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常学习

身苦心不苦
一次,佛陀住在摩揭陀国王舍城郊外的一处山中,被飞来的碎石片刺伤脚部,并且流血。但佛陀心中保持正知正念,默默承受身体的痛苦,心中却不起烦恼。还有一次,佛陀游化到恒河下游北岸的跋耆国,住在设首婆罗山一处有野鹿出没的林中。某日,来了位120岁的老居士那拘罗,他向佛陀顶礼问讯后说:「世尊!我年纪大了,常常为衰弱与多病的身体所苦,行动很吃力,每次来见世尊与几位我敬重的善知识比丘,都很不容易。但愿世尊为我说法,让我长久获益,永远安乐。」
佛陀说,「善哉!正如你所说的,上了年纪的人,身体必然多病痛,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你应当这样学,我的身体虽然病了,但是我的心不病。」那拘罗听后觉得很欢喜,礼谢佛陀后就离开了。随后,那拘罗愉快地去见正在不远处树下打坐的舍利弗尊者,舍利弗明显看出那拘罗容光焕发、精神愉悦。「刚刚世尊以甘露法灌溉滋润我的身心呢!」 那拘罗转述了佛陀的开示。
舍利弗问,「你何不继续问佛陀,甚么情况是心随着身体生病而生病?甚么情况是心不随着身体生病而生病?」那拘罗知道舍利弗智慧第一,转而请求舍利弗详加解说。于是,舍利弗说道:不曾听闻正法的愚痴凡夫,对自己色身的生起、消失、味着、祸患、出离(苦、集、灭、道、味、患、离「七处善」)不能如实了知,就会对色身产生了贪爱执着,以致于以为这是生命主体的「我」,要不,就以色身是「我」所有的而执着于它。所以,当色身发生变化败坏了,心就随之而动,生起忧、悲、恼、苦、恐怖、顾念、不舍、障碍了。
同样的道理,对自己的「受、想、行、识」也一样,一旦以为其中哪一个是生命主体的「我」,或者为「我」所拥有,或者在「我」之中,或者其中有「我」,只要以为生命中有一个不变的「我」是生命的主体,其结果就必然是——色身有苦时,心也跟着苦。
甚么情况下,心不会随着身体生病而生病?多听闻正法的佛弟子,对色身的生起、消失等都已如实了知,与之前所说的愚痴凡夫相反,对色身不会贪爱乐着……不认为有生命不变的主体的「我」并产生执着,那么当色身发生变化败坏时,心不会随之牵动,就不会有忧、悲、恼、苦、恐怖、顾念、不舍、障碍了。
听完舍利弗的解说,那拘罗老居士有了深彻的理解与体悟,当下证得法眼净:见法、得法、知法、入法,不再需要靠别人而能解决自己的疑惑,于正法中,心不再畏惧。他从座位上站起来,整理好衣服,恭敬地合掌,对舍利弗说:「大德!我已经证悟,得到超越与度脱。现在,我归依佛、法、僧众,为佛弟子,请当我的见证人。从现在起,我终身归依三宝。」
本则故事取材自《杂阿含第1289经》《杂阿含第107经》
数据源:上海玉佛禅寺

