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常學習

照見「分別心」
每日,我都在與內心對話,查照自己看世間的對錯。有時候,很容易地,基於自己的價值觀,對別人的行為做出評斷,悄然滋長著羨慕、輕視、甚或厭惡、憤怒的心態——這便是佛法所言的「分別心」在運作。

分別心根植於「我」的堅固錯覺,將無邊世界強行分割為「我」與「非我」、「愛」與「憎」、「得」與「失」、「對」與「錯」。《唯識論》點明其本質為「遍計所執性」:心念執取虛幻假象,誤以為真實不虛。當心念攀附於「我」的標籤時,產生無盡的評判與對立,正是世間苦海的源頭之一。
禪宗公案中,六祖慧能一語點破「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道破了外境其實沒有絕對的優劣,一切差別皆源於心念的分別造作,這也是所謂的「萬法唯心造」。《金剛經》指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明鏡映物而不留痕。培養覺照之力是關鍵,我們不怕念頭升起,但當評判心升起,只需靜觀其來去,不隨波逐流。
我們習慣了二元對立的思考,卻忽視了眾人萬物背後千絲萬縷的前因後果。當我們不再急於評判高低、得失、美醜,從日常中練習平等心,無論是讚譽或詆譭,皆以平常心待之,看清分別就如水中月影,空無實體。在紛擾的世相中修一顆無分別心,並非冷漠,而是以更清明的雙眼照見萬物,以更寬廣的胸懷擁抱眾生,圓滿自在。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生。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發菩提心,修行得樂,共成佛道。
閱讀更多︰

比吃素更重要的事
之前寫過一篇文章說學佛人吃素的重要性,但茹素並不是判斷修行深淺的唯一標準。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中開示「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佛學的根本在於心性的覺悟,而非只是外在形式的恪守。

一位吃素三十多年的朋友說這只是自己的一種生活選擇,就像每天都會洗澡一樣平常。是的,所以先不要把吃素異化成具有道德優越感的事。星雲大師說過,「素食是一種生活習慣,可以增加慈悲心和耐力。重點不在於吃菜和吃肉,擁有素心,心能清淨、慈悲才是最重要。」
佛陀時代,僧人托缽乞食,葷素隨緣,重點在於對食物的不貪著。《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大師在獵人群中,也是吃肉邊菜。吃素人如果執著於不與葷食人同桌,執著於鍋碗是否洗淨了,當我們過度關注「是否吃素、是否破戒」的焦慮時,或許應該回想佛陀的中道智慧:「既不過份苦行,也不放縱欲望,在緣起法中把握修心的本質。」
真正的道場不在餐桌或佛堂,而是在每個起心動念間。一個終日素食卻心懷嗔恨的人,其過失遠甚於偶爾食葷而常懷慈悲者吧。修行的真諦,終究在於超越形式的執著,直指心性的光明。行為上的利他實踐,才是日常中真正的修行。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生。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發菩提心,修行得樂,共成佛道。

懺悔不是後悔?
我們有誰每天無不起心動念,沒有做過錯事?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我們後悔做了某件事情,比較像一種感性的反應,以自責和沮喪的心情來否認過去的行為,甚至沉浸於痛恨自己做錯事的情緒當中,耿耿於懷,心靈依然被業力所束縛。佛家更強調的是「懺悔」,是更為深刻、更具有修行意義的內在覺察。

最早對「懺悔」做出解釋的是智顗大師,他認為「懺」是願三寶及一切眾生證明攝受,知道自己的罪惡,對外不藏罪過;而「悔」是因為慚愧而改過求哀,內心克責,恐受果報。知錯就改,不隱瞞自己的罪過,同時坦然接受因果業報的規律。
智顗大師教我們可以如何懺悔:一,作法懺:依律儀的作法而懺悔,例如梁皇寶懺,用來對治遮罪,例如犯了佛陀訂下不可飲酒的佛門戒律;二,取相懺:觀想佛的相好和功德,心念在佛的慈悲功德上,罪業就不容易現前,用以對治殺盜淫妄這一些性罪;三,無生懺:需要以智慧觀照實相之理,念罪體無生的懺悔,對治無明煩惱根本罪。
懺悔不僅是停留糾纏在「我做錯了」的階段,而是發願悔改,從根本上斷絕惡業的累積,培養善因,改變人生的方向。修懺可以幫助我們清除修行的障礙,只有認識了事情的本質和實相,才能真正把種種的懊惱放下。
佛陀在《增壹阿含經》中以「見星月之光」喻懺悔,用「陷泥沼之掙」喻後悔。懺悔如同黎明前的啟明星,其本質是對業力的清明覺照。當修行者在佛前發露往昔罪業時,不單純以後悔沉溺於過失的泥潭,而是以般若智慧照見無明本空。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生。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發菩提心,修行得樂,共成佛道。

