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学习

  1. 首页/
  2. 恒常学习/
  3. 佛学文章
诅咒

诅咒

陈太今天来看医生,见她面现愁容,以为她患上了很严重的毛病,但在详细询问下,原来她是为了右眼下长出了一颗痣而烦恼。经过检查后,我告诉她这只是一粒良性黑素瘤,并不须要担心,但是这个诊断并没有减少她的烦忧,因为她相信这是一颗泪痣,有了它就像给人下了诅咒,是会为她带来恶运的,所以一定要把它弄走,于是我就转介她给皮肤科医生治理。

上述其实是一个很普遍的案例,很多时当我们生病时,我们就会怀疑因为给他人诅咒,而在精神病患者身上或当我们面对一些难以解释的病例时,这些想法更为普遍,有些人甚至会认为是给人下了恶咒或降头,寻求宗教上的解咒,而放弃医学上的诊治。虽然很多现象都不一定在科学或医学上可以得到解释,但若相信诅咒会带来厄运,在心理学上,这已经足以做成伤害,对病者的心身形成困扰,而影响康服。当我们与人发生冲突,或当我们怒气冲冲时,我们也可能诅咒对方,当然我们不一定希望所诅咒的成为事实,但我们所想的,却会反投射在自己内心深处,对自己的心灵造成伤害而不自知。

对人下诅咒,相信自人类用语言沟通开始,就已经存在。咒词其实有好有坏,可以是祈祷语、祝词、颂神词或诗句,与文明社会的歌谣、文人诗、庙堂诗,都根植于它们在原始时代的同源。很多民族歌谣的源头即原始歌谣中的巫歌(咒语)、祈祷语和颂神词。咒语,在一般人心目中,是一种直接用来控制、驱使对象和有神秘力量的隐秘话语。在探讨其渊源,在原始时代部族中,使用于巫师施展法术的各种仪式场合使用,是象征性巫术歌舞严肃的言语,具有短小、庄重、命令式、有?律和节奏等形式特性。咒语的起源,在各民族中都有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到现在仍流行于宗教的修持中,最普遍的就是印度教、佛教和中国的道教。

咒语的用途,在古代或部落时代,是巫师用来治病的灵药。在近年,于西方社会有人引入念诵咒音作为禅修治疗 (mantra medication),而这些咒音是不涉及宗教信仰的。有人则用印度教的念咒修持方法 (transcendental medication) 来医疗血压高。有医学文献指出,这些治疗有其一定的作用。有人认为咒语是一种谙示语,通过反复念诵,即可产生易于集中注意力而入静的作用,于是有人认为可以根据情况,读诵自创的具有良性暗示作用的词语,但这却并没有甚么医学证明来支持这种做法。


作者:陈家宝医生

私人执业妇产科专科医生
于2011年取得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
在港大修读时,曾任香港大学学生会佛学会第一届主席。

数据源:香港普明佛学会

 

 

如幻观  止恶生善随缘度

如幻观 止恶生善随缘度

「随缘」二字,我们于日常生活中时常听到。究竟甚么是「随缘」呢?也会有人惯将「随缘」解释成「躺平」和「随便」,事实果真如此吗?

若想随缘,就要认识缘;要是不能认识缘,我们所说的随缘,只不过是戏论。佛法上的「缘」,是因缘果报,有因有缘方有果。「单因不立,独缘难成,因缘和合,方能生法」。

随缘是随顺善缘  而不是随顺恶缘

好比我们耕种田地,种子是因,其他促成种子成长的条件,包括土壤、阳光、雨露等就是缘,而所结成的果实就是果。只有种子,或是只有其他种种外在条件,都不能结果,这就是「因缘和合,方能生法。」

认识了「缘」是一切法皆依因缘而生起,自然也就知道「随缘」是随顺因缘,而不是随便,不是无所谓,不是躺平,不是糊里胡涂,不是爱咋咋地,而是在因上努力做正确的事,在果上知足无求,坦然对待。 


