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常学习

释迦牟尼佛诞日 中国各地有甚么习俗?
我今灌沐诸如来,净智庄严功德聚。
五浊众生令离垢,同证如来净法身。《浴佛偈》
史书记载释迦牟尼佛生于周昭王二十四年(公元前1027年),是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传说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大地为之震动,九龙吐水为之沐浴。
在中国古代,朝廷和民间都会在四月初八举行各种活动,当然各个时代内容不尽相同,比如明代朝廷起初赐群臣食「不落夹」(蒙古音译),至嘉靖年间,改赐百官在午门食麦饼宴。清代广州地区人们采面荭榔、捣百花叶做成饼,并在江上陈列龙舟,称为「出水龙」。
各种记载都说到,四月初八这天,各地百戏毕集,四方来观,到处人山人海,不仅满足了人们精神的享受,还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
古代民间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习俗,人们平日诵一声佛拈一颗豆,把拈过的豆都收藏好,等到四月初八就把攒的豆煮熟,在路上碰到人就送一颗,并请对方也念一声佛。这个民俗认为,拈豆诵佛是结来生缘,这么多相识和不相识的人,通过这个亲切简单的仪式,共同祈盼来生成为亲人、朋友,真是非常浪漫的做法。
现在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佛教徒都有各式各样不同的庆祝活动纪念佛陀诞辰,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浴佛」。因此,佛诞日也被称为「浴佛节」或者「灌佛节」。
在中国,信众会到寺院,参与浴佛、献花、献果、供僧、供舍利等等节目。有些地方传统会将佛像请到街上游行,置于大象上,或以花车乘载。寺院会开放让信徒进香、礼拜佛像、供养僧众。华人地区,常会引入世间庆祝的习俗,如舞龙舞狮,张灯挂彩,甚至燃放炮竹。
吃栾茜饼 游街庆祝 广东沙溪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沙溪镇家家户户吃栾茜饼,然后到街上观看万众参与的大型游街庆祝活动。
浴佛节巡游日,象角、圣狮、龙聚环三个村出动10条大小金龙、银龙和木龙,1只彩凤、20头醒狮、50个少女花篮。还有仙女散花、彩旗、锣鼓等队伍,共2000多人。
这些民间艺术团队,分成两支队伍游街,在周围几个村地域活动,当地人把这种喜庆大游行叫做「出高兴」,欢迎来自远近的客人欣赏、参与活动。
各石窟 寺院传统文化展 甘肃天水
天水的佛事活动历史悠久,尤以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的「浴佛节」最为有名。
这一天,麦积山石窟、甘谷大像山石窟、华盖寺石窟、武山水帘洞石窟、木梯寺石窟、秦城区的南郭寺、北道区的净土寺迎来成千上万的游人,组成了天水传统庙会的一大人文景观。
各石窟、寺院在举办佛事活动的同时,还开展各种文艺娱乐活动,举办旅游商品和书画展销等活动,丰富了节日的内容,既满足了群众的信仰需求,又引导人们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在积极健康的气氛中进行游乐活动。
遍走间巷 募化人家 福建泉州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每逢浴佛节,泉州的寺僧们要于四月初一日遍走间巷,募化人家,名曰「洗太子」。
至初八这一天要举行「浴佛法会」,全寺僧侣和信众们要用香汤为洗浴,作为佛诞生的纪念。是日,民间无子者,可用薄饼供九子母以乞子。
舞醉龙 · 澳门
