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學習

  1. 首頁/
  2. 恒常學習/
  3. 佛學文章
釋迦牟尼佛誕日  中國各地有甚麼習俗?

釋迦牟尼佛誕日 中國各地有甚麼習俗?

我今灌沐諸如來,淨智莊嚴功德聚。
五濁眾生令離垢,同證如來淨法身。《浴佛偈》


 
史書記載釋迦牟尼佛生於周昭王二十四年(西元前1027年),是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傳說降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大地為之震動,九龍吐水為之沐浴。
 
在中國古代,朝廷和民間都會在四月初八舉行各種活動,當然各個時代內容不盡相同,比如明代朝廷起初賜群臣食「不落夾」(蒙古音譯),至嘉靖年間,改賜百官在午門食麥餅宴。清代廣州地區人們采面葒榔、搗百花葉做成餅,並在江上陳列龍舟,稱為「出水龍」。
 
各種記載都說到,四月初八這天,各地百戲畢集,四方來觀,到處人山人海,不僅滿足了人們精神的享受,還促進了商業貿易的發展。
 
古代民間還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習俗,人們平日誦一聲佛拈一顆豆,把拈過的豆都收藏好,等到四月初八就把攢的豆煮熟,在路上碰到人就送一顆,並請對方也念一聲佛。這個民俗認為,拈豆誦佛是結來生緣,這麼多相識和不相識的人,通過這個親切簡單的儀式,共同祈盼來生成為親人、朋友,真是非常浪漫的做法。
 
現在世界各國各民族的佛教徒都有各式各樣不同的慶祝活動紀念佛陀誕辰,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浴佛」。因此,佛誕日也被稱為「浴佛節」或者「灌佛節」。
 
在中國,信眾會到寺院,參與浴佛、獻花、獻果、供僧、供舍利等等節目。有些地方傳統會將佛像請到街上遊行,置於大象上,或以花車乘載。寺院會開放讓信徒進香、禮拜佛像、供養僧眾。華人地區,常會引入世間慶祝的習俗,如舞龍舞獅,張燈掛彩,甚至燃放炮竹。
 
吃欒茜餅 遊街慶祝  廣東沙溪
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八。沙溪鎮家家戶戶吃欒茜餅,然後到街上觀看萬眾參與的大型遊街慶祝活動。
 
浴佛節巡遊日,象角、聖獅、龍聚環三個村出動10條大小金龍、銀龍和木龍,1只彩鳳、20頭醒獅、50個少女花籃。還有仙女散花、彩旗、鑼鼓等隊伍,共2000多人。
 
這些民間藝術團隊,分成兩支隊伍遊街,在周圍幾個村地域活動,當地人把這種喜慶大遊行叫做「出高興」,歡迎來自遠近的客人欣賞、參與活動。
 
各石窟 寺院傳統文化展  甘肅天水
天水的佛事活動歷史悠久,尤以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日的「浴佛節」最為有名。
 
這一天,麥積山石窟、甘穀大像山石窟、華蓋寺石窟、武山水簾洞石窟、木梯寺石窟、秦城區的南郭寺、北道區的淨土寺迎來成千上萬的遊人,組成了天水傳統廟會的一大人文景觀。
 
各石窟、寺院在舉辦佛事活動的同時,還開展各種文藝娛樂活動,舉辦旅遊商品和書畫展銷等活動,豐富了節日的內容,既滿足了群眾的信仰需求,又引導人們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和教育,在積極健康的氣氛中進行遊樂活動。
 
遍走間巷 募化人家   福建泉州
「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每逢浴佛節,泉州的寺僧們要於四月初一日遍走間巷,募化人家,名曰「洗太子」。至初八這一天要舉行「浴佛法會」,全寺僧侶和信眾們要用香湯為洗浴,作為佛誕生的紀念。是日,民間無子者,可用薄餅供九子母以乞子。
 
舞醉龍 · 澳門
在澳門,浴佛節又稱醉龍節,是澳門民間風俗節慶的重要節日之一。
 相傳數百年前廣東香山縣瘟疫肆虐,藥石無效,鄉民便攜著佛陀像,求助佛陀。途經河岸時,突現一條巨蛇,幸遇一位僧侶砍殺巨蛇成三段,然後拋掉河中。血染河水,及後鄉民喝過河水竟可除病去瘟,眾人皆認為是佛陀降龍化災,於是便創出舞醉龍來紀念此事。
 
