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常學習

佛教徒必需要行佛化婚禮嗎?
佛化婚禮,在佛教的三藏典籍中,找不到明確的根據。所以,佛教並不強調佛化婚禮的重要性,凡是公開的婚姻,都會受到佛教的認可。佛教嚴禁私通,私通在佛教稱為邪婬,是犯罪的行為。
至於佛化婚禮,在佛化家庭的建設上說,是有必要的。至少,佛化婚禮的舉行,已經證明男女雙方都是三寶的弟子,自從結婚之後,他們所組成的家庭,也必是佛化的家庭。所謂佛化家庭,是指信奉三寶並且實踐佛法的家庭,至少那是一個修持五戒十善的家庭,一個和樂慈愛的家庭。
所以,凡是正信的佛教徒,應該舉行佛化婚禮,並且鼓勵親友們舉行佛化婚禮。
因為佛化婚禮在佛典中沒有明確的根據,對於婚禮的儀節,迄今尚沒有統一的規定。不過,主要的儀節,應該是歸依三寶及宣誓相敬相愛,在三寶的光照之下,結為夫婦,以愛情相助,以道情相勉。
根據比丘戒的規定,出家人不得作婚姻的介紹人。但是,既沒有說出家人不能作證婚人,也沒有說出家人可以作證婚人。若以解脫道的觀點衡量,出家人最好不做證婚人。苦以菩薩道的觀點衡量,為了佛化社會的理由,出家菩薩為人證婚,當可視為接引的方便。
資料來源:香港佛教聯合會

「緣起法」對生活有幫助?
想像你手中有一顆種子,它需要泥土、陽光、水和時間才能長成大樹。如果沒有這些條件,種子永遠不會發芽——這就是佛教說的「緣起法」。 佛陀在《雜阿含經》裡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因為有這個條件,所以才有那個結果;當條件消失,結果也會跟著消失。這告訴我們,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是「自己存在」的,一切都依賴其他條件支持。
再舉一個例子:黏土被工匠捏成杯子,經過火燒後才能使用。但如果你把杯子打碎,它又變回一堆碎片和黏土。這說明杯子的「存在」只是暫時的組合,它的本質並沒有固定不變的「杯子的靈魂」。佛教稱這種現象為「無自性」,也就是事物沒有永遠不變的本質,只是暫時的組合。
理解「緣起法」對生活有什麼幫助呢?當你因為買賣做不成而難過時,可以想想交易是賣家的準備工作、買家的熱切程度、競爭對手等許多條件共同造成的結果。如果某個條件不夠(比如同事會議遲到),結果自然受影響。這不是要你放棄努力,而是學會不要過度執著結果,因為結果本來就由許多因素決定,就像《金剛經》教導的「不要執著,保持平常心」。
緣起法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們看清事物的真實模樣——一切都在變化,沒有什麼是永遠不變的。當你明白這一點,就能更輕鬆地面對生活中的高低起伏,因為你知道,無論快樂或困難,都是許多條件暫時組合而成的。
作者:甯瓏
香港中文大學佛學研究碩士畢業生。
緣份,就像種子要遇見陽光和水才能成長。每一種偶遇或許都不是巧合。既然我們有緣相聚、相識、相處或求學,就不必執著這是因,還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誠對己對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佛教傳統活動「曬經」有甚麼典故?
曬經是佛教中的一項傳統活動,它源於唐代玄奘大師往西天取經的故事。
相傳玄奘大師在取經過程中,不慎將部分經書掉落水中,後來在石臺上將經書晾曬至乾,從而完整地帶回了大唐。為了紀念玄奘大師的這一壯舉,佛教寺院開始在每年的六月初六這一天,將經書從櫃中取出,逐頁翻開並用軟刷拂去灰塵,然後重新裝匣放回,這個過程被稱為“曬經節”,也有時被稱為“翻經節”。
曬經節不僅是為了保護經文免受潮濕和蟲害,還有著深遠的宗教意義。在佛教中,經文被視為佛的教法,是智慧的結晶,因此對經文的恭敬處理被認為可以積累巨大的功德。曬經的行為象徵著對佛法的尊重和傳播,被認為有助於度化眾生,因此有“曬經度眾生,功德大無窮”的說法。
此外,曬經節也是佛教徒表達對佛教經典的敬仰和對佛教教義的學習意願的一種方式。通過曬經,信徒們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佛教經典的內涵,從而在精神上得到提升和淨化。
曬經節在不同地區和寺廟可能有不同的慶祝形式,但其核心目的都是為了保護和弘揚佛教經典,以及通過這一活動來增進信徒的信仰和修行。
資料來源:普光明寺

