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學習

  1. 首頁/
  2. 恒常學習/
  3. 佛學文章
生活 就是每個人最好的道場(下)

生活 就是每個人最好的道場(下)

如何在生活中修行,說了半天,好像又繞回來了。我們天天在生活,不就已經在修行了嗎?生活本身並不等於修行,借著生活中遇到的各類事件、各色人物、各種經歷,以正見為指導,發現、對治自身的問題,獲得正確的觀念,培養健康的心態,最終完善心性和人格,才能讓生活「成為」修行。 讓生活成為修行的關鍵,可以用三句話概括: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這三句話乍一看,跟「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意思相近,但卻是過去七佛給眾生最精要的修行指南。

諸惡莫作

放到生活的場景中,就是每個人都給自己定一個持戒的原則。

雖然佛教中有五戒、八戒、菩薩戒等多種戒條,但並不要求一步到位,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從相對容易做到的開始,一條條練習起來。

比如可以先從不說謊、不抱怨、不占小便宜、不背後議論他人開始做。

每當說話前,都先問一問自己,這些是實話,還是不確定的資訊,甚至完全就是虛假的資訊?不確實的話,就不要講,或者跟對方說明資訊的來源,還有待核實,不要誤導或引起他人誤解。

遇到不順意時,不要把事情放在心裏翻來覆去地想,直到把自己想成世界上最慘、最委屈的人。而要學著開解自己,別人也有難的時候,自己也有不小心傷害到對方的情況。

遇到誘惑時,比如雙十一快到了,管理好自己的物欲,不要因為幾張優惠券就買一堆實際上並不那麼需要的東西。

即使心裏不喜歡某個人,也不要跑到別人面前說是道非,拉同盟軍一起diss別人……

以上只是一些例子,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可以制定一些適合自己的「戒律」,讓不良的串習在現行時及時得到阻斷。

 

 眾善奉行

首先上面提到的「止惡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行善。在此基礎上,如果有餘力和熱情,可以再給自己佈置一些附加功課,讓自己能有一定的頻率做些善行,比如,日行一善,一週一素,一月一捐。

不把行善當成任務,也不要求任何回報,更不要以此標榜高尚,而是讓自己在此過程中感受善心、善行給內心帶來的純粹的快樂。

哪怕沒有人知道,沒有人誇讚,沒有人理解,只要自己的善意讓眾生減輕痛苦,更加快樂順利,就心滿意足了。

 

 

 


自淨其意

心是一切行為的根源。我們的心常被一百零八種煩惱纏繞,被欲望、嗔怒、愚癡、驕慢、慳吝、嫉妒等種種塵垢所覆蓋。

如果意識中存有錯誤的認識和想法,即使行為上再努力斷惡修善,依然會滋生煩惱,推動身語意去造作惡業,如同「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因此,修行人當自練心意,止息妄想,以護道根。

這一項是最難的,需要一方面多聽聞佛法,增長智慧,另一方面要藉由加行的工夫,如念佛、持咒、禪修,以加強定力,幫助調伏自心。

具體到日常生活中的落實上,當依止一位真正的善知識,有次第地聞思經教。在學習的過程中善於檢視自己的固有觀念,敢於質疑自己的凡夫心,戳穿它的偽裝和伎倆。

同時,根據自己的修學階段制定合理的定課,雷打不動地去完成。

並且,在日常的吃飯、走路、做事,乃至睡眠時,都盡可能保持正知正念。一旦有妄念生起,及時覺察到,把念頭拉回來,不要被煩惱牽著鼻子走。

 


結語

誰都希望自己的生命可以變得越來越幸福、安樂。這個美好的願望不需要祈求、仰賴他人,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如法的修行去實現。生活就是我們最好的道場,給自己制定對治壞習慣的「戒律」,設立長養善心善行的「小目標」,多多親近好的老師,聽聞佛法、如法而行、清淨身心,生命自然會變得越來越光明、美好。


資料來源:上海玉佛禪寺

 

 

 

 

生活 就是每個人最好的道場(上)

生活 就是每個人最好的道場(上)

「修行」二字對有些人來說聽上去很嚴肅,令人望而卻步,而對另一些人來說又似乎太過寬泛。只要經歷了一些人情冷暖,發出幾句人生感歎,就被說成是「修行」。事實上,修行既沒有特別「高大上」,也並非經歷過就算數。

何謂「修行」?