遊園泛舟 載歌載舞  西藏
蒙古族、藏族地區以四月十五日為佛誕日,即佛成道日、佛涅槃日,故在這天舉行浴佛儀式。藏傳佛教同樣重視這一節日,稱為「四月法會」,一般活動要延續好幾天,包括誦經、跳欠(也稱為跳布紮、跳法王舞、跳神等)、到各個佛殿拜佛等,而潑水的習俗,僅在年輕的僧人之間進行。
 
薩噶達瓦節,是藏傳佛教紀念佛陀釋迦牟尼誕生、圓寂、成佛的日子。每年藏曆四月十五日在雄偉的布達拉宮後面的龍王潭畔舉行。後逐漸演變成遊園和預祝農牧業豐收的群眾性節日。
 
屆時,拉薩市附近的藏族人民,朝拜過神佛後,紛紛來到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龍王潭畔。春夏之交,潭水清澈見底,微風輕拂,碧波粼粼的湖面上蕩漾著西藏特有的牛皮船。登上湖心亭閣,眺望青藏高原明珠——拉薩,別有情趣。
 
湖邊樹蔭下、草坪上藏族同胞搭起五彩繽紛的帳篷,鋪上花氈,擺上煙酒茶糖,全家小憩。青年們聚在如茵的草地上,伴隨著悠揚的旋律,盡情地載歌載舞,為節日增添無窮樂趣。
 
跑馬山轉山禮佛  四川康定藏區
在四川省的康定藏區,浴佛節又稱轉山會,在每年農曆四月八日,舉行一年一度的轉山拜佛活動,祈禱神佛保佑人畜興旺、五穀豐登。傳說康定跑馬山頂的五色海中有九條龍吐水為佛陀沐浴,康定城區的居民要在這一天前往跑馬山轉山禮佛,經金剛寺、南無寺,最後沿子耳坡返回。在跑馬山坡草地搭起帳蓬,跑馬射箭、歌舞歡樂,同時交易物資。
 
久而久之,這個宗教節日和踏春等娛樂活動結合起來,形成了康定的特有節日。
 
南傳佛教的潑水節
南傳佛教也非常重視這一節日。傣族全民族信仰南傳佛教,過節時,他們無論男女老少,都在清晨到各個佛寺中敬佛、齋僧,舉行送舊迎新的儀式,行浴佛禮,給佛像灑清水「洗塵」。而後便開始互相潑水,嬉笑追逐,進行放高升、賽龍舟、趕擺、丟包等活動,這就是著名的傣族潑水節。
 
浴佛是藉外在的佛來洗滌我們內在的塵垢,讓自性顯發,同證如來的清淨法身。除緬懷佛陀之外,就是要我們淨心,以浴佛的功德度脫七世父母及累劫怨親眷屬早離厄難,使法界六道眾生出離苦海。
 
舉行浴佛法會,來洗滌我們的心靈,提醒我們時時保有一顆清淨心,透過浴佛觀照自己內心是否清淨。
 
資料來源:杭州靈隱寺

 

 

佛誕與浴佛

佛誕與浴佛

媽媽扶著踮腳的孩童,指導孩子自行將木勺伸向銅鑄浴佛像,茉莉香湯從佛陀右肩滑落的瞬間,陽光穿透水珠折射出七彩光暈。這一刻既是對兩千五百多年前於藍毗尼園悉達多太子誕生的追憶,也是對「佛法如水,滌淨塵心」的當代實踐。

佛誕日(農曆四月初八)又稱浴佛節,其核心儀式「浴佛」源於《佛本行集經》記載的傳奇場景:太子誕生時,九龍自虛空吐水為其沐浴,象徵佛法將如清泉般洗滌世間煩惱。這份跨越時空的連結,不僅是對佛陀降世的紀念,更是一場透過象徵行動啟發內在覺醒的修行。
 
佛誕日的核心意義,非僅慶祝釋迦牟尼的誕生,而是重溫「眾生皆具佛性」的覺醒宣言。據《修行本起經》所說,摩耶夫人手扶無憂樹時,太子從右脅誕生,自行七步宣言:「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此「我」非指個體,而是《涅槃經》所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的本覺。信眾以香湯灌沐佛像時,口中誦念「我今灌沐諸如來,淨智莊嚴功德聚,五濁眾生令離垢,願證如來淨法身」,此偈語出自《浴佛功德經》,將外在的沐浴動作轉化為內在的淨化過程 —— 水流不僅洗去佛像塵埃,更比喻佛法智慧沖刷人心的貪瞋癡三毒。 
 
