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常学习

为甚么说菩萨戒包含了自利利他的所有法门?
大乘菩萨戒是在大乘佛教的思想指导下建立的。佛教的根本是自觉觉他,要求人人都能成佛,所以菩萨戒的所有内容都体现在三句话中,这三句话是:
第一:持一切净戒,无一净戒不持。
第二:修一切善法,无一善法不修。
第三: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
以上三句就是大乘佛教菩萨戒中所说的「三聚净戒」,它概括了自度度人和上求下化的一切大乘佛教的所有法门。
「三聚净戒」与大乘「「四宏誓愿」相应结合
三聚净戒」中的第一戒:「持一切净戒,无一净戒不持」是说的持戒的情况,在佛教中称为「摄律仪戒」。「一切净戒」,自然都是有助于修行成佛的行为准则,这是佛教的判断标准,以清净向上为其特点,以涅盘成佛为其宗旨,由是可以说,凡是有利于清净修行的一切大小乘戒律都可入于其中,持受修习,反之,对佛教追求清净涅盘活动有障碍的一切行为或准则,都是不能容许接受的。
「三聚净戒」中的第二戒:「修一切善法,无一善法不修」是说的修行的情况。在佛教中称为「摄善法戒」。佛教的善恶观为善、不善、无记三种,最后一种「无记」是说的非善非恶的情况。大乘佛教认为,佛教历史悠久,宗派众多,修习的方法也很多,可以有多条道路通向解脱的彼岸,因此通常称为「八万四千法门」,所以这条「摄善法戒」可以说广纳包容了所有能够修习善行的方法和道路。
「三聚净戒」中的第三戒:「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是说的佛教的目的,在佛教中称为「饶益有情戒」。「饶益」是佛教专用语,即有益。「有情」是说一切含有情识的众生,它既包括了人,又包括了非人的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如牲畜鸟兽等。「度一切众生」,就是要度所有有情众生,如果还有一个众生没有得度,就自己不能得度,体现了大乘佛教利他的理想。
大乘佛教强调「三聚净戒」的内容还与大乘佛教的「四宏誓愿」相应地结合。「四宏誓愿」是「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众生无边誓愿度」。其中「摄律仪戒」就是「烦恼无尽誓愿断」;「摄善法戒」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饶益有情戒」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
「戒」为无上菩提本,佛陀遗训中说「以戒为师」,戒对我们学佛修行来说,戒如大明灯,能消长夜暗,戒如真宝镜,照法尽无遗,戒如摩尼珠,雨物济贫穷,离世速成佛,唯此法为最,是故诸菩萨,应当勤护持。
数据源:杭州灵隐寺

比吃素更重要的事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说学佛人吃素的重要性,但茹素并不是判断修行深浅的唯一标准。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中开示「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佛学的根本在于心性的觉悟,而非只是外在形式的恪守。
一位吃素三十多年的朋友说这只是自己的一种生活选择,就像每天都会洗澡一样平常。是的,所以先不要把吃素异化成具有道德优越感的事。星云大师说过,「素食是一种生活习惯,可以增加慈悲心和耐力。重点不在于吃菜和吃肉,拥有素心,心能清净、慈悲才是最重要。」
佛陀时代,僧人托钵乞食,荤素随缘,重点在于对食物的不贪着。《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大师在猎人群中,也是吃肉边菜。吃素人如果执着于不与荤食人同桌,执着于锅碗是否洗净了,当我们过度关注「是否吃素、是否破戒」的焦虑时,或许应该回想佛陀的中道智慧:「既不过份苦行,也不放纵欲望,在缘起法中把握修心的本质。」
真正的道场不在餐桌或佛堂,而是在每个起心动念间。一个终日素食却心怀嗔恨的人,其过失远甚于偶尔食荤而常怀慈悲者吧。修行的真谛,终究在于超越形式的执着,直指心性的光明。行为上的利他实践,才是日常中真正的修行。
作者:黃婉曼
佛学研究硕士生。
电视传媒人,视佛法为指引人生的哲理。与你一起实践生活禅,跳出无常烦恼的束缚,学习在娑婆世间活用佛法智能,发菩提心,修行得乐,共成佛道。

佛陀有甚么弟子?对佛教有甚么影响?

