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常學習

為甚麼用金剛來比喻般若妙慧?
說起《金剛經》,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即便不是佛教徒,大多也都有所耳聞,佛弟子中歡喜持誦、學習這一部經的,就更不計其數了。《金剛經》,全稱叫作《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單從這個題目來說,包含了有佛法,有比喻,般若就是法,金剛和波羅蜜則屬於譬喻的部分。那麼,為甚麼要用金剛來比喻般若,二者之間究竟有何相似之處呢?
金剛,即金中最剛之義,經論中常常用金剛來比喻武器、寶石等,比如我們常常聽到的金剛杵、金剛寶等。之所以用金剛來比喻般若妙慧,是因為金剛具有以下三個特點:其體最堅、其用最利、其相最明。
金剛的體,最堅固無比,一切物不能壞它,所以「其體最堅」。金剛的功用銳利無比,能壞一切物,所以「其用最利」。金剛外相所放的光明,超過一切光明,所以「其相最明」。古書中就有記載,「敦煌有人,獻金剛寶,生於金中,色如紫石瑛,狀如蕎麥棱,百煉不銷,可以切玉如泥」,由此可見金剛之堅利。
般若,翻成中文是智慧的意思,但是為了避免大家誤將其與世間的聰明智慧混為一談,而保留了梵音,因為般若二字,能夠生起眾生的善根。佛法講智慧,是妙智妙慧,是不可思議的智慧,才能叫做般若。
實相般若 觀照般若和文字般若
《金剛經》中所談及的「般若」包含三種:實相般若,觀照般若和文字般若。其中,實相般若是智慧的理體,觀照般若是智慧的妙用,觀照是心裏起正當觀想,能啟發出來始覺智,以始覺智照本覺理,能觀照的智慧,即是觀照般若,所觀照的理體,則是實相般若。文字般若,說的是《金剛經》上的文字,因為我們通過研究《金剛經》的文字,才能起觀照般若的智慧,才能發現實相般若的理體。
金剛比喻實相般若,其體最堅,一切物不能壞它。實相般若是真理之體,我們凡夫無始劫來流轉生死,此道來,彼道去,但是我們所具有的實相般若並沒有變壞,因為其體最堅。
金剛比喻觀照般若,其用最利,它能壞一切物。我們研究佛經起了觀照,始覺智啟發出來,觀照到本覺理體,一旦豁然大徹大悟,才會明白自己有個實相般若。
金剛比喻文字般若,其相最明。《金剛經》的文字,能顯發出來觀照般若和實相般若,足見每一個字都是光明之相。我們研究《金剛經》,得先找到文字般若光明之相,才能找到觀照般若、實相般若的義理。義理明白了,能起觀照般若,才能證得實相般若,這都是文字般若的功德。假如沒有文字般若,我們也看不見觀照般若和實相般若,所以我們學佛法,要先從文字般若下手。
由此可見,文字般若,其相最明,能顯出觀照般若與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是智慧,其用最利,實相般若是理體,其體最堅。用金剛來比喻這三種般若,能夠方便我們思維明白般若的含義。
資料來源:上海隆慶寺

榕園晚晴 | 嗔心甚於猛火
《佛遺教經》中云:「嗔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
《佛遺教經》中云:「嗔恚的害處之大,能夠破壞一切善法;也會破壞好的名聲,讓今生後世遇見的人事,都不喜歡見到他。」
弘一法師摘抄《佛遺教經》中的這一句偈語,是佛陀開示眾比丘時所說。這一句偈子後文,佛陀告誡眾弟子——
「當知嗔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嗔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無法自製,嗔猶可恕。出家行道,無欲之人,而懷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雲中,霹靂起火,非所應也。」
