《法华经‧信解品》佛陀为智慧第一的舍利佛授记,发稀有心,欢喜踊跃,而白佛言:「我等今于佛前、闻授声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甚欢喜,得未曾有,不谓于今,忽然得闻稀有之法,深自庆幸,获大善利,无量珍宝、不求自得。」

穷子喻

一位大富长者只有一个儿子,可这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便离家游走失他国,多年来以乞讨为生,非常贫苦。然而大富长者年纪大了,天天盼自己的儿子回来继承遗产。

一次乞食,穷子辗转到来长者所在的城市,走进一处豪宅,见到这家的长者,身上挂满宝物,威德庄严,顿时心生恐怖。他想:这位长者是王,还是王的眷属?竟有如此多的财富。这里可不是我的久留之地。想到这,他赶快离开了。

长者认出穷子是自己的儿子,于是派人追赶穷子。穷子见有人来追非常害怕,他心想:我并没有罪,为什么让人追我?当他被人追上的时候,竟吓得昏了过去。

大富长者一看,他的儿子是这样的卑劣,不敢认他,就用冷水把他喷醒,只能告诉他:「你自由了,你想到哪去就到哪去。」这个穷子一听,很高兴,赶紧跑到另外一个地方,找了一个很粗活来维持生活。

这位长者也很无奈,但还是要想办法让他儿子回来。于是,巧设方便,派家里的两个人穿上破旧的衣服,去跟他儿子一起做工。一段时间工后,他们说:「哎呀,现在做的这个工很辛苦,赚的钱又少,我给你介绍一个更好一点的工作,工资比这高一倍。」这个穷子说:「哦,有高一倍工资的工作,那好啊!」

他们就把穷子介绍到大富长者家去做掏粪工作,于是就做了二十年的掏粪工作。在做掏粪工作的过程当中,这位大富长者天天在窗子里面看着他的儿子,虽然知道他是亲生的,但这儿子不敢认。

所以这位大富长者也没有办法,也只有穿上比较破旧的衣服,跟他的儿子在一起,赞叹他说:「你工作得很勤劳,而且人也很老实。这样吧,我就收你为干儿子。你工作得很好,换个工作,给我做仓库保管员吧。」慢慢地提拔他,让他做仓库保管的工作。

他便开始接触仓库管理等主要要职,过几年,大富长者说:「你干得不错,给你提拔为管家吧。」,但这是穷子仍持下劣的心而不自信,等到他做了若干年管家,自信心才慢慢起来。

等他自信后,大富长者把国王、大臣、婆罗门……各种贵族叫在一起,开了一个大会。在这会上,大富长者告诉大家:「这个管家就是我的亲生儿子。我马上就要去世了,我所有的金银财宝,所有的家产都是他的,遗留给他。」

这时,穷子听后才心生欢喜,得未曾有,心想,我本无心希求,今宝藏不求而至。

【世尊,大富长者则是如来,我等皆似佛子,如来常说我等为子。世尊,我等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迷惑无知,乐着小法。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捐除诸法戏论之粪,我等于中勤加精进,得至涅槃一日之价,既得此已,心大欢喜,自以为足,便自谓言:于佛法中勤精进故,所得宏多。】

经中的穷子喻二乘之人(广指众生),长者喻佛陀,让穷子从小乘修起,渐入大乘佛法。世尊以种种巧设方便譬喻,另我等深信真是佛子,于佛法中勤加精进,众宝藏不求自得。

 

资料来源:上海隆庆寺

https://mp.weixin.qq.com/s/DppxS7V84ejopU3Toit2yw

五戒 是束缚吗?

五戒 是束缚吗?

大乘佛教的二转、三转法轮经典叙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何修学成佛?我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但至少可以从最基本的五戒做起吧。《四分律》中说制戒有十利,除了「以法摄僧」,第十利是为了「正法久住」。相较于为伸张正义和维持社会秩序而存在的世法,佛教戒律更富有含宗教的使命感与如来利生的慈悲,这是佛陀制律的最究竟目的。而五戒是皈依三宝后受持戒律的入门,佛教徒发心受戒,是对于信仰的实践,也是在修行路上的一种承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持戒,不是一种束缚,反之,能令我们时时处处在心中审视自己的行为,培养道德和精神上的纯净:

不杀生,不故意杀害生命,即使不是食素,我们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种谦卑的态度,尊重和爱护所有人和动物。

