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常學習

《法華經》中的窮子喻
《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為大乘佛教主要經典之一,是釋迦牟尼佛晚年在王舍城靈鷲山所講。
不入法華,不知佛恩之浩瀚。《法華經》中說佛陀因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告訴我們一切眾生都可以成佛,教授我們成佛的方法,以種種譬喻,開權顯實,宣說竟圓滿的一佛乘妙法。
法華七喻(1火宅喻、2窮子喻、3藥草喻、4化城喻、5衣珠喻、6髻珠喻、7醫子喻),佛在經中用七個通俗易懂的故事,闡明深刻的佛理,彰顯出佛陀講法的善巧方便。
《法華經·方便品》雲:佛所得法,甚深難解,有所言說,意趣難知。所以《法華經》用了大量的比喻,來闡明甚深難解的哲理。
《法華經‧信解品》佛陀為智慧第一的舍利佛授記,發稀有心,歡喜踴躍,而白佛言:「我等今於佛前、聞授聲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甚歡喜,得未曾有,不謂於今,忽然得聞稀有之法,深自慶倖,獲大善利,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窮子喻
一位大富長者只有一個兒子,可這個孩子在很小的時候,便離家遊走失他國,多年來以乞討為生,非常貧苦。然而大富長者年紀大了,天天盼自己的兒子回來繼承遺產。
一次乞食,窮子輾轉到來長者所在的城市,走進一處豪宅,見到這家的長者,身上掛滿寶物,威德莊嚴,頓時心生恐怖。他想:這位長者是王,還是王的眷屬?竟有如此多的財富。這裏可不是我的久留之地。想到這,他趕快離開了。
長者認出窮子是自己的兒子,於是派人追趕窮子。窮子見有人來追非常害怕,他心想:我並沒有罪,為甚麼讓人追我?當他被人追上的時候,竟嚇得昏了過去。
大富長者一看,他的兒子是這樣的卑劣,不敢認他,就用冷水把他噴醒,只能告訴他:「你自由了,你想到哪去就到哪去。」這個窮子一聽,很高興,趕緊跑到另外一個地方,找了一個很粗活來維持生活。
這位長者也很無奈,但還是要想辦法讓他兒子回來。於是,巧設方便,派家裏的兩個人穿上破舊的衣服,去跟他兒子一起做工。一段時間工後,他們說:「哎呀,現在做的這個工很辛苦,賺的錢又少,我給你介紹一個更好一點的工作,工資比這高一倍。」這個窮子說:「哦,有高一倍工資的工作,那好啊!」
他們就把窮子介紹到大富長者家去做掏糞工作,於是就做了二十年的掏糞工作。在做掏糞工作的過程當中,這位大富長者天天在窗子裏面看著他的兒子,雖然知道他是親生的,但這兒子不敢認。
所以這位大富長者也沒有辦法,也只有穿上比較破舊的衣服,跟他的兒子在一起,讚歎他說:「你工作得很勤勞,而且人也很老實。這樣吧,我就收你為乾兒子。你工作得很好,換個工作,給我做倉庫保管員吧。」慢慢地提拔他,讓他做倉庫保管的工作。
他便開始接觸倉庫管理等主要要職,過幾年,大富長者說:「你幹得不錯,給你提拔為管家吧。」,但這是窮子仍持下劣的心而不自信,等到他做了若干年管家,自信心才慢慢起來。
等他自信後,大富長者把國王、大臣、婆羅門……各種貴族叫在一起,開了一個大會。在這會上,大富長者告訴大家:「這個管家就是我的親生兒子。我馬上就要去世了,我所有的金銀財寶,所有的家產都是他的,遺留給他。」
這時,窮子聽後才心生歡喜,得未曾有,心想,我本無心希求,今寶藏不求而至。
【世尊,大富長者則是如來,我等皆似佛子,如來常說我等為子。世尊,我等以三苦故,於生死中受諸熱惱,迷惑無知,樂著小法。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捐除諸法戲論之糞,我等於中勤加精進,得至涅槃一日之價,既得此已,心大歡喜,自以為足,便自謂言:於佛法中勤精進故,所得宏多。】
經中的窮子喻二乘之人(廣指眾生),長者喻佛陀,讓窮子從小乘修起,漸入大乘佛法。世尊以種種巧設方便譬喻,另我等深信真是佛子,於佛法中勤加精進,眾寶藏不求自得。
資料來源:上海隆慶寺