佛陀的十大弟子,在僧团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们重视修持,热心弘法,各有不同的专长,现在分说如下:
智慧第一:「舍利弗」尊者是摩揭陀国人,父亲提舍是婆罗门教有名的论师。
神通第一:佛陀的出家弟子中有神通的很多,而「目犍连」被推为神通第一,是因为他在弘法时,屡显神通的缘故。
说法第一:「富楼那」出身富有,得父母疼爱。他遇事冷静,为人稳重,但对弘法却十分热心,讲道时,议论滔滔,听众无不深受感动。
解空第一:「须菩提」生长在一个富裕的家庭,父母对他十分爱护。他从小便乐善好施,也爱思索宇宙人生的问题。在佛陀的弟子中,须菩提是最懂得「空」的道理。
议论第一:「迦旃延」天资聪颖,通晓一切婆罗门经典,同时社会地位很高,受人尊敬,与他往来的都是著名的外道。皈依佛陀后,他在僧伽中很有推动作用,加上他辩才无碍,长于议论,在各地弘法时,外道都难不到他。
头陀第一:「摩诃迦叶」生于摩陀国,是一位大富豪的独生子。出家之后,舍弃繁华,潜心修道,直至晚年还过着极严谨的头陀生活,一日一食,沿门托钵,并且常在树下修习禅定,受到大众的爱戴。
天眼第一:「阿那律」是佛陀的堂弟。他在出家初期因不能适应出家人生活,佛陀讲经,他竟然打瞌睡。佛陀稍加告诫,他深感惭愧,从此不再睡眠,日夜精勤修道,以致双目失明。他虽然失明,却绝不懊恼,更加努力修道,不为外界事物所扰,终于得到了天眼通,僧伽中尊他为上首。
持戒第一「优波离」是一个贱民,在阶级制度森严的印度社会里,生活凄苦。在僧伽中,优波离最注重行、坐、卧的威仪,佛陀制定的戒律,他都能一一遵守,从不违犯,所以公推他为持戒第一。
多闻第一:「阿难陀」是佛陀的堂弟,年纪很小就归佛出家。由于阿难陀不单年轻,而且谦虚温驯,记忆力又好,因此被选为佛陀的侍者,以后经常跟随佛陀到各地弘法,又闻法不忘,有多闻第一的称号。
密行第一:「罗睺罗」是佛陀的独生子,一直在宫中生活,很得祖父净饭王的钟爱,希望他能继承王位。初出家的罗睺罗依旧十分顽皮,但受到佛陀教诫后,变得严于密行持戒,默默地修道,成为密行第一的圣者。
数据源:香港佛教联合会

你相信轮回吗?