浴佛儀式的香湯配方,也暗藏佛法。傳統以牛頭栴檀、沉香、多摩羅香等五種香料煎煮,對應「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香。科學研究發現,檀香中的檀香醇成分能激活大腦前額葉,促進專注與平靜。這恰似《楞嚴經》「香嚴童子因香悟道」的現代註腳,證明浴佛既是宗教儀式,也是身心療癒的科學實踐。 雖然不少寺廟都會以清水或者香花水取替香湯,但我們都知道真正的浴佛不在於儀式規模,而在能否將佛誕日的感動化為日常善行,將「浴佛之水」化為實際的關懷行動。

當代社會對浴佛的詮釋,更展現佛法與時俱進的包容性。星雲大師曾指出,佛誕日與母親節結合的安排,巧妙將「佛陀慈母」的意象融入世俗孝道,使年輕一代在為母親慶祝時,自然接觸佛法慈悲精神。這種融合傳統與現代的智慧,猶如茶餐廳的「鴛鴦奶茶」—— 將中式茶與西式咖啡調和,創造出獨屬香港的文化滋味。而網絡時代興起的「雲端浴佛」,讓無法親臨寺廟的信眾能透過線上參與,恰似《楞嚴經》所說「性覺真空,性空真覺」,打破空間限制的共修,正體現「心淨則國土淨」的究竟義理。
 
從九龍吐水的神話到各大寺廟的浴佛盛況,這項傳承千年的儀式,始終在回答一個根本問題:如何讓佛法的清涼穿透時代的喧囂?答案或許藏在信眾合掌瞬間 —— 當清水觸及佛像的剎那,願力已從指尖流向心田,將對佛陀的禮敬,轉化為對眾生的悲憫。正如《仁王護國經》所言:「剎那生滅,念念不住」,浴佛的真正完成,不在四月初八的法會,而在日常中每個洗淨我執、利益他人的微小抉擇。
 


===================================


參考文獻
1. 《佛本行集經》(闍那崛多譯本)
2. 《浴佛功德經》(義淨譯本) 
3. 《修行本起經》(竺大力譯本) 
4. 《僧事百講》(星雲大師,佛光文化出版)

 


 

作者:甯瓏


香港中文大學佛學研究碩士畢業生。

緣份,就像種子要遇見陽光和水才能成長。每一種偶遇或許都不是巧合。既然我們有緣相聚、相識、相處或

求學,就不必執著這是因,還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誠對己對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如何修習慈心?

如何修習慈心?

慈心就是善意的培育,慈心超越一般人所說的「愛」的範疇。一般人所說的愛往往夾雜操控欲、支配欲或各種喜好執著,所以會因愛而帶來憂慮、傷感、怨恨等負面情緒。

「慈」的意思是將自己感受到的快樂送給別人,令大家快樂,也就是令大眾都能夠從我們的服務、工作和施予中得到快樂,這是施福、施惠心念的訓練。培養慈心,應該從我們自身開始。


只有你能友善地對待自己,否則很難友善地對待他人。慈心的長養,可以對治憤怒和憎恨。把慈心送給你憎恨的人,就是化解你的心結的最好方法。我提議大家可做一個「慈無量心運動」,令自己從狹小的心胸跳出來,轉而面向周圍的人和物,增加慈愛和關懷的心。對任何人都發放慈心,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沒有我執,人就會變得平靜和喜悅。

《坐禪三昧經》說:「若初習行者,當教言慈及親愛。……若已習行,當教言慈及中人。……若久習行,當教言慈及怨憎。」這就是慈心禪的精要。至於如何修習「慈無量心」?我們首先可以找一個清靜的環境,讓自己平靜下來,專注於觀察自己的呼吸或聆聽聲音,逐漸讓身體放鬆。先感覺自己的存在,再感覺到親友的存在,感覺到不相關的人的存在,感覺到令你討厭的人存在。感受到自己的快樂,觀想自己的樂相,將慈心送給自己:願我幸福、安穩和快樂,願我沒有病苦、痛苦,願我遠離憎恨。瞭解瞋恨心和憤怒對自己的傷害,感受到寬恕可以對治瞋恨,感受到放下瞋恨心的喜悅。善待自己,善待別人;善待別人,善待自己。跟你的心做運動,培育自己的慈心,化瞋為慈,知足常樂。