「修行」從文義上來說,就是修正行為的意思。而我們的行為包括了身語意三種:身體的行為、語言的行為和意識的行為。 

一個人只要活著就會產生這三種行為,所以說「人人皆可修行」是沒錯的。 
但同時,既然是「修正」,那便意味著,我們非常清楚甚麼是正確的,甚麼是錯誤的,並且懂得運用善巧的方法、手段,完成行為的調整,讓生命回歸健康的軌道。

肯定有人會說,誰還分不清何為對、何為錯,我們從小就是被家裏的長輩、學校的老師這麼教導出來的。 

但那些所謂的「正確」中,摻雜了太多經不起推敲的「約定俗成」,並且標準總是隨著時代、地域、人情世故不斷變來變去。這也是很多人常被「刷新三觀」的原因。 
另外,從實際的生命結果來說,如果我們所知、所行的一切都是正確的,那應該已經達成遠離煩惱、身心健康、幸福自在的生命狀態;而且這種狀態很穩定,不會因為境遇的改變,被打破平衡;甚至將來面對死亡時,也能祥和平靜、泰然自若。捫心自問,自己是這樣的嗎?

如此可知,我們目前的認知和「實相」之間,是有很大差距的。

佛教中,把對宇宙、人生真相的如實認知稱為「正見」。在正見的指導下,才有可能發現真正的偏差,進行正確的改變。

若非如此,用錯誤替代正確,或是用一個錯誤替代另一個錯誤,不僅不能令人變好,還會讓自己陷入更深的混亂和痛苦中。這樣的「修行」不做也罷。

總結起來,修行就是在正見的指導下,對身語意三種行為所做的修正。

 

在生活中修行

那麼,修行的處所在哪裏呢?一定要去到寺廟或深山嗎?一定要用某種特殊形式,比如盤腿打坐、念佛誦經,才算是修行嗎?

事實上,真正修行的處所,不是立足於某個地方,或是以某些固定的形式才能進行,恰恰就在日常的生活中。

如果一個人久居寺院道場,整日打坐念佛,一回到生活場景中,又陷入往日的習氣中,或自詡高明,與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或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既不慈悲又無智慧,那修行的成效體現在哪裏?

即使寺院的出家法師,也是日復一日在行住坐臥、吃喝拉撒、出坡勞作、修學弘法中完成自身的修行。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能有一個相對清淨的環境修行,反省過往、學習正見、培養習慣,固然是修行不錯的起點,但最終還是要回歸生活,運用所學、檢驗所修、印證所悟。 

可以說,生活就是每個人最好的道場。

 

資料來源:上海玉佛禪寺

吃剩食物    念「唵啊吽」?

吃剩食物 念「唵啊吽」?

有沒有試過浪費食物,又覺得好可惜,我會念誦「唵啊吽」來做布施。
唵(Om)、啊(Ah)、吽(Hum)是佛教中極為重要的三個音節,被稱為「種子字」(Bija Mantra),在修行中常被誦持,也是表達宇宙真理與內在智慧的象徵。

「唵」這個音節被視為宇宙的原初聲音,代表一切存在的起源,象徵著天界、地界與地下界這「三界」,同時也對應「三身」概念,包括自性法身(真理的本體)、受用報身(享用法樂的身)和化現應身(為了度化眾生而展現的佛身)。「啊」被視為空性和敞開,它是本體的根源,提醒修行者萬法皆由空性中展現。「吽」則象徵統一與圓滿,是將外在現象與內在本性結合,並由此通達真如法界的智慧。這三音節連結起來,表達出真實與超越時空的境界。

