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學習

  1. 首頁/
  2. 恒常學習/
  3. 佛學文章
詛咒

詛咒

陳太今天來看醫生,見她面現愁容,以為她患上了很嚴重的毛病,但在詳細詢問下,原來她是為了右眼下長出了一顆痣而煩惱。經過檢查後,我告訴她這只是一粒良性黑素瘤,並不須要擔心,但是這個診斷並沒有減少她的煩憂,因為她相信這是一顆淚痣,有了它就像給人下了詛咒,是會為她帶來惡運的,所以一定要把它弄走,於是我就轉介她給皮膚科醫生治理。

上述其實是一個很普遍的案例,很多時當我們生病時,我們就會懷疑因為給他人詛咒,而在精神病患者身上或當我們面對一些難以解釋的病例時,這些想法更為普遍,有些人甚至會認為是給人下了惡咒或降頭,尋求宗教上的解咒,而放棄醫學上的診治。雖然很多現象都不一定在科學或醫學上可以得到解釋,但若相信詛咒會帶來厄運,在心理學上,這已經足以做成傷害,對病者的心身形成困擾,而影響康服。當我們與人發生衝突,或當我們怒氣沖沖時,我們也可能詛咒對方,當然我們不一定希望所詛咒的成為事實,但我們所想的,卻會反投射在自己內心深處,對自己的心靈造成傷害而不自知。

對人下詛咒,相信自人類用語言溝通開始,就已經存在。咒詞其實有好有壞,可以是祈禱語、祝詞、頌神詞或詩句,與文明社會的歌謠、文人詩、廟堂詩,都根植於它們在原始時代的同源。很多民族歌謠的源頭即原始歌謠中的巫歌(咒語)、祈禱語和頌神詞。咒語,在一般人心目中,是一種直接用來控制、驅使對象和有神秘力量的隱秘話語。在探討其淵源,在原始時代部族中,使用於巫師施展法術的各種儀式場合使用,是象徵性巫術歌舞嚴肅的言語,具有短小、莊重、命令式、有?律和節奏等形式特性。咒語的起源,在各民族中都有其源遠流長的歷史,到現在仍流行於宗教的修持中,最普遍的就是印度教、佛教和中國的道教。

咒語的用途,在古代或部落時代,是巫師用來治病的靈藥。在近年,於西方社會有人引入念誦咒音作為禪修治療 (mantra medication),而這些咒音是不涉及宗教信仰的。有人則用印度教的念咒修持方法 (transcendental medication) 來醫療血壓高。有醫學文獻指出,這些治療有其一定的作用。有人認為咒語是一種諳示語,通過反覆念誦,即可產生易於集中注意力而入靜的作用,於是有人認為可以根據情況,讀誦自創的具有良性暗示作用的詞語,但這卻並沒有甚麼醫學証明來支持這種做法。


作者:陳家寶醫生

私人執業婦產科專科醫生
於2011年取得香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在港大修讀時,曾任香港大學學生會佛學會第一屆主席。

資料來源:香港普明佛學會

 

如幻觀 止惡生善隨緣度

如幻觀 止惡生善隨緣度

「隨緣」二字,我們於日常生活中時常聽到。究竟甚麼是「隨緣」呢?也會有人慣將「隨緣」解釋成「躺平」和「隨便」,事實果真如此嗎?


若想隨緣,‍‍就要認識緣;要是不能認識緣,我們所說的隨緣,‍‍只不過是戲論。佛法上的「緣」,是因緣果報,有因有緣方有果。「單因不立,獨緣難成,因緣和合,方能生法」。
 

隨緣是隨順善緣  而不是隨順惡緣

好比我們耕種田地,種子是因,其他促成種子成長的條件,包括土壤、陽光、雨露等就是緣,而所結成的果實就是果。只有種子,或是只有其他種種外在條件,都不能結果,這就是「因緣和合,方能生法。」
認識了「緣」是一切法皆依因緣而生起,自然也就知道「隨緣」是隨順因緣,而不是隨便,不是無所謂,不是躺平,不是糊裏糊塗,不是愛咋咋地,而是在因上‍‍努力做正確的事,‍‍在果上‍‍知足無求,坦然對待。 
但也要明白,隨緣,是隨順善緣,而不是隨順惡緣。要修學‍‍讓苦止息、讓樂生起的因緣,要不斷地累積‍廣大的‍善法因緣,不斷地止息一切不善法的因緣,就像四正勤一樣——‍‍‍‍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生起。
 