超越嫉妒的「隨喜」
佛法中的「隨喜」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慈悲與智慧,見到他人的善行或修行,由衷地發出讚嘆和歡喜。「隨喜功德」是普賢菩薩十大修行大願之一,見到他人累積功德,猶如是自己積德一般歡喜。《大智度論》裡甚至說:「隨喜者之功德,勝於行善者本人」,可見「隨喜」功德之無量。

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修行「隨喜」,用以對治嫉妒心。在充滿競爭的世界裡,我們很容易因為攀比,見到別人比自己成功或優勝,而心生不平,甚至因此貶低障礙他人。嫉妒心這種負面情緒,往往會為我們帶來痛苦;隨喜則正好相反,以一種純淨的心態,誠摯地祝福他人,把別人的快樂視為自己的快樂,其樂無窮。
在嫉妒心生起的時候,要學會轉念,換一個角度去看事情:對方的成功,是因為他的努力和因緣。我們要感謝別人為我們展示了一條值得學習的道路,也應該真誠祝福,並以此為榜樣。在這樣的思考中,嫉妒逐漸被轉化為隨喜。別人成功擁有了的東西,彷彿也是自己做到了一樣,毫不吝嗇地發出隨喜的讚嘆。
「真好啊!真替你感到開心!」把這句話掛在口上,學會肯定別人,也是對自身價值不亢不卑的一種肯定。當我們擁有廣闊的心胸,懂得時刻真誠地欣賞別人的能力,真心為他人的成就而喜悅的同時,那份善意自然會傳遞出去,接收者也會感受到支持與鼓勵。這是一種人際和諧的良性循環,能讓你在不知不覺中,生活在充滿善意的環境裡,每天也就能更輕易地快樂起來。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生。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發菩提心,修行得樂,共成佛道。

「色與空」的無常?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的這一句,無論有沒有學佛的人,大概都聽過。色與空揭示了現象界與本質界的相互關係,也道出了佛法中「空性」的真諦。

「色」,一切有形有相的事物,是世間的一切現象,不限於具體的物體,也包括了所有可以被感知、被意識到的層面。「空」並非指「虛無」或「不存在」,而是指「緣起性空」的真相,意味著一切事物並不具有永恆不變的獨立本體,它們皆是因緣和合而生,隨著條件的變化而改變。
猶如一棵樹,看似真實存在,但它的成長依賴著土壤、水分、陽光等多種因緣。如果這些條件缺失,樹便無法存在;又如一杯水,看上去是透明的,但如果加糖,喝下去是甜的;換成鹽,就會是鹹的。外在的色相沒變,但其實充滿了各種可變性。

我們之所以痛苦,正因為無法理解「色即是空」的道理,往往執著於表面現象,妄認為它是真實永恆的存在,從而對不同的事物心生喜愛和追求,厭惡或抗拒。但在佛法看來,種種的感覺只是因緣和合下的一種誤解;一旦所依的條件改變,這份喜愛的快樂或莫名的憎恨也將隨之消失。
因為世事萬變,我們總容易慨嘆「人生無常」,但其實只有空了,才有變化的可能性。例如一個空空如也的房間,如果放進桌椅,可以用來開會上課;如果用氣球和鮮花裝飾,就可以開派對;如果佈置了床和床單,就可以用來休息睡覺。因為空,才能容納無限的可能性,成就一切色相。
換一個角度,無常,就是說現在發生的,不是最後的結果。那豈不是很好嗎?證明我們的人生有無數的可能性。我們大可以在這「空性」之中,找到更多新的選擇與機會。佛法的智慧告訴我們,所有「色」其實是「空」的——所有的難題都是暫時的,只要因緣變化,情況就有可能得以改善。相同地,我們也不可對順境自滿,因為這些好景也同樣是「空」,無常法則在生命中運行,我們唯有以平常心面對生活的起伏和無常,才能獲得心靈最終的平和與超越。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生。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發菩提心,修行得樂,共成佛道。

