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学习

  1. 首页/
  2. 恒常学习/
  3. 佛学文章
菩萨行与阶位

菩萨行与阶位

汉传佛教的菩萨阶位理论,深受《华严经》的影响,尤其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各品的内容,具有菩萨修行次第的描述,并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的意味。然而,《华严经》本身并未明白宣称,上述各品具有明确的高下差别的地位。

《华严经》〈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之间的高下差别,来自经典中菩萨说法处所的高低不同,以及每次菩萨在说法前,佛陀由哪个身上部位放光的差异,这两个理由所得到的暗示而启发。如下表所示:

真正具体发展出汉传佛教菩萨五十二阶位说法的经典是《菩萨璎珞本业经》,这部经依现代学者的考据,被怀疑是在中国才被编集出来的,它可能是受到《华严经》以及《梵网经》、《仁王般若护国经》的影响而出现的。《梵网经》、《仁王般若护国经》也一样被认为是在中国所编集的疑伪经。

《菩萨璎珞本业经》在十住之前加上十信作为前行,在十地之后加了等觉与妙觉,形成了五十二个菩萨位阶。它又依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区分为六种种姓,依序为: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圣种性、等觉性、妙觉性,这说法可能是受到《仁王经》的影响而来。《璎珞经》又将六种种性以六种璎珞来比拟:铜宝、银宝、金宝、琉璃宝、摩尼琉璃宝、水精琉璃宝。因而呈现了高下的阶位区别。

《菩萨璎珞本业经》的说法,强烈影响到汉传佛教的菩萨修行阶位的观点,天台宗将之纳入,华严宗也并未反对,于是形成了一种汉传佛教公认的菩萨阶位说的传统。然而天台判教中将五十二阶位分别纳入化法四教中别教及圆教之中,因此形成了两重五十二位的阶位,使得菩萨阶位更为复杂。后来禅宗不立阶位的作法,恰如对此一说法的颠覆与反对。

参考数据
1、〔姚秦〕竺佛念译,《菩萨璎珞本业经》,《大正藏》第24册。
2、〔姚秦〕鸠摩罗什译,《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第8册。
3、释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新竹:正闻出版社,1988。
4、郭朝顺,《华严镜映哲学——《华严经》觉悟经验的诠释与开展》,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23。

 

作者:佛光大學佛教學系 郭朝順教授

教富 济贫

教富 济贫

静思法脉「为佛教」,是智慧;慈济宗门「为众生」,是大爱。我的师父嘱咐我「为佛教,为众生」,我则告诉慈济人「以佛心为己心,以师志为己志」,一脉相传。希望立体琉璃同心圆如水涟一般,一滴入水,圈圈扩散,渐至全球,达成佛法生活化,菩萨人间化。

佛陀来人间为的就是教化众生,众生有心灵空虚需要救度者,亦有物质欠缺需要救济者;以佛法来启发富有者的爱心是「教富」,带动富有者去帮助贫困者是「济贫」。教富济贫志业不是个人力量能成,希望能号召天下人承担天下事。

时代在变,空间也在变,尽管有形的环境时刻在变异之中,但期盼大家跟随着我走入慈济宗门,这分荷负如来家业、永传慈济法脉之修行心志,要贯彻到底,要真诚如一。不论时间有多长,不论路途有多远,不论遇到何种境界,这分心志与初衷,必定要坚定不移。
 

数据源:证严法师

净土与襌

净土与襌

是一种古老而著名的佛教修行法门。净土指的是一个纯净的境界,是一个人们可以达到的极乐世界。襌则是一种特殊的修行衣物,代表着对佛法的尊崇与奉行。

净土与襌的修行方式主要是通过念佛、持诵佛号或佛经等方法,专注于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超脱轮回的目标。修行者相信,通过不断念佛和修持,可以得到佛陀的加持和保佑,最终在死后达到纯净的净土。 这种修行法门在佛教中广为流传,被许多人视为一条直达极乐世界的快捷方式。净土与襌的精神价值在于通过修持佛法,追求解脱和幸福,同时也体现了对佛教教义的尊重和传承。

 


作者:陈家宝医生

 

私人执业妇产科专科医生
于2011年取得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
在港大修读时,曾任香港大学学生会佛学会第一届主席。

 

数据源:mind2spirit

 

 

佛弟子如何过重阳?

