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学习

  1. 首页/
  2. 恒常学习/
  3. 佛学文章
拜神与拜佛

拜神与拜佛

香火缭绕宇中,有人手持金向神明低愿望,彷佛心事装入信封投天听;佛殿前的老却只是静静拭去供桌尘埃,如同擦拭蒙面。景,恰似《法华经》中「」的照——有人向外追庇佑,有人向探求性。民信仰中的「拜神」,如同场摊贩议价,以香平安财禄;佛的「佛」却是藉合掌俯首之姿,镜转在光明。佛陀早于《金刚经》点破迷思:「若以色我,以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曾有富商日日佛像金箔,禅师却供缺角陶碗,富商其寒酸,禅师淡然道:「佛金箔陶土,如晨露映琉璃,何来贵贱之分?」 

 

佛菩萨视为更高的神明,以高香便能得福恰似灯塔祈求平浪,却不肯学习观星航海。正的佛不在形式,而在额头触及拜的瞬将顽固的「自我」埃。佛经记载波斯匿王初时浑身不自在,佛陀以江海为喻:「浪入海何等喧于汪洋却寂然无。」这份谦卑不是屈服,而是如登山者天地壮阔时的自然低眉,《六祖坛经》所本折慢幢」,正是要折心中傲慢的旗杆。 

 

目光佛像低垂的眼眸相遇,实则与内在佛性相。寺中的金身塑像如同「心灵镜厅」,照见众生本具的性。《无量寿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过如站在哈哈前:初见扭曲身形惊觉烦恼相,发现镜面本自平整,原是清净心被妄念折曲。代人手机不离身,何妨将锁屏设为佛眼?每次指尖触碰或是低头识别面容解,都像在叩:「自性光明可曾蒙?」 

 

 

正的供不必拘于殿堂,唐代禅师见弟子机械式磕,忽指火喝道:「拜佛不如拜此!」弟子愕然,禅师笑道:「日燃烧温生,非活佛示?」这份禅机融入代生活,晨起煮咖啡时戒定香,地环摇默念「南无」化车厢为。正如《诘经》所言「一切法皆是佛道」,公室投影幕上的业绩线视为无常卷,客的抱怨能听作慈悲子的萌芽。 

  

 

 

 《大智度》以水月为喻:「生心海若浑浊,佛月;若能止息妄念浪,菩提光自然。」拜神如同向水中月,拜佛却是待波平月当你在佛前点亮酥油灯,其祈求佛光普照,不如看灯芯本具光明——那跃动的火苗,何不是人人本自具足的性?老日日擦拭佛故友,某日忽见桌面倒影中白银丝闪耀,此改拭心;企家放下争抢头香的念,在会议室供「无形佛」,每当业绩便无常,每遇纠纷观缘起。原最殊的道,不在檐斗拱的寺院,而在低头时的那寸心光,如露如,却亘古明。

拜神像是和神明「谈条件」,用供品取平安发财;拜佛是「照子」,藉合掌低自己的佛性。拜神求外在保佑,如同孩子向父母糖;拜佛是向内觉醒,如夫耕耘心田子。佛陀在《金刚经》提醒:「凡所有相皆是妄」,正的佛不在金身雕像里,而在看「求人不如求己的智慧中——便是点香点亮心灯的差

 

 

 

作者:宁珑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毕业生。

 

缘份,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既然我们有缘相聚、相识、相处或求学,就不必执着这是因,还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诚对己对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生活 就是每个人最好的道场(下)

生活 就是每个人最好的道场(下)

如何在生活中修行,说了半天,好像又绕回来了。我们天天在生活,不就已经在修行了吗?