五戒 是束縛嗎?
大乘佛教的二轉、三轉法輪經典敘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如何修學成佛?我回答不了這個問題,但至少可以從最基本的五戒做起吧。《四分律》中說制戒有十利,除了「以法攝僧」,第十利是為了「正法久住」。相較於為伸張正義和維持社會秩序而存在的世法,佛教戒律更富有含宗教的使命感與如來利生的慈悲,這是佛陀制律的最究竟目的。而五戒是皈依三寶後受持戒律的入門,佛教徒發心受戒,是對於信仰的實踐,也是在修行路上的一種承諾: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持戒,不是一種束縛,反之,能令我們時時處處在心中審視自己的行為,培養道德和精神上的純淨:
不殺生,不故意殺害生命,即使不是食素,我們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種謙卑的態度,尊重和愛護所有人和動物。
不偷盜,不搶奪他人的財物是基本,也不要有貪小便宜之心。不屬於自己的,不要順手牽羊。例如去餐廳吃飯,隨手拿走一大堆紙巾或醬料;公司的資源,包括影印的白紙,寫字的文具,雖然都是名正言順免費使用的東西,拿多了別人也未必知道;但這也屬於貪欲,東西夠用就好,公共資源可以讓給更有需要的人。
不邪淫,沒有人能保證感情什麼時候會變,但在一段關係裡,永遠學習看到對方的好,同時努力把自己變得更好;也不必與他人比較,珍惜自己擁有的,踏踏實實過日子。傷害別人的感情,痛不欲生,罪過不亞於取人性命。相愛,本身就是對生命的一種互相尊重。
不妄語,千萬劫來,我們每一天不知道要造了多少口業。自以為是地吹噓自己,不自知地評論別人,茶餘飯後搬弄了多少的是非,很多不負責任的話從我們口中說出來,即使沒有直接傷害別人,卻顯現了自己的無知。大家習慣了用自己的價值觀來評判別人,其實我們何來資格?有時候聽到人言是非,別人做得不好,笑笑就好,心裡為他們祝福;看到別人功成利就,嫉妒心起,說聲「隨喜」便是。
不飲酒,我曾經是很愛每天小酌幾杯的人,明白了佛門「不飲酒」這一遮戒的原因,深感為是。飲酒能令人喪失理智,容易變得輕飄飄,容易放下警惕心,容易迷糊了心智,容易擾亂了正常的生活秩序。雖然說少飲即可,但是人類對自己的自制能力有多大的信心呢?既然沒有保證,那就不如不喝。非要應酬的時候,市面上有一些「香檳茶」、「無酒精」的產物,圖個形式,碰碰杯,滿足社交的禮儀形式便是了。
《華嚴經》說「戒為無上菩提本,常養一切諸善根」,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又如《大智度論》說:「大惡病中,戒爲良藥;大恐怖中,戒爲守護;死暗冥中,戒爲明燈;於惡道中,戒為橋樑;死海水中,戒爲大船。」持戒的人自有大力量、大功德。在日常生活中,五戒時刻提醒我們保有正知正見,為自己的不足而懺悔,即使最後修不了菩薩道的境界,也起碼踏實做了一個善良的好人。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生。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佛法,共成佛道。

生活 戒律
皈依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成為佛教徒後,第二步就是學戒、受戒與持戒。戒的梵語 叫做「尸羅」( Sila ),是止惡修善的「行為規範」。律的梵語叫做「維奈耶」(Vinaya) 意思是法律。戒律就是「止惡修 善的法律」,是佛教徒生活的 準則。戒律為修行人建立一個理想的生活環境,減少受煩惱困擾的機會,同時增加智慧增長的因緣。
由於學佛的人共有七眾, 他們各自所遵守的戒也不相同。 在家二眾為優婆塞、優婆夷,均 可受持三歸、五戒、八戒。出家五眾為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尼、比丘、比丘尼。其中,沙彌、沙彌尼受十戒;式叉摩那尼受六法戒;依據四分律,比丘戒、比丘尼分別受持二百五十 戒、三百四十八戒。佛教七眾都可以發菩提心,受菩薩戒。
佛陀最初教導弟子的三無漏學中,以戒律為一切修行的基礎,鼓勵每個人根據自己的能力、環境與判斷,去遵守它們。 佛陀成道後初十二年,並未制戒,其後因出家的愈來愈多,不 免有流品雜濫,問題也多了,佛陀因此開始因事制戒,向大眾公布,要大家憶持,並理解其意義。隨著時間的流逝,制定的戒條愈來愈多,分類也愈來愈細, 最後因人而異,守持的戒條也各不相同。佛涅槃之後,佛教教團最初和最重要的事業,是結集佛的遺教、遺誡。第一次結集就是王舍城結集,所合誦的法藏,是昆尼和曇摩。昆尼就是律藏,流 傳至今,沒有增加,也不減少, 這是每一位修行人所需要知道的。
佛陀入滅時,咐囑阿難: 「佛涅槃後,汝等以戒為師,依 之修行,能得出世。」由此可知受持戒律的重要。守戒的功用,如《成實論》云:「戒如捉賊」,羅什法師云:「持戒折伏煩惱,令其式微。」遺教經說: 「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 滅苦智慧。」戒,是一種生活規則,能幫助我們戒掉不良的習 氣、不好的行為,使我們獲得幸福。煩惱是自找的,不用去抱怨別人。要想去除自己的煩惱,還須從守戒做起,這就是戒學在日常生活中的現實意義。
皈依後沒有特定的時間要受戒,要待因緣成熟,環境許可才能夠持戒而不犯戒。受戒前要 先學戒,了解所受持的戒律的意義,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執行,溫馨提示是要接受受戒後生活的轉變。受戒時接納的戒體,是一線相承,師師相授,傳自佛陀。得到戒體的人,遇到戒境,他的戒體自會產生力量來防非止惡的。
作者:陳家寶醫生
資料來源:https://www.mind2spirit.com/%e7%94%9f%e6%b4%bb-%e6%88%92%e5%be%8b/