將你的慈心擴展開去,令你的親友感受到你的慈心,令你的親友感受到化瞋為慈,知足常樂。將你的慈心擴展開去,令其他人都感受到你的慈心,令不相關的人都感受到化瞋為慈,知足常樂。將你的慈心擴展開去,令你討厭的人感受到你的慈心,令你討厭的人感受到化瞋為慈,知足常樂。如是者不斷重複……慈心禪是一種培育慈心的方法,我們可藉由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散發慈心,練習更珍惜自己,以及周遭的眾生。慈心的積極語言,是「善待自己,善待別人。化瞋為慈,知足常樂。」我們在行住坐臥中,都可以念誦慈心禪誦句,「願您我再無怨敵,願您我放下自在,願您我慈悲滿載,願您我離苦得樂。」

在日常生活中修習慈心,會帶來平靜、喜悅與定力。對別人修習「慈心」,從眼前來看好像吃虧了,但如果把範圍放大來看,就會發現非但不吃虧,而且最終對自己或他人都是有益的。對人慈悲,就是讓別人有路走,同時也讓自己有出路。整個世界是一個生命共同體,讓別人過得快樂、自由、有希望,最終一定也會利益自己的。所以,慈心不僅能利益別人,也是為了保護自己。如果我們能常常生起慈心,對所有人都會有説明的。

人人都修習慈心,讓慈心變成習慣,那麼世界走向和平的一天亦不遠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陳家寶醫生


私人執業婦產科專科醫生

於2011年取得香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在港大修讀時,曾任香港大學學生會佛學會第一屆主席。

 

資料來源:mind2spirit 

 

 

 




修行在紅塵

修行在紅塵

常常聽人說,在家學佛困難,沒有適當的環境修行,其實在家學佛,也有愉快、 輕鬆、灑脫、自在的一面。佛教 的大家庭,由佛教七眾所組成,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 彌、沙彌尼等五眾皆為出家眾, 其餘優婆塞與優婆夷二眾則屬在 家男女眾,又作居家、住家、在 家人,是指成家立業,過著家庭 生活,而自營生計的佛教徒。

在家而皈依佛教,俗稱居士。在佛教的歷史裹,最早皈依釋迦的是兩位優婆塞,多波薩和跋履迦, 他們是商旅,路經菩提樹下時向 岡」成道的佛陀供奉炒麵粉和蜜, 並皈依佛陀和佛法。在家修行的 歷程,就是皈依、受戒,和修學 定慧。

在家學佛的第一部曲,就 是要皈依三寶。皈依是「皈」投 「依」靠的意思,也含有救濟、 救護之義。三皈依是指歸投三 寶、依靠佛、法、僧三寶,藉著 三寶功德威力的加持、攝護,能止息無邊的生死苦輪,以及能遠 離一切怖畏,而得呵護、解脫一 切憂悲苦惱。《大乘義章》卷十 說:「歸投依伏,故曰歸依。歸 投之相,如子歸父;依伏之義, 如民依王,如怯依勇。」《成佛 之道》一書中說:「眾生從過去 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在一生 又一世的時間推移過程中,流轉 升沉於苦海中,極需依靠三寶的 舟航,才能到達彼岸。……故有 『皈依處處求,三寶最吉祥』之 謂。」一日不皈依,一日都是門 外漢,我在十三歲時皈依,到現 在還時刻感受到三寶加持的力 量,體會到皈依的好處。

以法為師,以戒為準則,在 家修行的第二部曲,就是受戒。 在家居士可以受五戒或八戒。 「戒」的意義,在於止惡行善, 藉著行為的規範,來修心,去除 習氣,和減少煩惱。受戒後,家 居生活一定有變化,這就是持戒 的好處了。在家居士亦可以受菩 薩戒,發菩提心,行菩薩行,就是菩薩了。

在家學佛的第三部曲,是修學定慧。很多人都說在家沒有時 間去禪修,其實行住坐臥都可以 修禪,生活的體驗和反省,就是 修慧,順境和逆境都是修行的好 機會呢。

佛經中有很多大菩薩,如 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 薩、維摩居士等,都是現「在 家相」的,在家的好處是更接近 群眾,形象易於為大眾接受。不 過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下實踐佛 法,會面對不少困難,是「難行 道」,但對於學佛的人來說,正 是接受磨練的好機會呢!