「應當知道,嗔恚忿恨之心,比大火還要猛烈。所以應當堅持進行防護,不要讓它趁機會進入到心裏面。搶劫各種功德的賊寇,莫過於嗔恚。在家人,整天沉迷於五欲當中,不是修行的人,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產生了嗔恚心,情有可原。作為放下了欲望,出家修道的人,卻在心裏懷有嗔恚和忿恨,就太不應該了。好比一片清涼的白雲當中,卻忽然打起了霹靂閃電,是完全不應該出現的。」
嗔心過患無量無邊
嗔,為「三毒」之一,嗔恚怨恨,由嗔心所而生。
何謂嗔心所?《成唯識論》曰:「雲何為嗔,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隱性,惡行所依為業,謂嗔必令身心熱惱起諸惡業,不善性故。」苦即三苦——苦苦、壞苦、行苦,苦具是造成三苦之因。嗔是對三苦及造成三苦之因生恚恨心,能令身心惱熱,對家人眷屬,一切眾生,輕則詬罵,重則損害他命。
嗔恚心由我執而起,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凡是違逆我意者,我即拂然不悅,進而忿恨惱怒,暴跳如雷。當嗔心生起,就算身體不動,內心還是惱熱焦躁、無法安定。
嗔心給我們帶來的過患無量無邊,「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火燒功德林」,故此,若一個人內心的嗔恚不現起,「歇即菩提」,讓這顆狂心安下來,才能獲得現前當來的清涼自在。
摒棄嗔恚心靠「離嗔」和「行忍」
那麼,如何做到摒棄嗔恚心,內心止定?
一為「離嗔」,內心息嗔,須增智慧,我們要善觀緣起,懷大慈悲心。當我們善觀因緣時,對事物的變化、增長、止息皆了了分明,便能進而做到不因我執而起種種貪嗔癡念。此外,我們於日常生活中,為人處事,不僅要注重自己忍辱離嗔,還應謹慎周到,防止令他人生嗔。這便需要我們懷著慈悲之心,包容他人、成就他人,時時刻刻常懷慈悲仁恕之心,對於別人的煩惱苦痛,即能生起體諒與同情,更不會在言詞上予人難堪,在行為上予人傷害,在態度上予人敵視。如是行之,即可謂以慈心息除嗔恚。
二是「行忍」,《法句經》中云:「見怒能忍,是為梵行。」我們要安忍於種種逆境、辱境,對於一切外境變幻了了分明,不因外境的變化而讓內心隨之起伏波動,調伏自心,讓自己的內心明敏有力,如此便可淡然面對一切境遇輾轉。
離嗔恚心,安忍慈悲,正觀自身及外在一切人事物的緣起自性,起正知見,止惡修善,自他饒益,如此恒常行之,定可成就幸福安樂之道,定然能夠獲得現前當來的無上清涼。
資料來源:六榕寺

焰口施食 鬼能吃到嗎?
法會儀式,是佛家的方便法門,讓佛友們通過體驗完整的儀式,再深入去了解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和修行菩薩道的方法。在法會中,念誦不同的咒語,除了能得到佛菩薩的加持,也是為了能放下妄想和煩惱,讓光明進入內心。
「加持鈴杵真言」的鈴聲讓人感到舒暢,而警覺自己不能迷迷糊糊過日子;「十二因緣咒」提醒我們要觀察世間流轉、六道輪迴的真相,順應因緣,凡事認真,但不要當真;念誦「六字大明咒」時,專心觀想,生起菩提心,明白我們幫助的不僅是親人,也有可能是不喜歡的人,平時不要總站在以『自我』為出發立場。
瑜珈焰口法會,會準備大量豐盛而美觀的供品,是要通過法會儀軌,把世間的食物,幻化成餓鬼道眾生的「食物」,除了解除他們的飢虛,更重要的是為他們說法、皈依、受戒。吃飯只是手段,吃了飯以後,如果餓鬼眾生覺得很開心,那他們就更容易接受佛法,有機會脫離鬼道的苦。這也是一種救度工作,先給予眾生利益,以利他為本懷,以方便善巧的法門來接引眾生。