何解梵呗是一种心灵环保 让人心转染为净呢?
黄昏时分,寺院里的钟磬相和,僧众随木鱼与引磬的节律唱诵经偈,这便是梵呗。所谓梵呗,是佛教的唱诵之声,用清净平稳的旋律持诵佛号、经文、偈颂与陀罗尼,常见于早晚课、法会与斋仪。它不是舞台表演,而是法事中的修行之道,以声摄心,令散乱归于安定。古德称「梵」为清净与梵音之义,「呗」即赞颂之歌,合而为能净心的法音。
为什么说梵呗是一种心灵环保?环保是减少污染、恢复清澈;梵呗则是减少心的污染,让本具清明显现。唱诵时,身体端正,呼吸放长,语、身、意三者同向,让烦躁与妄念像浑水静置,自会澄清。《法句经》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自净其意,不只是观念转念,而是透过可操作的工夫让心逐步清净,梵呗正提供了这样的载体。
它如何转染为净?第一是听觉的回向内观。《楞严经》观音法门揭示:「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人容易被外境的声音牵引,梵呗把声源稳定在佛号与偈颂上,让我们顺着声波回听自心,注意力从外散转为内定。第二是呼吸与节律的调服。整齐的节拍令气息均匀,心率平稳,心便不易躁动。第三是语义的导向。所唱的是觉悟、慈悲、愿力之词,文字像路标,带动情绪与价值取向向善。《佛说阿弥陀经》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名号是最简约而有力的内容,反复持诵,使心专一。
心耳「听」出内在声线
不少初学者怕自己声音不好,其实梵呗重在调心,不在炫技。可以从最简单的佛号或短偈开始,声量以自己能听见又不费力便可,让一句一息自然相随。在不便出声的环境,亦可默念,以心耳「听」出内在的声线。当环境嘈杂时,不用对抗噪音,只需把注意力重新放回那条稳定的旋律,久之便能在动中见静。《维摩诘所说经》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环境未必即刻改变,但心净之处,自有清凉。
从这个角度看,梵呗确是心灵的环保,它减少情绪与语言的「废气」,回收散乱的注意力,让心的「可再生能源」定与慧一一被启动。当我们以梵呗摄心,染着因习渐轻,清净与慈悲自然生起。等到声息止时,那份安然仍在,像雨过天青,水本来就清,只是尘垢暂时被拂去而已。
参考文章
1. 《佛说阿弥陀经》(鸠摩罗什译),CBETA
2.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CBETA
3. 《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鸠摩罗什译),CBETA
4. 《法句经》偈183,CBETA
作者:宁珑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毕业生。
缘份,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既然我们有缘相聚、相识、相处或求学,就不必执着这是因,还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诚对己对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身苦时 心就别再跟着受苦了
在释迦牟尼佛涅盘后,当时的佛弟子们为了将佛陀的教法结集起来,召集了五百阿罗汉,由阿难尊者根据昔日听闻的佛陀教法,当众复述诵出形成了《阿含经》。
《阿含经》里有不少故事和譬喻,都是佛陀对于弟子和比丘们的修行问题所做的回答和点拨,以及与修行相关的譬喻故事,相对容易理解。当年比丘们在修行中出现的问题或偏差,或许也正困扰着如今的佛弟子们,有些故事的对话似乎正映射着现今出现的一些现象。以下选取两则阿含经中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示。
第二支毒箭
一次,佛陀在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北郊的迦兰陀竹园,问比丘们:「一般人都有乐、苦或不苦不乐的感受,有修有证的佛弟子也有这些感受,但和一般人有些甚么明显的差别呢?「比丘们答不上来,请求佛陀为大家解说。
佛陀开示道,一般人遇到生理上的各种苦痛,甚至于有致命之虞时,心里禁不住地生起悲伤忧愁、痛苦怨叹,继而愤怒迷乱而失去理智。这时,有「身受」与「心受’这两种感受交相增长蔓延。就像有人中了一支毒箭,接者马上又中第二支,成了苦上加苦的双重痛苦。
这是因为一般人的无知,让他们在欢乐时就纵情享乐,成了欲贪烦恼的奴隶不自知;痛苦时生气不悦,成了瞋患烦恼的奴隶而不自知;在不苦不乐时,则浑沌不明,对于苦、乐两种感受的生成原因、消失变化、余味黏着、终是祸患、必须舍离等,都没有真切如实的证知,成了愚痴烦恼的奴隶而不自知。这样,当他快乐时,就被快乐所牵绊;痛苦时,就被痛苦所牵绊;连不苦不乐时,也被不苦不乐牵绊着,这就是深陷「贪瞋痴「,为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所牵绊的一般人。
但是,有修有证的圣弟子就不一样了,当他们遇到生理上的各种苦痛,甚至于有致命之虞时,心里不起悲伤忧愁、不痛苦怨叹、不愤怒迷乱,所以不会失去理智。这时,他只有一种感受,那就是「身受」,而没有「心受」。就像中了一支毒箭后,不再中第二支。
当他们有乐的感受时,心不染着,所以不会成为欲贪烦恼的奴隶;有苦受时心不染着,所以不会成为瞋患烦恼的奴隶;在不苦不乐时,对苦、乐两种感受的成因、消失变化等有真切如实的证知,不会成为愚痴烦恼的奴隶。这样,就不会被乐、苦或不苦不乐所牵绊,解脱了贪嗔痴的控制。
数据源:上海玉佛禅寺