「學佛60問」第一問:佛陀是創世主?
在一個宗教裏面,是否有一個必然的創世主? 一個創造天地萬物的神?
佛這個字是來自於 BUDDHA,而 BUDDHA 的解釋是「覺者」,一個「覺悟」或「覺道」的人。
佛教世界觀裏面並沒有創世主的概念,可能你會問,為什麼沒有創世主但是有一個宗教,我們相信的是什麼?
佛陀是以一個人,一個叫悉達多的太子,當年他身份是一個城的太子,他覺悟到世間運行的原理,但他本人是沒有能力去改變這個世界現有的狀態,他知道,但他沒有能力「啪」一聲,就令大家可以離苦得樂,他不是一個這樣的狀態,他也沒有這樣的能力。我們經常說佛陀可以「度化」所有的眾生,但他所謂的道化眾生,只是將他所感所悟,他所學習和明白到的東西,留下來給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後人,而眾生自己能不能得度,就看你個人了,你自己是需要自己的努力,而決定你能不能得度。
佛陀是一位「心的醫生」
我們也常說佛陀是一位「心的醫生」,他有能力為眾生去診斷他們的苦以及病因,再開相關的處方,只要你依時吃藥,就一定能夠離苦,但如果你不吃藥的話,其實佛陀也是愛莫能助。
佛陀是一個很好的嚮導,佛陀可以導引世間的人,脫離這個塵世間的苦海,但他不可以直接拔走你,扔你到解脫的對岸,然後就說你已經搞定了。佛陀也不可以代你受苦,所以佛陀從來都不會用創世主自居,也不希望後人,所謂學佛的人,對佛陀有任何形式的崇拜。所以我們是很需要實踐佛的言教,如果我們不實踐他的言教,就算佛出現在你面前,你也等於見不到他。我們要敬佛,就是以他的言教以身作則,敬佛是以他的方法去生活。
所以佛陀不是創世主,不是主宰的神,他只是能夠教導大家離苦得樂的方法。
佛陀就自己搞定了,自己離苦得樂,同時也就留下了說明書。當然說明書不是他自己寫的,而是一班親愛的弟子,在佛入滅後將他以前的言教,輯錄成一本又一本的佛經,也有很多不同的高僧在不同時代,對佛經就那個年代作出論述。
以身作則去做
所以佛陀是不可以代替眾生離苦得樂,佛陀作為一個老師,他不是一個幻術家或魔術師,也不會替人贖罪,他要教的東西,只是你要對自己所做的事情負責,因果法則,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如果你見到有些人相信佛教,相信佛陀,相信佛法,但如果他不是以佛法為基礎去過他的生活,他不是以佛法所說的言教去實踐,其實某程度上他不算是一個佛教徒,他只是一個敬拜佛的人。
所以佛教佛法,就是佛的言說,而你以身作則去做。
而這本說明書的內容,我們容後再談。
作者:Angus@我佛磁BASS
廣告/數碼/公關人,以「我佛磁Bass」在網上創作,分享「全修行兼職返工」的生活模式。過去十多年,一直學習不同的身心靈方法,近年昄依學佛,跟隨法師修心養性。深知「說道理易,學佛難」,希望打破深奧義理,以體驗和傳心為本,讓佛法走進生活。
近年積極於企業及社區機構,分享如何以正念呼吸契入佛法,推動身心平衡與壓力管理,幫助現代人找回內在平靜與力量。「我相信,認真呼吸,好好觀心,能將善意帶到家庭、職場及社會。希望透過呼吸,讓更多人感受到佛法的溫度與力量。」
「學佛60問」以聖嚴法師《正信的佛教》為藍本,歸納了60個學佛的問題,以網路語境重新詮釋、體會語言文字背後的佛法真義,一同輕鬆入門。

如來十號是甚麼?
十方三世諸佛,其應身各有名號,或從修因來說,或從果位來說,或者是從性、相、行、願而言,佛佛各別,這是諸佛的別號。此外又有十種尊號,諸佛皆具,這是通號,其名義包含以下:
第一: 如來:如為如實之道,即一切法性,佛從如實之道而來,故號如來。
第二: 應供:佛三惑圓斷,二死永亡,萬德尊嚴,福慧具足,普應九界的供養,供之則有福,故號應供。
第三: 正遍知:外道執斷常二見,於知邪而不正,二乘耽空,菩薩窮源未盡,皆雖知而不遍,唯有佛智燭照一切法,既正而又遍,故號正遍知。
第四: 明行足:明為三明,即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行為五行,即聖行、梵行、天行、嬰兒行、病行。三明屬慧,五行屬福,佛福慧兩足,故號明行足。
第五: 善逝:善是好的意思,逝是去的意思,佛修正道,入涅槃,向好的去處而去,故號善逝。
第六:世間解:佛瞭解世出世間的一切諸法情狀,故號世間解。
第七: 無上士:在諸法中,涅槃無上,諸人中,佛無上,諸果中,正覺無上,九界眾生,無能與等,故號無上士。
第八:調禦丈夫:能調禦修正道的大丈夫,故號調禦丈夫。
第九: 天人師:佛為天、人導師,故號天人師。
第十: 佛:佛是覺的意思,具自覺、覺他、覺滿,故號為佛。
第十一:世尊:覺圓德備,出世三乘,世間六凡,無不共尊,故號世尊。
以上共十一號,《成實論》等,合無上士與調禦丈夫為一號,《大智度論》則以世尊為十號以外的尊號,其意義為:因具有以上十號,所以稱為世尊。
資料來源:杭州靈隱寺