在救度餓鬼眾生的同時,生起智慧,也提醒自己不要落到鬼道的狀態。在「人身難得」的這一生,要肯定我們上輩子一定是做了善業,才能繼續為人。所以要珍惜當下,破迷起悟,轉化惡習,行大慈悲,利益有情,求無上道。時刻關照自心,知道自己要怎麼做人,從生活中修正語言、行為、觀念,才能提升信仰層次。
面對一切眾生的時候,要學會如何用絕對的平等心去對待他們。持經施食於餓鬼道,乃至三惡道眾生,幫助他們脫離惡道,產生的功德包括了報恩、迴向、培福、結緣和懺悔。好好照顧自己的起心動念,要學習觀音菩薩的慈悲心,保持正知正見,除去內心的黑暗面才更為重要。而即使是德行高深的觀世音菩薩,也需要「禮請諸聖賢」,共同參與救苦的工作,這是一種團隊精神,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做義工,幫助大眾,同樣抱著這樣的信念:與眾生一起共成佛道。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生。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修行得樂,共成佛道。

佛經的來源
佛經是記錄釋迦牟尼佛教導的重要文獻,在歷史上有數次佛陀弟子的結集,把佛法以文字流傳,使得經典得以流傳至今。首先要知道,雖然文字已經存在於佛陀所生活的時代,但大多數佛教教義最初是透過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下來。直到佛陀入滅後,是由弟子們以口傳的形式繼續保存和傳承,後來才逐漸進行結集和編寫,被記錄成書。根據《長阿含‧遊行經》的記載,佛陀入滅後,許多弟子感到失去了依靠,甚至有比丘因此而無所顧忌。為了保護佛法,大迦葉決定召集僧團,將佛陀的教誨進行結集,以確保正法得以長存。
大迦葉首先邀請了摩揭陀國的阿闍世王提供支持,並選擇了五百位德高望重的比丘,前往毗婆羅山的七葉窟進行經典的結集。會議由大迦葉主持,優婆離負責誦讀戒律,經過三個月的努力,編纂了《八十誦律》,這是佛教戒律的根本。但現在《八十誦律》已經散佚,現存只留下後人按該律推演出來的《四分律》和《五分律》。
隨後,多聞第一的阿難則負責誦讀經典(法藏),他根據佛陀在不同時間和地點的教導,整理出一系列教法。阿難的開場白「如是我聞」成為了經典的標誌。這些經文經過比丘們的共同審定,最終形成了流傳後世的《阿含經》。
四部阿含經的形成是有次序的,分別為《雜阿含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和《增一阿含經》。其中,《雜阿含經》是最早成立的,記錄了佛陀和弟子的修行故事,揭示了佛教的基本教義,如緣起、四聖諦等。它重視實踐,對現代人修行有很大的幫助。《中阿含經》則深入探討無常、無我等宇宙真理,以及如何修行以達到涅槃。《長阿含經》不僅記錄了基本教導,還破斥了外道的異說。《增一阿含經》則包含了早期佛教的教義和菩薩的意義,為後來的大乘佛教奠定了基礎。
這些經典的結集是佛教歷史上重要的一環,不僅保護了正法的流傳,也為大乘佛教的興起提供了根基。以上的《八十誦律》和四部《阿含經》更是最早成立的經典,極具歷史及正統性的意義。透過對這些經典的學習和理解,我們能夠更好地反思自己,實踐佛教的教義,走向內心的平靜與解脫。
參考文獻:
- 佛光文化(1999)。《佛光教科書》。台灣: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作者:甯瓏
香港中文大學佛學研究碩士畢業生。