作者:陳家寶醫生

 

私人執業婦產科專科醫生

於2011年取得香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在港大修讀時,曾任香港大學學生會佛學會第一屆主席。

 

資料來源:mind2spirit 

 

 

 



聞思修中開智慧 能離煩惱得安樂

聞思修中開智慧 能離煩惱得安樂

《法句經》是法救尊者集錄諸經中,佛陀所說的偈頌而成的經典,其行文平易簡潔,間雜巧妙譬喻,是佛道入門的指南。

《法句經》心意品心意品者,說意精神,雖空無形,造作無竭。意使作狗,難護難禁,慧正其本。其明乃大,輕躁難持,唯欲是從。制意為善,自調則寧,意微難見。

第一句講的是《心意品》的大意:人的意識精神雖然無可感的形相,但卻透過語言和行為而映現,其力用之不盡、取之不竭。本品將從心的隱微難見、難護難調入手,教示學人依戒定慧修學,使心調伏安樂。

人的意念,常常處於妄想紛飛的狀態,驅使我們四處闖蕩、任意西東。凡夫未經訓練的心啊,實在難以防護、難以禁制。若能有所警覺,依循佛法去修習止觀,依定發慧,終能調伏端正這難護難制的本心,以及身語行為,大大發揮明智的作用,終得離系縛、趣解脫。

凡夫的心,輕動浮躁、難以持守、難以駕馭,面對可意的“色聲香味觸”境界時,往往生起貪愛而想佔有支配;面對不可意的境界,又起瞋恨而抗拒排斥。即使沒有所對境,內心還是在思前想後、想東想西,片刻不得安靜。

學佛人深知,心居於主導地位,修道首要“制禦心意”,使其安定專注、柔和謙下,方為妥善,值得稱歎。自心得以調伏安定,再于聞思修中開發智慧,則能離煩惱而得寧靜安樂。

資料來源:上海玉佛禪寺

在生活中修行 在修行中生活

在生活中修行 在修行中生活

我們提倡生活禪,所要強調的就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這裏的修行當然不是僅僅局限於禪,也包括念佛、學教、觀心,總之是指佛教修行的一切法門。因為一切法門都離不開禪定,所以我們特別強調了「禪」。《瑜伽師地論》上列舉了種種禪,其中還有「辦事禪」。辦事禪的意思就很近似於我們提的生活禪,不過生活禪的含義更廣,它所要求的不僅是把禪落實到工作、辦事中,而且要將禪落實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生活的天地是廣闊的,生活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有社會生活,有家庭生活,有道德生活,有情感生活,我們要讓這一切生活的領域裏都充滿禪的精神、禪的喜悅。那麼修學生活禪有哪些要點呢?

生活禪四大要點

修學生活禪有四個要點:將信仰落實於生活,將修行落實於當下,將佛法融化於世間,將個人融化於大眾。

第一點:將信仰落實於生活

這是說我們要把信仰的原則貫徹到日常生活中去。第一步要使信仰生活化。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舉心動念、所作所為都要依據五戒、十善的原則,使我們的人格在信仰中、在生活中成為完整的人格,而不是分裂的人格。不能在寺院裏或打坐時是這樣,到生活當中又是另一個樣子,那我們永遠都不能與佛法相應。第二步是要以信仰化生活,我們要用信仰的原則、用佛法的精神去逐步提高生活的品質,改善生活的環境。這樣我們生活的品位就提升了。這當然包括物質方面的豐富,更重要的是使生活的內容、生活的品質趨於淨化,趨於完善,趨於崇高;要使那些低級庸俗的趣味、對感官享樂的貪求逐漸被滌除。由此我們就會有和樂的家庭生活,就會有完美高尚的社會生活,那我們就有可能逐步實現佛化家庭、佛化社會。

第二點:將修行落實於當下

我們修行要時刻不離當下一念。當下一念處理不好,一切都無從談起。《地藏經》上講閻浮提眾生「舉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可見當下這一念事關重大,十法界的形成都是從這一念開始的。我們要讓自己的每一念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毫不含糊,在無明煩惱剛要萌動時就要用智慧的光芒照破它,不可隨它遷流。古德所說:“念起即覺,覺之即無」,就是覺照當下一念的方法。我們如果能把修行落實於當下,那麼我們就不必擔心到臘月三十會手忙腳亂,不必擔心最後一息不來時會前路茫茫。因為當下是一個永恆的概念,當下不等於是這一念,這一念過了,下一念還是當下,當下就作得主,時時處處就能作得主,這就是所謂「一念萬年,萬年一念」。能做到這一點,何愁生死不了,何愁煩惱不斷,何愁聖果不成呢? 所以各位包括我自己,都要用「把修行落實於當下」這樣一個高標準來勉勵自己,約束自己。照這樣去修,那我們一切時一切處都能修行,一切場合都能成為修行的道場,那就像佛典上說的「處處總成華藏界,個中無處不毗盧」。