在澳门,浴佛节又称醉龙节,是澳门民间风俗节庆的重要节日之一。相传数百年前广东香山县瘟疫肆虐,药石无效,乡民便携着佛陀像,求助佛陀。途经河岸时,突现一条巨蛇,幸遇一位僧侣砍杀巨蛇成三段,然后抛掉河中。血染河水,及后乡民喝过河水竟可除病去瘟,众人皆认为是佛陀降龙化灾,于是便创出舞醉龙来纪念此事。
游园泛舟 载歌载舞 西藏
蒙古族、藏族地区以四月十五日为佛诞日,即佛成道日、佛涅盘日,故在这天举行浴佛仪式。藏传佛教同样重视这一节日,称为「四月法会」,一般活动要延续好几天,包括诵经、跳欠(也称为跳布扎、跳法王舞、跳神等)、到各个佛殿拜佛等,而泼水的习俗,仅在年轻的僧人之间进行。
萨噶达瓦节,是藏传佛教纪念佛陀释迦牟尼诞生、圆寂、成佛的日子。每年藏历四月十五日在雄伟的布达拉宫后面的龙王潭畔举行。后逐渐演变成游园和预祝农牧业丰收的群众性节日。
届时,拉萨市附近的藏族人民,朝拜过神佛后,纷纷来到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龙王潭畔。春夏之交,潭水清澈见底,微风轻拂,碧波粼粼的湖面上荡漾着西藏特有的牛皮船。登上湖心亭阁,眺望青藏高原明珠——拉萨,别有情趣。
湖边树荫下、草坪上藏族同胞搭起五彩缤纷的帐篷,铺上花毡,摆上烟酒茶糖,全家小憩。青年们聚在如茵的草地上,伴随着悠扬的旋律,尽情地载歌载舞,为节日增添无穷乐趣。
跑马山转山礼佛 四川康定藏区
在四川省的康定藏区,浴佛节又称转山会,在每年农历四月八日,举行一年一度的转山拜佛活动,祈祷神佛保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传说康定跑马山顶的五色海中有九条龙吐水为佛陀沐浴,康定城区的居民要在这一天前往跑马山转山礼佛,经金刚寺、南无寺,最后沿子耳坡返回。在跑马山坡草地搭起帐蓬,跑马射箭、歌舞欢乐,同时交易物资。
久而久之,这个宗教节日和踏春等娱乐活动结合起来,形成了康定的特有节日。
南传佛教的泼水节
南传佛教也非常重视这一节日。傣族全民族信仰南传佛教,过节时,他们无论男女老少,都在清晨到各个佛寺中敬佛、斋僧,举行送旧迎新的仪式,行浴佛礼,给佛像洒清水「洗尘」。而后便开始互相泼水,嬉笑追逐,进行放高升、赛龙舟、赶摆、丢包等活动,这就是著名的傣族泼水节。
浴佛是藉外在的佛来洗涤我们内在的尘垢,让自性显发,同证如来的清净法身。除缅怀佛陀之外,就是要我们净心,以浴佛的功德度脱七世父母及累劫怨亲眷属早离厄难,使法界六道众生出离苦海。
举行浴佛法会,来洗涤我们的心灵,提醒我们时时保有一颗清净心,透过浴佛观照自己内心是否清净。
数据源:杭州灵隐寺

佛诞与浴佛
妈妈扶着踮脚的孩童,指导孩子自行将木勺伸向铜铸浴佛像,茉莉香汤从佛陀右肩滑落的瞬间,阳光穿透水珠折射出七彩光晕。这一刻既是对两千五百多年前于蓝毗尼园悉达多太子诞生的追忆,也是对「佛法如水,涤净尘心」的当代实践。
佛诞日(农历四月初八)又称浴佛节,其核心仪式「浴佛」源于《佛本行集经》记载的传奇场景:太子诞生时,九龙自虚空吐水为其沐浴,象征佛法将如清泉般洗涤世间烦恼。这份跨越时空的连结,不仅是对佛陀降世的纪念,更是一场透过象征行动启发内在觉醒的修行。
佛诞日的核心意义,非仅庆祝释迦牟尼的诞生,而是重温「众生皆具佛性」的觉醒宣言。据《修行本起经》所说,摩耶夫人手扶无忧树时,太子从右胁诞生,自行七步宣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此「我」非指个体,而是《涅盘经》所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本觉。信众以香汤灌沐佛像时,口中诵念「我今灌沐诸如来,净智庄严功德聚,五浊众生令离垢,愿证如来净法身」,此偈语出自《浴佛功德经》,将外在的沐浴动作转化为内在的净化过程 —— 水流不仅洗去佛像尘埃,更比喻佛法智慧冲刷人心的贪瞋痴三毒。
浴佛仪式的香汤配方,也暗藏佛法。传统以牛头栴檀、沉香、多摩罗香等五种香料煎煮,对应「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香。科学研究发现,檀香中的檀香醇成分能激活大脑前额叶,促进专注与平静。这恰似《楞严经》「香严童子因香悟道」的现代注脚,证明浴佛既是宗教仪式,也是身心疗愈的科学实践。 虽然不少寺庙都会以清水或者香花水取替香汤,但我们都知道真正的浴佛不在于仪式规模,而在能否将佛诞日的感动化为日常善行,将「浴佛之水」化为实际的关怀行动。