香港茶餐厅的晨光中,伙计陈伯搅动着奶茶杯底的炼乳,漩涡般的纹路让他想起昨夜梦中反复出现的南洋街景——那是他从未踏足却异常熟悉的巷弄。这种似曾相识的「既视感」,或许正是佛陀在《中阿含经》所说的「识流相续」。生命如同杯中的炼乳与茶水交融,形态虽变,滋味却在每一次冲泡中延续。
许多人透过「前世回溯」催眠,看见自己曾是唐朝诗人或埃及祭司,这类故事常被质疑是潜意识的创作。但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史蒂文森(Ian Stevenson)花费四十年研究的「转世记忆」案例中,缅甸农童能精确指认前世居住的村庄水井位置,印度少女突然通晓从未学过的异国古语,这些难以解释的现象,为轮回之说增添科学层面的探讨空间。
轮回真正的深意,不在证明「灵魂不死」,而在揭示「业力不灭」的法则。就像香港的季候风,夏日从海洋带来水气,冬季从内陆卷来沙尘,我们此刻的每个选择都在为未来「造风」。《法句经》「自作业必自受」的偈语,在现代有了新诠释,就如上班族日复一日加班积累的过劳,是对健康「负债」,又如街角阿婆每日喂养流浪猫的善意,则是心灵「储蓄」。
有人质疑:「若无灵魂,谁在轮回?」佛教以「流水」回应此问——维多利亚港的海水每秒更新,但「维港」之名始终存在。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集体潜意识」,或生物学发现的「基因记忆」,都暗示某种超越个体的连续性。当你在异乡忽然听懂某句方言,或在灾难现场莫名涌现求生本能,或许正是古老业识的浮光掠影。
相信轮回与否,最终要回到生命的实践。日本临济宗禅师山田无文曾说:「不信轮回者,且看每日晨起时的自己——昨日之你已死,今日之你新生。」这份「当下即轮回」的体悟,让修行者不再抱怨人生。每天起床张开眼睛,都是重塑命运的机会,就像地铁站的自动扶梯,看似循环往复,实则将乘客送往不同楼层。每一次起心动念,都在为未来的「再生」铺设轨道。
或许真正的轮回,不在玄妙的转世故事,而在你递给路人的一把雨伞,在脸书贴文下选择善意而非攻讦,在塑料瓶投入回收箱而非海滨的瞬间。如同《楞严经》所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当我们开始觉察每个选择的重量,轮回便从信仰转为生活的修行——那杯茶餐厅的奶茶,此刻正倒映着无数过往与未来的自己。
---
**参考文献**
1. 《中阿含经·嗏帝经》(卷三)
2. 《杂阿含经·薪火喻》(卷十)
3. 《法句经·自己品》(Dhp. 165)
4. Ian Stevenson,《二十案例示轮回》(Twenty Cases Suggestive of Reincarnation)
5. 一行禅师《你可以,爱:慈悲喜舍的修行讲记》
6. 荣格(Carl Jung)《集体无意识的概念》(The Concept of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作者:宁珑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毕业生。
缘份,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既然我们有缘相聚、相识、相处或求学,就不必执着这是因,还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诚对己对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华严经》有多少种类?

依法藏法师所著《探玄记》和澄观法师所著的《华严经疏钞》中所说,《华严经》的经本合有六本:一、恒本,二、大本,三、上本,四、中本,五、下本,六、略本。
第一:「恒本」者,谓如来恒常所说之本。如来于一切法界虚空等世界,于遍刹尘之一一毛端处,于念念中不可说微尘中,于尽未来际劫中,常转*轮,无有休息。如是所说之华严经,非可结集也,亦不可说其品颂多少也。此经非下位菩萨及凡夫所能受持也。如《华严经》中之「佛不思议品」中经文所说。
第二:「大本」者,即如《华严经》中之「入法界品」中海云比丘所受持之「普眼经」,此经须以须弥山聚笔,以四大海水墨,而能书得一品,是故其文不可穷尽,而彼经品目亦过于尘数,难以尽数。此经乃是诸大菩萨陀罗尼力方能受持,亦非贝叶、纸张所能书记也。
第三:「上本」者,此中之上本,乃是相对于能结集之经本而论。依西域所传,昔日,龙树菩萨往龙宫求法,得见此「大不思议解脱经」有三本,其中上本之偈颂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品目有四天下微尘数。
第四:「中本」者,此中之中本,亦是龙树于龙宫中所见,此中本之偈颂亦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数,品目有一千二百品。
上之所说之「上本」和「中本」现仍秘藏于龙宫,乃是因为此二种经本并非阎浮提人之力所能受持,故龙树菩萨未曾携出龙宫,此世界未得相传也。
第五:「下本」者,此中之下本,乃是龙树菩萨于龙宫中所见之最下之本,此本有十万数偈颂,有三十八品。由龙树菩萨从龙宫中带出,而在天竺弘传。据《大唐西域记》说,在于阗国南遮俱盘国山中有此全本。
第六:「略本」者,即此土所传。现有六十卷本和八十卷本两部,六十卷本是彼十万颂中前分三万六千颂要略所出也,而八十卷本是在六十卷本地基础上增益九千偈数而得也。
注:《华严经》中的偈颂:依澄观法师所著《新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中说:「晋朝译经三万六千偈,更益九千颂」。又云:「三十二字为一偈,但梵本安,其数减少,汉地译字,其数增多」。由此可知。《华严经》之六十卷部计有三万六千偈,而八十卷部在原六十卷部的基础上再增加九千偈颂,是故计有四万五千偈。又此偈数乃是依汉文经典而论,非谓梵文经典有如是数也,梵文原典六十卷部应少于三万六千偈,八十卷部应少于四万五千偈(澄观有云,梵本四万一千九百八十颂余十字)。而若欲计其经典字数,则汉文六十卷部字数应约为115.2万字(36000 * 32 = 1152000),八十卷部字数应约为144万字(45000 * 32 = 1440000)
数据源:广州大佛寺

「四圣谛」是心药良方?