緣份,就像種子要遇見陽光和水才能成長。每一種偶遇或許都不是巧合。既然我們有緣相聚、相識、相處或求學,就不必執著這是因,還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誠對己對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慈悲分三種境界
從教法上來講,慈悲也分三種境界。通常我們叫做眾生緣慈悲,就是我們生一些憐憫之心,惻隱之心。從心地上,緣到看到受苦的有情眾生,不忍稱說,不忍直視的時候,生起的這種悲心。這種悲心,如果說發揮得好一點,那就是看一切眾生好像自己的眷屬一樣,大家都是人,都是一條命,那麼生起救人於危難之際的這種悲心。一般這個悲心,沒有斷煩惱的行者,都能夠生起來。為甚麼呢?因為它是帶有一種情執,人之常情的這種慈悲情懷。可是現階段來講,我們能夠做到這一步已經算是不錯了。實際上,我們現在有時候佛門來講,我們的善法修得是不夠的。我常說,空法還好修,善法很難圓滿。這個是指的眾生緣慈悲。
還有一種,就是已經修到得果的聖人,他這個叫法緣慈悲。就是我們一般的話,從情見上來講,從人的感情上來講,覺得他受苦受難,但是我們並不能夠轉到他後面的這個因果驅動總後台,來看他到底是怎麼出現的這個狀況。聖人就不然,你比如說修到阿羅漢果的話,他根據自己了知諸法的因緣,前因後果,因緣果報,他在這樣的一種見解中,生起的這種慈悲,就是說知道眾生苦是怎麼來的,那肯定是由於這個惡因所感的,那他從前生後世三世的善惡因果中,讓眾生遠離苦因,不遭苦果,他是立足於佛法為度生的因緣,所以叫法緣慈。
以法度生稱為法緣慈
但是一般世間不一定能夠接受得到這地步。因為到這個時候,有時候他是從三世來看的,從福也罷壽也罷,一切的運行中,他看的深度跟我們凡夫的眼已經不一樣。你看有一種情狀,比如說,他身體不太舒服,或者最近有一點點這個,甚至乃至嚴重一點住院了,我們人之常情的話,肯定要提一點東西去看他,或者給他一個經濟上的一個表示,那說明我們的禮也走到了,這才說滿了人情世故。可是如果你要換作佛法的角度來講,有時候也許生病正是他業障現前的時候,或者他福報已經不夠支撐著相續這個常態,那麼突然間會轉到身體很差,或者遭遇很苦。這個時候,如果你還進一步地再給他一些物資呀,或者幫助,有可能,我們只是從某種層面來講,有可能他更加的撐不住,就會更加的麻煩。
但是世人肯定這個時候一般就接受不了,好像說你不伸出這個支援之手,只有聖人能看得到,他為甚麼現前遭這個果報,由於過去所欠的甚麼,或者是所造的惡業,果報現前了。那麼這個時候你如果再繼續給他,我們說的一些資源也罷,或者說一些禮貌也罷,很可能就是讓他的福報繼續一損,那就會落入到一個更加的狀態。但是人的凡夫眼中,基本上就涉及不到這個層面,他要從法的角度作為度生的因緣,叫做法緣慈。
修法從善良和放下做起
那麼這法緣慈,我們已經很難企及了,但是真正講到的「大慈悲」就是我們常說的無緣同體的慈悲。這種慈悲的法來講,雖然它是最究竟圓滿的,嚴格地說的話,只有證得這個正道,也就是中道實相的佛菩薩,才能夠獨具的,具足這種能量。他是體現在法界眾生怨親平等的同體感上,他是以種種的方便去救拔眾生的苦難。他又沒有距離感,好像都對自己一樣,也沒有親疏,甚至不留情面,同時他還甚至沒有一個實在的苦和樂的這種自性可得。但是也要告訴諸位,這個法確實是真實功德法,諸佛菩薩都是從凡夫上的道,而最後行的這個法,它是有可操作性的,就從我們人的本位慢慢做起。
所以我們有時候就是覺得說,這樣的這種大道理,三種慈悲,好像我們連第一種都很難發出來,那麼就一點一點地增進積累。你看現在有時候有的初機的學人來皈依,問到說皈依了以後怎麼辦?我說先要從善良做起。修法就修兩個,一個是善良,一個是放下。你善良到了一定的地步,把它調得非常穩,很究竟的時候,自然就會放下,這個正道就會自然現前。沒有這麼做過的,發心,或者真正入這個法的,你得用心去入,用心去入,它是有可操作性的。