「唵啊吽」也被視為密宗的「身、語、意」三密的象徵。
「身」指現實世界中我們的形體,
「語」指我們的言語和溝通能力,
而「意」指的是內心的意識和精神狀態。

持誦「唵啊吽」不僅是聲音的表達,更是與自性連結的過程。每次的念誦都能幫助修行者放下執著,回歸當下,體認出「萬法如幻、唯性真如」的智慧。它既是修行的引導,也是一種提醒──我們內心本自具足清淨圓滿。

「唵啊吽」三個字有不同的力量, 「唵」能清淨,「啊」能增長,「吽」能變化所需要的。所以,當我們平時真的有吃剩下的飯菜,念「唵啊吽」就可以把剩食變現增長到像盡虛空、遍法界的那麼多。除了食物,每天洗臉、洗澡、洗菜用的水都可以做供養和布施。發心把我們用不上的東西,讓眾生餓鬼道都能夠用上,這樣做,除了感恩自己能享福報,發願幫助眾生,也是在為自己積福報。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生。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發菩提心,修行得樂,共成佛道。

善財五十三參

善財五十三參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故事出自《華嚴經》〈入法界品〉,故事是描述善財童子因為文殊的教導,離開故鄉,前往各地,參訪善知識,最後入普賢菩薩行願海,體會到自己與一切菩薩行者一樣,都將在未來圓滿菩薩行之時成就佛道。換言之,善財童子與每個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的人就是未來佛。善財的故事,可以代表佛教的求道及悟道之旅。

 

〈入法界品〉的原型是源自《羅摩伽經》,然而這部經典的篇幅只有三卷,在該經中善財最早所禮見的是窟頭摩城的善勝長者而非文殊菩薩,經中所參的善知識只有十二位,其中有六位是天神之流。

 

 

 

 

 

 

 

 

 

 

譯《華嚴經》的古本,其中善財所參的善知識為四十五位(若扣除重覆參訪文殊則只有四十四位),唐代日照三藏補譯了摩耶夫人至彌勒之間的九位善知識,才成為目前流通的六十卷及八十卷《華嚴經》的五十三參。至於四十卷本《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境界普賢行願品》則有五十五位善知識的說法。

《華嚴經》〈入法界品〉顯然是吸收了,《羅摩伽經》的內容及形式,並加以擴張的成果。二者相同的地方是,不以佛教僧侶為主要參學對象;但《羅摩伽經》似乎偏重護法神作為善財所參的對象,至於《華嚴經》則是各廣泛地包括各行各業各種身份的善知識。

 

 

不過,顯然《華嚴經》是更有計劃地將善財的參學,導向以菩薩修學作為指南的方向,從一開始,善財即是由文殊菩薩的教導開始進行參學,到了最後三參,善財參訪彌勒、憶念文殊,最後入普賢願海,這三參象徵未來佛是智慧及願行的圓滿實現與整合的成果,或者說即便是一生補處菩薩,直到其悲智圓滿之際,才可稱為成就佛道。

 

 

有人誤將五十三參直接解釋為代表菩薩修行共有五十三階位,這有違《菩薩瓔珞本業經》以來的五十二階位說。這個說法是在十信、十住、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之後,再加上究竟覺。這說法有可能是將《大乘起信論》的究竟覺混入而形成的。《大乘起信論》區別本覺、不覺、始覺、相似覺、隨分覺、究竟覺等六個概念,既預設了眾生皆具本覺真心,也說明了覺悟的歷程。在唐代華嚴宗出現之後,確實也逐漸吸收《起信論》的思想,用來解釋《華嚴經》。

 

參考文獻:

1、〔西秦〕.聖堅譯,《羅摩伽經》,《大正藏》第10冊。

2、〔唐〕般若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境界普賢行願品》,《大正藏》第10冊。

3、〔唐〕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大正藏》第35冊。

4、〔唐〕智儼,《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大正藏》第35冊。

5、〔梁〕真諦譯,《大乘起信論》,《大正藏》第32冊。

6、郭朝順,《華嚴鏡映哲學——《華嚴經》覺悟經驗的詮釋與開展》,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23。

 

作者:佛光大學佛教學系 郭朝顺教授 

 

略談佛教文化中衍生出來的春節習俗

略談佛教文化中衍生出來的春節習俗

春節有著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蘊,作為中國文化中最重要的節日,春節的習俗也是在眾多傳統節日中最為豐富的,每一項都寄託著人們對於未來一年的美好期望,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許。自佛教傳入中國後,佛教不斷吸收、接納,逐漸融入到中國文化中,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滲透到了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對廣大民眾的思想觀念及社會習俗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中,包括春節的習俗,也隨著佛教的進入而增添了許多精彩的內容。


 

這是佛教中國化、本土化中的具體展現,也是佛教在歷史沿革上,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力量的體現。今天,我們便來略談佛教文化中衍生出來的春節習俗。
 

敬香禮佛

每逢新春佳節,廣大民眾都會結伴前來寺院敬香禮佛。以真摯感恩的心,虔禱質樸的心望,以期許獲得福氣和好運,獲得佛教的祝福與加持。尤其是大年初一,寺院便成為了人們新年祈願、寄託祝福的所在,歲首燒頭香,更是使各大古刹前人頭攢動。這其實是佛教本土化的一種表現,「上頭香」這種形式,如今已成為了節日民俗的一部分。實則,在佛教看來,供養佛、法、僧三寶,不在於供養物的貴賤多寡。佛教界持續宣導文明敬香,以正信正行引導信教群眾,並不提倡市民搶第一炷香、燒高香、大香。
 

迎新祈福

正月初一是彌勒菩薩聖誕,每逢這一天,寺院裡一般都會舉辦齋諸天祈福大法會。許多信眾也會趕來寺院,參加新春祈福法會,禮敬諸天,祈求福祉,沐浴法喜,寄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除去參加祈福法會,許多善信也喜歡在春節期間,來寺院遊覽禮佛,人們相信,在新的一年開啟之時,前來清淨道場,卸下塵勞,洗滌身心,向諸佛菩薩祈願祝禱,定然能夠在新的一年裡獲得無上加持,諸事順遂,順利如意。
 

元宵張燈

正月十五元宵佳節,佛教僧人有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傳統。東漢明帝時期,明帝信奉佛教,就命令士族庶民都要張燈結綵,在皇宮和寺廟裡更要「燃燈表佛」,以表示對佛教的尊敬和虔誠。此後,元宵供燈的佛教禮儀逐漸由宮廷流傳到民間,由中原發展到全國,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點燈、賞燈蔚然成風。
 
《維摩經》中說:「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以燈比喻佛法的弘揚無邊無盡,燈燈相傳、光光互照,燃起我們的心燈,使大慈大悲的大愛傳遍世界的每個角落,把佛法的甘露妙雨灑遍每個人的心中。因此,在元宵佳節,佛寺常會點燈敬佛,或是舉行傳燈法會,祈願佛法智慧之光,照耀大千世界。「元宵張燈」這個佛教傳統,經過漫長歲月的推廣及傳承,逐漸走入了社會當中,點燈、賞燈,寄託了人們對人夀年豐、團圓和合的美好期望。
 

資料來源:六榕寺

佛經中的「空」是什麼?

佛經中的「空」是什麼?