香港的上班族每天清晨挤在地铁人潮中,每人手中握着的手机不停滑着尝试使人快乐的娱乐影片,耳机里的音乐却压不住心跳的焦躁。这份现代人共通的「苦」,正是佛陀在菩提树下觉悟的起点——「四圣谛」。两千五百年前,佛陀以「苦、集、灭、道」四帖心药,为众生开出解脱烦恼的终极处方,正所谓心药还需心药医,「四圣谛」正好是解开治愈数码时代的心灵焦渴。
苦谛,是佛陀对生命本质的诊断。他观察到生苦、老苦、 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等八苦,如同现代人面对的压力、孤独与空虚。但佛陀说的「苦」不是否定快乐,而是指出所有依赖外物的快乐终会消逝,就像手机电量从100%掉到1%的焦虑。集谛则直指苦的根源——贪爱与执着。就像上班族熬夜加班追求升职,以为能换来幸福,却陷入「赚更多,就买更多,想要更多」的无尽循环,这正是佛陀所说的十二因缘中的「渴爱(Taṇhā)」锁链。
佛陀的智慧不在强调苦难,而在提供解药。所以灭谛揭示解脱的可能:当我们停止追逐短暂的满足,就像关掉手机通知,内心的宁静自然浮现。这不是虚无的放弃,而是《转法轮经》所说「远离渴爱,寂灭清凉」的觉醒状态。而要达到此境,需实践道谛的「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从正见(看清真相)、正思惟(善念抉择)、到正定(专注觉知),如同将混乱的手机桌面整理成简洁的接口,让心灵高效运转。
四圣谛的深意,藏于日常生活的微小觉察。原以为「修行」要打坐念经,后来发现「正命」(正当职业)就是茶餐厅伙计用心冲好每杯奶茶,又如同中学生在考试压力中练习「正念」,将呼吸当作锚点稳住慌乱的心。这些实践呼应《相应部》的比喻:四圣谛如医生的诊疗步骤——确认病症(苦)、找出病因(集)、告知可治愈(灭)、开立药方(道)。
佛陀的处方签从不过时。当你在社交媒体焦虑比较自我时,想起「苦谛」而放下手机;当购物欲涌现时,以「集谛」觉察背后的寂寞;当烦躁时用「正念」呼吸取代暴饮暴食——这便是四圣谛的现代修行。就像维港的渡轮每日往返,四圣谛不是单程的解脱,而是持续的觉察循环:认清苦、断除集、体验灭、实践道。当你在地铁里对让座者微笑,或在职场冲突中选择善意回应,便已在转动这部古老的觉性之轮。
参考文章
1. 《转法轮经》(巴利圣典协会版)
2. 《相应部·谛相应》(SN 56.11)
3. 印顺导师《成佛之道》第四章「谛的次第」
4. 一行禅师《佛陀之心——佛法中的正念修行》
作者:宁珑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毕业生。
缘份,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既然我们有缘相聚、相识、相处或求学,就不必执着这是因,还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诚对己对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禁语
很多人都不想有这样尴尬的情况出现,就是当我们与人交谈时,又或者在很宁静的场合,他人听到自己的肚子在叫,其实这是很常见的小毛病,因为大部份的都市人都会有胃气或肠风的烦恼,只是多或少而已。对于怀孕的妇女而言,就更为普遍,特别在妊娠初期,这是直接引至呕吐的原因。很多时在怀孕初期,孕妇觉得自己的腹部胀大,就以为胎儿长得特别大,但其实只是肠胃充气而已。
胃气胀有很多原因,胃部是我们体内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在正常状态下,它应该是不停蠕动,将食道送下来的食物绞碎。如果它的蠕动不正常,就会妨碍消化和吸收,令过量气体积聚,形成胃气,而胃酸过多也会多气。食物的种类,如吃过多豆类,或辛辣的食物,亦会引起胃气。最近流行生机饮食,很多人一早就喝蔬果汁,虽说可以提供蔬果中直接的营养,但大家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关键,那就是人的体内永远喜欢温暖的环境,身体温暖,微循环才会正常,氧气、营养及废物等的运送才会顺畅。所以吃早餐时,千万不要先喝蔬果汁、冰咖啡、冰果汁、冰红茶、绿豆沙、冰牛奶等等,吃早餐应该吃「热食」,就可减少胃气。我们饮食时,不自觉会吞下许多空气,在工作上需要时常说话,或紧张型的人,更不断地咽口水,吞下的空气,再加上肠胃蠕动过速也会产生大量气体。有些人可以打呃,嗳出气体,顿觉松畅,但紧张型的人,不会打呃,气体不能嗳出,只有向下走,紧张的人连放屁也少,所以会引至腹胀腹痛。要处理这个问题,可以减少说话,和在吃食物时慢慢咀嚼,就可减少吞下的空气了。
中国人有一句说话:「食不言,寝不语」,原来对胃气胀的患者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其实「不说话」,即所谓「禁语」,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法,在「八关斋戒」或参加禅修营时,师傅一般都会要求学员们实行禁语的。禁止学员之间任何形式的沟通,不管是手势、手语、眼神,便条等都禁止,书写、阅读、运动、音乐、宗教物品(包括念珠,护身符等) 都在禁止之列。禁语的实践,是指身、口、意的静默,口上没说,心里想与修法无关的事,也是没做到禁语的。禁语的目的,是不要让人把能量花在咀巴上,那时能量就能助你的眼睛看得清楚,便能看和观察周围的环境和人的需要,亦能助人听得清楚,不单能听到别人的说话,更能了解别人的心声,这就是所谓「真正会听的人,要听无声之声;真正会看的人,要看心内的世界」了。
数据源:香港普明佛学会
作者:陈家宝医生
私人执业妇产科专科医生
于2011年取得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
在港大修读时,曾任香港大学学生会佛学会第一届主席。