但也要明白,随缘,是随顺善缘,而不是随顺恶缘。要修学让苦止息、让乐生起的因缘,要不断地累积广大的善法因缘,不断地止息一切不善法的因缘,就像四正勤一样——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生起。

「随缘是生命觉醒后的智慧体現」

法量大和尚说:「随缘并非随心所欲地放纵,也不是任性妄为地行事,更不是消极地听天由命或空想等待。随缘是生命觉醒后的智慧体现,是对因果深信不疑的洞达之境。它意味着能够明辨善恶并做出正确抉择,是耻恶欣善的勤勉勇敢之举,更是有着但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泰然心境。

当我们真正理解随缘的内涵时,便不会在生活中盲目行动或消极等待。随缘的智慧让我们在面对各种境遇时,既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又能积极地做出努力。深信因果使我们明白每一个行为都有其后果,从而更加谨慎地做出选择。明辨善恶让我们坚守道德底线,朝着美好的方向前行。耻恶欣善则激励我们不断努力,摒弃不良行为,追求善良与美好。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泰然,让我们专注于过程,不被结果所束缚,以更加从容的心态面对生活的起伏。」

如同法量大和尚的一首汉俳所言:「智慧识达故,止恶生善随缘度,顺逆如观戏。」随缘,从来都不是被动消极,不是不思进取,而是正观缘起,智慧抉择。
 
在人际关系上,接纳自他不同,不强求改变对方;在事业目标上,全力以赴,但不过分焦虑成败;面对逆境违缘时,将困难视为修行的契机,而非抱怨命运……在现实生活工作中,努力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了知一切皆是依因待缘所生,唯求自利利他之行,无住生心,知足感恩,谦和包容,恭让慈爱,祝福一切。
 
正如大和尚开示所言:「知足感恩是人生幸福的源头活水,是照见缘起表像的智慧结晶,它消融苦难如春日化雪,转化逆境若秋月盈虚。智者驭心端行,勤勉向上,驯伏骄奢如驯烈马,淬炼苦寒若腊梅幽香,在祸福流转间识得方向,遇逆不馁,逢顺不湎,始终以澄明之心照见缘生缘灭,使生命之舟乘风破浪驶向幸福的彼岸。」
 
图片及数据源:广州六榕寺

如何分辨「有漏」与「无漏」?

如何分辨「有漏」与「无漏」?

想象你用水桶装水,若桶底有破洞,无论倒入多少水都会漏光——这就是佛教说的「有漏」。在佛法中,「漏」(梵语āsrava)比喻烦恼像漏洞般耗尽生命能量,让人困在焦虑、贪求的循环里。而「无漏」则如完好的容器,能蓄积清净智能,导向真正的自由。要分辨两者,需从三个层次观察:行为动机、情绪反应与生命结果。


 
第一:从行为动机分辨:执取或放下? 
当你读书是为了超越他人、炫耀成绩,即使考了满分,这仍是「有漏善行」。因为动机隐藏比较心与焦虑,如同《杂阿含经》所说:「于可念色而起乐着,不可念色而起憎恶」,即是对喜欢的拼命抓取,对讨厌的极力排斥。反之,若读书是为探索知识本质,即使成绩普通,过程中保持专注与好奇,便是「无漏善行」。同样扫地,凡夫想着「何时扫完」是烦恼,禅者专注当下拂尘,即是清净。
 
第二:从情绪反应观察:波动或平静? 
试想朋友抢走你的机会,若你怒火中烧、彻夜难眠,这便是「有漏」的典型反应,情绪被外境牵动,如枯草遇火即燃。但若你能觉察愤怒的根源,例如恐惧被否定,并以《法句经》「胜者生怨,负则自鄙」提醒自己放下争胜心,此时的平静即是「无漏」的萌芽。关键在于,有漏情绪像滚雪球越滚越大,无漏觉察则如阳光融化积雪。 
 