佛陀所提到的「四諦」代表了甚麼?
佛陀將苦、集、滅、道合稱為四聖諦。
佛陀在波羅奈國的鹿野苑第一次說法時,便向五比丘講解這四諦法,以後在他弘法的四十五年中,不厭其詳地一再為弟子解說,並且勉勵他們努力實踐,以達到大徹大悟,解脫生死的目的 。
四諦的內容如下:
一:苦諦
是闡明一切眾生都是痛苦的。我們的身體,乃至一切事物,全是無常的、會引致痛苦的。
二:集諦
又名苦集聖諦。集是積集、生起的意思。集諦便是分析痛苦生起的原因。
三:滅諦
又名苦滅聖諦。當我們斷除了苦因之後,便不會產生苦果;換言之,就是從生死輪迴轉向解脫,這便是滅諦,又稱為涅槃。
四:道諦
又名苦滅道跡聖諦。道的意思是門徑或實踐的方法,因此道諦是指通向涅槃的門徑或實踐的法。
上述四諦中,集諦是苦因,能招致生死輪迴的苦果,兩者都是和輪迴有關的,稱為世間因果;道是樂因,能招致清淨涅槃的樂果,這兩者都是和解脫有關的,所以稱為出世間因果。
資料來源:香港佛教聯合會

佛經中有兩句話:「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是甚麼意思?
這就是說一切法「緣起性空」。「色」,就是色、受、想、行、識五蘊中的色,是指物質。任何物質現象都是緣起,它有相狀,它有功用,但是它的相狀和功用裏面沒有常恒不變的指揮它的主宰,所以說是空。
所謂空,不是指的色外空(物體之外的空),也不是指的色後空(物體滅了之後的空),換句話說,並不是離開色而另外有一個空,而是「當體即空」。色是緣起所起,色法上不能有個不變的實性,所以說「色即是空」;唯其沒有實性,所以能遇緣即起,所以說「空即是色」。這也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簡單解釋。受、想、行、識等精神現象也同樣地是「緣起性空」。「緣起性空」是宇宙萬有的真實相狀,即所謂「諸法實相」。大乘佛教以實相為法印,稱為「一法印」,一切大乘經教,都以實相的道理來印證。如前面所說「無住涅槃」和「菩薩六度四攝」等教義,都是以緣起性空的理論為基礎的。
《佛教常識答問》趙樸初
資料來源:杭州靈隱寺

男性僧人為甚麼被稱為「和尚」?
和尚一詞,純由於西域語言的音轉而來,在印度,通稱世俗間的博士為「烏邪」,到了于闐國則稱和社或和闍(Khosha),到了中國則譯成了和尚(見寄歸傳及秘藏記本)。所以在印度的外道也有和尚及和尚尼的(雜阿含卷九‧二五三及二五五等)。
可見和尚一詞,並非佛教的專有名詞,但在佛教,確有它的根據,佛教的律藏,稱剃度師及傳戒師為鄔波馱耶(Upadhyaya),「和闍」一詞,就是根據這個而來,「和尚」一詞,更是漢文的訛誤,最早見於漢文中的,可能是石勒崇信佛圖澄而號佛圖澄為「大和尚」。
但在律中往往不用和尚,而用「和上」以別於流俗的訛誤,因為,依照鄔波馱耶的原意,應當譯為親教師,也唯有受了比丘戒十年以上,並且熟知比丘及比丘尼的二部大律之後,才有資格為人剃度、為人授戒、而被稱為鄔波馱耶。這既不同于印度俗稱博士的烏邪,更不同於中國誤傳的和尚──老僧是老和尚,小沙彌是小和尚,乃至阿毛阿狗恐怕長不大,也可取名叫和尚。
節錄自 聖嚴法師著《正信的佛教》
資料來源:香港佛教聯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