当代社会对浴佛的诠释,更展现佛法与时俱进的包容性。星云大师曾指出,佛诞日与母亲节结合的安排,巧妙将「佛陀慈母」的意象融入世俗孝道,使年轻一代在为母亲庆祝时,自然接触佛法慈悲精神。这种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智慧,犹如茶餐厅的「鸳鸯奶茶」—— 将中式茶与西式咖啡调和,创造出独属香港的文化滋味。而网络时代兴起的「云端浴佛」,让无法亲临寺庙的信众能透过在线参与,恰似《楞严经》所说「性觉真空,性空真觉」,打破空间限制的共修,正体现「心净则国土净」的究竟义理。
从九龙吐水的神话到各大寺庙的浴佛盛况,这项传承千年的仪式,始终在回答一个根本问题:如何让佛法的清凉穿透时代的喧嚣?答案或许藏在信众合掌瞬间 —— 当清水触及佛像的剎那,愿力已从指尖流向心田,将对佛陀的礼敬,转化为对众生的悲悯。正如《仁王护国经》所言:「剎那生灭,念念不住」,浴佛的真正完成,不在四月初八的法会,而在日常中每个洗净我执、利益他人的微小抉择。
===================================
参考文献
1. 《佛本行集经》(阇那崛多译本)
2. 《浴佛功德经》(义净译本)
3. 《修行本起经》(竺大力译本)
4. 《僧事百讲》(星云大师,佛光文化出版)
作者:宁珑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毕业生。
缘份,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既然我们有缘相聚、相识、相处或
求学,就不必执着这是因,还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诚对己对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如何修习慈心?
慈心就是善意的培育,慈心超越一般人所说的「爱」的范畴。一般人所说的爱往往夹杂操控欲、支配欲或各种喜好执着,所以会因爱而带来忧虑、伤感、怨恨等负面情绪。
「慈」的意思是将自己感受到的快乐送给别人,令大家快乐,也就是令大众都能够从我们的服务、工作和施予中得到快乐,这是施福、施惠心念的训练。培养慈心,应该从我们自身开始。
「慈」的意思是将自己感受到的快乐送给别人,令大家快乐,也就是令大众都能够从我们的服务、工作和施予中得到快乐,这是施福、施惠心念的训练。培养慈心,应该从我们自身开始。
只有你能友善地对待自己,否则很难友善地对待他人。慈心的长养,可以对治愤怒和憎恨。把慈心送给你憎恨的人,就是化解你的心结的最好方法。我提议大家可做一个「慈无量心运动」,令自己从狭小的心胸跳出来,转而面向周围的人和物,增加慈爱和关怀的心。对任何人都发放慈心,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没有我执,人就会变得平静和喜悦。
《坐禅三昧经》说:「若初习行者,当教言慈及亲爱。……若已习行,当教言慈及中人。……若久习行,当教言慈及怨憎。」这就是慈心禅的精要。至于如何修习「慈无量心」?我们首先可以找一个清静的环境,让自己平静下来,专注于观察自己的呼吸或聆听声音,逐渐让身体放松。先感觉自己的存在,再感觉到亲友的存在,感觉到不相关的人的存在,感觉到令你讨厌的人存在。感受到自己的快乐,观想自己的乐相,将慈心送给自己:愿我幸福、安稳和快乐,愿我没有病苦、痛苦,愿我远离憎恨。了解瞋恨心和愤怒对自己的伤害,感受到宽恕可以对治瞋恨,感受到放下瞋恨心的喜悦。善待自己,善待别人;善待别人,善待自己。跟你的心做运动,培育自己的慈心,化瞋为慈,知足常乐。