佛弟子如何过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秋阳洒落佛寺檐角,重阳节在传统登高、赏菊的民俗底色中,更因佛教「孝亲报恩」的精神而焕发深邃意义。这一源于《易经》「阳数相重」的节日,自古承载避灾延寿的祈愿,如《荆楚岁时记》载古人佩茱萸(被称为「辟邪翁」)、饮菊酒以祛疫。而佛教则以「上报四重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家恩和三宝恩)的智慧,将世间敬老之情升华为出世间的慈悲修行,使重阳成为践行孝道的契机。 
 


 

佛弟子于重阳的实践,始于对「孝道」的多维解读。明代莲池大师点明孝分为「世间孝」及「出世间孝」,并指出世间之孝,承欢侍彩以养亲;出世间之孝,劝亲斋戒念佛,永别六道以离苦。此说呼应印光法师多次提及「克尽人道,方可趋向(佛道)」的教导,强调孝养父母为修行根基。因此,佛弟子不仅应在重阳陪伴长辈登高远眺,准备素糕菊茶,更应引导父母接触佛法,如虚云老和尚为报母恩三步一拜朝礼五台,将短暂的世间温情,转为永恒的解脱资粮。 
 
重阳的「登高」习俗,在佛弟子眼中亦是心性修炼的隐喻。桓景登高避瘟的传说,恰似对治贪瞋痴三毒的精神象征。而登山时步步安住当下,观照呼吸与自然交融,则是「身登高山,心住净土」的精神境界修行。此期间融入的茱萸佩囊、菊花供佛等传统,则不再仅是为驱邪仪式,而是透过物象传递「戒定慧」的内涵——茱萸喻持戒清净,菊花表智慧坚贞,重阳糕的「糕」与「高」同音,暗喻修行境界的提升。 
 
重阳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佛弟子「回向众生」的菩萨心。据《盂兰盆经》记载,目犍连尊者救母的典故,揭示孝道需与众生福祉相连。佛弟子可于重阳参与寺庙的报恩法会、诵经祈福,将功德回向累世父母与一切有情众生。这种「无缘大慈」的实践,正是《梵网经》「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的体现,也是中国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菩萨心。 
 
归根究底,佛弟子的重阳修行,不在形式繁简,而在能否于秋风飒沓、菊香氤氲中,觉照生命无常、众生同体。当我们扶长辈步上山阶时,每一步皆是感恩的修行,当我们为亡者诵经回向时,每声佛号皆是智慧的传承。这份超越时间、空间的孝道,正如重阳的「九九」谐音「久久」,在无尽的菩萨道中,绵延不息。 
 
参考文献 
1. 《荆楚岁时记》(隋·杜公瞻注) 
2. 《佛说盂兰盆经》(鸠摩罗什译本,CBETA电子佛典) 
 

 


作者:宁珑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

缘份,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既然我们有缘相聚、相识、相处或求学,就不必执着这是因,还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诚对己对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佛陀教化众生的方式之「示教利喜」

佛陀教化众生的方式之「示教利喜」

「佛为说法,示利喜。」——《阿含》「示利喜」的含意,示利喜,是示、、利、喜之并称。即佛陀化的方式。示,是示其,即示道理。示甚是善法,甚法。是布施波蜜,那是戒波蜜,乃至般若波蜜。有甚应该做的,甚是不应该做的。


 

的意思就是教导教导众生要去恶从善,即诸恶莫作,善奉行,精戒定慧等。

,即利。「利者,未得善法味故,心退为说法引令出:『汝莫于因求果!汝今勤苦,果,大得利益!』令其心利,故名利。」

 很多人在修佛法的程中,可能会觉得自己很用功、精的在修、行持,但是都毫无收,就生起退心,这时候佛菩以「利」来开导这类众生。

心到成就佛果之,需要不地努力用功,思正法、修功德。

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种种挫折困,甚至怀疑自己的修得到果。但是要知道因果竟不,一切修行都是功不唐捐,果的丰收亦时节,只要保持信心、持努力,菩提子就,所以在修因的候「莫于因求果」。

这样子以善巧方便开导勇猛心,精修持,得法味,即是利。

喜即喜,就是他所能修行,赞叹他令他喜,继续努力直至成就道

《法华经》中:「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故出于世。舍利弗!云何名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故出于世?佛世尊,欲令佛知,使得清净故,出于世;欲示生佛之知故,出于世;欲令生悟佛知故,出于世;欲令生入佛知道,故出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故出于世。」

在生死苦海中,生由于根性不同、力不同,得度因亦不同。佛菩以大悲心,种种度生善巧方便皆是了令生行佛所行,佛所,令生早日成就道,离苦得

据源:五台山佛

观音有多少化身?