生活本身并不等于修行,借着生活中遇到的各类事件、各色人物、各种经历,以正见为指导,发现、对治自身的问题,获得正确的观念,培养健康的心态,最终完善心性和人格,才能让生活「成为」修行。 

让生活成为修行的关键,可以用三句话概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这三句话乍一看,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意思相近,但却是过去七佛给众生最精要的修行指南。

 
诸恶莫作

放到生活的场景中,就是每个人都给自己定一个持戒的原则。

虽然佛教中有五戒、八戒、菩萨戒等多种戒条,但并不要求一步到位,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相对容易做到的开始,一条条练习起来。

比如可以先从不说谎、不抱怨、不占小便宜、不背后议论他人开始做。

每当说话前,都先问一问自己,这些是实话,还是不确定的信息,甚至完全就是虚假的信息?不确实的话,就不要讲,或者跟对方说明信息的来源,还有待核实,不要误导或引起他人误解。

遇到不顺意时,不要把事情放在心里翻来覆去地想,直到把自己想成世界上最惨、最委屈的人。而要学着开解自己,别人也有难的时候,自己也有不小心伤害到对方的情况。

遇到诱惑时,比如双十一快到了,管理好自己的物欲,不要因为几张优惠券就买一堆实际上并不那么需要的东西。

即使心里不喜欢某个人,也不要跑到别人面前说是道非,拉同盟军一起diss别人……

以上只是一些例子,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可以制定一些适合自己的「戒律」,让不良的串习在现行时及时得到阻断。

 

 

众善奉行

首先上面提到的「止恶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行善。在此基础上,如果有余力和热情,可以再给自己布置一些附加功课,让自己能有一定的频率做些善行,比如,日行一善,一周一素,一月一捐。

不把行善当成任务,也不要求任何回报,更不要以此标榜高尚,而是让自己在此过程中感受善心、善行给内心带来的纯粹的快乐。

哪怕没有人知道,没有人夸赞,没有人理解,只要自己的善意让众生减轻痛苦,更加快乐顺利,就心满意足了。

 

 

 

 


自净其意

心是一切行为的根源。我们的心常被一百零八种烦恼缠绕,被欲望、嗔怒、愚痴、骄慢、悭吝、嫉妒等种种尘垢所覆盖。

如果意识中存有错误的认识和想法,即使行为上再努力断恶修善,依然会滋生烦恼,推动身语意去造作恶业,如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因此,修行人当自练心意,止息妄想,以护道根。

这一项是最难的,需要一方面多听闻佛法,增长智慧,另一方面要藉由加行的工夫,如念佛、持咒、禅修,以加强定力,帮助调伏自心。
具体到日常生活中的落实上,当依止一位真正的善知识,有次第地闻思经教。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检视自己的固有观念,敢于质疑自己的凡夫心,戳穿它的伪装和伎俩。

同时,根据自己的修学阶段制定合理的定课,雷打不动地去完成。并且,在日常的吃饭、走路、做事,乃至睡眠时,都尽可能保持正知正念。一旦有妄念生起,及时觉察到,把念头拉回来,不要被烦恼牵着鼻子走。
 

 

 

 

结语

谁都希望自己的生命可以变得越来越幸福、安乐。这个美好的愿望不需要祈求、仰赖他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如法的修行去实现。生活就是我们最好的道场,给自己制定对治坏习惯的「戒律」,设立长养善心善行的「小目标」,多多亲近好的老师,听闻佛法、如法而行、清净身心,生命自然会变得越来越光明、美好。

 

资料来源:上海玉佛禅寺

 

生活 就是每个人最好的道场(上)

生活 就是每个人最好的道场(上)

「修行」二字对有些人来说听上去很严肃,令人望而却步,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又似乎太过宽泛。只要经历了一些人情冷暖,发出几句人生感叹,就被说成是「修行」。事实上,修行既没有特别「高大上」,也并非经历过就算数。


何谓「修行」?

「修行」从文义上来说,就是修正行为的意思。而我们的行为包括了身语意三种:身体的行为、语言的行为和意识的行为。 

一个人只要活着就会产生这三种行为,所以说「人人皆可修行」是没错的。 
但同时,既然是「修正」,那便意味着,我们非常清楚甚么是正确的,甚么是错误的,并且懂得运用善巧的方法、手段,完成行为的调整,让生命回归健康的轨道。

肯定有人会说,谁还分不清何为对、何为错,我们从小就是被家里的长辈、学校的老师这么教导出来的。 

但那些所谓的「正确」中,掺杂了太多经不起推敲的「约定俗成」,并且标准总是随着时代、地域、人情世故不断变来变去。这也是很多人常被「刷新三观」的原因。 
另外,从实际的生命结果来说,如果我们所知、所行的一切都是正确的,那应该已经达成远离烦恼、身心健康、幸福自在的生命状态;而且这种状态很稳定,不会因为境遇的改变,被打破平衡;甚至将来面对死亡时,也能祥和平静、泰然自若。扪心自问,自己是这样的吗?