佛陀出家和修行給我們的啟示
年青的佛陀文武双全,他的生活虽然美满幸福,但却为了找不到人生的真理和生活的意义而烦恼。他觉察到传统文化(婆罗门教)不能解决人类所面对的痛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憎怨会),便下定决心找出原因和解决的方法,于29岁出家《普曜经.卷四》。
在恒河流域行脚六年,参访了许多大师,即所谓六师外道(见于《佛说梵网六十二见经》),研习他们的道理和方法,修习禅定,最后严修苦行六年,但这一切都不能使他得到解脱,最终在尼连禅河边佛陀伽耶(在今比哈尔内伽耶地方)的一棵菩提树下静坐,夜睹明星,见一颗明星从东方冉冉生起,明星触动到他的「本觉」,「无分别心」现前(止观双运),体验「缘起中道实相」,从一切障碍与苦恼中获得解脱,降服魔军(克服身魔、心魔、外魔),彻底体悟和亲证宇宙人生的真理,见性而大彻大悟(见性成道),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发现原来人人皆可成佛:「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成为人间佛陀,时年35岁。(菩提树下悟道 ﹕明星离我那么远,何止亿万里路,光明却在我眼前,通达无碍。亿万里路不止,相隔多少光年,这么遥远的距离,我都看得到,横向四方看,也看到无量无边,我这个见性原来这么大。见性多大,心就有多大,佛性就有多大,知觉就有多大,所以我这个觉知无可限量。)
释尊体悟的人生真理与实践的方法,有别于当时的传统信仰(婆罗门教)和六师外道,佛陀常说:「人人皆有佛性,众生皆可成佛。」,这就是佛教的特性。佛陀以深入浅出和入世的教法,来推展他的体悟。 首先在波罗奈的鹿野苑为他的一群老同修 — 五个苦行者,作第一次的说法(初转法轮),推动了不共世俗的「四谛」法轮,接受五比丘皈依为出家众,佛法僧三宝倶足,成立佛教。 释尊一生说法45年,活动于恒河流域一带,他教导和接引各种阶层男女,不分贵贱,一视同仁,打破当时的阶级观念,建立众生平等,人人皆可经过修行而成佛的宗教社群,创新的宗教风格和溶入生活的修行,使参与者日众,佛教因而扩大。
释尊于 80岁时入灭,逝于拘尸罗城外林中沙罗双树下,入涅盘前留下的教诲就是要比丘们「以自己作为岛屿,以法作为根据,以法为师,以戒为师」,遗骨(佛舍利)分八份,被当时各国分别建塔供养。
作者:陈家宝医生
私人执业妇产科专科医生
于2011年取得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
在港大修读时,曾任香港大学学生会佛学会第一届主席。
数据源:mind2spirit

管理情绪 更要管理欲望
《法句经》是法救尊者集录诸经中佛陀所说的偈颂而成的经典,其行文平易简洁、间杂巧妙譬喻,是佛道入门的指南。
「斷五陰法, 靜思智慧, 不反入淵, 棄猗其明。 抑制情欲, 絕樂無為, 能自拯濟, 使意為慧。」《法句經土‧明哲品》
「断五阴法, 静思智慧, 不反入渊, 弃猗其明。 抑制情欲, 绝乐无为, 能自拯济, 使意为慧。」《法句经土‧明哲品》
译文
五阴法,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法,这五蕴聚集在人的身上,便产生了相应的欲望。法,是万事万物的总称。
斩断五蕴之苦的假相,静静思考寻求智慧,就不会再回到无尽欲望的深渊之中,抛弃对所谓世间依靠的幻想,例如权势、财产、身体、子女等(其本质也是无常)。
学会管理控制自己的情感欲望,不黏着在世俗意义上的快乐,别再放纵情欲操控我们,如此便能自己拯救自己脱离世俗苦海,智慧亦将放大光明。
图片数据源:上海玉佛禅寺