第三點:將佛法融化於世間

釋迦牟尼佛應世說法是要教化世間、淨化世間,使這個有著缺陷和煩惱的世間變成美滿清淨的人間淨土。這是佛法住世的一個根本目標。離開了這個目標,佛法就將被束之高閣、毫無用處,佛經也就只是一種古董而已。晚近以來佛教界出現了一些脫離世間的傾向,佛教成了專為超度死人的儀式,佛教徒被人稱為「避世主義者」。太虛大師為此高揚人間佛教的思想,主張佛法要化導人間世、改善人間世。太虛大師的思想現在成了佛教的主流,我們都應該順應這一主流,以積極向上的態度去理解佛法、修行佛法,去建設這個世間,改善這個世間,並覺悟在這個世間。六祖慧能大師說得好:「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第四點:將個人融化於大眾

佛法講緣起,就是說任何個人、任何事物都不能脫離各種條件而獨立存在,萬事萬物都是互相影響、互相關聯的。因此我們修行就不能離群索居、閉門造車,而應該將自己的修行與救度眾生緊密聯繫在一起,「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與一切眾生同憂同樂。或者有人會問:這樣我自己還能得到利益嗎?當然能,而且還會得到大利益。因為菩薩就是在利他之中實現自利,在覺他之中完成自覺的。同時,我們能夠將個人融於大眾,我們的家庭生活、社會人際關係就會非常和諧,學佛的人也不會被誤解為逃避現實、消極厭世了。

上面的四點既是生活禪的要點,也是我們在生活中修行一切法門的要點。

生活禪宗旨:覺悟人生 奉獻人生

總起來講,這四點可以概括為我們提出的作為生活禪宗旨的那兩句話:覺悟人生,奉獻人生。我們覺得這八個字比較準確地概括了菩薩的根本精神,揭示了佛教在這個時代所擔當的使命。覺悟人生就是智慧的體現,奉獻人生就是慈悲的體現。我們既具有高度的智慧,又能有廣大的慈悲心,奉獻精神,那我們就能在當今時代把佛法的精神、佛法的形象很好地樹立起來。

如果我們每個佛教徒都能成為積極向上、積極奉獻的人,那我們在社會上就不會受到人家的譏嫌,就不會被說成是消極厭世。所以說,覺悟人生、奉獻人生這八個字看起來很平實,做起來卻非常不容易。我們拈出這八個字,一方面作為我們自己的座右銘,也希望認同生活禪的人都以此來勉勵自己、要求自己。

 

資料來源:廣州光孝寺

忍辱  不是忍氣吞聲

忍辱 不是忍氣吞聲

忍辱≠忍氣吞聲,很多人都搞不明白這一點。「辱」的字面意義是受到侮辱,但從佛法的角度上來說,「一切不如意就是辱,受一切痛苦就是辱」。所以,忍辱的含義並不是「忍受侮辱」那麼簡單,通過瞭解「忍辱」的實際意義,才能真正修習「忍辱」這一法門。

要談忍辱,我們需要先明確「辱」來自哪裏。最容易理解的「辱」,是來自其他有情的怨懟與傷害,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受到侮辱」。更進一步的「辱」,來自於我們當下所處的生命本身。我們所在的世界稱為娑婆世界,這個世界並非是圓滿的,而是有諸多煩惱,病苦、愛苦、離別苦……

隨著年歲漸長,我們對於「眾生皆苦」的感悟會越深,因為煩惱和痛苦的確是無處不在的,又因為人的貪欲、憎恨、愚癡,使我們常囿於苦惱中難以解脫,所以才會說「娑婆世界的眾生堪忍」,意思是我們所在世界的眾生安於忍受諸苦惱而不肯出離。佛教修行者的最終目的是了生死,成佛果。要達到此目的,就必須斷煩惱。如果修行者對於外來逆境不能忍受,就必然產生煩惱,這就沒有了生死、成佛果的希望。所以佛教提出「忍辱」,為的是幫助眾生從諸多煩惱中尋得解脫之道。