如此可知,我们目前的认知和「实相」之间,是有很大差距的。

佛教中,把对宇宙、人生真相的如实认知称为「正见」。在正见的指导下,才有可能发现真正的偏差,进行正确的改变。

若非如此,用错误替代正确,或是用一个错误替代另一个错误,不仅不能令人变好,还会让自己陷入更深的混乱和痛苦中。这样的「修行」不做也罢。

总结起来,修行就是在正见的指导下,对身语意三种行为所做的修正。

 

在生活中修行

那么,修行的处所在哪里呢?一定要去到寺庙或深山吗?一定要用某种特殊形式,比如盘腿打坐、念佛诵经,才算是修行吗?事实上,真正修行的处所,不是立足于某个地方,或是以某些固定的形式才能进行,恰恰就在日常的生活中。

如果一个人久居寺院道场,整日打坐念佛,一回到生活场景中,又陷入往日的习气中,或自诩高明,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或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既不慈悲又无智慧,那修行的成效体现在哪里?

即使寺院的出家法师,也是日复一日在行住坐卧、吃喝拉撒、出坡劳作、修学弘法中完成自身的修行。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能有一个相对清净的环境修行,反省过往、学习正见、培养习惯,固然是修行不错的起点,但最终还是要回归生活,运用所学、检验所修、印证所悟。 

可以说,生活就是每个人最好的道场。

 

 

 

 


资料来源:上海玉佛禅寺

吃剩食物  念「唵啊吽」?

吃剩食物 念「唵啊吽」?

有没有试过浪费食物,又觉得好可惜,我会念诵「唵啊吽」来做布施。
唵(Om)、啊(Ah)、吽(Hum)是佛教中极为重要的三个音节,被称为「种子字」(Bija Mantra),在修行中常被诵持,也是表达宇宙真理与内在智慧的象征。

「唵」这个音节被视为宇宙的原初声音,代表一切存在的起源,象征着天界、地界与地下界这「三界」,同时也对应「三身」概念,包括自性法身(真理的本体)、受用报身(享用法乐的身)和化现应身(为了度化众生而展现的佛身)。「啊」被视为空性和敞开,它是本体的根源,提醒修行者万法皆由空性中展现。「吽」则象征统一与圆满,是将外在现象与内在本性结合,并由此通达真如法界的智慧。这三音节连结起来,表达出真实与超越时空的境界。

「唵啊吽」也被视为密宗的「身、语、意」三密的象征。
「身」指现实世界中我们的形体,
「语」指我们的言语和沟通能力,
而「意」指的是内心的意识和精神状态。

持诵「唵啊吽」不仅是声音的表达,更是与自性连结的过程。每次的念诵都能帮助修行者放下执着,回归当下,体认出「万法如幻、唯性真如」的智慧。它既是修行的引导,也是一种提醒──我们内心本自具足清净圆满。

「唵啊吽」三个字有不同的力量, 「唵」能清净,「啊」能增长,「吽」能变化所需要的。所以,当我们平时真的有吃剩下的饭菜,念「唵啊吽」就可以把剩食变现增长到像尽虚空、遍法界的那么多。除了食物,每天洗脸、洗澡、洗菜用的水都可以做供养和布施。发心把我们用不上的东西,让众生饿鬼道都能够用上,这样做,除了感恩自己能享福报,发愿帮助众生,也是在为自己积福报。

 

 

 

 