不偷盗,不抢夺他人的财物是基本,也不要有贪小便宜之心。不属于自己的,不要顺手牵羊。例如去餐厅吃饭,随手拿走一大堆纸巾或酱料;公司的资源,包括影印的白纸,写字的文具,虽然都是名正言顺免费使用的东西,拿多了别人也未必知道;但这也属于贪欲,东西够用就好,公共资源可以让给更有需要的人。

不邪淫,没有人能保证感情什么时候会变,但在一段关系里,永远学习看到对方的好,同时努力把自己变得更好;也不必与他人比较,珍惜自己拥有的,踏踏实实过日子。伤害别人的感情,痛不欲生,罪过不亚于取人性命。相爱,本身就是对生命的一种互相尊重。

不妄语,千万劫来,我们每一天不知道要造了多少口业。自以为是地吹嘘自己,不自知地评论别人,茶余饭后搬弄了多少的是非,很多不负责任的话从我们口中说出来,即使没有直接伤害别人,却显现了自己的无知。大家习惯了用自己的价值观来评判别人,其实我们何来资格?有时候听到人言是非,别人做得不好,笑笑就好,心里为他们祝福;看到别人功成利就,嫉妒心起,说声「随喜」便是。

不饮酒,我曾经是很爱每天小酌几杯的人,明白了佛门「不饮酒」这一遮戒的原因,深感为是。饮酒能令人丧失理智,容易变得轻飘飘,容易放下警惕心,容易迷糊了心智,容易扰乱了正常的生活秩序。虽然说少饮即可,但是人类对自己的自制能力有多大的信心呢?既然没有保证,那就不如不喝。非要应酬的时候,市面上有一些「香槟茶」、「无酒精」的产物,图个形式,碰碰杯,满足社交的礼仪形式便是了。

《华严经》说「戒为无上菩提本,常养一切诸善根」,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又如《大智度论》说:「大恶病中,戒为良药;大恐怖中,戒为守护;死暗冥中,戒为明灯;于恶道中,戒为桥梁;死海水中,戒为大船。」持戒的人自有大力量、大功德。在日常生活中,五戒时刻提醒我们保有正知正见,为自己的不足而忏悔,即使最后修不了菩萨道的境界,也起码踏实做了一个善良的好人。

 

作者:黄婉曼

佛学研究硕士生。

电视传媒人,视佛法为指引人生的哲理。与你一起实践生活禅,跳出无常烦恼的束缚,学习在娑婆世间活用佛法智慧,佛法,共成佛道。

生活 戒律

生活 戒律

皈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成为佛教徒后,第二步就是学戒、受戒与持戒。戒的梵语 叫做「尸罗」( Sila ),是止恶修善的「行为规范」。律的梵语叫做「维奈耶」(Vinaya) 意思是法律。戒律就是「止恶修 善的法律」,是佛教徒生活的 准则。戒律为修行人建立一个理想的生活环境,减少受烦恼困扰的机会,同时增加智慧增长的因缘。

由于学佛的人共有七众, 他们各自所遵守的戒也不相同。 在家二众为优婆塞、优婆夷,均 可受持三归、五戒、八戒。出家五众为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尼、比丘、比丘尼。其中,沙弥、沙弥尼受十戒;式叉摩那尼受六法戒;依据四分律,比丘戒、比丘尼分别受持二百五十 戒、三百四十八戒。佛教七众都可以发菩提心,受菩萨戒。

佛陀最初教导弟子的三无漏学中,以戒律为一切修行的基础,鼓励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能力、环境与判断,去遵守它们。 佛陀成道后初十二年,并未制戒,其后因出家的愈来愈多,不 免有流品杂滥,问题也多了,佛陀因此开始因事制戒,向大众公布,要大家忆持,并理解其意义。随着时间的流逝,制定的戒条愈来愈多,分类也愈来愈细, 最后因人而异,守持的戒条也各不相同。佛涅槃之后,佛教教团最初和最重要的事业,是结集佛的遗教、遗诫。第一次结集就是王舍城结集,所合诵的法藏,是昆尼和昙摩。昆尼就是律藏,流 传至今,没有增加,也不减少, 这是每一位修行人所需要知道的。


佛陀入灭时,咐嘱阿难: 「佛涅槃后,汝等以戒为师,依 之修行,能得出世。」由此可知受持戒律的重要。守戒的功用,如《成实论》云:「戒如捉贼」,罗什法师云:「持戒折伏烦恼,令其式微。」遗教经说: 「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 灭苦智慧。」戒,是一种生活规则,能帮助我们戒掉不良的习气、不好的行为,使我们获得幸福。烦恼是自找的,不用去抱怨别人。要想去除自己的烦恼,还须从守戒做起,这就是戒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皈依后没有特定的时间要受戒,要待因缘成熟,环境许可才能够持戒而不犯戒。受戒前要 先学戒,了解所受持的戒律的意义,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执行,温馨提示是要接受受戒后生活的转变。受戒时接纳的戒体,是一线相承,师师相授,传自佛陀。得到戒体的人,遇到戒境,他的戒体自会产生力量来防非止恶的。

