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學習

  1. 首頁/
  2. 恒常學習/
  3. 佛學文章
活在當下 如何做到?

活在當下 如何做到?

黃婉曼黃婉曼

日復一日,我們時常感到迷茫,因為身陷於過往的回憶追悔不已,或為了未知的未來而徬徨。然而,佛法帶給我們一盞明燈,提醒我們:「活在當下。」簡單幾個字,卻是解脫煩惱的關鍵。

 

活在當下的核心,是對無常法則的深刻體悟。因為我們知道,一切皆不可重來或延續,才會懂得珍惜「此時此刻」的寶貴。當我們明白,過去再美好也無法重現,未來再可怕也只是一場幻象,那麼活在當下,就不再是一種玄妙的理論,而是一種平靜卻充滿力量的生活態度。

 

從佛法的角度,時間本身是一種幻相,過去已逝,未來還未來到,唯一與我們切實相關的,或許只有「這一刻」。但當我們說起這一刻時,其實這一刻也已經成為了過去。

 

《金剛經》裡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現在和未來,這三者的界限並不穩定,時間其實只是一種概念,是眾生內心妄念投射出來的結果。真正的「當下」不是時間的某一點,而是我們內心對當下實相的全然覺知。

 

「止觀」修行法門,能幫助我們活在當下。「止」,令心專注於此刻,停止攀緣外物的心念起伏;「觀」,以平靜專注的心,如實地觀察身體的感受、外界的聲音,或內心的念頭與情緒,不執著、不抗拒,純然地觀照眼前的實相。

 

 

這種覺知被稱為「正念」,它是對生命每一刻的真相完全清楚明白的態度。我們才能直面當下的諸法實相,從而切斷慣性的煩惱習氣,不再被過去的記憶牽絆,亦不再因未來的不確定性而陷入焦慮。

 

如何真正在日常中實踐活在當下,借用教授在課堂上說的一個故事:古人「上山砍柴煮飯」為例。凡人把這件事看成是「上山為了砍柴去做飯」,所以一邊上山,就一邊想著今天究竟能砍到多少柴回家。萬一遇到雨天,木材都被淋濕了,就開始擔心回家生不了火,煮不了飯,沒有飯吃。因為有目的,所以有所期盼,有所憂慮,有所失望。

 

但活在當下的人則是純粹的「上山砍柴煮飯」。上山的當下,專心走路,還可以欣賞一路的風景,因為心裡沒有想著自己是要去砍柴;到了要砍柴的地方,就專注地砍柴,無論柴木的狀態如何,有砍到就對了;然後回家,該生火煮飯的時間到了,就煮飯。把眼前的事情,該做的步驟,一件一件地專心完成,純然地享受整個過程。

 

活在當下的修行,並不一定要於禪堂靜坐或隱居山林。日常行住坐臥、吃飯喝茶,都可實踐。例如,每天吃飯的時候,不打妄想,也不狼吞虎嚥,而是全然地品嚐每口飯的滋味,感受咀嚼的過程。這樣的專注與覺察,看似平凡,實際上是對心靈力量的一種深刻訓練。

 

當你下一次面對繁忙的工作或湧來的壓力時,不妨回到自己當下的每一個呼吸,感受當前的片刻寧靜。人間紛擾如浮雲,無論生命帶給我們順境還是逆境,佛法都以無常、止觀的智慧告訴我們,安住於當下。當我們不再被過去捆綁,也不再被未來牽拽,內心才能回歸清明。透過不斷修行正念,我們才能從無明的輪迴中解脫,覺悟到生命的真實面貌。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生。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發菩提心,修行得樂,共成佛道。



 

 

如實觀 無所謂樂觀與悲觀

如實觀 無所謂樂觀與悲觀

黃婉曼黃婉曼

一個人中了鉅額六合彩,然後辭職,揮霍,無所事事,是好事還是壞事?一個人被公司裁員,硬著頭皮創業,做出了一番成績,該安慰還是慶祝?一個人,被拍拖八年的渣男拋棄,但很快又遇上條件更好的真愛,組成幸福的家庭,該傷心還是慶幸?