作者:黄婉曼

佛学研究硕士生。
电视传媒人,视佛法为指引人生的哲理。与你一起实践生活禅,跳出无常烦恼的束缚,学习在娑婆世间活用佛法智能,发菩提心,修行得乐,共成佛道。

善财五十三参

善财五十三参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出自《华严经》〈入法界品〉,故事是描述善财童子因为文殊的教导,离开故乡,前往各地,参访善知识,最后入普贤菩萨行愿海,体会到自己与一切菩萨行者一样,都将在未来圆满菩萨行之时成就佛道。换言之,善财童子与每个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的人就是未来佛。善财的故事,可以代表佛教的求道及悟道之旅。

 

 

〈入法界品〉的原型是源自《罗摩伽经》,然而这部经典的篇幅只有三卷,在该经中善财最早所礼见的是窟头摩城的善胜长者而非文殊菩萨,经中所参的善知识只有十二位,其中有六位是天神之流。

 

 

 

 

 

 

 

 

 

依晋译《华严经》的古本,其中善财所参的善知识为四十五位(若扣除重复参访文殊则只有四十四位),唐代日照三藏补译了摩耶夫人至弥勒之间的九位善知识,才成为目前流通的六十卷及八十卷《华严经》的五十三参。至于四十卷本《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境界普贤行愿品》则有五十五位善知识的说法。

 

《华严经》〈入法界品〉显然是吸收了,《罗摩伽经》的内容及形式,并加以扩张的成果。二者相同的地方是,不以佛教僧侣为主要参学对象;但《罗摩伽经》似乎偏重护法神作为善财所参的对象,至于《华严经》则是各广泛地包括各行各业各种身份的善知识。

 

不过,显然《华严经》是更有计划地将善财的参学,导向以菩萨修学作为指南的方向,从一开始,善财即是由文殊菩萨的教导开始进行参学,到了最后三参,善财参访弥勒、忆念文殊,最后入普贤愿海,这三参象征未来佛是智能及愿行的圆满实现与整合的成果,或者说即便是一生补处菩萨,直到其悲智圆满之际,才可称为成就佛道。

 

有人误将五十三参直接解释为代表菩萨修行共有五十三阶位,这有违《菩萨璎珞本业经》以来的五十二阶位说。这个说法是在十信、十住、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之后,再加上究竟觉。这说法有可能是将《大乘起信论》的究竟觉混入而形成的。《大乘起信论》区别本觉、不觉、始觉、相似觉、随分觉、究竟觉等六个概念,既预设了众生皆具本觉真心,也说明了觉悟的历程。在唐代华严宗出现之后,确实也逐渐吸收《起信论》的思想,用来解释《华严经》。

 

参考文献:
1、〔西秦〕.圣坚译,《罗摩伽经》,《大正藏》第10册。
2、〔唐〕般若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境界普贤行愿品》,《大正藏》第10册。
3、〔唐〕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大正藏》第35册。
4、〔唐〕智俨,《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大正藏》第35册。
5、〔梁〕真谛译,《大乘起信论》,《大正藏》第32册。
6、郭朝顺,《华严镜映哲学——《华严经》觉悟经验的诠释与开展》,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23。

 

作者:佛光大学佛教学系 郭朝顺教授

 

略谈佛教文化中衍生出来的春节习俗

略谈佛教文化中衍生出来的春节习俗

春节有着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作为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春节的习俗也是在众多传统节日中最为丰富的,每一项都寄托着人们对于未来一年的美好期望,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自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不断吸收、接纳,逐渐融入到中国文化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了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广大民众的思想观念及社会习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包括春节的习俗,也随着佛教的进入而增添了许多精彩的内容。
 
这是佛教中国化、本土化中的具体展现,也是佛教在历史沿革上,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的体现。今天,我们便来略谈佛教文化中衍生出来的春节习俗。
 

敬香礼佛

每逢新春佳节,广大民众都会结伴前来寺院敬香礼佛。以真挚感恩的心,虔祷质朴的心望,以期许获得福气和好运,获得佛教的祝福与加持。
 
尤其是大年初一,寺院便成为了人们新年祈愿、寄托祝福的所在,岁首烧头香,更是使各大古刹前人头攒动。这其实是佛教本土化的一种表现,「上头香」这种形式,如今已成为了节日民俗的一部分。
 