「隨緣是生命覺醒後的智慧體現」

法量大和尚說:「隨緣並非隨心所欲地放縱,也不是任性妄為地行事,更不是消極地聽天由命或空想等待。隨緣是生命覺醒後的智慧體現,是對因果深信不疑的洞達之境。它意味著能夠明辨善惡並做出正確抉擇,是恥惡欣善的勤勉勇敢之舉,更是有著但問耕耘、不問收穫的泰然心境。


當我們真正理解隨緣的內涵時,便不會在生活中盲目行動或消極等待。隨緣的智慧讓我們在面對各種境遇時,既能保持內心的平靜,又能積極地做出努力。深信因果使我們明白每一個行為都有其後果,從而更加謹慎地做出選擇。明辨善惡讓我們堅守道德底線,朝著美好的方向前行。恥惡欣善則激勵我們不斷努力,摒棄不良行為,追求善良與美好。問耕耘、不問收穫的泰然,讓我們專注於過程,不被結果所束縛,以更加從容的心態面對生活的起伏。」


如同法量大和尚的一首漢俳所言:「智慧識達故,止惡生善隨緣度,順逆如觀戲。」隨緣,從來都不是被動消極,不是不思進取,而是正觀緣起,智慧抉擇。
 
在人際關係上,接納自他不同,不強求改變對方;在事業目標上,全力以赴,但不過分焦慮成敗;面對逆境違緣時,將困難視為修行的契機,而非抱怨命運……在現實生活工作中,努力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了知一切皆是依因待緣所生,唯求自利利他之行,無住生心,知足感恩,謙和包容,恭讓慈愛,祝福一切。
 
正如大和尚開示所言:「知足感恩是人生幸福的源頭活水,是照見緣起表像的智慧結晶,它消融苦難如春日化雪,轉化逆境若秋月盈虛。智者馭心端行,勤勉向上,馴伏驕奢如馴烈馬,淬煉苦寒若臘梅幽香,在禍福流轉間識得方向,遇逆不餒,逢順不湎,始終以澄明之心照見緣生緣滅,使生命之舟乘風破浪駛向幸福的彼岸。」
 
資料來源:廣州六榕寺

如何分辨「有漏」與「無漏」?

如何分辨「有漏」與「無漏」?

想像你用水桶裝水,若桶底有破洞,無論倒入多少水都會漏光——這就是佛教說的「有漏」。在佛法中,「漏」(梵語āsrava)比喻煩惱像漏洞般耗盡生命能量,讓人困在焦慮、貪求的循環裡。而「無漏」則如完好的容器,能蓄積清淨智慧,導向真正的自由。要分辨兩者,需從三個層次觀察:行為動機、情緒反應與生命結果。
 


 第一:從行為動機分辨:執取或放下? 
當你讀書是為了超越他人、炫耀成績,即使考了滿分,這仍是「有漏善行」。因為動機隱藏比較心與焦慮,如同《雜阿含經》所說:「於可念色而起樂著,不可念色而起憎惡」,即是對喜歡的拼命抓取,對討厭的極力排斥。反之,若讀書是為探索知識本質,即使成績普通,過程中保持專注與好奇,便是「無漏善行」。同樣掃地,凡夫想著「何時掃完」是煩惱,禪者專注當下拂塵,即是清淨。
 
第二:從情緒反應觀察:波動或平靜? 
試想朋友搶走你的機會,若你怒火中燒、徹夜難眠,這便是「有漏」的典型反應,情緒被外境牽動,如枯草遇火即燃。但若你能覺察憤怒的根源,例如恐懼被否定,並以《法句經》「勝者生怨,負則自鄙」提醒自己放下爭勝心,此時的平靜即是「無漏」的萌芽。關鍵在於,有漏情緒像滾雪球越滾越大,無漏覺察則如陽光融化積雪。 
 