第三:从生命结果验证:束缚或自由? 
有漏行为必留下「心灵债务」。例如沉迷手机游戏换取短暂快乐,事后却空虚懊悔,甚至熬夜影响健康。这正是《俱舍论》所说「长养诸有,流转不绝」,即是烦恼不断增生,将人绑在恶性循环中。无漏行为则像存入「解脱存款」,如每日静坐十分钟观呼吸,或真心帮助他人而不求回报,虽看似微小,却如《中阿含经》所言「空欲漏,空有漏」,逐步清净执着。

 
 

「无情无感才是无漏?」错!无漏并非麻木无感。佛陀吃饭时细嚼慢咽,品尝米香却不起贪爱,见众生病苦流泪,但悲心不陷忧郁。这才是「无漏有为」,体验世界却不执取。无漏亦可融入日常。学生解题时专注思考本身,而非纠结分数,主妇煮菜时用心感受食材变化,而非担忧家人评价,皆是转有漏为无漏的契机。 
 
故下次感到焦虑或贪求时,尝试先深呼吸三次,像按下内心暂停键。然后问问「此刻的念头,会让心更自由或更沉重?」最后,若念头带来沉重,默念《心经》「色即是空」,「色」指执着对象,「空」提醒其无实质束缚力。 
 
如《维摩诘经》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分辨有漏无漏,终究是练习在每个起心动念中,选择做烦恼的旁观者而非奴隶。当你发现面对失去的工作机会能一笑而过,见他人成功可真心赞叹,这便是无漏生命的花朵,正在你心中绽放。 
 
 
参考文献
1. 《杂阿含经》卷8(229经)、卷43(1176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CBETA电子佛典) 
2. 《中阿含经》190经〈小空经〉,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CBETA电子佛典) 
3. 《阿毘达磨俱舍论》卷1,世亲菩萨造,唐·玄奘译(有漏法定义)
4. 《佛光大辞典》「有漏无漏」条,慈怡法师主编,佛光出版社,1988  


作者:宁珑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

缘份,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既然我们有缘相聚、相识、相处或求学,就不必执着这是因,还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诚对己对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摆脱尘世习性 便可如鸟儿翱翔于天空般自由自在

摆脱尘世习性 便可如鸟儿翱翔于天空般自由自在

量腹而食,无所藏积,心空无想,度众行地。如空中鸟,远逝无碍,世间习尽,不复仰食。《法句经‧罗汉品》

 
译文:每次吃饭以肚饱为准,无须积攒贮藏食粮;心中空空无所思想,救度了众人行走的大地,犹如空中飞翔之鸟,远走高飞没有阻碍。尘世的种种习性已摆脱殆尽,不再到处仰面乞食:虚怀心胸没有祸患,已经达到超脱的境界,犹如飞鸟一般,偶尔栖歇凡世,立即就飞离地面高飞远逝。
 
佛陀住世时,曾有一位巴腊尊者跟随他修行。巴腊尊者有一个习惯,每次到村子里托钵后并不直接回祇陀园,而是在途中停下来进食,然后继续到另一个村子去托钵,以便取得更多的食物。当他获得足够的食物时,就回到精舍。然后把乞讨回来的米饭晒干贮存起来。这样他可以节省下时间,勤奋于禅定的修习。当他从长达两三天的禅定中出来,就把那些晒干的米饭泡在开水里,以此为食。
 
祇陀园内有些好滋事的比丘,对巴腊尊者有意见,便向佛陀告发巴腊尊者私自贮存粮食。从那时候起,佛陀制定了新的戒条,不再允许比丘私自贮存粮食。
 
在开示会上,佛陀对众比丘说道:「比丘们,巴腊尊者是在禁令实施前贮存粮食。同时,他并不是因为贪念而贮存,只不过是为了节省时间,以便精进于禅定。」佛陀宣布巴腊尊者是无辜的,不应该受到谴责。
 
数据源:上海玉佛禅寺

是追逐虚妄 还是接受当下

是追逐虚妄 还是接受当下

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极渴须水,见热时焰,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新头河。既至河所,对视不饮。旁人语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愚人答言:「若可饮尽,我当饮之。此水极多,惧不可尽,是故不饮。」尔时众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百喻经》渴见水喻