 

作者:陈家宝医生

资料来源:https://www.mind2spirit.com/%e7%94%9f%e6%b4%bb-%e6%88%92%e5%be%8b/

忏法

忏法

忏悔的意思

忏,梵语「忏摩」的略译,为「忍」的意思,请求他人容忍、宽恕自己所犯的罪过。悔,为追悔、悔过的意思,即追悔过去之罪,于佛、菩萨、师长、大众面前告白道歉,希望达到灭罪的目的。

忏悔的分类

中国佛教忏法的发展

晋:道安法师制定了僧尼规范,其中包含布萨、悔过之法,使忏法渐渐完备。

南北朝:开始用大乘经典中忏悔与礼赞的内容制作礼赞文与忏悔文。

隋唐:随各宗派的兴起,其依据各自着重的经典,撰成种种忏悔行法。

宋:忏法制作进入全盛时期,以天台最为兴盛,认为礼忏是修习止观的重要行法。

明清:因皇帝的信仰忏法广为流行。然而随忏法的流行,只注重礼拜、忏悔,而废止诵经与坐禅,渐渐丧失了忏法的原意。

现今:圣凯法师提出应对转变为寺院、僧人牟取财利之用的忏法做出谴责。

现今流行的几种忏法

《梁皇忏》、《水忏》、《大悲忏》、《八十八佛洪名宝忏》皆是著名的佛教忏法,今日的佛光山道场也会定期举行喔!

参考书目

圣凯,《中国汉传佛教礼仪》,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不要被「慈悲心」綁架?

不要被「慈悲心」綁架?

 

大乘佛教的二转、三转法轮经典叙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何修学成佛?我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但至少可以从最基本的五戒做起吧。《四分律》中说制戒有十利,除了「以法摄僧」,第十利是为了「正法久住」。相较于为伸张正义和维持社会秩序而存在的世法,佛教戒律更富有含宗教的使命感与如来利生的慈悲,这是佛陀制律的最究竟目的。而五戒是皈依三宝后受持戒律的入门,佛教徒发心受戒,是对于信仰的实践,也是在修行路上的一种承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持戒,不是一种束缚,反之,能令我们时时处处在心中审视自己的行为,培养道德和精神上的纯净:

 

不杀生,不故意杀害生命,即使不是食素,我们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种谦卑的态度,尊重和爱护所有人和动物。

 

不偷盗,不抢夺他人的财物是基本,也不要有贪小便宜之心。不属于自己的,不要顺手牵羊。例如去餐厅吃饭,随手拿走一大堆纸巾或酱料;公司的资源,包括影印的白纸,写字的文具,虽然都是名正言顺免费使用的东西,拿多了别人也未必知道;但这也属于贪欲,东西够用就好,公共资源可以让给更有需要的人。

 

不邪淫,没有人能保证感情什么时候会变,但在一段关系里,永远学习看到对方的好,同时努力把自己变得更好;也不必与他人比较,珍惜自己拥有的,踏踏实实过日子。伤害别人的感情,痛不欲生,罪过不亚于取人性命。相爱,本身就是对生命的一种互相尊重。

不妄语,千万劫来,我们每一天不知道要造了多少口业。自以为是地吹嘘自己,不自知地评论别人,茶余饭后搬弄了多少的是非,很多不负责任的话从我们口中说出来,即使没有直接伤害别人,却显现了自己的无知。大家习惯了用自己的价值观来评判别人,其实我们何来资格?有时候听到人言是非,别人做得不好,笑笑就好,心里为他们祝福;看到别人功成利就,嫉妒心起,说声「随喜」便是。

 

 

 

不饮酒,我曾经是很爱每天小酌几杯的人,明白了佛门「不饮酒」这一遮戒的原因,深感为是。饮酒能令人丧失理智,容易变得轻飘飘,容易放下警惕心,容易迷糊了心智,容易扰乱了正常的生活秩序。虽然说少饮即可,但是人类对自己的自制能力有多大的信心呢?既然没有保证,那就不如不喝。非要应酬的时候,市面上有一些「香槟茶」、「无酒精」的产物,图个形式,碰碰杯,满足社交的礼仪形式便是了。

 