如何看待一件事情,很多時候也來自於個人的感受。一個人很有錢,但他總是擔心被小人欺騙,終日憂心忡忡,晚上輾轉難眠,對他來說錢變成煩惱;一個人生意遭受虧損清盤,他沒有氣餒,把挫折視為寶貴的經驗,從頭開始,對他來說失敗是一次收穫。

 

 

一件事情的好壞,不在當下。因為世間萬物的本質是無常的,不斷在變,可能變差,也可能變好。作為佛教徒,如何看待世間事?無所謂悲觀樂觀,更重要的是培養「如實觀」,如實地見證和體驗事物的本來面目,脫離自身對於這些現象的錯誤認知和執著,從而破除煩惱。

 

如實,就是很單純地看待一個物體,走在路上看到一位精心打扮的美女,一位開了名跑車的型男,確實我們很難在第一個念頭不去讚嘆她的美和他的酷,但僅此而已;學會斷掉多餘的念頭,例如想像自己也有美女那樣的美貌或身材就好了;例如評斷那位型男會不會只是敗家的富二代。看到什麼就是什麼,不添加任何人為主觀的解釋,也沒有任何延伸的感受。

 

看待每一天發生的每一件事情,亦然。不存在過份樂觀或悲觀的念頭,無所謂好壞,該發生的發生,該做的就做,該解決的就解決。「如實觀」強調對現實的如實了解和觀察,行者需要磨練「觀慧」,即洞察五蘊(色、受、想、行、識)的瞬間生成與消逝,以破除對「自我」實在的錯覺,從而逐漸理解緣起性空:所有事物因緣而起,並無自性。

 

「如實觀」挑戰了我們對「存在」和「本體」的常規理解。它要求我們不以主觀偏見去框定世界,而是藉由禪修中不斷深化的直觀認識,打破哲學上的二元對立,使個體能達至「非分別智」。這不僅僅是一種修行方法,更是一種生活哲學。在充斥壓力與干擾的世界中,通過修行如實觀,即使我們未必能洞見生命的真相,卻也能幫助我們減少焦慮與壓力,帶來內心的平衡和正念的智慧。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生。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發菩提心,修行得樂,共成佛道。

 

 

 

 

吃剩食物    念「唵啊吽」?

吃剩食物 念「唵啊吽」?

黃婉曼黃婉曼

有沒有試過浪費食物,又覺得好可惜,我會念誦「唵啊吽」來做布施。
唵(Om)、啊(Ah)、吽(Hum)是佛教中極為重要的三個音節,被稱為「種子字」(Bija Mantra),在修行中常被誦持,也是表達宇宙真理與內在智慧的象徵。

「唵」這個音節被視為宇宙的原初聲音,代表一切存在的起源,象徵著天界、地界與地下界這「三界」,同時也對應「三身」概念,包括自性法身(真理的本體)、受用報身(享用法樂的身)和化現應身(為了度化眾生而展現的佛身)。「啊」被視為空性和敞開,它是本體的根源,提醒修行者萬法皆由空性中展現。「吽」則象徵統一與圓滿,是將外在現象與內在本性結合,並由此通達真如法界的智慧。這三音節連結起來,表達出真實與超越時空的境界。

「唵啊吽」也被視為密宗的「身、語、意」三密的象徵。
「身」指現實世界中我們的形體,
「語」指我們的言語和溝通能力,
而「意」指的是內心的意識和精神狀態。

持誦「唵啊吽」不僅是聲音的表達,更是與自性連結的過程。每次的念誦都能幫助修行者放下執著,回歸當下,體認出「萬法如幻、唯性真如」的智慧。它既是修行的引導,也是一種提醒──我們內心本自具足清淨圓滿。

「唵啊吽」三個字有不同的力量, 「唵」能清淨,「啊」能增長,「吽」能變化所需要的。所以,當我們平時真的有吃剩下的飯菜,念「唵啊吽」就可以把剩食變現增長到像盡虛空、遍法界的那麼多。除了食物,每天洗臉、洗澡、洗菜用的水都可以做供養和布施。發心把我們用不上的東西,讓眾生餓鬼道都能夠用上,這樣做,除了感恩自己能享福報,發願幫助眾生,也是在為自己積福報。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生。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發菩提心,修行得樂,共成佛道。

受委屈 也是修行

受委屈 也是修行

黃婉曼黃婉曼

生活中,是不是總有受委屈的時候?投訴無門、欲哭無淚?當找不到方法解決的時候,不如就把這次考驗當作修持「忍辱波羅蜜」的機會。如唐朝寒山大師所說,行菩薩道,就必須藉由「忍辱」來守護真心。 

我們處於娑婆世界,娑婆就是「堪忍」的意思,活在這個世界,就是要先學會忍。忍受苦難、忍受委屈,當我們學會以慈悲心化解生活中所受到的種種屈辱和瞋恨,必然能增長自身的智慧力。