实则,在佛教看来,供养佛、法、僧三宝,不在于供养物的贵贱多寡。佛教界持续倡导文明敬香,以正信正行引导信教群众,并不提倡市民抢第一炷香、烧高香、大香。
 

迎新祈福

正月初一是弥勒菩萨圣诞,每逢这一天,寺院里一般都会举办斋诸天祈福大法会。许多信众也会赶来寺院,参加新春祈福法会,礼敬诸天,祈求福祉,沐浴法喜,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除去参加祈福法会,许多善信也喜欢在春节期间,来寺院游览礼佛,人们相信,在新的一年开启之时,前来清净道场,卸下尘劳,洗涤身心,向诸佛菩萨祈愿祝祷,定然能够在新的一年里获得无上加持,诸事顺遂,顺利如意。
 

元宵张灯

正月十五元宵佳节,佛教僧人有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传统。东汉明帝时期,明帝信奉佛教,就命令士族庶民都要张灯结彩,在皇宫和寺庙里更要「燃灯表佛」,以表示对佛教的尊敬和虔诚。此后,元宵供灯的佛教礼仪逐渐由宫廷流传到民间,由中原发展到全国,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点灯、赏灯蔚然成风。
 

《维摩经》中说:「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以灯比喻佛法的弘扬无边无尽,灯灯相传、光光互照,燃起我们的心灯,使大慈大悲的大爱传遍世界的每个角落,把佛法的甘露妙雨洒遍每个人的心中。因此,在元宵佳节,佛寺常会点灯敬佛,或是举行传灯法会,祈愿佛法智慧之光,照耀大千世界。「元宵张灯」这个佛教传统,经过漫长岁月的推广及传承,逐渐走入了社会当中,点灯、赏灯,寄托了人们对人寿年丰、团圆和合的美好期望。
 
数据源:六榕寺

 

佛经中的「空」是什么?

佛经中的「空」是什么?

「空」像清晨湖面的薄雾,看似存在,伸手一抓却不留痕迹。佛经中的「空」不是虚无的深渊,而是穿透幻象的透镜。《心经》一语道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就像浪花离不开大海,万物本质皆依「空」而生。佛陀用这字,不是要我们否定世界,而是学会「看穿戏服,不迷演员」。


 
许多人误解「空」是「什么都没有」,但这就像电影需要空白屏幕才能放映,若屏幕涂满颜料,反成一片死黑。佛经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中论》),恰如陶罐因「空心」才能盛水。也有人以为「空」是冷漠无情,但这忽略了「空」的智慧能让人更珍惜当下。就像明知樱花七日凋零,人们反而更珍惜盛放瞬间。佛经故事中,阿难见老妇病苦,劝她观身如芭蕉中空,老妇笑答:「既知是空,何苦执着?」(《杂宝藏经》)还有人误解「空」是消极躺平,但这就像农夫知稻谷终将腐坏,仍勤耕雨读——正因「空」让人更积极创造善缘。偈语说:「修空不放逸,如蜂采百花」(《大智度论》),空性恰是精进的燃料。

 

要理解「空」,可以从三把钥匙入手。第一把是「缘起性空」,观察一朵云如何形成——需湿气、温度、气流,找不到「云的本体」。佛经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阿含经》),如拼图缺一不可,却无「拼图自己」。第二把是「无常即空」,就像紧握童年照片,回忆仍随时间褪色,如同竹篮打水,留不住半滴。《法句经》提醒:「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看透变幻,反能细嚼当下滋味。第三把是「无我显空」,疼痛时自问:「是『手』在痛?还是『我』在痛?」像拆解乐团合奏,找不出单独的「演奏者」。佛陀开示:「于五蕴不认取为我,如实知见即解脱」(《蛇喻经》),破除「我执」的幻象。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透过三种方法修习「空」。首先是「呼吸观雾法」,吸气时想象吸入星光,呼气时化作晨雾消散,体会气息「来无踪,去无影」。其次是「镜映情绪法」,愤怒时默念:「这怒火如雷云掠过心空,云会停留吗?天空会受伤吗?」最后是「沙画哲学法」,完成重要工作后,闭眼想象成果如藏地沙画,轻拂而逝,练习「认真却不紧抓」。
 