忏悔不是后悔?

我们有谁每天无不起心动念,没有做过错事?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们后悔做了某件事情,比较像一种感性的反应,以自责和沮丧的心情来否认过去的行为,甚至沉浸于痛恨自己做错事的情绪当中,耿耿于怀,心灵依然被业力所束缚。佛家更强调的是「忏悔」,是更为深刻、更具有修行意义的内在觉察。
最早对「忏悔」做出解释的是智顗大师,他认为「忏」是愿三宝及一切众生证明摄受,知道自己的罪恶,对外不藏罪过;而「悔」是因为惭愧而改过求哀,内心克责,恐受果报。知错就改,不隐瞒自己的罪过,同时坦然接受因果业报的规律。
智顗大师教我们可以如何忏悔:一,作法忏:依律仪的作法而忏悔,例如梁皇宝忏,用来对治遮罪,例如犯了佛陀订下不可饮酒的佛门戒律;二,取相忏:观想佛的相好和功德,心念在佛的慈悲功德上,罪业就不容易现前,用以对治杀盗淫妄这一些性罪;三,无生忏:需要以智慧观照实相之理,念罪体无生的忏悔,对治无明烦恼根本罪。
忏悔不仅是停留纠缠在「我做错了」的阶段,而是发愿悔改,从根本上断绝恶业的累积,培养善因,改变人生的方向。修忏可以帮助我们清除修行的障碍,只有认识了事情的本质和实相,才能真正把种种的懊恼放下。
佛陀在《增壹阿含经》中以「见星月之光」喻忏悔,用「陷泥沼之挣」喻后悔。忏悔如同黎明前的启明星,其本质是对业力的清明觉照。当修行者在佛前发露往昔罪业时,不单纯以后悔沉溺于过失的泥潭,而是以般若智慧照见无明本空。
作者:黃婉曼
佛学研究硕士生。
电视传媒人,视佛法为指引人生的哲理。与你一起实践生活禅,跳出无常烦恼的束缚,学习在娑婆世间活用佛法智能,发菩提心,修行得乐,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