「忍辱波羅蜜」是大乘佛法「六度」修行中的第三度。當我們面對他人的侮辱或不公時,忍耐並不意味著懦弱,而是一種更深層次的自信與勇氣。真正的勇者不在於肉體的強壯,而在於能夠忍受外界的考驗與挑戰。忍辱的過程,實際上是對自己內心的一次磨練,增強內心的力量。 

當我們覺得受委屈,被人冤枉或誤解的時候,必然內心會怨恨對方,這也是瞋心。《華嚴經》中說「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我們忍不了辱,管不了自己的身口意,一樣是在造惡業。所以,學會忍耐,能讓我們不會因為一時的情緒而做出錯誤的反應,從而避免了進一步的衝突與痛苦。

《法華經》告訴我們,眾生皆有佛性,面對他人的挑釁,我們應該意識到對方的行為可能源於無明和苦痛。當我們能夠以慈悲的心態,看待他人的不良行為時,忍辱便不再是單純的忍受,而是一種積極的自我修行。這不僅能夠讓我們自己心境平和,也能促進周圍的和諧。


從《金剛經》中,我們要學會「心無所住」,這也是忍辱的核心思想之一。當我們不再受外界評價和侮辱的影響時,內心就能夠保持平靜,從而更清晰地看待事物的本質。這種平靜的心態,不但能夠幫助我們在生活中更積極地應對困難,也是我們主動的一種修行方式,從而實現更高層次的自我成長與心靈的覺悟。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生。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發菩提心,修行得樂,共成佛道。

五停心觀  對治負面情緒?

五停心觀 對治負面情緒?

黃婉曼黃婉曼

我的女兒在外很害羞,對人甚至不打招呼不開口說話。我對她說,媽媽直到中學的時候也是這樣的,不敢在課堂上回答老師的問題,在人群中很輕易就會社恐臉紅。但為什麼媽媽後來會成為幕前,對著很多人說話的主持人呢?因為我選擇直面內心的恐懼,逼自己參加各種表演性的比賽:唱歌、朗誦、辯論,來克服性格上的困難。

日常,我們也總難免被不同的負面情緒所困擾,直面對治,也正是化解消極的方法。對應負面的情緒,我們要懂得尋早積極正面的態度。當我們感到恐懼,就要拿出勇氣;當我們覺到怨恨,便要學會感激;當我們變得憤怒,就要感受溫柔;當我們感受到了壓力,便要拿出平常心。當這兩種情感的波動相遇並相互抵消後,消極情感就會消失。

初學佛法者要修習「五停心觀」,也是同樣的道理,「停心」指暫時平息妄想的心念,透過特定的觀法來消除不同的煩惱,引導內心逐漸進入專注與清明的狀態。在釋迦牟尼的時代,五停心觀就是用於弟子們對治不同的根性和習氣煩惱。

第一:不淨觀:針對貪婪無厭者的貪欲心。當內心貪戀美好事物,「不淨觀」引導修行者觀照人體內部,例如血液、骨骼,甚至屍體的腐敗,藉此破除對外在美色的執著。這種觀法能使人深刻認識物質的無常與不潔,減少欲望的生起。

第二:慈悲觀:針對瞋恚暴躁者的瞋恚心。當內心因怨恨或憎惡充滿煩躁時,修行者可觀想一切眾生都希望遠離痛苦,從而生起慈祥與悲憫心,化解敵意,培養平和的善心。

第三:因緣觀:針對愚昧多癡者的愚癡心。修行者透過「因緣觀」了知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沒有固定、實在的自性。這種觀法能幫助修行人破除錯誤的執念,提升智慧。

第四:數息觀:針對散亂掉舉者的散亂心。「數息」是數呼吸的修行方法,專注於呼吸的一出一入,從而減弱心念的散亂,讓內心得到安穩,集中在當下。

第五:念佛觀:針對多有障礙者的多疑心。修行者通過念誦佛號或觀想佛的形象,祈求佛的加持。一心不亂地專注念佛,可以堅定信念,消除疑惑。

修行者要知道內心負面情緒的所在,了解個人性格脾性的缺失,通過修行「五停心觀」,利用針對性的方法來調伏不同類型的內心煩惱,這樣可以使我們逐漸遠離日常的煩擾,內心平靜,長期處於更加專注的修行狀態,這也是進入更深層次的禪定,走向覺悟道的基礎。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生。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發菩提心,修行得樂,共成佛道。

網絡佛法的人間化

網絡佛法的人間化

黃婉曼黃婉曼

以往學佛,只能去寺廟,過往的佛教教理也要求必須由三寶之中的僧寶闡釋,普通信眾妄談佛理,會被視為詆毀三寶。佛教文化傳播的原始話語依附於宗教屬性,認為作為宗教信仰的佛教就應該存在於山林之中;佛教文化的內涵就應該保持其純粹性,維持原本的意義,不應該夾雜其他文化理念。但我們又不得不承認社會確實在變化,生活方式不同了,傳播手段不同了,佛法走進人間的方式也不同了。