译文:

有这样一个人,在路上走得口干舌燥,很想喝水。看到因地表气温太高而出现扭曲现象的「热时焰」就以为那里有水,不停地奔跑追逐远处的「热时焰」,后来终于来到一条河流旁,面对河水看着却不喝。

旁边有人问他:「你渴得厉害想找水喝,现在水就在你面前,为甚么不喝?」这人回答:「你能喝得完这么多的水吗?要是能喝完,我早就去喝了。就是考虑到喝不完,所以我才不喝。」大家听了这话,都嗤笑不已。 

真正的快乐源于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故事中的愚人,以贪欲追逐外境,后而又以偏执否定当下因缘——
他起初被表像迷惑,在无明愚痴的驱使下,盲目执着于追逐虚幻的「热时焰」,这不就恰好映射了世间众生的虚幻追求?比如财富、名利,这些看似真实,实则虚妄,追逐它们只会徒劳无功,陷入无限的焦灼煎熬当中。

愚人后来面对真实的河水,又因「喝不完」而拒绝饮用,因颠倒知见,陷入极端执着,失去解渴良机。

他前后的行径,因无明而颠倒梦想、因执着而自设障碍,无不展现如实知见、如理修行的重要。


 愚人之行径,其实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

比如,有人为了追求幸福,拼命赚钱,认为「只要有钱就能解决一切问题」,结果陷入无尽的物质追逐中(追逐「热时焰」)。而当真正拥有财富时,却发现自己仍然不快乐,于是又陷入另一种极端的障碍中:「既然钱不能带来幸福,那我干脆放弃一切努力。」这种逻辑正是「无明」的表现——未能看清幸福的真正来源在于内心的满足与智慧,而非外物。

又比如,现代社会中,许多人沉迷于社交媒体,不断追求点赞、关注和认可。这种对虚拟认同的追逐,就像追逐「热时焰」,殊不知,他人的关注永远无法真正满足内心的空虚,真正的快乐源于内心的平静与智慧,而非外界的认可。而最为殊胜的正法存世,却因障壁本心,熟视无睹,只一昧追求虚妄的热闹,不知回归现实,广学多闻,如理思惟,踏实修行,那么,菩提大道自然远矣。

图片及数据源:广州六榕寺

解开束缚 活出自在的人生

解开束缚 活出自在的人生

罗汉品者,言真人性脱欲无着,心不渝变。去离忧患,脱于一切,缚结已解,冷而无暖。心净得念,无所贪乐,已度痴渊,如鴈弃池。《法句经‧罗汉品》


 
译文:罗汉品大意是讲修行有成的人脱离了欲望的纠缠,无所粘着滞碍,心意坚定不易改变。修行有成的人摆脱了忧患的缠绕,从一切世俗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各种人生捆缚已经解开,心中冷静而无烦恼。一个持正念又肯奋勇精进的人,不会贪恋世俗的欢乐,犹如天鹅羽翼丰满后一飞冲天,离开他所居住的水塘。

这一段话的典故出自佛陀的一次开示。一次,佛陀告诉弟子们将要离开王舍城,带领他们四处弘法。弟子听说后都兴奋不已,唯有摩诃迦叶尊者照旧修行与生活着。

僧团出发后,弟子们还搞不清楚是甚么一回事,有的说摩诃迦叶尊者贪图供养,不想受苦喜欢安逸,贡高我慢,目中无人……

佛陀知道后便对他们说:「摩诃迦叶尊者之所以留下,是遵从我的指示。如果他也随我们走了,王舍城里的一百八十多万人民,会抱怨那些僧人都到哪里去了?让寺院空着是不行的,所以我必须留下部份僧人。」

如来的贤圣弟子,无论在任何地方都不再有所系缚,犹如天鹅,一飞冲天,永远脱离池塘里的生活。


图片及数据源:上海玉佛禅寺 

如幻观 止恶生善随缘度

如幻观 止恶生善随缘度

「「随缘」二字,我们于日常生活中时常听到。可究竟甚么是「随缘」呢?也会有人惯将「随缘」解释成「躺平」和「随便」,事实果真如此吗?若想随缘,就要认识缘;要是不能认识缘,我们所说的随缘,只不过是戏论。