第三:從生命結果驗證:束縛或自由? 
有漏行為必留下「心靈債務」。例如沉迷手機遊戲換取短暫快樂,事後卻空虛懊悔,甚至熬夜影響健康。這正是《俱舍論》所說「長養諸有,流轉不絕」,即是煩惱不斷增生,將人綁在惡性循環中。無漏行為則像存入「解脫存款」,如每日靜坐十分鐘觀呼吸,或真心幫助他人而不求回報,雖看似微小,卻如《中阿含經》所言「空欲漏,空有漏」,逐步清淨執著。

 

「無情無感才是無漏?」錯!無漏並非麻木無感。佛陀吃飯時細嚼慢嚥,品嘗米香卻不起貪愛,見眾生病苦流淚,但悲心不陷憂鬱。這才是「無漏有為」,體驗世界卻不執取。無漏亦可融入日常。學生解題時專注思考本身,而非糾結分數,主婦煮菜時用心感受食材變化,而非擔憂家人評價,皆是轉有漏為無漏的契機。 
 
故下次感到焦慮或貪求時,嘗試先深呼吸三次,像按下內心暫停鍵。然後問問「此刻的念頭,會讓心更自由或更沉重?」最後,若念頭帶來沉重,默念《心經》「色即是空」,「色」指執著對象,「空」提醒其無實質束縛力。 
 
如《維摩詰經》云:「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分辨有漏無漏,終究是練習在每個起心動念中,選擇做煩惱的旁觀者而非奴隸。當你發現面對失去的工作機會能一笑而過,見他人成功可真心讚歎,這便是無漏生命的花朵,正在你心中綻放。 
 
 
參考文獻
1. 《雜阿含經》卷8(229經)、卷43(1176經),劉宋·求那跋陀羅譯(CBETA電子佛典) 
2. 《中阿含經》190經〈小空經〉,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CBETA電子佛典) 
3.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1,世親菩薩造,唐·玄奘譯(有漏法定義)
4. 《佛光大辭典》「有漏無漏」條,慈怡法師主編,佛光出版社,1988  


作者:甯瓏

香港中文大學佛學研究碩士。


緣份,就像種子要遇見陽光和水才能成長。每一種偶遇或許都不是巧合。既然我們有緣相聚、相識、相處或求學,就不必執著這是因,還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誠對己對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擺脫塵世習性 便可如鳥兒翱翔於天空般自由自在

擺脫塵世習性 便可如鳥兒翱翔於天空般自由自在

量腹而食,無所藏積,心空無想,度眾行地。如空中鳥,遠逝無礙,世間習盡,不復仰食。《法句經‧羅漢品》


 
譯文:每次吃飯以肚飽為准,無須積攢貯藏食糧;心中空空無所思想,救度了眾人行走的大地,猶如空中飛翔之鳥,遠走高飛沒有阻礙。塵世的種種習性已擺脫殆盡,不再到處仰面乞食:虛懷心胸沒有禍患,已經達到超脫的境界,猶如飛鳥一般,偶爾棲歇凡世,立即就飛離地面高飛遠逝。
 
佛陀住世時,曾有一位巴臘尊者跟隨他修行。巴臘尊者有一個習慣,每次到村子裏托缽後並不直接回祇陀園,而是在途中停下來進食,然後繼續到另一個村子去托缽,以便取得更多的食物。當他獲得足夠的食物時,就回到精舍。然後把乞討回來的米飯曬乾貯存起來。這樣他可以節省下時間,勤奮於禪定的修習。當他從長達兩三天的禪定中出來,就把那些曬乾的米飯泡在開水裏,以此為食。
 
祇陀園內有些好滋事的比丘,對巴臘尊者有意見,便向佛陀告發巴臘尊者私自貯存糧食。從那時候起,佛陀制定了新的戒條,不再允許比丘私自貯存糧食。
 
在開示會上,佛陀對眾比丘說道:「比丘們,巴臘尊者是在禁令實施前貯存糧食。同時,他並不是因為貪念而貯存,只不過是為了節省時間,以便精進於禪定。」佛陀宣佈巴臘尊者是無辜的,不應該受到譴責。
 
資料來源:上海玉佛禪寺

是追逐虛妄 還是接受當下

是追逐虛妄 還是接受當下

過去有人,癡無智慧。極渴須水,見熱時焰,謂為是水,即便逐走,至新頭河。既至河所,對視不飲。旁人語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飲?」愚人答言:「若可飲盡,我當飲之。此水極多,懼不可盡,是故不飲。」爾時眾人,聞其此語,皆大嗤笑。《百喻經》渴見水喻