「空」像清晨湖面的薄霧,看似存在,伸手一抓卻不留痕跡。佛經中的「空」不是虛無的深淵,而是穿透幻象的透鏡。《心經》一語道破:「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就像浪花離不開大海,萬物本質皆依「空」而生。佛陀用這字,不是要我們否定世界,而是學會「看穿戲服,不迷演員」。


 
許多人誤解「空」是「什麼都沒有」,但這就像電影需要空白螢幕才能放映,若螢幕塗滿顏料,反成一片死黑。佛經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中論》),恰如陶罐因「空心」才能盛水。也有人以為「空」是冷漠無情,但這忽略了「空」的智慧能讓人更珍惜當下。就像明知櫻花七日凋零,人們反而更珍惜盛放瞬間。佛經故事中,阿難見老婦病苦,勸她觀身如芭蕉中空,老婦笑答:「既知是空,何苦執著?」(《雜寶藏經》)還有人誤解「空」是消極躺平,但這就像農夫知稻穀終將腐壞,仍勤耕雨讀——正因「空」讓人更積極創造善緣。偈語說:「修空不放逸,如蜂採百花」(《大智度論》),空性恰是精進的燃料。


 
要理解「空」,可以從三把鑰匙入手。第一把是「緣起性空」,觀察一朵雲如何形成——需濕氣、溫度、氣流,找不到「雲的本體」。佛經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阿含經》),如拼圖缺一不可,卻無「拼圖自己」。第二把是「無常即空」,就像緊握童年照片,回憶仍隨時間褪色,如同竹籃打水,留不住半滴。《法句經》提醒:「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看透變幻,反能細嚼當下滋味。第三把是「無我顯空」,疼痛時自問:「是『手』在痛?還是『我』在痛?」像拆解樂團合奏,找不出單獨的「演奏者」。佛陀開示:「於五蘊不認取為我,如實知見即解脫」(《蛇喻經》),破除「我執」的幻象。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透過三種方法修習「空」。首先是「呼吸觀霧法」,吸氣時想像吸入星光,呼氣時化作晨霧消散,體會氣息「來無蹤,去無影」。其次是「鏡映情緒法」,憤怒時默念:「這怒火如雷雲掠過心空,雲會停留嗎?天空會受傷嗎?」最後是「沙畫哲學法」,完成重要工作後,閉眼想像成果如藏地沙畫,輕拂而逝,練習「認真卻不緊抓」。
 
龍樹菩薩妙喻:「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中論》)執著「有」如溺水者緊抓浮木,反被浪濤吞沒;通達「空」似張開風帆,方能乘風破浪,擁抱無垠大海。正如母親知孩子終將遠行,仍全心去愛——因「空」而生慈悲,因慈悲而無畏。
 
總結來說,「空」不是終點,而是起飛的跑道。孩童握緊風箏線,以為線斷即失去飛翔;智者剪斷執念,才見整片藍天屬於自己。當我們體證「空」,便從「害怕破碎」的琉璃罩,躍入「無掛無礙」的晴空,如鳥飛天,不畫地為牢。
 
 


作者:甯瓏

 

香港中文大學佛學研究碩士畢業生。

緣份,就像種子要遇見陽光和水才能成長。每一種偶遇或許都不是巧合。既然我們有緣相聚、相識、相處或求學,就不必執著這是因,還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誠對己對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十的象徵

十的象徵

《華嚴經》的最早原型可能是《兜沙經》,「兜沙」(梵文daśa)字義即是「十」。本經提及十方人民、十佛剎土、十種菩薩行等說法。《華嚴經》將「十」轉化成一種重要的特徵,普遍地運用在本經之中。除了經中有以十為名的諸品,如十住、十行等等;即便不以十為名的其他諸品,也常用十個人物對同一個問題進行十次的宣說,或所宣說的內容也常會有十個名相。