懺法
懺悔的意思
懺,梵語「懺摩」的略譯,為「忍」的意思,請求他人容忍、寬恕自己所犯的罪過。悔,為追悔、悔過的意思,即追悔過去之罪,於佛、菩薩、師長、大眾面前告白道歉,希望達到滅罪的目的。
懺悔的分類
中國佛教懺法的發展
晉:道安法師制定了僧尼規範,其中包含布薩、悔過之法,使懺法漸漸完備。
南北朝:開始用大乘經典中懺悔與禮讚的內容製作禮讚文與懺悔文。
隋唐:隨各宗派的興起,其依據各自著重的經典,撰成種種懺悔行法。
宋:懺法製作進入全盛時期,以天台最為興盛,認為禮懺是修習止觀的重要行法。
明清:因皇帝的信仰懺法廣為流行。然而隨懺法的流行,只注重禮拜、懺悔,而廢止誦經與坐禪,漸漸喪失了懺法的原意。
現今:聖凱法師提出應對轉變為寺院、僧人牟取財利之用的懺法做出譴責。
現今流行的幾種懺法
《梁皇懺》、《水懺》、《大悲懺》、《八十八佛洪名寶懺》皆是著名的佛教懺法,今日的佛光山道場也會定期舉行喔!
參考書目
聖凱,《中國漢傳佛教禮儀》,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不要被「慈悲心」綁架?
大乘佛教的二轉、三轉法輪經典敘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如何修學成佛?我回答不了這個問題,但至少可以從最基本的五戒做起吧。《四分律》中說制戒有十利,除了「以法攝僧」,第十利是為了「正法久住」。相較於為伸張正義和維持社會秩序而存在的世法,佛教戒律更富有含宗教的使命感與如來利生的慈悲,這是佛陀制律的最究竟目的。而五戒是皈依三寶後受持戒律的入門,佛教徒發心受戒,是對於信仰的實踐,也是在修行路上的一種承諾: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持戒,不是一種束縛,反之,能令我們時時處處在心中審視自己的行為,培養道德和精神上的純淨:
不殺生,不故意殺害生命,即使不是食素,我們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種謙卑的態度,尊重和愛護所有人和動物。
不偷盜,不搶奪他人的財物是基本,也不要有貪小便宜之心。不屬於你的,不要順手牽羊。例如去餐廳吃飯,隨手拿走一大堆紙巾或醬料;公司的資源,包括影印的白紙,寫字的文具,雖然都是名正言順免費使用的東西,拿多了別人也未必知道;但這也屬於貪欲,東西夠用就好,公共資源可以讓給更有需要的人。
不邪淫,沒有人能保證感情什麼時候會變,但在一段關係裡,永遠學習看到對方的好,同時努力把自己變得更好;也不必與他人比較,珍惜自己擁有的,踏踏實實過日子。傷害別人的感情,痛不欲生,罪過不亞於取人性命。相愛,本身就是對生命的一種互相尊重。
不妄語,千萬劫來,我們每一天不知道要造了多少口業。自以為是地吹噓自己,不自知地評論別人,茶餘飯後搬弄了多少的是非,很多不負責任的話從我們口中說出來,即使沒有直接傷害別人,卻顯現了自己的無知。大家習慣了用自己的價值觀來評判別人,其實我們何來資格?有時候聽到人言是非,別人做得不好,笑笑就好,心裡為他們祝福;看到別人功成利就,嫉妒心起,說聲「隨喜」便是。
不飲酒,我曾經是很愛每天小酌幾杯的人,明白了佛門「不飲酒」這一遮戒的原因,深感為是。飲酒能令人喪失理智,容易變得輕飄飄,容易放下警惕心,容易迷糊了心智,容易擾亂了正常的生活秩序。雖然說少飲即可,但是人類對自己的自制能力有多大的信心呢?既然沒有保證,那就不如不喝。非要應酬的時候,市面上有一些「香檳茶」、「無酒精」的產物,圖個形式,碰碰杯,滿足社交的禮儀形式便是了。
《華嚴經》說「戒為無上菩提本,常養一切諸善根」,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又如《大智度論》說:「大惡病中,戒爲良藥;大恐怖中,戒爲守護;死暗冥中,戒爲明燈;於惡道中,戒為橋樑;死海水中,戒爲大船。」持戒的人自有大力量、大功德。在日常生活中,五戒時刻提醒我們保有正知正見,為自己的不足而懺悔,即使最後修不了菩薩道的境界,也起碼踏實做了一個善良的好人。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生。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佛法,共成佛道。