 

龙树菩萨妙喻:「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中论》)执着「有」如溺水者紧抓浮木,反被浪涛吞没;通达「空」似张开风帆,方能乘风破浪,拥抱无垠大海。正如母亲知孩子终将远行,仍全心去爱——因「空」而生慈悲,因慈悲而无畏。
 

 

总结来说,「空」不是终点,而是起飞的跑道。孩童握紧风筝线,以为线断即失去飞翔;智者剪断执念,才见整片蓝天属于自己。当我们体证「空」,便从「害怕破碎」的琉璃罩,跃入「无挂无碍」的晴空,如鸟飞天,不画地为牢。
 
 

 


 

作者:宁珑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毕业生。

缘份,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既然我们有缘相聚、相识、相处或求学,就不必执着这是因,还是果,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真诚对己对人,必是有智慧的人。

 

 

 

 

十的象征

十的象征

《华严经》的最早原型可能是《兜沙经》,「兜沙」(梵文daśa)字义即是「十」。本经提及十方人民、十佛刹土、十种菩萨行等说法。《华严经》将「十」转化成一种重要的特征,普遍地运用在本经之中。除了经中有以十为名的诸品,如十住、十行等等;即便不以十为名的其他诸品,也常用十个人物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十次的宣说,或所宣说的内容也常会有十个名相。

《华严经》这种十十无尽的说法,有可能是来自以数学的十进位的概念来思考、想像、解释佛法的相关议题。是故《华严经》〈阿僧袛品〉的内容,看似与佛法无关,只是将将印度的数量单位加以说明;然而接着接此品的〈寿量品〉便是展现此土之一劫,相当他方佛土之一日夜的相对时间观,还有无量佛土间也有类似的相对差别。这便有如以十进位来表示1,0.1,0.01 ⋯⋯,以及1,10,100 ⋯⋯;无论在递增或递减的数字及世界之中,大小之间彼此的相似性代表性的说法,后者则在天台及华严宗中广被引用,一直到现代汉传佛教也屡屡被引为表示,佛教主张唯心的思想。

一、十、百,千乃至无限大或无限小的数字,若是用文字来表示其单位,不太容易看出彼此的相似性,但若用据说是原为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数字来表表示时,⋯⋯0.01,0.1,1,10 ,100⋯⋯,每个单位之间都有0与1,这样会更容易发现,华严宗哲学的「空」(0)与「有」(1~9)关系。而这也可能是引发华严宗以交彻互入、圆融无碍等说法,来诠释的《华严经》思想的来源。

在《华严经》〈光明觉品〉中,文殊菩萨说:「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展转生非实,智者无所畏。」显示一切诸法中,无量大与无量小的增减,或许会令人迷惑,但佛教所重视的智慧,而是能看出穿这些增减的不真实性,也就是要能掌握到一切有法中的空性,这才是三世诸佛所能洞悉的,能令人真正得到解脱的,三世诸佛平等不二的智慧。

从《华严经》的集结及发展过程来看,「十」作为重要的象征及表现的方式,虽然未必能完全贯彻《华严经》的每个说法上,例如说法的处所、或者传统佛法的名相,还有如善财童子所参善知识的人数等等。但「十」确实是本经编集的指导方针,若比较六十卷本及八十卷本《华严经》的内容,也可以看到后者比起前者更加贯彻「十」的表现。这似乎也可看到「十」不只是一种编写或者叙述方法,而是逐渐成为一种具有宗教象征的地位,乃至可能具有仪式性的意味。

参考资料

1、〔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藏》第10册。

2、〔后汉〕支娄迦谶译,《佛说兜沙经》,《大正藏》第10册。

3、郭朝顺,《华严镜映哲学——《华严经》觉悟经验的诠释与开展》,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23。

作者: 佛光大学佛教学系-郭朝顺教授

资料及图片来源:台湾佛光大学