将你的慈心扩展开去,令你的亲友感受到你的慈心,令你的亲友感受到化瞋为慈,知足常乐。将你的慈心扩展开去,令其他人都感受到你的慈心,令不相关的人都感受到化瞋为慈,知足常乐。将你的慈心扩展开去,令你讨厌的人感受到你的慈心,令你讨厌的人感受到化瞋为慈,知足常乐。如是者不断重复……慈心禅是一种培育慈心的方法,我们可藉由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散发慈心,练习更珍惜自己,以及周遭的众生。慈心的积极语言,是「善待自己,善待别人。化瞋为慈,知足常乐。」我们在行住坐卧中,都可以念诵慈心禅诵句,「愿您我再无怨敌,愿您我放下自在,愿您我慈悲满载,愿您我离苦得乐。」
在日常生活中修习慈心,会带来平静、喜悦与定力。对别人修习「慈心」,从眼前来看好像吃亏了,但如果把范围放大来看,就会发现非但不吃亏,而且最终对自己或他人都是有益的。对人慈悲,就是让别人有路走,同时也让自己有出路。整个世界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让别人过得快乐、自由、有希望,最终一定也会利益自己的。所以,慈心不仅能利益别人,也是为了保护自己。如果我们能常常生起慈心,对所有人都会有帮助的。
人人都修习慈心,让慈心变成习惯,那么世界走向和平的一天亦不远了。
数据源:mind2spiri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陈家宝医生
私人执业妇产科专科医生
于2011年取得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
在港大修读时,曾任香港大学学生会佛学会第一届主席。

修行在红尘
常常听人说,在家学佛困难,没有适当的环境修行,其实在家学佛,也有愉快、 轻松、洒脱、自在的一面。佛教 的大家庭,由佛教七众所组成,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 弥、沙弥尼等五众皆为出家众, 其余优婆塞与优婆夷二众则属在 家男女众,又作居家、住家、在 家人,是指成家立业,过着家庭 生活,而自营生计的佛教徒。
在家而皈依佛教,俗称居士。在佛教的历史裹,最早皈依释迦的是两位优婆塞,多波萨和跋履迦, 他们是商旅,路经菩提树下时向 冈」成道的佛陀供奉炒面粉和蜜, 并皈依佛陀和佛法。在家修行的 历程,就是皈依、受戒,和修学 定慧。
在家学佛的第一部曲,就 是要皈依三宝。皈依是「皈」投 「依」靠的意思,也含有救济、 救护之义。三皈依是指归投三 宝、依靠佛、法、僧三宝,借着 三宝功德威力的加持、摄护,能止息无边的生死苦轮,以及能远 离一切怖畏,而得呵护、解脱一 切忧悲苦恼。《大乘义章》卷十 说:「归投依伏,故曰归依。归 投之相,如子归父;依伏之义, 如民依王,如怯依勇。」《成佛 之道》一书中说:「众生从过去 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在一生 又一世的时间推移过程中,流转 升沉于苦海中,极需依靠三宝的 舟航,才能到达彼岸。……故有 『皈依处处求,三宝最吉祥』之 谓。」一日不皈依,一日都是门 外汉,我在十三岁时皈依,到现 在还时刻感受到三宝加持的力 量,体会到皈依的好处。
以法为师,以戒为准则,在 家修行的第二部曲,就是受戒。 在家居士可以受五戒或八戒。 「戒」的意义,在于止恶行善, 借着行为的规范,来修心,去除 习气,和减少烦恼。受戒后,家 居生活一定有变化,这就是持戒 的好处了。在家居士亦可以受菩 萨戒,发菩提心,行菩萨行,就 是菩萨了。
在家学佛的第三部曲,是修学定慧。很多人都说在家没有时 间去禅修,其实行住坐卧都可以 修禅,生活的体验和反省,就是 修慧,顺境和逆境都是修行的好 机会呢。
佛经中有很多大菩萨,如 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 萨、维摩居士等,都是现「在 家相」的,在家的好处是更接近 群众,形象易于为大众接受。不 过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实践佛 法,会面对不少困难,是「难行 道」,但对于学佛的人来说,正 是接受磨练的好机会呢!