准提菩萨与千手观音:多臂法相 如何区分?
为了方便教化和救度不同根基、不同需求的众生,菩萨会化现不同的形象。准提菩萨和千手观音,就是观音菩萨的不同化身。准提菩萨,梵名Cundi,意为「清净」,是藏传密教尊崇的佛母,蕴含强大的智慧与净化的力量。在汉传佛教中常被供奉的千手千眼观世音,梵名Sahasrabhuja Sahasranetra Avalokitesvara,是观音菩萨慈悲愿力最极致的显现。两尊菩萨同具多臂之相,我们可以如何区分呢?
形象征不同
准提菩萨的法相,常见为十八臂三目,每一臂持有不同法器,包括代表断除无明的宝剑,清净无染的莲花,坚固智慧的金刚杵等,是成就修行的工具。三目则可洞察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准提菩萨的手印为三股印,常坐于青色孔雀王座上,孔雀能食毒草而不伤,象征准提菩萨能转化烦恼为菩提。
千手观音常立于莲花宝座之上,现四十二臂法相,中央双手合十,其余各手同样分持莲花、净瓶、念珠、日轮、月轮等法器,每只手掌中都有一慈眼,象征能用千眼观照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的苦难,并拥有千手和无量无边的法力救度众生。
身份特质不同
准提菩萨的本质是佛母、本尊,核心经典《佛说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中,准提菩萨被尊为「七俱胝佛母」,意为过去无量诸佛皆依其法门成就,可见其法门之殊胜。
千手观音是观音菩萨的特殊化现,千手千眼则是其大悲功能的直接体现。根据《大悲心陀罗尼经》,修持大悲咒,遍及一切时、一切处,可解救一切众生面对的疾病、灾难、恐惧等苦难。
修持法门不同
修行者通过持诵「准提神咒」和观想准提菩萨,可净化身口意三业,断除无明烦恼,显发本具的清净自性,通过相应融入准提菩萨的智慧境界,证得圆满菩提。千手观音的大悲咒法,重心在于持诵「大悲咒」,激发修行者的大悲心,感通菩萨愿力,获得消灾免难、满足善愿的利益。其救度相对直接、普遍地响应众生当下的苦难。
准提菩萨强调般若智慧的开启与个体修证的成就,千手观音则彰显了圆满无碍的救度功能与广大的慈悲情怀,智能是实践慈悲的根本,而救度众生则是智慧在世间动人的呈现。无论是寻求自我的内在觉悟,还是渴望救度的悲心抚慰,准提菩萨与千手观音两位菩萨,都在以各自无量无边的愿力,为众生指引了通往解脱的方便法门。
作者:黃婉曼
佛学研究硕士。
电视传媒人,视佛法为指引人生的哲理。与你一起实践生活禅,跳出无常烦恼的束缚,学习在娑婆世间活用佛法智能,发菩提心,修行得乐,共成佛道。

善用其心:出世法中 速疾而往
事讫就水 当愿众生 出世法中 速疾而往 。出世,或称出世间,超出世间之意,即出离有漏系缚之无漏解脱法。为「世间」之对称。世间若指世俗之事,则出世间即指佛法;世间若表有漏(烦恼),则出世间即意谓解脱。亦即一切生死之法为世间,涅盘之法为出世间。于苦、集、灭、道四谛中,苦、集二谛为世间法;灭、道二谛为出世间法。又为解脱而修之四谛、六度等,皆称为出世间法。
事讫,这里指大小解以后,将要用水洗净的时候,菩萨就要发愿,愿一切众生,身体既然都要洗净,那么于出世法中,更当速疾而往,也就是发愿众生都能迅速了生脱死,去此五浊恶世,不再迷恋幻躯而受此不净。
善用其心
〈净行品〉是八十卷《华严经》的第十一品,此品请法主智首菩萨向文殊师利菩萨提问:作为菩萨,如何清净身、口、意三业,自利利他,成就佛道,共一百一十个问题。
文殊菩萨则以「善用其心」一法,总答智首菩萨的提问,指出若能在生活善用己心,身、语、意三业都会清净,又分别提出了一百四十一条愿行,指导凡夫念念不离众生,把握当下随事发愿。
心为一切法之本源,用于善,则善,用于恶,则恶。让我们一切学习实践菩萨清净愿行,触事留心,随时发愿,善用己心,早成佛道。
图片及数据源:杭州灵隐寺

「放下无求」- 佛教「舍无量心」的修习
我们的烦恼,很多时是因为我们与别人比较,跟自己的过去比较,觉得这世上存在很多不平等的事情,但简单如衣服的颜色,食物的味道,并没有一定的标准,而臭如粪便,都可以用作施肥,所以很多时烦恼是自招的,与别人无由。
有一个襌的故事:『有两个小和尚为了一个问题而发生争执,甲和尚到老和尚前阐释他的道理后,老和尚说他是对的,甲和尚开心地离去了 ; 之后乙和尚也到老和尚面前申诉,老和尚也作了相同的回应,指乙和尚是对的,乙和尚也满心欢喜地离开了。其后,在傍的小和尚却充满疑惑地问老和尚,为甚么他们两个都没有错呢?而老和尚的答案就是小和尚也是对的』。「执着」正是烦恼的来源,人时刻都在跟自己,跟别人比较,觉得我们得到不平等的对待,只有修习「舍」心,便能真正做到放下自在了。
作者:陈家宝医生
私人执业妇产科专科医生
于2011年取得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
在港大修读时,曾任香港大学学生会佛学会第一届主席。
数据源:mind2spir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