1938年,歐陽漸在《支那內學院經版圖書展覽緣起》中,精闢總結了流通佛經的重要性:「予,士也。予之所事,承先待後之事也。釋迦以至道救世,承其後者事乃在於流通。」歷史上,佛教是最善於利用新的傳播手段來弘法的。比如,古代印刷術很早就用來印刷佛經了;還有,印光大師就充分地利用了民國時代便捷的新型郵政系統,通過信函及時與法師交流,指導居士修行,然後用結集出版的方式,最終提高弘法的效率。

過往的佛法由佛弟子口頭傳誦、佛經記載,到現代,網路正正是佛法流通的最重要途徑。從學校的網上圖書館,到各大佛學資料庫,檢索方便,我們有更好的條件深入經藏,即使是生僻字或難懂的名詞,都能夠查閱得到,讀經不再是出家人的專利;微信平臺、社交網絡、youtube,甚至衛星電視,法師們可以透過網路解說經文,廣泛傳播佛教價值觀。

多數的普通人,沒有因緣親近法師,通過上佛教的網站和論壇,向其他師兄請教和交流,不失為一種可能得到解決問題的途徑。而且,居士自身的修學以及觀點,也可能有很大的局限性。相對而言,網路溝通交流面更寬一些,有機會面對更多的大德同道,而且交流都是公開透明,彼此互相參考,這樣就可以有多一些的學習機會,以避免「閉門造車」獨修而造成過錯。

對於初入門者,網路上還有佛經故事被做成老少皆宜的動畫卡通片,深奧的佛法道理簡單化立體感地呈現於網路,大大增強了可視性和傳播性。科技也將原本只有出家人念誦的經咒,轉換成現代人喜聞樂見的歌曲,例如《心經》,很多人在家裡每天聽佛學歌曲,一樣有修心作用。

信眾們也可以參與線上的佛教講座、冥想課程等,隨時隨地把自己的生活空間變成修行的地方。慈山寺在新年期間,通過線上直播「元旦蓮花燈叩鐘法會」,讓不能到場的大眾一起祝福祈誦。佛家資訊網路化,可以方便人們接近佛法,也更容易地跨時空、跨國界與其他同路人進行交流討論。這也正如佛經中所說的「不動道場,周遍十方」。道場的網路化和大眾化,令佛教也走向普及化、人間化。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生。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佛法,共成佛道。

 

五戒 是束縛嗎?

五戒 是束縛嗎?

黃婉曼黃婉曼

大乘佛教的二轉、三轉法輪經典敘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如何修學成佛?我回答不了這個問題,但至少可以從最基本的五戒做起吧。《四分律》中說制戒有十利,除了「以法攝僧」,第十利是為了「正法久住」。相較於為伸張正義和維持社會秩序而存在的世法,佛教戒律更富有含宗教的使命感與如來利生的慈悲,這是佛陀制律的最究竟目的。而五戒是皈依三寶後受持戒律的入門,佛教徒發心受戒,是對於信仰的實踐,也是在修行路上的一種承諾: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持戒,不是一種束縛,反之,能令我們時時處處在心中審視自己的行為,培養道德和精神上的純淨:

不殺生,不故意殺害生命,即使不是食素,我們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種謙卑的態度,尊重和愛護所有人和動物。

不偷盜,不搶奪他人的財物是基本,也不要有貪小便宜之心。不屬於自己的,不要順手牽羊。例如去餐廳吃飯,隨手拿走一大堆紙巾或醬料;公司的資源,包括影印的白紙,寫字的文具,雖然都是名正言順免費使用的東西,拿多了別人也未必知道;但這也屬於貪欲,東西夠用就好,公共資源可以讓給更有需要的人。

不邪淫,沒有人能保證感情什麼時候會變,但在一段關係裡,永遠學習看到對方的好,同時努力把自己變得更好;也不必與他人比較,珍惜自己擁有的,踏踏實實過日子。傷害別人的感情,痛不欲生,罪過不亞於取人性命。相愛,本身就是對生命的一種互相尊重。

不妄語,千萬劫來,我們每一天不知道要造了多少口業。自以為是地吹噓自己,不自知地評論別人,茶餘飯後搬弄了多少的是非,很多不負責任的話從我們口中說出來,即使沒有直接傷害別人,卻顯現了自己的無知。大家習慣了用自己的價值觀來評判別人,其實我們何來資格?有時候聽到人言是非,別人做得不好,笑笑就好,心裡為他們祝福;看到別人功成利就,嫉妒心起,說聲「隨喜」便是。