作者:陈家宝医生
私人执业妇产科专科医生
于2011年取得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
在港大修读时,曾任香港大学学生会佛学会第一届主席。
数据源:mind2spirit

闻思修中开智慧,能离烦恼得安乐
《法句经》是法救尊者集录诸经中,佛陀所说的偈颂而成的经典,其行文平易简洁,间杂巧妙譬喻,是佛道入门的指南。
《法句经》心意品心意品者,说意精神,虽空无形,造作无竭。意使作狗,难护难禁,慧正其本。其明乃大,轻躁难持,唯欲是从。制意为善,自调则宁,意微难见。
第一句讲的是《心意品》的大意:人的意识精神虽然无可感的形相,但却透过语言和行为而映现,其力用之不尽、取之不竭。本品将从心的隐微难见、难护难调入手,教示学人依戒定慧修学,使心调伏安乐。
人的意念,常常处于妄想纷飞的状态,驱使我们四处闯荡、任意西东。凡夫未经训练的心啊,实在难以防护、难以禁制。若能有所警觉,依循佛法去修习止观,依定发慧,终能调伏端正这难护难制的本心,以及身语行为,大大发挥明智的作用,终得离系缚、趣解脱。
凡夫的心,轻动浮躁、难以持守、难以驾驭,面对可意的“色声香味触”境界时,往往生起贪爱而想占有支配;面对不可意的境界,又起瞋恨而抗拒排斥。即使没有所对境,内心还是在思前想后、想东想西,片刻不得安静。
学佛人深知,心居于主导地位,修道首要“制御心意”,使其安定专注、柔和谦下,方为妥善,值得称叹。自心得以调伏安定,再于闻思修中开发智慧,则能离烦恼而得宁静安乐。
数据源:上海玉佛禅寺

在生活中修行 在修行中生活
我们提倡生活禅,所要强调的就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这里的修行当然不是仅仅局限于禅,也包括念佛、学教、观心,总之是指佛教修行的一切法门。因为一切法门都离不开禅定,所以我们特别强调了「禅」。《瑜伽师地论》上列举了种种禅,其中还有「办事禅」。办事禅的意思就很近似于我们提的生活禅,不过生活禅的含义更广,它所要求的不仅是把禅落实到工作、办事中,而且要将禅落实到生活的方面。
生活的天地是广阔的,生活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有社会生活,有家庭生活,有道德生活,有情感生活,我们要让这一切生活的领域里都充满禅的精神、禅的喜悦。那么修学生活禅有哪些要点呢?麼修學生活禪有哪些要點呢?
生活禅四大要点
修学生活禅有四个要点: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
第一点:将信仰落实于生活
这是说我们要把信仰的原则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第一步要使信仰生活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举心动念、所作所为都要依据五戒、十善的原则,使我们的人格在信仰中、在生活中成为完整的人格,而不是分裂的人格。不能在寺院里或打坐时是这样,到生活当中又是另一个样子,那我们永远都不能与佛法相应。第二步是要以信仰化生活,我们要用信仰的原则、用佛法的精神去逐步提高生活的质量,改善生活的环境。这样我们生活的品位就提升了。这当然包括物质方面的丰富,更重要的是使生活的内容、生活的质量趋于净化,趋于完善,趋于崇高;要使那些低级庸俗的趣味、对感官享乐的贪求逐渐被涤除。由此我们就会有和乐的家庭生活,就会有完美高尚的社会生活,那我们就有可能逐步实现佛化家庭、佛化社会。
第二点:将修行落实于当下
我们修行要时刻不离当下一念。当下一念处理不好,一切都无从谈起。《地藏经》上讲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可见当下这一念事关重大,十法界的形成都是从这一念开始的。我们要让自己的每一念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毫不含糊,在无明烦恼刚要萌动时就要用智慧的光芒照破它,不可随它迁流。古德所说:“念起即觉,觉之即无」,就是觉照当下一念的方法。
我们如果能把修行落实于当下,那么我们就不必担心到腊月三十会手忙脚乱,不必担心最后一息不来时会前路茫茫。因为当下是一个永恒的概念,当下不等于是这一念,这一念过了,下一念还是当下,当下就作得主,时时处处就能作得主,这就是所谓「一念万年,万年一念」。能做到这一点,何愁生死不了,何愁烦恼不断,何愁圣果不成呢?