但是在娑婆世界,在這種極其自私諂曲的眾生心裏面,結的一個共業的這樣的一種法場裏邊,你要行這個同體平等的大慈悲,壓力有多大,障礙有多深。這是我們要聽淨土法門要必須明確的。而且往往就是壯志未酬身先死。壯志未酬,為甚麼?因為在這個世界裏邊,真的是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和,都佔全了。人家一般說天時地利人和,在我們這裏,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和,都佔全了。在極樂法界的話,於淨法上人家見這個正道,那麼諸上善人就是行的大慈悲,都是天然隨順的「正道大慈悲」。
資料來源:廣州光孝寺

佛教的稱謂
「稱謂」在佛教中是一種重要的禮儀,它不僅代表著一個人的身份,還能顯示出他在佛門中的職務和修行程度。人們通常用「上人」、「師父」、「禪師」、「律師」等稱呼出家人,還會根據職務稱呼;對於在家人,則用「大德」、「居士」、「師兄」、「師姐」等稱謂,表達了對對方的尊敬。這些稱謂有助於維護佛教的規範與倫理,同時也傳達了深刻的佛法智慧。
對於出家眾,信徒通常稱呼他們為「師父」或「法師」。其中,「師父」是對所有出家人的通稱,包含了如受戒師父、剃度師父等各種職務。「法師」則專指以法為師的出家人,根據其專長可分為律師、禪師和論師。此外,稱謂如「大師」表示專家或傑出者,開山建寺的第一代住持通常稱為「開山大師」。
對於在家居士,未婚的女性信徒稱為「師姑」,而未剃髮的男性信徒則可稱為「淨人」或「道人」。出家眾之間可互稱師兄、道兄等,在家信徒則可互稱居士、師兄、師姐等。在稱呼師父時,自己可用「家師」,而對他人的師父則稱為「令師」。
在佛教中,稱謂還包括一些特定身份的名稱,如「羅漢」指已斷除煩惱的聖者;「菩薩」則是發心修行以成就佛果的修行者;精通經、律、論的高僧被稱為「三藏法師」等。
「和尚」本為梵語,意為「大眾之師」。此稱謂是要在六和僧團中確實奉行六和敬,德高望重的出家人,特別是寺院的「住持」或「方丈」。「方丈」、「住持」則指掌管寺院一切大小事務,監督大眾,並為大眾說法的主僧。而「仁波切」、「活佛」和「格西」等稱謂則是藏傳佛教中的特有名詞,指代具備特定修行和傳承的高僧。
在使用這些稱謂時,應注意其上下級、尊卑的關係,以示尊重。例如,對於德行高尚的師長,應稱「上人」,而同修者則稱為「同修」。在家居士也可以稱「上人」,如《維摩經》文殊菩薩稱維摩居士「彼上人者」,即人上之人、大人物之意。這些稱謂在佛教的日常生活中,反映了信徒對法的敬重和修行的態度。
正確使用佛教的稱謂不僅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修行者自我修持的重要體現。這些稱謂背後蘊含著深厚的佛教文化和歷史,對於信徒在修行過程中,具有指導和教育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佛光文化(1999)。《佛光教科書》。台灣: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 星雲大師(2008)。《人間佛教論文集(上)》。台灣:香海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作者:甯瓏
香港中文大學佛學研究碩士畢業生。
緣份,就像種子要遇見陽光和水才能成長。每一種偶遇或許都不是巧合。既然我們有緣相聚、相識、相處或求學,就不必執著這是因,還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誠對己對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戒律到底是不是一種束縛?