譯文:有這樣一個人,在路上走得口乾舌燥,很想喝水。看到因地表氣溫太高而出現扭曲現象的「熱時焰」就以為那裏有水,不停地奔跑追逐遠處的「熱時焰」,後來終於來到一條河流旁,面對河水看著卻不喝。
 
旁邊有人問他:「你渴得厲害想找水喝,現在水就在你面前,為甚麼不喝?」這人回答:「你能喝得完這麼多的水嗎?要是能喝完,我早就去喝了。就是考慮到喝不完,所以我才不喝。」大家聽了這話,都嗤笑不已。
 
真正的快樂源於內心的平靜與智慧
故事中的愚人,以貪欲追逐外境,後而又以偏執否定當下因緣——他起初被表像迷惑,在無明愚癡的驅使下,盲目執著於追逐虛幻的「熱時焰」,這不就恰好映射了世間眾生的虛幻追求?比如財富、名利,這些看似真實,實則虛妄,追逐它們只會徒勞無功,陷入無限的焦灼煎熬當中。
 
愚人後來面對真實的河水,又因「喝不完」而拒絕飲用,因顛倒知見,陷入極端執著,失去解渴良機。他前後的行徑,因無明而顛倒夢想、因執著而自設障礙,無不展現如實知見、如理修行的重要。


 
愚人之行徑,其實我們生活中比比皆是。
 
比如,有人為了追求幸福,拼命賺錢,認為「只要有錢就能解決一切問題」,結果陷入無盡的物質追逐中(追逐「熱時焰」)。而當真正擁有財富時,卻發現自己仍然不快樂,於是又陷入另一種極端的障礙中:「既然錢不能帶來幸福,那我乾脆放棄一切努力。」這種邏輯正是「無明」的表現——未能看清幸福的真正來源在於內心的滿足與智慧,而非外物。
 
又比如,現代社會中,許多人沉迷於社交媒體,不斷追求點贊、關注和認可。這種對虛擬認同的追逐,就像追逐「熱時焰」,殊不知,他人的關注永遠無法真正滿足內心的空虛,真正的快樂源於內心的平靜與智慧,而非外界的認可。而最為殊勝的正法存世,卻因障壁本心,熟視無睹,只一昧追求虛妄的熱鬧,不知回歸現實,廣學多聞,如理思惟,踏實修行,那麼,菩提大道自然遠矣。
 
資料來源:廣州六榕寺

解開束縛 活出自在的人生

解開束縛 活出自在的人生

羅漢品者,言真人性脫欲無著,心不渝變。去離憂患,脫於一切,縛結已解,冷而無煖。心淨得念,無所貪樂,已度癡淵,如鴈棄池。《法句經‧羅漢品》


 
譯文:羅漢品大意是講修行有成的人脫離了欲望的糾纏,無所粘著滯礙,心意堅定不易改變。修行有成的人擺脫了憂患的纏繞,從一切世俗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各種人生捆縛已經解開,心中冷靜而無煩惱。一個持正念又肯奮勇精進的人,不會貪戀世俗的歡樂,猶如天鵝羽翼豐滿後一飛沖天,離開他所居住的水塘。 

這一段話的典故出自佛陀的一次開示。一次,佛陀告訴弟子們將要離開王舍城,帶領他們四處弘法。弟子聽說後都興奮不已,唯有摩訶迦葉尊者照舊修行與生活著。僧團出發後,弟子們還搞不清楚是甚麼一回事,有的說摩訶迦葉尊者貪圖供養,不想受苦喜歡安逸,貢高我慢,目中無人……
 
佛陀知道後便對他們說:「摩訶迦葉尊者之所以留下,是遵從我的指示。如果他也隨我們走了,王舍城裏的一百八十多萬人民,會抱怨那些僧人都到哪裏去了?讓寺院空著是不行的,所以我必須留下部份僧人。」
 
如來的賢聖弟子,無論在任何地方都不再有所系縛,猶如天鵝,一飛沖天,永遠脫離池塘裏的生活。  

資料來源:上海玉佛禪寺

如幻觀 | 止惡生善隨緣度

如幻觀 | 止惡生善隨緣度

「隨緣」二字,我們于日常生活中時常聽到。可究竟甚麼是「隨緣」呢?也會有人慣將「隨緣」解釋成「躺平」和「隨便」,事實果真如此嗎?若想隨緣,就要認識緣;要是不能認識緣,我們所說的隨緣,只不過是戲論。