所以各位包括我自己,都要用「把修行落实于当下」这样一个高标准来勉励自己,约束自己。照这样去修,那我们一切时一切处都能修行,一切场合都能成为修行的道场,那就像佛典上说的「处处总成华藏界,个中无处不毗卢」。
第三点:将佛法融化于世间
释迦牟尼佛应世说法是要教化世间、净化世间,使这个有着缺陷和烦恼的世间变成美满清净的人间净土。这是佛法住世的一个根本目标。离开了这个目标,佛法就将被束之高阁、毫无用处,佛经也就只是一种古董而已。
晚近以来佛教界出现了一些脱离世间的倾向,佛教成了专为超度死人的仪式,佛教徒被人称为「避世主义者」。太虚大师为此高扬人间佛教的思想,主张佛法要化导人间世、改善人间世。太虚大师的思想现在成了佛教的主流,我们都应该顺应这一主流,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去理解佛法、修行佛法,去建设这个世间,改善这个世间,并觉悟在这个世间。六祖慧能大师说得好:「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第四点:将个人融化于大众
佛法讲缘起,就是说任何个人、任何事物都不能脱离各种条件而独立存在,万事万物都是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因此我们修行就不能离群索居、闭门造车,而应该将自己的修行与救度众生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与一切众生同忧同乐。或者有人会问:这样我自己还能得到利益吗?当然能,而且还会得到大利益。因为菩萨就是在利他之中实现自利,在觉他之中完成自觉的。同时,我们能够将个人融于大众,我们的家庭生活、社会人际关系就会非常和谐,学佛的人也不会被误解为逃避现实、消极厌世了。
上面的四点既是生活禅的要点,也是我们在生活中修行一切法门的要点。
生活禅宗旨:觉悟人生 奉献人生
总起来讲,这四点可以概括为我们提出的作为生活禅宗旨的那两句话: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我们觉得这八个字比较准确地概括了菩萨的根本精神,揭示了佛教在这个时代所担当的使命。
觉悟人生就是智慧的体现,奉献人生就是慈悲的体现。我们既具有高度的智慧,又能有广大的慈悲心,奉献精神,那我们就能在当今时代把佛法的精神、佛法的形象很好地树立起来。
如果我们每个佛教徒都能成为积极向上、积极奉献的人,那我们在社会上就不会受到人家的讥嫌,就不会被说成是消极厌世。所以说,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这八个字看起来很平实,做起来却非常不容易。我们拈出这八个字,一方面作为我们自己的座右铭,也希望认同生活禅的人都以此来勉励自己、要求自己。
数据源:广州光孝寺

忍辱,不是忍气吞声
忍辱≠忍气吞声,很多人都搞不明白这一点。
「辱」的字面意义是受到侮辱,但从佛法的角度上来说,「一切不如意就是辱,受一切痛苦就是辱」。所以,忍辱的含义并不是「忍受侮辱」那么简单,通过了解「忍辱」的实际意义,才能真正修习「忍辱」这一法门。
要谈忍辱,我们需要先明确「辱」来自哪里。最容易理解的「辱」,是来自其他有情的怨怼与伤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受到侮辱」。更进一步的「辱」,来自于我们当下所处的生命本身。我们所在的世界称为娑婆世界,这个世界并非是圆满的,而是有诸多烦恼,病苦、爱苦、离别苦……
随着年岁渐长,我们对于「众生皆苦」的感悟会越深,因为烦恼和痛苦的确是无处不在的,又因为人的贪欲、憎恨、愚痴,使我们常囿于苦恼中难以解脱,所以才会说「娑婆世界的众生堪忍」,意思是我们所在世界的众生安于忍受诸苦恼而不肯出离。
佛教修行者的最终目的是了生死,成佛果。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断烦恼。如果修行者对于外来逆境不能忍受,就必然产生烦恼,这就没有了生死、成佛果的希望。所以佛教提出「忍辱」,为的是帮助众生从诸多烦恼中寻得解脱之道。