活在當下 如何做到?
日復一日,我們時常感到迷茫,因為身陷於過往的回憶追悔不已,或為了未知的未來而徬徨。然而,佛法帶給我們一盞明燈,提醒我們:「活在當下。」簡單幾個字,卻是解脫煩惱的關鍵。

活在當下的核心,是對無常法則的深刻體悟。因為我們知道,一切皆不可重來或延續,才會懂得珍惜「此時此刻」的寶貴。當我們明白,過去再美好也無法重現,未來再可怕也只是一場幻象,那麼活在當下,就不再是一種玄妙的理論,而是一種平靜卻充滿力量的生活態度。
從佛法的角度,時間本身是一種幻相,過去已逝,未來還未來到,唯一與我們切實相關的,或許只有「這一刻」。但當我們說起這一刻時,其實這一刻也已經成為了過去。
《金剛經》裡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現在和未來,這三者的界限並不穩定,時間其實只是一種概念,是眾生內心妄念投射出來的結果。真正的「當下」不是時間的某一點,而是我們內心對當下實相的全然覺知。
「止觀」修行法門,能幫助我們活在當下。「止」,令心專注於此刻,停止攀緣外物的心念起伏;「觀」,以平靜專注的心,如實地觀察身體的感受、外界的聲音,或內心的念頭與情緒,不執著、不抗拒,純然地觀照眼前的實相。

這種覺知被稱為「正念」,它是對生命每一刻的真相完全清楚明白的態度。我們才能直面當下的諸法實相,從而切斷慣性的煩惱習氣,不再被過去的記憶牽絆,亦不再因未來的不確定性而陷入焦慮。
如何真正在日常中實踐活在當下,借用教授在課堂上說的一個故事:古人「上山砍柴煮飯」為例。凡人把這件事看成是「上山為了砍柴去做飯」,所以一邊上山,就一邊想著今天究竟能砍到多少柴回家。萬一遇到雨天,木材都被淋濕了,就開始擔心回家生不了火,煮不了飯,沒有飯吃。因為有目的,所以有所期盼,有所憂慮,有所失望。
但活在當下的人則是純粹的「上山砍柴煮飯」。上山的當下,專心走路,還可以欣賞一路的風景,因為心裡沒有想著自己是要去砍柴;到了要砍柴的地方,就專注地砍柴,無論柴木的狀態如何,有砍到就對了;然後回家,該生火煮飯的時間到了,就煮飯。把眼前的事情,該做的步驟,一件一件地專心完成,純然地享受整個過程。
活在當下的修行,並不一定要於禪堂靜坐或隱居山林。日常行住坐臥、吃飯喝茶,都可實踐。例如,每天吃飯的時候,不打妄想,也不狼吞虎嚥,而是全然地品嚐每口飯的滋味,感受咀嚼的過程。這樣的專注與覺察,看似平凡,實際上是對心靈力量的一種深刻訓練。
當你下一次面對繁忙的工作或湧來的壓力時,不妨回到自己當下的每一個呼吸,感受當前的片刻寧靜。人間紛擾如浮雲,無論生命帶給我們順境還是逆境,佛法都以無常、止觀的智慧告訴我們,安住於當下。當我們不再被過去捆綁,也不再被未來牽拽,內心才能回歸清明。透過不斷修行正念,我們才能從無明的輪迴中解脫,覺悟到生命的真實面貌。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生。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發菩提心,修行得樂,共成佛道。

如實觀 無所謂樂觀與悲觀
一個人中了鉅額六合彩,然後辭職,揮霍,無所事事,是好事還是壞事?一個人被公司裁員,硬著頭皮創業,做出了一番成績,該安慰還是慶祝?一個人,被拍拖八年的渣男拋棄,但很快又遇上條件更好的真愛,組成幸福的家庭,該傷心還是慶幸?