佛法上的「缘」,是因缘果报,有因有缘方有果。「单因不立,独缘难成,因缘和合,方能生法」。

小题:「因缘和合,方能生法。」
好比我们耕种田地,种子是因,其他促成种子成长的条件,包括土壤、阳光、雨露等就是缘,而所结成的果实就是果。只有种子,或是只有其他种种外在条件,都不能结果,这就是「因缘和合,方能生法。」

认识了「缘」是一切法皆依因缘而生起,自然也就知道「随缘」是随顺因缘,而不是随便,不是无所谓,不是躺平,不是胡里胡涂,不是爱咋咋地,而是在因上努力做正确的事,在果上知足无求,坦然对待。

但也要明白,随缘,是随顺善缘,而不是随顺恶缘。要修学让苦止息、让乐生起的因缘,要不断地累积广大的善法因缘,不断地止息一切不善法的因缘,就像四正勤一样——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生起。

法量大和尚说:「随缘并非随心所欲地放纵,也不是任性妄为地行事,更不是消极地听天由命或空想等待。随缘是生命觉醒后的智慧体现,是对因果深信不疑的洞达之境。它意味着能够明辨善恶并做出正确抉择,是耻恶欣善的勤勉勇敢之举,更是有着但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泰然心境。

当我们真正理解随缘的内涵时,便不会在生活中盲目行动或消极等待。随缘的智慧让我们在面对各种境遇时,既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又能积极地做出努力。

深信因果使我们明白每一个行为都有其后果,从而更加谨慎地做出选择。明辨善恶让我们坚守道德底线,朝着美好的方向前行。耻恶欣善则激励我们不断努力,摒弃不良行为,追求善良与美好。而但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泰然,让我们专注于过程,不被结果所束缚,以更加从容的心态面对生活的起伏。」

如同法量大和尚的一首汉俳所言:「智慧识达故,止恶生善随缘度,顺逆如观戏。」随缘,从来都不是被动消极,不是不思进取,而是正观缘起,智慧抉择。

在人际关系上,接纳自他不同,不强求改变对方;在事业目标上,全力以赴,但不过分焦虑成败;面对逆境违缘时,将困难视为修行的契机,而非抱怨命运……在现实生活工作中,努力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了知一切皆是依因待缘所生,唯求自利利他之行,无住生心,知足感恩,谦和包容,恭让慈爱,祝福一切。

正如大和尚开示所言:「知足感恩是人生幸福的源头活水,是照见缘起表像的智慧结晶,它消融苦难如春日化雪,转化逆境若秋月盈虚。智者驭心端行,勤勉向上,驯伏骄奢如驯烈马,淬炼苦寒若腊梅幽香,在祸福流转间识得方向,遇逆不馁,逢顺不湎,始终以澄明之心照见缘生缘灭,使生命之舟乘风破浪驶向幸福的彼岸。」

图片及数据源:广州六榕寺 

別再苦上加苦

別再苦上加苦

佛法中所说的苦有两种,身苦和心苦。老病死属于身苦,是色身的自然规律,即使圣者也会存在。 精进修学的佛弟子能看清,色身是五蕴和合的「假我」,就不会为之左右。当然这并不是完全不管,而是该治疗就治疗,该调养要调养,但没有怨忿、抗拒、烦恼的情绪。同时,良好的心态有助于恢复健康,即使无法根治疾病,至少也能改善自己与照顾者的生活状态。

除了疾病,在工作、情感、人际等各方面遭遇的挫折也都是这样,看清万事都是因缘和合而来的,因缘不具足则散,本质上就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也从来没有「事事皆如我心意」的人生。身已经苦了,只能及时止损,别再苦上加苦,白挨这第二支毒箭,再让自己心苦了。

图片及数据源:上海玉佛禅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