观音有多少化身?

相传唐朝时,在陕西一带,有一位美丽的卖鱼女,令许多青年男子为之美貌而倾倒,纷纷前来求婚。卖鱼女说:「我只有一人,不能嫁给你们所有人。不如我教你们念《普门品》,谁能在一夜之间背熟,我就嫁给他。」结果有二十多人背熟了。


 
女子又说:「那不如念《金刚经》,谁能三天内背熟,我就嫁他。」结果有十多人做到了。最后,女子再约定一个月为期限,熟读《法华经》,只有一位姓马的青年做到了。正当马郎准备迎娶时,卖鱼女却突然因病去世。马郎将她安葬,伤心不已。
 
一位和尚前来,点化马郎,告知他:「卖鱼女并非凡人,实为观音菩萨化身,见你们只知贪恋美色,不知向佛,故以此方便法门,引导你们读诵经典、种下善根。」马郎闻言大悟,从此出家修行。
 
后人便称此化身的观音为「鱼篮观音」或「马郎妇观音」。菩萨为度化众生,不拘一格,根据众生的根器与喜好,以最适合的形象来接近众生,引导我们走向佛法。而其实不仅在人间,六道轮回,尽是无明烦恼,随遂众生身有异,分身六道平等化。
 
观音菩萨化现为六观音广度众生:如意轮观音度「天界」的天人,不贪恋享福,精进修行;十一面观音度「阿修罗界」,转魔性为佛性;准提菩萨度「人界」,用悲智心,奉行众善;千手千眼观音度「饿鬼界」,种善根,度苦海;马头观音度「畜生界」,现威猛强大形相,震慑邪恶;圣观音度「地狱界」,消除恼火,得生安乐。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云:「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观音慈悲化身,随缘应化,以善巧方便为众生种下菩提种子,引领我们离苦得乐。


作者:黃婉曼

 

佛学研究硕士。

电视传媒人,视佛法为指引人生的哲理。与你一起实践生活禅,跳出无常烦恼的束缚,学习在娑婆世间活用佛法智能,发菩提心,修行得乐,共成佛道。

恶有恶报 真实不虚

恶有恶报 真实不虚

恶行品者,感切恶人,動有罪报,不行无患。见善不从,反随恶心,求福不正,反乐邪淫。凡人为恶,不能自觉,愚痴快意,令后郁毒。《恶行品》


 
译文


恶行品的大意是要感化恶人,让他们知道只要有恶行就会有恶报,不可能逍遥无患。
 
看见他人善行却不学习顺从,反而随顺自己的恶心;想要追求福报却不使用正确的方法,反而喜好邪僻淫欲。
 
如果常人像这样行恶,往往自己不能及时醒觉,只知让自己一时心意快乐,后来便会陷入忧郁痛苦之中。
 
图片及数据源:上海玉佛禅寺

巨赞法师:了生死

巨赞法师:了生死

「了生死」这句话,朱光潜教授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书里说过:「佛教绝我而不绝世,故释迦牟尼一生都是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佛教到了未流,只能绝世而不能绝我,与释迦所走的路,恰恰背驰,这是释迦始料不及的。」朱氏虽非佛学专家,此论则非常中肯。

举足动念阶是「生死」

原来,「了生死」的话通常是指临终预和时至,或坐亡立化种种现象而言的,这样就非摒弃一切而专门为自己的死后打算不可了。「生死」两字这样讲法,了生死这样了法,实在不合佛理。试看《四十二章经》里面有一章佛陀问他的弟子:「人命在几许间?」弟子有的答「在一日间」,有的答「在饭食间」,佛陀都说他们不得道。最后一个说在「呼吸间」,佛陀才说他已得道。
 
人命在呼吸间这句话,我们若单把他当警策语看,未免估低了价值,他的语意是要人知道生命既然在呼吸间,那么我们无论举足下足处、举心动念处都是生死。要了生死,就要在每一举足下足和举心动念处去着手。请问大家在举足下足、举心动念的生死处如何「了」?
 
如何了呢?我敢说,惟有从举足下足处、举心动念处去了,才是真了生死。能坐亡立化的人不一定是真了生死,真了生死的人决定可以坐亡立化。由于人们把了生死的真义胡涂了,致佛教变质,真是可叹!
  
图片及数据源:杭州灵隐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