如何看待一件事情,很多時候也來自於個人的感受。一個人很有錢,但他總是擔心被小人欺騙,終日憂心忡忡,晚上輾轉難眠,對他來說錢變成煩惱;一個人生意遭受虧損清盤,他沒有氣餒,把挫折視為寶貴的經驗,從頭開始,對他來說失敗是一次收穫。

一件事情的好壞,不在當下。因為世間萬物的本質是無常的,不斷在變,可能變差,也可能變好。作為佛教徒,如何看待世間事?無所謂悲觀樂觀,更重要的是培養「如實觀」,如實地見證和體驗事物的本來面目,脫離自身對於這些現象的錯誤認知和執著,從而破除煩惱。
如實,就是很單純地看待一個物體,走在路上看到一位精心打扮的美女,一位開了名跑車的型男,確實我們很難在第一個念頭不去讚嘆她的美和他的酷,但僅此而已;學會斷掉多餘的念頭,例如想像自己也有美女那樣的美貌或身材就好了;例如評斷那位型男會不會只是敗家的富二代。看到什麼就是什麼,不添加任何人為主觀的解釋,也沒有任何延伸的感受。
看待每一天發生的每一件事情,亦然。不存在過份樂觀或悲觀的念頭,無所謂好壞,該發生的發生,該做的就做,該解決的就解決。「如實觀」強調對現實的如實了解和觀察,行者需要磨練「觀慧」,即洞察五蘊(色、受、想、行、識)的瞬間生成與消逝,以破除對「自我」實在的錯覺,從而逐漸理解緣起性空:所有事物因緣而起,並無自性。
「如實觀」挑戰了我們對「存在」和「本體」的常規理解。它要求我們不以主觀偏見去框定世界,而是藉由禪修中不斷深化的直觀認識,打破哲學上的二元對立,使個體能達至「非分別智」。這不僅僅是一種修行方法,更是一種生活哲學。在充斥壓力與干擾的世界中,通過修行如實觀,即使我們未必能洞見生命的真相,卻也能幫助我們減少焦慮與壓力,帶來內心的平衡和正念的智慧。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生。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發菩提心,修行得樂,共成佛道。

吃剩食物 念「唵啊吽」?
有沒有試過浪費食物,又覺得好可惜,我會念誦「唵啊吽」來做布施。
唵(Om)、啊(Ah)、吽(Hum)是佛教中極為重要的三個音節,被稱為「種子字」(Bija Mantra),在修行中常被誦持,也是表達宇宙真理與內在智慧的象徵。
「唵」這個音節被視為宇宙的原初聲音,代表一切存在的起源,象徵著天界、地界與地下界這「三界」,同時也對應「三身」概念,包括自性法身(真理的本體)、受用報身(享用法樂的身)和化現應身(為了度化眾生而展現的佛身)。「啊」被視為空性和敞開,它是本體的根源,提醒修行者萬法皆由空性中展現。「吽」則象徵統一與圓滿,是將外在現象與內在本性結合,並由此通達真如法界的智慧。這三音節連結起來,表達出真實與超越時空的境界。

「唵啊吽」也被視為密宗的「身、語、意」三密的象徵。
「身」指現實世界中我們的形體,
「語」指我們的言語和溝通能力,
而「意」指的是內心的意識和精神狀態。
持誦「唵啊吽」不僅是聲音的表達,更是與自性連結的過程。每次的念誦都能幫助修行者放下執著,回歸當下,體認出「萬法如幻、唯性真如」的智慧。它既是修行的引導,也是一種提醒──我們內心本自具足清淨圓滿。
「唵啊吽」三個字有不同的力量, 「唵」能清淨,「啊」能增長,「吽」能變化所需要的。所以,當我們平時真的有吃剩下的飯菜,念「唵啊吽」就可以把剩食變現增長到像盡虛空、遍法界的那麼多。除了食物,每天洗臉、洗澡、洗菜用的水都可以做供養和布施。發心把我們用不上的東西,讓眾生餓鬼道都能夠用上,這樣做,除了感恩自己能享福報,發願幫助眾生,也是在為自己積福報。

作者:黃婉曼
佛學研究碩士生。
電視傳媒人,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發菩提心,修行得樂,共成佛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