不飲酒,我曾經是很愛每天小酌幾杯的人,明白了佛門「不飲酒」這一遮戒的原因,深感為是。飲酒能令人喪失理智,容易變得輕飄飄,容易放下警惕心,容易迷糊了心智,容易擾亂了正常的生活秩序。雖然說少飲即可,但是人類對自己的自制能力有多大的信心呢?既然沒有保證,那就不如不喝。非要應酬的時候,市面上有一些「香檳茶」、「無酒精」的產物,圖個形式,碰碰杯,滿足社交的禮儀形式便是了。

《華嚴經》說「戒為無上菩提本,常養一切諸善根」,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又如《大智度論》說:「大惡病中,戒爲良藥;大恐怖中,戒爲守護;死暗冥中,戒爲明燈;於惡道中,戒為橋樑;死海水中,戒爲大船。」持戒的人自有大力量、大功德。在日常生活中,五戒時刻提醒我們保有正知正見,為自己的不足而懺悔,即使最後修不了菩薩道的境界,也起碼踏實做了一個善良的好人。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生。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佛法,共成佛道。

不要被「慈悲心」綁架?

不要被「慈悲心」綁架?

黃婉曼黃婉曼

大乘佛教的二轉、三轉法輪經典敘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如何修學成佛?我回答不了這個問題,但至少可以從最基本的五戒做起吧。《四分律》中說制戒有十利,除了「以法攝僧」,第十利是為了「正法久住」。相較於為伸張正義和維持社會秩序而存在的世法,佛教戒律更富有含宗教的使命感與如來利生的慈悲,這是佛陀制律的最究竟目的。而五戒是皈依三寶後受持戒律的入門,佛教徒發心受戒,是對於信仰的實踐,也是在修行路上的一種承諾: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持戒,不是一種束縛,反之,能令我們時時處處在心中審視自己的行為,培養道德和精神上的純淨:

不殺生,不故意殺害生命,即使不是食素,我們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種謙卑的態度,尊重和愛護所有人和動物。

 

不偷盜,不搶奪他人的財物是基本,也不要有貪小便宜之心。不屬於你的,不要順手牽羊。例如去餐廳吃飯,隨手拿走一大堆紙巾或醬料;公司的資源,包括影印的白紙,寫字的文具,雖然都是名正言順免費使用的東西,拿多了別人也未必知道;但這也屬於貪欲,東西夠用就好,公共資源可以讓給更有需要的人。

 

不邪淫,沒有人能保證感情什麼時候會變,但在一段關係裡,永遠學習看到對方的好,同時努力把自己變得更好;也不必與他人比較,珍惜自己擁有的,踏踏實實過日子。傷害別人的感情,痛不欲生,罪過不亞於取人性命。相愛,本身就是對生命的一種互相尊重。

 

不妄語,千萬劫來,我們每一天不知道要造了多少口業。自以為是地吹噓自己,不自知地評論別人,茶餘飯後搬弄了多少的是非,很多不負責任的話從我們口中說出來,即使沒有直接傷害別人,卻顯現了自己的無知。大家習慣了用自己的價值觀來評判別人,其實我們何來資格?有時候聽到人言是非,別人做得不好,笑笑就好,心裡為他們祝福;看到別人功成利就,嫉妒心起,說聲「隨喜」便是。

 

 

不飲酒,我曾經是很愛每天小酌幾杯的人,明白了佛門「不飲酒」這一遮戒的原因,深感為是。飲酒能令人喪失理智,容易變得輕飄飄,容易放下警惕心,容易迷糊了心智,容易擾亂了正常的生活秩序。雖然說少飲即可,但是人類對自己的自制能力有多大的信心呢?既然沒有保證,那就不如不喝。非要應酬的時候,市面上有一些「香檳茶」、「無酒精」的產物,圖個形式,碰碰杯,滿足社交的禮儀形式便是了。

 

《華嚴經》說「戒為無上菩提本,常養一切諸善根」,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又如《大智度論》說:「大惡病中,戒爲良藥;大恐怖中,戒爲守護;死暗冥中,戒爲明燈;於惡道中,戒為橋樑;死海水中,戒爲大船。」持戒的人自有大力量、大功德。在日常生活中,五戒時刻提醒我們保有正知正見,為自己的不足而懺悔,即使最後修不了菩薩道的境界,也起碼踏實做了一個善良的好人。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生。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佛法,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