《華嚴經》這種十十無盡的說法,有可能是來自以數學的十進位的概念來思考、想像、解釋佛法的相關議題。是故《華嚴經》〈阿僧袛品〉的內容,看似與佛法無關,只是將將印度的數量單位加以說明;然而接著接此品的〈壽量品〉便是展現此土之一劫,相當他方佛土之一日夜的相對時間觀,還有無量佛土間也有類似的相對差別。這便有如以十進位來表示1,0.1,0.01 ⋯⋯,以及1,10,100 ⋯⋯;無論在遞增或遞減的數字及世界之中,大小之間彼此的相似性代表性的說法,後者則在天台及華嚴宗中廣被引用,一直到現代漢傳佛教也屢屢被引為表示,佛教主張唯心的思想。

一、十、百,千乃至無限大或無限小的數字,若是用文字來表示其單位,不太容易看出彼此的相似性,但若用據說是原為印度人發明的阿拉伯數字來表表示時,⋯⋯0.01,0.1,1,10 ,100⋯⋯,每個單位之間都有0與1,這樣會更容易發現,華嚴宗哲學的「空」(0)與「有」(1~9)關係。而這也可能是引發華嚴宗以交徹互入、圓融無礙等說法,來詮釋的《華嚴經》思想的來源。

在《華嚴經》〈光明覺品〉中,文殊菩薩說:「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展轉生非實,智者無所畏。」顯示一切諸法中,無量大與無量小的增減,或許會令人迷惑,但佛教所重視的智慧,而是能看出穿這些增減的不真實性,也就是要能掌握到一切有法中的空性,這才是三世諸佛所能洞悉的,能令人真正得到解脫的,三世諸佛平等不二的智慧。

從《華嚴經》的集結及發展過程來看,「十」作為重要的象徵及表現的方式,雖然未必能完全貫徹《華嚴經》的每個說法上,例如說法的處所、或者傳統佛法的名相,還有如善財童子所參善知識的人數等等。但「十」確實是本經編集的指導方針,若比較六十卷本及八十卷本《華嚴經》的內容,也可以看到後者比起前者更加貫徹「十」的表現。這似乎也可看到「十」不只是一種編寫或者敘述方法,而是逐漸成為一種具有宗教象徵的地位,乃至可能具有儀式性的意味。

參考資料

1、〔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第10冊。

2、〔後漢〕支婁迦讖譯,《佛說兜沙經》,《大正藏》第10冊。

3、郭朝順,《華嚴鏡映哲學——《華嚴經》覺悟經驗的詮釋與開展》,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23。

作者: 佛光大學佛教學系-郭朝順教授

資料及圖片來源:台灣佛光大學

不起分別心  即是最吉祥

不起分別心 即是最吉祥

若當下不分別,當為最吉祥。我持咒的時候,不起分別心,是故當處最吉祥;我念佛的時候,不起分別心,是故當處最吉祥。憨山大師於禪定中到了兜率內院,聽彌勒菩薩在說法,其中有兩句:「有分別曰識,無分別曰智。」你看看,這佛法,有分別心是不行的,若不生分別心,則處處最吉祥;要知道分別心是凡夫心,是生死心呀!

大家在藥師殿裏共修,切切不要起分別心,不要看哪個師父是真用功,哪個師父不用功,若都不分別,當為最吉祥。《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中有兩句經文:「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大家體會體會,就明白了。

所以我們要曉得不能起分別心去輕慢人,輕慢人就是輕慢自己;不但不輕慢人,還須恭敬人!要知恭敬人是不會恭敬錯的,更要一切恭敬,非但佛要恭敬、菩薩要恭敬,就是對討飯的人也要恭敬,要這樣一切恭敬才方相應,相應甚麼呢?當為最吉祥!倘欺大負小,則不是一切恭敬,是有選擇性的,是有分別心的。

來應供的,就是因為不起分別心,你到底是誰我也不曉得,我就是一心恭敬、一心頂禮,平等心地一心供養,那麼總有一個聖人給你供著,你就成就了無量的福報於不知不覺之中!

 

圖片及資料來源:廣州光孝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