戒律的由來出家比丘有二百五十條戒律,但絕不是誰刻意想出來的,而是佛陀「因事制戒」。在佛陀成道後第五年,僧團因當地的饑荒面臨困難,比丘須提那子帶領著一些比丘,回到他的家鄉去乞食。須提那子出家前家境殷實,並且已經成婚,回鄉後,守寡的母親求他還俗留下。按照古印度當時的法律,如果家中沒有子孫作為繼承人,這個家庭的財產將被官府沒收。
須提那子拒絕還俗後,母親堅持讓他為家裡留下子孫。當時僧團還沒有相應的行為規定,須提那子就與前妻發生了不淨行。之後他自覺慚愧,並說出了此事。佛陀呵斥了須提那子的愚癡行為,並由此因緣制定了第一條淫戒。
每條戒律的制定都有特定原因,或是某比丘犯了某種過錯,或是某些行為引發了社會的不理解,對僧團和比丘個人的修行不利。
一條戒律的制定也不是一次成形的,隨著具體情況的變化,經過初制、隨制、定制等逐步完善,而且制訂後也並非僵化不變。若是無心造作或意識不清等特殊情況,有些並不算真正的犯戒,這被稱為「開許」。
以戒為師
佛陀涅槃前,眾弟子推舉阿難向佛陀請示四個重要問題。首要問題就是佛陀涅槃後依誰為師?
佛陀明示,當依戒律為師。能謹守戒律,就如同佛陀住世,這即是「以戒為師」的出處。
《華嚴經》偈言:「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若能堅持於淨戒,則是如來所讚歎。」戒律是無上菩提的根本,也是佛法長住世間的根本。
在家人不看出家律
你是否聽說過「在家居士不閱出家律」的規矩?你知道那又是為甚麼?
僧人作為三寶之一,在家居士應恭敬僧人,在家人學習了出家人的戒律,難免處處以戒律眼光對比出家人。世人大多是看人先看到缺點,卻不易看到事件的全貌,對僧團內部情況又不十分瞭解,一味地以戒律條款去衡量,難免產生議論、誹謗,造下口業。
戒律不是用來衡量他人的尺規,而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要求,是檢視自我的行為規範。
對於剛剛皈依的在家居士來說,可按照各人意願決定是否受戒。戒律雖有出家人和在家人的區別,但一切戒律都是依據五戒為根本。
五戒
在家居士受持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佛經中明言,受持五戒,能獲各種殊勝利益和善神護佑。
即使從世間的角度看:不殺生而護生,心境祥和安寧;不偷盜行佈施,行事光明正大;不邪淫重名節,家庭和諧安樂;不妄語常讚歎,善緣成就事業;不飲酒拒誘惑,常保神智清明。
八關齋戒:為了讓在家居士也有機會,感受出家清淨離欲的生活,培養出世的善根,佛門也開設了八關齋戒的方便法門。在一日一夜的時間裏,除受持五戒,再加上三條戒律:不以華鬘裝飾自身、不故往歌舞觀聽、不坐臥高廣大床;一齋是指不非時食。共八戒一齋稱為「八關齋戒」。
居士菩薩戒:在持守五戒的基礎上,如果修行到了一定階段,願發菩提心的佛弟子,可進一步受持居士菩薩戒,包括六重戒、二十八輕戒等。
一般人認為,受戒難免會犯戒,不受戒也就沒有犯戒的擔憂。然而需要知道的,破戒不等於前功盡棄,若能至誠懺悔,依然還有希望。
戒是無上菩提本,若不持戒如何保證修學能上正軌;不受戒者,犯了罪也不去懺悔,那才是罪業加重。
資料來源:上海隆慶寺

何謂「十齋日」與「六齋日」?
佛教鼓勵戒殺及持素,但人們卻因種種的理由而未能完全持素,便於相傳天王出巡的日子持素,或逄初一、十五持素。雖然未能完全素食,但也是一個好的開始,循序漸進,達至完全素食。
十齋日期表
【每月】初一日 初八日 十四日 十五日 十八日 廿三日 廿四日 廿八日 廿九日 三十日 (月小改:廿七日 廿八日 廿九日)
六齋日期表
【每月】初八日 十四日 十五日 廿三日 廿九日 三十日(月小改:廿八日 廿九日)
資料來源:香港佛教聯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