諸行無常 永不退轉
般若波羅蜜如魔術師變化一切美麗的幻有,改造這個苦難的世界。般若如大火,如黑洞,焚燒一切的煩惱,吸盡一切的概念。 所以每日寺院的扣鐘偈會唱頌著⋯⋯浪子孤商,早還鄉井。無邊世界,地久天長!
資料來源:菩提道台中中心

信佛就能不苦?
信佛的人,是不是燒香拜佛,就會萬事順利、一帆風順?不是的。苦諦,佛家核心理念四聖諦中的第一聖諦,揭示了『苦』,是人生注定的存在。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及求不得苦,才是生命中不可否認的真相。而佛學正是通過深刻的智慧和指引,教導人們如何理解和超越苦。學佛之人,不求無苦,卻能把苦看成是正面有意義的存在。
每個人總會經歷不同形式的苦,大至身體的病痛,心靈的煎熬;小至每天雞毛蒜皮的煩惱和困難。為何苦會如此恆久?佛家認為,其根源在於我們內心的「無明」,即對事物本質的無知。因為無明,我們執著於愛與憎,追求快樂,卻又因這些不斷變化的情緒而痛苦。
然而,苦不應被視為不可避免的宿命,而是修行的起點。我們學習不以抗拒的態度面對苦,而是以接受和理解代之,甚至轉換為正面有趣的挑戰。工作上的困難,視為能力上的提升;面對不耐煩、猶豫不決的時候,可以培養我們的耐性;感情上受到傷害,也是我們認識辨別愛的過程。但終究,信佛拜佛,不代表你會找到解決煩惱的方法,而是讓你認清苦的本質。
無論物質層面的成就如何,生活的輝煌與否,內心的平和才是幸福的歸宿。當我們能夠坦然地面對苦、理解苦,在苦難中仍然能夠保持慈悲心,淡然處世。在每個當下保持清醒,既不逃避也不放縱。透過這種正念的實踐,我們能察覺到自身的貪欲、嗔恚和愚癡,才發現這些才是苦的真正根源。
當你不再把苦當回事,你自然就覺得:人生無論如何,都是順遂的。只有『從苦」,才能到達『離苦』的彼岸。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生。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佛法,共成佛道。

超渡的意義是在喚醒眾生
超渡法會並不只是對亡者,而且也是對著活著的人。超渡的意思是喚醒迷惘的眾生,因為亡者與活著的人同樣在迷惘。
佛、法,就是不停的在做喚醒迷惘眾生的鐘聲。所以超渡或稱法度,是將生命中的心續轉化和昇華。
日前是阿彌陀佛的盂蘭盆超渡法會,也是祈福法會。所以超渡法會並不只是對亡者,而且也是對著活著的人。
超渡的意思是喚醒迷惘的眾生,因為亡者與活著的人同樣在迷惘。
佛、法,就是不停的在做喚醒迷惘眾生的鐘聲。所以超渡或稱法度,是將生命中的心續轉化和昇華。
金剛經說,我所說法,如筏喻者。度過河水,捨下了舟,才能達到彼岸。接受無常的必然,才能看到無常的真相,才能見到究竟的真實,這就是昇華。筏喻即是超度。如此理解。便能冥陽兩利。
物換星移,四季更替,桃紅柳綠……這是必然。前面的燭火,點燃了後面的燈。後面的燈火離不開前面的火,但那已不是前面的火。曾經擁有過的心境與情誼,不可能永遠的保存,但人生閱歷卻能轉化為實際的能量。
接受了無常與無我是人生中最平常不過的事情。平常心面對就是道,道是那麼的平常。
迷時佛度,悟時自度。從此,除了活在當下和自強不息,便沒有別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