「忍辱」的根本含义是忍受各种侮辱恼害而不起嗔恨心,「不起嗔恨心」是忍辱与忍气吞声最根本的区别,前者是一种智慧,后者则是怯懦。「忍气吞声」更像是把遇到的糟心事打碎往肚子里咽,怨气在肚子里「咆哮」,不断折磨身心,只是不敢外露罢了。
而懂得「忍辱」的生命犹如劲松,一切「不如意」如过眼烟云,在风雨中能保持坚挺、不减其志。修习「忍辱」,是通过不断觉察自我、磨炼自我,使自己面对一切不如意境时,能够保持内心平静、不起嗔恨之心。
修「忍辱」,先觉察
面对不如意带来的郁闷、愤怒、痛苦等负面情绪时,「自我觉察」是一个可以让我们快速冷静、恢复理智的方法。通过观察和思考自己的情绪、想法、行为,找到消极情绪的源头,我们就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事物,也能理解种种「不可爱境」并非空穴来风。
缘起性空 不必执着
万事万物都是因缘会聚而有,自性本空,不可得。也就是说,我们所看到的、触摸到的、感受到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也必将随着因缘散尽而灭,它们本身并无恒常自性,只是因缘和合所产生的假相而已。
看清这一点,我们的空性智慧才能显露,我们才能不执着于种种假像。生活中面临的一切「辱」,不过是虚妄之相,不必执着。更进一步,可以把「辱」视为逆增上缘的修行机缘,难忍能忍,专注于从佛法中汲取智慧,才能有所成就,从种种「不如意」中出离。
数据源:广州光孝寺

逃避和出离有甚么不同?
通常,初学佛的人,必须要有厌离心,才能够真正体会到修行佛法的重要和必要。要厌离甚么呢?是对于来自心理、生理、人际关系、自然环境的种种矛盾、摩擦,而引起的许多烦恼、痛苦。如果能够转变,那么对这些现象的感受就不须厌离;无物可厌,也就无处可离了。所以,厌离是修习佛法的初步,就是知苦而求离苦的意思。
一般人总认为厌离人间的人际关系、生活环境,就是否定了人的价值和意义。其实恰好相反,正因为要提升人的价值和意义才要暂时厌离。就像商人出外经商,是为了赚钱养活眷属,维持家计;孩子出外求学,是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以谋他日成家立业和自利利他。所以,佛法所讲的厌离是修行的初步过程,而不是终究的目的。
逃避就不同了,逃避是不想负起应有的责任,不敢面对现实的生活,而抱着逃债,甚至于逃亡的心态远离他所处的环境,这种人就像处于逃亡状态的犯人一般,心里经常充满着恐惧、不自在、不安全,永远承受着无处容身的心理压力。这和修行正信的佛法以厌离烦恼的世间完全不同。若能厌离烦恼,他就能逐渐地离开烦恼,多离一分烦恼,便多得一分解脱和自在。自在的程度越深,烦恼也就越轻,最后便得究竟解脱。如果已得解脱,当然也就没有厌离和不厌离的问题了。
逃避是不能解决问题的。逃避是知苦却不敢面对苦,反而逃苦的意思;厌离是知苦、避苦因而学佛脱苦,乃是为了疏导问题。逃避既违背佛法所说的因果律,所以也不为佛法所许;厌离也不一定要离开人间,而是透过佛法的指导原则及其修行方式,提起对于世间现象的彻底认识。《中观论颂》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首先是厌离世间,结果既已知道诸法空幻,也就不起烦恼和执着,也就不需要厌离。不过,仅仅通过知识的认同未必能够离苦,所以要暂时离开世俗的环境,专门修持佛法的戒、定、慧三学,就比较容易达成离苦的目的了。因此,上上根器的人,一旦接触佛法就能顿悟,悟后或以出家身,或仍以在家身于人间行化;一般根器的人,则以离俗出家最易得力。不过,出家是大丈夫事,并不是世间多数人可以做到的。因为第一、一般人不知厌离;第二、许多人虽知厌离却无法厌离。
数据源:广州光孝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