佛法上的「緣」,是因緣果報,有因有緣方有果。「單因不立,獨緣難成,因緣和合,方能生法」。

「因緣和合,方能生法。」
好比我們耕種田地,種子是因,其他促成種子成長的條件,包括土壤、陽光、雨露等就是緣,而所結成的果實就是果。只有種子,或是只有其他種種外在條件,都不能結果,這就是「因緣和合,方能生法。」

認識了「緣」是一切法皆依因緣而生起,自然也就知道「隨緣」是隨順因緣,而不是隨便,不是無所謂,不是躺平,不是糊裡糊塗,不是愛咋咋地,而是在因上努力做正確的事,在果上知足無求,坦然對待。

但也要明白,隨緣,是隨順善緣,而不是隨順惡緣。要修學讓苦止息、讓樂生起的因緣,要不斷地累積廣大的善法因緣,不斷地止息一切不善法的因緣,就像四正勤一樣——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生起。

法量大和尚說:「隨緣並非隨心所欲地放縱,也不是任性妄為地行事,更不是消極地聽天由命或空想等待。隨緣是生命覺醒後的智慧體現,是對因果深信不疑的洞達之境。它意味著能夠明辨善惡並做出正確抉擇,是恥惡欣善的勤勉勇敢之舉,更是有著但問耕耘、不問收穫的泰然心境。

當我們真正理解隨緣的內涵時,便不會在生活中盲目行動或消極等待。隨緣的智慧讓我們在面對各種境遇時,既能保持內心的平靜,又能積極地做出努力。

深信因果使我們明白每一個行為都有其後果,從而更加謹慎地做出選擇。明辨善惡讓我們堅守道德底線,朝著美好的方向前行。恥惡欣善則激勵我們不斷努力,摒棄不良行為,追求善良與美好。而但問耕耘、不問收穫的泰然,讓我們專注於過程,不被結果所束縛,以更加從容的心態面對生活的起伏。」

如同法量大和尚的一首漢俳所言:「智慧識達故,止惡生善隨緣度,順逆如觀戲。」隨緣,從來都不是被動消極,不是不思進取,而是正觀緣起,智慧抉擇。

在人際關係上,接納自他不同,不強求改變對方;在事業目標上,全力以赴,但不過分焦慮成敗;面對逆境違緣時,將困難視為修行的契機,而非抱怨命運……在現實生活工作中,努力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了知一切皆是依因待緣所生,唯求自利利他之行,無住生心,知足感恩,謙和包容,恭讓慈愛,祝福一切。

正如大和尚開示所言:「知足感恩是人生幸福的源頭活水,是照見緣起表像的智慧結晶,它消融苦難如春日化雪,轉化逆境若秋月盈虛。智者馭心端行,勤勉向上,馴伏驕奢如馴烈馬,淬煉苦寒若臘梅幽香,在禍福流轉間識得方向,遇逆不餒,逢順不湎,始終以澄明之心照見緣生緣滅,使生命之舟乘風破浪駛向幸福的彼岸。」

圖片及資料來源:廣州六榕寺 

別再苦上加苦

別再苦上加苦

佛法中所說的苦有兩種,身苦和心苦。老病死屬於身苦,是色身的自然規律,即使聖者也會存在。 精進修學的佛弟子能看清,色身是五蘊和合的「假我」,就不會為之左右。當然這並不是完全不管,而是該治療就治療,該調養要調養,但沒有怨忿、抗拒、煩惱的情緒。同時,良好的心態有助於恢復健康,即使無法根治疾病,至少也能改善自己與照顧者的生活狀態。


除了疾病,在工作、情感、人際等各方面遭遇的挫折也都是這樣,看清萬事都是因緣和合而來的,因緣不具足則散,本質上就沒有永恆不變的事物,也從來沒有「事事皆如我心意」的人生。身已經苦了,只能及時止損,別再苦上加苦,白挨這第二支毒箭,再讓自己心苦了。
節選自 《阿含經故事選》莊春江 

 

圖片及資料來源:上海玉佛禪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