「忍辱」的根本含義是忍受各種侮辱惱害而不起嗔恨心,「不起嗔恨心」是忍辱與忍氣吞聲最根本的區別,前者是一種智慧,後者則是怯懦。「忍氣吞聲」更像是把遇到的糟心事打碎往肚子裏咽,怨氣在肚子裏「咆哮」,不斷折磨身心,只是不敢外露罷了。而懂得「忍辱」的生命猶如勁松,一切「不如意」如過眼雲煙,在風雨中能保持堅挺、不減其志。修習「忍辱」,是通過不斷覺察自我、磨煉自我,使自己面對一切不如意境時,能夠保持內心平靜、不起嗔恨之心。

修「忍辱」先覺察

面對不如意帶來的鬱悶、憤怒、痛苦等負面情緒時,「自我覺察」是一個可以讓我們快速冷靜、恢復理智的方法。通過觀察和思考自己的情緒、想法、行為,找到消極情緒的源頭,我們就能夠更加客觀地看待事物,也能理解種種「不可愛境」並非空穴來風。

緣起性空  不必執著

萬事萬物都是因緣會聚而有,自性本空,不可得。也就是說,我們所看到的、觸摸到的、感受到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必將隨著因緣散盡而滅,它們本身並無恒常自性,只是因緣和合所產生的假相而已。看清這一點,我們的空性智慧才能顯露,我們才能不執著於種種假像。生活中面臨的一切「辱」,不過是虛妄之相,不必執著。更進一步,可以把「辱」視為逆增上緣的修行機緣,難忍能忍,專注於從佛法中汲取智慧,才能有所成就,從種種「不如意」中出離。

資料來源:廣州光孝寺

逃避和出離有甚麼不同?

逃避和出離有甚麼不同?

通常,初學佛的人,必須要有厭離心,才能夠真正體會到修行佛法的重要和必要。要厭離甚麼呢?是對於來自心理、生理、人際關係、自然環境的種種矛盾、摩擦,而引起的許多煩惱、痛苦。如果能夠轉變,那麼對這些現象的感受就不須厭離;無物可厭,也就無處可離了。所以,厭離是修習佛法的初步,就是知苦而求離苦的意思。

一般人總認為厭離人間的人際關係、生活環境,就是否定了人的價值和意義。其實恰好相反,正因為要提升人的價值和意義才要暫時厭離。就像商人出外經商,是為了賺錢養活眷屬,維持家計;孩子出外求學,是為了學到更多的知識和技能,以謀他日成家立業和自利利他。所以,佛法所講的厭離是修行的初步過程,而不是終究的目的。

逃避就不同了,逃避是不想負起應有的責任,不敢面對現實的生活,而抱著逃債,甚至於逃亡的心態遠離他所處的環境,這種人就像處於逃亡狀態的犯人一般,心裏經常充滿著恐懼、不自在、不安全,永遠承受著無處容身的心理壓力。這和修行正信的佛法以厭離煩惱的世間完全不同。若能厭離煩惱,他就能逐漸地離開煩惱,多離一分煩惱,便多得一分解脫和自在。自在的程度越深,煩惱也就越輕,最後便得究竟解脫。如果已得解脫,當然也就沒有厭離和不厭離的問題了。

逃避是不能解決問題的。逃避是知苦卻不敢面對苦,反而逃苦的意思;厭離是知苦、避苦因而學佛脫苦,乃是為了疏導問題。逃避既違背佛法所說的因果律,所以也不為佛法所許;厭離也不一定要離開人間,而是透過佛法的指導原則及其修行方式,提起對於世間現象的徹底認識。《中觀論頌》雲:“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首先是厭離世間,結果既已知道諸法空幻,也就不起煩惱和執著,也就不需要厭離。不過,僅僅通過知識的認同未必能夠離苦,所以要暫時離開世俗的環境,專門修持佛法的戒、定、慧三學,就比較容易達成離苦的目的了。因此,上上根器的人,一旦接觸佛法就能頓悟,悟後或以出家身,或仍以在家身於人間行化;一般根器的人,則以離俗出家最易得力。不過,出家是大丈夫事,並不是世間多數人可以做到的。因為第一、一般人不知厭離;第二、許多人雖知厭離卻無法厭離。

 

資料來源:廣州光孝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