《华严经》说「戒为无上菩提本,常养一切诸善根」,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又如《大智度论》说:「大恶病中,戒为良药;大恐怖中,戒为守护;死暗冥中,戒为明灯;于恶道中,戒为桥梁;死海水中,戒为大船。」持戒的人自有大力量、大功德。在日常生活中,五戒时刻提醒我们保有正知正见,为自己的不足而忏悔,即使最后修不了菩萨道的境界,也起码踏实做了一个善良的好人。

 

 

作者:黄婉曼

 

佛学研究硕士生。

电视传媒人,视佛法为指引人生的哲理。与你一起实践生活禅,跳出无常烦恼的束缚,学习在娑婆世间活用佛法智慧,佛法,共成佛道。

 

诸行无常 永不退转

诸行无常 永不退转

般若波罗蜜如魔术师变化一切美丽的幻有,改造这个苦难的世界。般若如大火,如黑洞,焚烧一切的烦恼,吸尽一切的概念。 所以每日寺院的扣钟偈会唱颂着⋯⋯浪子孤商,早还乡井。无边世界,地久天长!

资料来源:菩提道台中中心

信佛就能不苦?

信佛就能不苦?

信佛的人,是不是烧香拜佛,就会万事顺利、一帆风顺?不是的。苦谛,佛家核心理念四圣谛中的第一圣谛,揭示了『苦』,是人生注定的存在。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及求不得苦,才是生命中不可否认的真相。而佛学正是通过深刻的智慧和指引,教导人们如何理解和超越苦。学佛之人,不求无苦,却能把苦看成是正面有意义的存在。

每个人总会经历不同形式的苦,大至身体的病痛,心灵的煎熬;小至每天鸡毛蒜皮的烦恼和困难。为何苦会如此恒久?佛家认为,其根源在于我们内心的「无明」,即对事物本质的无知。因为无明,我们执着于爱与憎,追求快乐,却又因这些不断变化的情绪而痛苦。

然而,苦不应被视为不可避免的宿命,而是修行的起点。我们学习不以抗拒的态度面对苦,而是以接受和理解代之,甚至转换为正面有趣的挑战。工作上的困难,视为能力上的提升;面对不耐烦、犹豫不决的时候,可以培养我们的耐性;感情上受到伤害,也是我们认识辨别爱的过程。但终究,信佛拜佛,不代表你会找到解决烦恼的方法,而是让你认清苦的本质。

无论物质层面的成就如何,生活的辉煌与否,内心的平和才是幸福的归宿。当我们能够坦然地面对苦、理解苦,在苦难中仍然能够保持慈悲心,淡然处世。在每个当下保持清醒,既不逃避也不放纵。透过这种正念的实践,我们能察觉到自身的贪欲、嗔恚和愚痴,才发现这些才是苦的真正根源。

当你不再把苦当回事,你自然就觉得:人生无论如何,都是顺遂的。只有『从苦」,才能到达『离苦』的彼岸。

 

作者:黄婉曼

佛学研究硕士生。

电视传媒人,视佛法为指引人生的哲理。与你一起实践生活禅,跳出无常烦恼的束缚,学习在娑婆世间活用佛法智慧,佛法,共成佛道。

 

超渡的意义是在唤醒众生

超渡的意义是在唤醒众生

超渡法会并不只是对亡者,而且也是对着活着的人。超渡的意思是唤醒迷惘的众生,因为亡者与活着的人同样在迷惘。

佛、法,就是不停的在做唤醒迷惘众生的钟声。所以超渡或称法度,是将生命中的心续转化和升华。

日前是阿弥陀佛的盂兰盆超渡法会,也是祈福法会。所以超渡法会并不只是对亡者,而且也是对着活着的人。

超渡的意思是唤醒迷惘的众生,因为亡者与活着的人同样在迷惘。

佛、法,就是不停的在做唤醒迷惘众生的钟声。所以超渡或称法度,是将生命中的心续转化和升华。

金刚经说,我所说法,如筏喻者。度过河水,舍下了舟,才能达到彼岸。接受无常的必然,才能看到无常的真相,才能见到究竟的真实,这就是升华。筏喻即是超度。如此理解。便能冥阳两利。

物换星移,四季更替,桃红柳绿……这是必然。前面的烛火,点燃了后面的灯。后面的灯火离不开前面的火,但那已不是前面的火。曾经拥有过的心境与情谊,不可能永远的保存,但人生阅历却能转化为实际的能量。

接受了无常与无我是人生中最平常不过的事情。平常心面对就是道,道是那么的平常。

迷时佛度,悟时自度。从此,除了活在当下和自强不息,便没有别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